摘要:近年來,高校越來越廣泛地推廣創客教育來促進創新創業教育。傳媒類專業人才培養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創意性,創客教育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國外同行實踐表明,創客教育能夠培養真正具有創新思維、專業素養過硬、更面向行業需求的傳媒人才。本研究基于調研和案例研究法,考察高校尤其是傳媒類專業開展創客教育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并試圖提出高校傳媒類專業實施創客教育的具體落地路徑。研究表明,目前,高校傳媒類專業推行創客教育普遍存在流于形式、資源分散、本土化程度較低、氛圍不足等問題。為更好地發揮創客教育的效能,理應對其進行深耕,對更多教學資源進行有組織的輻射和鏈接。要使創客教育在高校傳媒類專業落地取得實效,首先要建構基于創客教育的傳媒類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對相關課程進行全面升級;其次要建立創客資源管理平臺統合校內創客資源;再次要通過舉辦創客活動打造高校創客文化,營造良好的高校創客教育氛圍;最后要和行業實踐相結合,聯合社會資源,打造與社會資源形成連接與共振的創客教育體系。文章認為,高校應深耕創客教育,利用校內外創客資源進行深度協同,實現創客項目的落地與轉化。
關鍵詞:創客教育;高校;傳媒類專業;人才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7-0027-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閩南師范大學研究生教改項目“服務地方行業發展的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研究——以新聞與傳播專碩為例”成果,項目編號:YJG202008
創客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國。2009年,美國政府發布《為創新而教育》,倡導學生成為“知識的創造者”,開始推廣創新教育;2012年,美國政府開始啟動具體的“創客教育計劃”[1],力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思維和團隊意識。借由對美國中小學及高校進行針對性改造,并設立各種類型的創客項目,創客教育模式最終在美國得以快速發展[2]。在看到這一新興教育模式的潛力之后,創客教育開始廣泛在加拿大及歐洲國家快速推廣[3]。2015年,我國也將創客運動引入國內高校,推動創新創業教育[4]。傳媒類專業相較于其他文科類專業,其實踐性和創意性更強,天然與創客教育的培養目標存在良好連接。因此,將創客教育應用于高校傳媒類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具有良好的前景。近年來,高校傳媒類專業日益重視應用創客教育的理念和手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尤其是新興的網絡與新媒體、數字媒體類專業,創客教育逐漸顯現出良好的提升學生專業素質和能力作用。
(一)契合行業發展趨勢和國家傳媒戰略轉向
當今,媒體融合正在向縱深發展。媒體融合過程中,既往的專業領域邊界逐漸變得模糊,而以短視頻、網絡直播為代表的新型傳播業態的廣泛應用,也對媒體行業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大背景下,如果僅在原有的傳媒類人才培養機制上進行零敲碎打,則不能滿足改革大潮對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創客教育模式通過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進行提升,培養綜合素養過硬、適合行業需求的傳媒人才[5],無疑能夠給傳媒教育帶來全新的變化與提升。
(二)增強專業媒體的競爭優勢
新興傳播技術的發展大大降低了用戶的信息發送門檻,由此衍生的自媒體憑借其在體量和內容發送量上的優勢,已經處在與專業媒體分庭抗禮的位置,與主流話語爭奪用戶注意力。在此情境下,如何將專業媒體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更加考驗每一個媒體從業人員。通過創客教育模式培養的傳媒人才,能夠充分挖掘新媒體的傳播力,并能夠綜合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開展全媒體運營,將為專業媒體注入一股強勁的新能量。
(三)提升傳媒學子的就業競爭力
傳媒類專業學生通過創客教育的培養及在創客空間中的錘煉,一方面能夠使自身專業素養和實踐水平有較大的提升;另一方面,通過在校時接觸并實踐項目規劃、團隊共創,能夠使傳媒類專業學生更好地對接未來工作崗位,由此提升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并更好地為行業與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才智。
(一)創客教育停留于紙面教育
