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電視作為民生公益新聞的主要傳播方式,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傳統媒體所面臨的困境包括反饋與互動受限、內容更新速度較慢以及觀眾習慣發生變化等。在這樣的背景下,直播技術為電視民生公益新聞的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為了迎合大眾喜好,可以利用直播技術,實現與觀眾的實時互動和反饋,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參與方式,滿足觀眾的需求。為了充分發揮直播技術在電視民生公益新聞傳播中的作用,需要制定相應的策略,充分發揮直播技術的優勢,從而增強觀眾參與感和互動性,滿足他們的需求,增強公益新聞的傳播效果,并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這對提升公眾意識、推動社會進步具有重要價值。基于此,文章研究新媒體時代電視民生公益新聞的發展特點,探討電視民生公益新聞面臨的傳播困境,并提出利用直播增強電視民生公益新聞傳播效果的策略。設置多種互動交流方式、多采用互聯網實時報道模式、加強多媒體報道形式的應用以及融合多種發布渠道,可以有效增強電視民生公益新聞的傳播效果,滿足觀眾的需求,從而推動社會進步。
關鍵詞:直播;電視新聞;民生公益新聞;新媒體;傳統媒體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7-0165-03
電視民生公益新聞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增強公眾意識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觀眾對公益新聞的需求和觀看習慣發生了明顯變化。同時,傳統媒體面臨反饋與互動受限、內容更新速度較慢、觀眾習慣發生變化等困境。因此,需要將直播與傳統電視媒體有機融合,以增強民生公益新聞的傳播效果。
新媒體時代對傳統媒體的報道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快速傳播的特點使得新聞信息可以實時更新,公眾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等設備隨時隨地獲取最新消息。因此,電視等傳統媒體需要加快報道速度,及時向觀眾傳遞民生公益新聞,以獲得觀眾的關注。同時,新媒體時代強調參與式傳播,傳統媒體也在這方面進行了轉變。過去,電視等傳統媒體通常單向傳播信息,觀眾對新聞內容的反饋有限[1]。新媒體時代,公眾更加渴望參與其中,希望能夠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因此,傳統媒體開始傾聽公眾的聲音,通過人物采訪、聽眾來信等形式,提高公眾的參與度。另外,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公眾可以方便地獲取大量信息,他們更加關注個性化、多樣化的內容[2]。因此,傳統媒體需要更加注重創新,深入挖掘民生公益新聞背后的故事,提供更有深度和質量的獨家報道,以獲得觀眾的關注[3]。
(一)反饋與互動受限
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中扮演著信息提供者的角色,觀眾只能被動接收信息,無法直接與媒體進行互動和反饋。這導致觀眾對新聞報道的參與感和親近感不足,只是簡單地接收信息,無法獲得較強的共鳴和參與感[4]。
(二)內容更新速度較慢
傳統媒體的新聞需要經過采寫、編輯、審核等環節,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新聞發布的速度較慢。然而,觀眾對即時性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長,希望能夠第一時間了解發生在身邊和全球范圍內的重要事件。如果傳統媒體無法提供較快、較及時的報道,觀眾可能會通過新媒體平臺獲取實時信息[5]。
(三)觀眾習慣發生變化
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通過新媒體獲取新聞信息,這對傳統媒體產生了一系列影響。首先,傳統媒體的觀眾減少,收視率下降。其次,傳統媒體需要面對更加激烈的競爭,因為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上有大量新聞供觀眾選擇。最后,觀眾的關注度和忠誠度可能下降,傳統媒體需要在內容和報道策略上作出調整,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6]。
(一)設置多種互動交流方式
傳統媒體可以在民生公益新聞直播的過程中,與觀眾實時互動交流,從而提高觀眾的參與感和忠誠度,增強新聞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在互動環節中,可以借助評論、彈幕等形式,與觀眾進行互動[7]。例如,2022年8月10日晚,福州市發生一起自閉癥兒童走失事件。考慮到時間對尋人工作的重要性,電視臺在第二天得知家長發布的消息后,立刻采取行動,于11日下午啟動了一次直播,全城動員力量,展開全面的尋人行動。在整個過程中,社會力量紛紛加入,包括救援隊、警察、的士及網約車司機、外賣小哥,以及自覺組織起來的市民等等。在這一過程中,大家主要通過在直播中發送彈幕、撥打熱線電話等形式向社會各界人士傳遞關鍵信息。這場尋人直播持續了整整三天,成為福州市乃至整個社會的焦點,多種互動入口的開放使得搜尋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多采用互聯網實時報道模式