相對于傳統教育方式,創客教育更強調親身實踐和創意實現,關注學生具體實操能力的提升。在西方,創客教育被視作“一種能促使大學生利用自己擅長或愿意嘗試的方法及工具創新出‘實物作品’的教育”[6]。然而,在將創客教育引入國內的過程中,一些高校往往將其理解為素質教育。并且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創客教育更多被視作一種課程,由于這些課程在大多數時候無法跟上時代和業界的發展步伐,其對大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相當有限。此外,由于缺乏成體系的課程和專業授課教師,授課內容、實踐技能培訓和指導落后于行業發展速度,無法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的綜合實踐水平。近年來,盡管一些高校傳媒類專業不斷提升實踐類課程的比重,但相較于創客教育所需的實踐課時而言仍顯不足,而校外實訓基地建設落后、實訓資源匱乏、實踐組織不充分等問題也制約著學生實踐水平的提升,切實落實創客教育課程體系非常必要。
(二)創客教育本土化程度低
作為西方教育模式的“舶來品”,創客教育在高校傳媒教育領域尚屬一種新興人才培養模式,其“本土化”仍然較弱[7],還處在探索過程之中。一些高校在參考借鑒西方創客教育模式時,未考慮本校情況、學生情況和社會實際,照搬硬套,導致未能充分發揮創客教育模式的人才培養效能。很多高校的創客教育和創客空間往往“雷聲大,雨點小”,不僅浪費了本就不多的學校資源,還無法使大學生充分享受創客教育的成果。
從大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他們大多數不像西方同齡人那樣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發散思維,缺少對新知識領域進行探索的主觀能動性。另外,由于應試教育中對團隊教育涉及較淺,大學生在基于創客教育模式的團隊合作中無法發揮集體的力量,而是僅僅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使得團隊創作能力受到限制。
從教育管理和社會支持角度來看,目前管理部門對于高校傳媒類專業創客教育的支持力度仍然不足,高校與社會之間的合作更多是依靠雙方自主對接,還未充分發揮政府服務的功能。
(三)創客教育資源分散
目前,一些高校傳媒類專業希望將創客教育引入實際教學過程,但受限于各方面因素,創客教育的實踐過程出現許多問題,如創客教育資源分散,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這一問題體現在傳媒實踐資源分散及社會資源斷鏈。
一些高校的傳媒實踐資源往往分散在數個不同的社團和部門,而由于器材數量有限,專業指導教師人數不足,往往稀釋了單個學生能夠獲得的實踐資源和實踐機會。傳媒實踐資源的分散,也使得高校在承接大型社會實踐項目中無法“聚沙成塔”,只能調動一小部分的人員和器材參與具體項目的運作。
此外,部分高校沒有成體系地建構與社會資源的連接,社會資源無法具體落地,導致創客教育往往停留于“空中樓閣”,無法切實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
(四)創客教育氛圍尚待營造
在西方,創客教育不僅是學校教學活動的組成部分,還是大學生校園生活的重要一環。基于創客空間而組成的各類學生社團會定期組織各式各樣的創客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工作坊的模式進行,不僅是對創客教育日常成果的集中展示,還能更好激發大學生參與創客教育的熱情,營造濃郁的高校創客教育氛圍。
相較于西方高校多樣化、多層次的創客教育活動,目前高校的創客教育活動較為單一[8],更多是以專業比賽為目的,盡管可能在比賽名稱上與創客教育相關,但實際上與其他類型的比賽并無區別。這種活動不僅輻射范圍小、學生參與程度低,而且遠離大部分學生的日常活動。而創客教育團體更多是由學校或學院組織的“工作室”,無法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由于無法讓廣大學生充分參加并看到和體驗到創客教育的成果,營造良好的高校創客教育氛圍也就無從談起。
由于創客教育涉及多方面因素,對高校傳媒類人才培養過程中創客教育的困境必須對癥下藥,才能解決問題。
(一)建構基于創客教育的傳媒類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鑒于目前傳媒類專業創客教育課程設置固化、所授內容落后的問題,首先應將創客教育課程和理念充分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相關課程進行全面升級。高校應建構一批全新的創客教育課程,剔除已有課程中落后的教學內容[9]。此外,課程系統除了包括傳媒類專業相關課程外,還應包括一些其他學科的基礎性、通識性課程,以提高學生跨學科素養,為他們實踐自身創意構想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盡管創客教育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但并不意味著創客教育不需要課程教學,相反,通過教學不斷向學生傳遞最新行業動向、技術知識和前沿理念,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并讓他們在教學過程中逐漸產生創新思維,加深創新認知。以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為例,其在2001年便建立了澳大利亞第一所創意產業學院,在師資力量構成上,該學院聘請了許多擁有多年從業經驗的業內專家作為教師,在課程設置上,昆士蘭大學對新聞傳播以及藝術、電子信息、商業領域的課程進行整合,建構了跨學科、多領域的綜合性創客教育體系[10]。除了針對性聘請專職教師,高校還應額外聘請一批專職技術人員,對傳媒方向的創客資源進行有機統籌和有效管理,這些創客資源管理技術人員的職責在于“幫助教師和學生使用技術來實現他們的目標”[11]。
在實踐領域,高校傳媒類專業應更新學生專業實踐的指導思想和實現方法。對此,已有高校做出了積極探索。以中國傳媒大學“大地傳媒坊”為例,其將社會學調查方式“民族志研究”創造性地運用于指導學生專業實踐,實現了“雙驅動”模式,即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進行實踐,產出高水平作品,而這些作品又反哺學術研究,二者相輔相成,建構了教學、實踐與科研的良性循環。“大地傳媒坊”還積極助力學生作品借由媒體發表,使學生作品得到業界評價、認可,從而提升他們的專業水平[12]。高校傳媒類專業在規劃學生實踐模塊時,不應簡單將其視作傳統的“學生實習—撰寫實習報告”的簡單循環,而應結合本校實際與當地實際進行有機規劃,使學生的創意真正落地為具體媒介作品和產品,從而提升他們的實踐水平。
(二)統合校內創客資源
對于當下高校傳媒院系創客資源分散的缺憾,對各種創客資源進行統計、造冊并制定使用規范等事宜理應被提上議事日程。對于高校而言,建立創客資源管理平臺將是一個較為實際的解決辦法。該平臺除了對校內日常創客教育進行支持和指導外,還應擔負對校內創客資源進行統合、對創客資源進行垂直化管理兩大任務。
建立創客資源管理平臺,首先要對本校創客資源進行充分了解,如全校共有多少媒體實驗室和工作室,共有多少設備,設備使用情況、使用年限和保養情況,等等。在了解上述細節后,該平臺要肩負起對這些資源進行統合調配的重任,既要防止資源浪費,又要使學生獲得足夠的傳媒資源以實現自己的創意想法。此外,創客資源管理平臺應面向全校發布傳媒方向創客資源的“資源地圖”,在其中標明全校各類傳媒實驗室和工作室的具體位置和聯系方式,使在校師生充分了解本校資源之所在。創客資源管理平臺能夠打破不同部門之間的壁壘,最大限度簡化行政流程,從而提升校內創客資源的使用效率。
例如,2016年,麻省理工學院正式啟動旨在統籌校內創客資源的Project Manus平臺。Project Manu力圖使不同院系間的創客資源實現互聯互通,提高校內創客資源利用效率。Project Manus推出的Mobius Maker應用程序允許學生瀏覽校內各實驗室、工作站的使用時間和預約清單,而學生開展創客活動所需的必要成本也能夠通過學生賬戶或其他支付方式進行快速支付。Mobius Maker也使管理者更容易對本校創客資源進行管理,并獲得師生使用反饋,以及時對資源進行調整[13]。
(三)營造創客教育氛圍
創客教育氛圍對于鼓勵學生開拓創新,激發他們參與創客教育的熱情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然而,目前一些高校更多將目光放在創客教育課程和創客空間的建設上,并未重視對創客教育氛圍的營造。高校應在營造創客教育氛圍上多下功夫,多舉辦一些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創客活動,對于營造良好的高校創客教育氛圍,打造高校創客文化將大有助益。相較于現階段多以競賽形式出現的創客活動,高校應將活動立足點由評強選優擴展到跟蹤時代、連接行業、豐富校園生活方面。唯有讓傳媒類專業學生了解到自身專業對時代的價值,才能真正激發他們通過創客教育學習知識和技能,創造產品和作品的動力。
伴隨傳播科技和業態的發展,傳媒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對于高校傳媒類專業而言,舉辦創客活動的首要目標應是讓學生了解行業現狀,并讓他們看到時代大潮的發展方向。傳媒院系在開展創客活動的過程中,首先應讓大學生了解、學習目前新銳的傳播設備,為他們的創意落地奠定物質基礎;其次應向大學生傳播目前行業主流的傳播理念和傳播技巧,使他們的創作能夠腳踏實地,不脫離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
以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為例,卡內基梅隆大學是世界上第一所對本科生開放創客教育的大學,它對本科生開放了相當數量的創客課程和資源支持。2014年,卡內基梅隆大學啟動了“整合設計藝術與技術網絡”(IDEATE)網絡課程。在授課之余,IDEATE設計了一系列主題活動,涵蓋動畫模型與特效、創意產業創業、媒體設計與展示、音效設計、3D游戲設計、知識環境營造等領域。這些活動通過實實在在的作品和產品,大大激發了其他學生選修創客課程的熱情[14]。
另外,盡管創客活動面向專業學習,但如果其表現形式不從豐富大學生校園文化生活的角度出發,則很可能限于曲高和寡、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對此,高校應了解時下大學生關注的熱點,以一些大學生感興趣、易參加的校園活動為基礎,輸出創客教育內容。由此,不僅能夠活躍高校創客教育氛圍,還能夠讓大學生發自內心地接納創客教育。
(四)打造與社會資源形成連接與共振的創客教育體系