實時報道是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直播平臺上設立的專門頻道,通過直播的方式對重大民生公益事件進行跟蹤報道。這可以使觀眾及時獲取最新的情況,提高新聞的可信度和吸引力,同時增強傳統媒體在新媒體領域的競爭力[8]。例如,2023年7月14日,福州市馬尾區發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劇。蔡文工程師在見義勇為過程中不幸犧牲,為保護他人的安全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得知這一消息后,媒體立即介入,并于7月18日晚上開始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一系列相關視頻,全面展現了蔡文英勇救人的過程,以及他離世后家人、朋友、鄰居及同事對他的深切緬懷。實時報道引發了其他媒體單位的跟進報道。僅僅兩天的時間,報道迅速席卷全國各大媒體。而在發布在抖音上的“致敬英雄蔡文”合集中,短視頻總播放量超過1200萬。蔡文的英勇事跡不僅引起了網民的廣泛關注,也激發了社會各界的聚焦。人們紛紛向蔡文的家屬獻上溫暖和幫助,以表達對他們的關心和慰問。7月19日,蔡文被追授為“馬尾區見義勇為先進分子”。前端記者采訪完成后,主動將相關報道及時傳遞給后端新媒體團隊,以確保這些短視頻能夠第一時間在網絡上發布。截至目前,在抖音上發布的“致敬英雄蔡文”系列視頻得到了廣泛認可與贊譽,每條視頻都受到了大量網友的點贊和關注。希望蔡文的勇敢事跡能夠繼續激勵更多人追求善行,傳遞愛的力量[9]。
基于該案例,可以看出,要想使用互聯網實時報道模式,首先,需要有專門的團隊和資源來保證信息的及時獲取和報道質量。傳統媒體可以組建一支專門負責實時報道的團隊,包括記者、攝影師、編輯等[10]。這個團隊需要具備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嗅覺,能夠迅速響應事件并及時報道[11]。同時,傳統媒體還需配置相應的新聞采編設備和直播設備,確保現場報道的效果和質量。其次,要全程保持與觀眾和其他媒體的互動。最后,在實時報道中,傳統媒體應恪守新聞職業道德,確保新聞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傳統媒體需對現場報道進行核實,不斷更新報道內容,避免出現虛假或誤導性的信息。同時,傳統媒體還應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充分呈現各方面聲音,提供多角度、全面的報道[12]。
(三)加強多媒體報道形式的應用
多媒體直播報道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的產物,在直播中結合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豐富民生公益新聞的報道方式,能在傳遞信息的同時,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增強新聞的傳播效果。例如,在報道環境保護活動時,可以插入生態環境惡化的照片,讓讀者直觀地感受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同時,一系列連續的照片,也可以還原事件發展的過程,使報道更加真實可信。將圖片與文字報道相結合,能讓觀眾了解事件的真實情況。此外,傳統媒體還可以收集新聞發布會、專家訪談等相關事件的錄音素材,并將其與文字報道結合使用。在直播中插入相關音頻,讀者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事件現場的聲音和氛圍,增強報道的真實感。同時,音頻報道也為一些文字難以準確描述的事物提供了更好的表達方式[13]。
(四)融合多種發布渠道
傳統媒體可以在官方網站上設置直播頻道,在線直播民生公益活動。通過官方網站進行直播可以提供高質量、穩定的視頻流,并且能夠方便地嵌入相關文字報道、圖片和鏈接等多種形式的內容。媒體可以在直播過程中設置互動功能,如實時評論和投票等,使觀眾積極參與其中,增強活動的互動性。此外,官方網站還可以提供回放功能,讓未能觀看直播的用戶能夠回顧活動的精彩瞬間。同時,可以利用移動應用進行直播推送。移動應用具有即時性和便捷性的特點,觀眾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等設備觀看直播內容。傳統媒體可以通過移動應用的消息推送功能,將直播活動的時間和鏈接推送給用戶,吸引其點擊觀看。在直播過程中,移動應用也可以提供實時彈幕評論和分享功能,讓用戶在觀看直播的同時能夠表達自己的看法,并與其他用戶互動。此外,社交媒體平臺也是傳統媒體直播的重要渠道之一[14]。傳統媒體可以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平臺上開通官方賬號,并利用平臺的直播功能進行直播推送。社交媒體平臺具有龐大的用戶基數和較強的社交性,媒體可以通過在這些平臺上直播,吸引更多的用戶關注。媒體可以根據不同社交媒體平臺的特點,創新內容呈現方式,如短視頻直播、橫向滑動形式等,以增強直播的吸引力。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的分享和轉發功能,直播內容可以迅速傳播,從而擴大影響力,提高曝光度。例如,2021年5月,筆者所在電視臺舉辦了一場賣瓜的直播活動,此次直播發生在福州市。一名來自山東的司機帶著16.5噸的西瓜從廣西來到福州,意圖將這批西瓜出售。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買家和賣家都對這批西瓜不感興趣,導致這位司機陷入困境。他既無法獲得運費,又無法銷售這批西瓜。考慮到西瓜只能在常溫下存放幾天,如果按照傳統電視節目的制作和播出時間,這批西瓜將面臨無法售賣的尷尬局面。因此,新聞制作組立即采取行動,策劃并舉辦了一場公益直播活動。盡管時間緊迫,但用最高效的方式進行了推廣,西瓜在短短三四個小時內成功售罄,司機成功湊夠了運費。眾多觀眾通過觀看直播、購買西瓜以及傳播信息支持這場活動,使得這次公益直播圓滿成功[15]。