創客教育在實踐過程中,絕不能“閉門造車”,自我陶醉在校園之中,而是應大膽走出校門,投身于真正的社會實踐。創客教育若要真正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對社會資源的連接與共振則必不可少。而社會實踐與專業教育雙向發力,將更好地推動創客教育成果走向社會。高校開展創客教育,歸根到底是要提升當代學生的創意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實踐技能,而在教學過程中與社會資源進行充分合作,不僅能讓學生切實感受行業的工作環境和狀態,還能進一步錘煉他們的專業能力。創客教育者應為學生就相關項目積極進行接洽,聯絡社會資源,為他們的實踐提供保障。
加拿大女王大學2018年起推出“鑄造企業計劃”,允許行業科技人員與大學師生共同組成團隊,旨在將知識產權轉化為切實可生產的產品,實現項目落地。此外,“鑄造企業計劃”還與該校的“夏季創新計劃”有機組合,女王大學的研究人員能夠向參與“夏季創新計劃”的學生企業家介紹自己的科研計劃和想法,雙方共同制訂可行的商業計劃。由此,加拿大女王大學憑借“鑄造企業計劃”打造了類似企業孵化園的生態體系,真正做到了創客教育從授課到走向社會的生態閉環[15]。
近年來,伴隨國家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在畢業后選擇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數量逐年增加。而對于傳媒類專業學生而言,如果在校期間接受了創客教育的培訓,將具有極大的創業優勢。對于志在創業的大學生,創客教育平臺除了組織必要的社會資源支持外,還應向他們講解與創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支持政策;此外,也可邀請業內創業成功人士、著名企業家開設相關講座,以增加學生對自主創業的了解。
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創客教育是經過實踐檢驗較為行之有效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高校傳媒類專業創客教育之目標,即培養綜合素養過硬、適應行業需求的傳媒人才。在這個過程中,高校可借鑒相關成功經驗,一方面深耕創客教育,構建課程和實踐體系,尤其增加跨學科的教學合作,真正將創客教育納入傳媒人才培養規劃中;另一方面,應加強高校與高校、高校與政府、高校與傳媒行業之間的協作,利用校內外創客資源進行深度協同,真正實現創客項目的落地與轉化。
參考文獻:
[1] 王正青,溫小琪.美國高校創客教育各支持主體職能與協同運行[J].外國教育研究,2019,46(8):69-78.
[2] 王志強,卓澤林.美國中小學創客教育的現狀、理念與挑戰[J].比較教育研究,2016,38(7):27-31.
[3] 張徐.導向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學校創客文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4] 劉帶.“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創客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15):14-16.
[5] 王婷.高校傳媒教育發展危機與教學改革路徑初探[J].傳媒,2019(7):85-87.
[6] 何克抗.創立中國特色創客教育體系:實現“雙創”目標的根本途徑[J].中國教育學刊,2017(2):50-54.
[7] 劉雅薇,祝士明.我國創客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9(24):4-7.
[8] 李蓓,張士兵.高校創客教育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27):9-11.
[9] 魏國強,夏維波,陳瑩.傳媒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構建與探索[J].青年記者,2020(36):102-103.
[10] 段鵬,馬奇炎.傳媒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發展初探[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40(4):156-161.
[11] 汪晨.學校創客空間中的學習文化個案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22.
[12] 劉楠.從田野實踐尋找新脈:中國傳媒大學“大地傳媒坊”教改“雙驅動”模式探索[J].青年記者,2021(13):84-86.
[13] 周蕾,趙中建.美國高校創客教育實施策略探析[J].高教探索,2020(8):42-49.
[14] 王志強,李菲,卓澤林.美國高校創客教育與STEM教育的融合:理念、路徑、啟示[J].復旦教育論壇,2016,14(4):101-107.
[15] 賀騰飛.加拿大女王大學創客教育的生態構建[J].比較教育研究,2020,42(5):70-77.
作者簡介?張宇韜,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汪曙華,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媒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