(五)加強直播內容推廣
首先,在推廣平臺的選擇方面,利用擁有龐大用戶群體的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等開展推廣活動,將直播內容傳播給更廣泛的受眾。其次,不同的社交媒體平臺有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用戶群體。為了有效推廣直播,需要根據直播內容的特點和目標受眾,選擇適合的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宣傳。因此,媒體可以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布文字和圖片內容,同時在抖音、嗶哩嗶哩等平臺發布視頻內容。再次,為了提高直播的曝光度,需要定期發布精心制作的宣傳內容。將圖文與視頻相結合,能夠引起觀眾的興趣并激發他們觀看直播的欲望。宣傳內容應有吸引人的視覺效果和文案,迅速吸引觀眾的眼球。最后,社交媒體平臺不僅可以用于內容傳播,而且可以為電視臺和觀眾提供互動交流的機會。電視臺應積極回復觀眾的留言,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系,通過與觀眾互動,增強他們的參與感,提升直播的口碑。此外,如果條件允許,可邀請知名明星或專家參與直播活動,借助他們的影響力和粉絲基礎,吸引更多觀眾關注和參與。在宣傳過程中,突出明星或名人的參與,可以提高直播的吸引力和曝光度。
新媒體時代,電視民生公益新聞面臨挑戰和困境。為了增強傳播效果,采取有效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要設置多種互動交流方式,提高觀眾參與度;采用互聯網實時報道模式,保證內容即時性;加強多媒體報道形式的應用,吸引更多關注;融合多種發布渠道,擴大信息傳播范圍;加強直播內容推廣,提高直播的吸引力和曝光度。這些措施可以有效增強電視民生公益新聞的傳播效果,推動社會民生事業的進展。未來,要進一步利用直播的優勢,通過創新思維和技術手段,增強電視民生公益新聞的傳播效果,使其與新媒體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勁夫,徐磊.淺析融媒時代主流媒體新聞直播:以新湖南客戶端為例[J].傳媒論壇,2023,6(14):93-95.
[2] 李振陽,曲桐瑤.主流媒體移動新聞直播如何叫好又叫座[J].傳媒評論,2023(5):38-40.
[3] 昌沁.新聞出鏡記者現場直播報道中的常見問題及技巧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10):185-187.
[4] 陳言.新形勢下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發展困境及優化路徑[J].新聞文化建設,2023(9):91-93.
[5] 徐宏.地方廣電媒體新聞直播融媒轉型策略探討[J].新聞傳播,2023(3):63-65.
[6] 張臻慧.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主持人的轉型:以移動視頻新聞直播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2):194-196.
[7] 劉雅雯,欒靖.媒體融合環境下新聞直播類節目傳播策略創新探索[J].新聞文化建設,2023(1):181-183.
[8] 呂法濤.從“場外”到“場內”: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現場直播探析[J].新聞文化建設,2022(24):131-133.
[9] 邵藍.網絡新聞直播內容與傳播優化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23):49-51.
[10] 胡耀杰.新聞客戶端直播的特點及傳播策略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2(17):93-95.
[11] 宋琳.電視民生新聞直播連線報道的運用[J].新聞傳播,2022(16):149-150.
[12] 謝虹妃.電視新聞直播與新媒體的融合[J].中國報業,2022(13):108-109.
[13] 潘志宏.融媒體時代新聞直播類節目的敘事及傳播策略[J].新聞文化建設,2022(11):124-126.
[14] 韓姝,譚捷文.融媒體時代移動直播新聞的困境與發展[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2,35(2):37-40.
[15] 王磊,樊思思.全媒體時代的移動新聞直播探索:大眾網·海報新聞創新“直播+新聞政務服務”新模式[J].全媒體探索,2021(5):17-19.
作者簡介?陳晏,助理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