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當代卻呈現出輕視勞動、不會勞動、不愿勞動的狀態。特別是進入全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接觸的信息來源多元化,其中夾雜的片面化、碎片化信息,影響了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因此需要對全媒體的傳播特性揚長避短,在全媒體助力下提升高校勞動教育質量,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為國家建設持續不斷地輸送優秀的勞動人才。文章使用文獻研究法,選用知網、萬方等數據庫中近幾年的相關文獻,進行整理歸納以后得出結論:全媒體時代,高校學生在一些不良價值觀引導下曲解了勞動價值,在追求流量為王的短視頻的影響下削弱了對勞動過程的反思與創新,在厭工擺爛的網絡思潮干涉下侵蝕了對勞動的熱情。由此,文章認為高校應在借助全媒體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通過聯合政府、企業、家庭共授勞動價值,提升教師個人素養,推動學生與自然接觸等舉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通過勞動實踐、混合式教學等手段,幫助學生透過勞動過程實現創造性思維及能力的提升;通過媒體宣傳、媒體技術與勞動項目及實踐融合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勞動情感,收獲勞動幸福感。總的來說,全媒體的出現,推動了信息交流的多元化、多樣化發展,全媒體背景下的高校勞動教育依賴于學校與教師積極發掘全媒體中蘊含的正確信息、開拓全媒體的正確用法,幫助學生摒棄不良勞動思想,使全媒體與高校勞動教育的融合變得更有價值。
關鍵詞:全媒體;高校;勞動教育;勞動價值;勞動情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7-0192-03
近年來,“十指不沾陽春水”已成諸多高校學生的生活常態,父母的長期溺愛造就了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習慣。高校學生長期遠離勞動,致使他們缺失勞動技能,甚至不愿勞動。然而,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早就揭示了勞動是促使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如果脫離勞動,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與精神條件都將不復存在[1]。基于此,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確立了“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的地位,同時進一步強調,勞動教育的開展要“體現時代特征”[2]。全媒體作為當前信息化時代的重要標志,將其融入高校勞動教育之中,不僅是緊貼《意見》的要求,也是推動高校勞動教育實現多渠道、多樣化教學的重要保障。
目前,有關全媒體的概念并沒有統一的說法,傳媒界對全媒體有著各自的定義。其中,郜書鍇[3]認為全媒體是“綜合運用各種表現形式如文、圖、聲、光、電,全方位、立體的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絡、通信等傳播手段進行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筆者認為最符合全媒體的內涵。隨著全媒體的不斷發展與深入,當前從時間維度、空間維度、主體維度、效能維度提出了“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全媒體發展新方向[4]。
信息技術的創新與突破,推動了全媒體的發展,為高校學生獲取信息提供了多元化渠道及多樣化形式。然而,全媒體為高校學生帶來豐富的“精神食糧”的同時,一些不適宜甚至錯誤的思想也會通過全媒體渠道對學生造成一定影響[5]。目前,全媒體對學生勞動價值觀的錯誤引導主要體現在勞動價值被曲解、勞動過程被簡化、勞動情感被侵蝕等方面。
(一)勞動價值被曲解,消磨學生的勞動意愿
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活動,脫離勞動,人類生存所需的物質條件及精神條件都將不復存在[6]。對于個人來說,勞動是謀生的重要手段,脫離勞動,個人的生存空間將會不斷受到壓縮。當前,很多媒體為了追求流量與關注,不斷宣傳精致主義生活與“個人為中心”的思想。特別是網紅文化的盛行,讓很多高校學生了解到諸多偶像明星或者網紅通過拍攝視頻、劇集就能夠獲得高收入。享受“開跑車、住別墅”的精致生活的呈現與傳播,無形之中助推了“不勞而獲、少勞多得”的惰性文化,導致很多高校學生向往成為網紅[7]。在這類視頻的影響下,勞動的本源價值沒有得到正確的闡述,學生們只看到了自己想要看到的內容,認為未來可以通過很少的勞動就能獲得極高的回報,同時對于體力勞動也更加嗤之以鼻。然而,社會資源都是由勞動創造的,網紅文化中的一系列現象也立足于其他人員的辛勤勞動所創設的安穩社會基礎。當前,高校學生在片面的媒體思想的引導下,在家庭父母的過度關愛下,對勞動價值一直缺乏正確的認識,對勞動謀生沒有清晰的認知,導致很多高校學生畢業以后,面對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甚至不愿工作,走向“啃老”生活[8]。
(二)勞動過程被簡化,削弱學生的勞動反思與創新
在數字浪潮之中,追求流量、追求關注而獲得收益是諸多媒體人進行內容創作的根本動力。特別是當下青少年越來越多選擇在網上沖浪來獲取信息,媒體人會想盡辦法通過對數字信息進行剪輯、編排,迎合青少年關注的熱點,以獲得訂閱與關注[9]。諸如當前制作的視頻,內容更偏向于炫藝或者成品的展示,缺乏基礎性勞動過程,學生們看了以后,會驚嘆作品的優美,而不會深入思考背后需要付出的辛勞。此外,還有一部分視頻是創作者自身對某一項勞動要點的總結,指導受眾“依葫蘆畫瓢”獲得最終的勞動成果,這樣現成的方法會讓大學生的創新思想受到束縛,對勞動過程沒有自身的想法。長此以往,這種在網絡中收獲的簡化的勞動方法,會使學生的生活陷入被框定的架構中,久而久之,大家對于某一勞動過程的想法會趨于一致,缺乏對過程進行優化或者批判的思維,從而使得慣常生活的便利性侵蝕主體的敏銳度與洞察力,限制了人生發展的諸多可能性[10]20。
(三)勞動情感被侵蝕,弱化學生的勞動人格
目前,隨著產業升級,崗位競爭變得愈發強烈。在此環境下,一些媒體平臺成為不良思想的傳播之地。一部分人在忽視了崗位的獲得、報酬的高低是基于自身勞動技能、勞動態度的基礎上,一味地傳播對自身有利的言論,將工作與苦難、艱辛等同,面對工作中出現的困難,不想激發自身勞動熱情去解決,而是選擇“躺平”“摸魚”,甚至是提出“整頓職場”[11]。這樣的思想氛圍下,學生在潛意識中就會形成工作就是被壓榨,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很難收獲好的結果,并對未來的工作產生畏懼。此外,媒體技術的發展促使人們在下班之余,可能還要進行在線工作的信息處理與回復,無形中增加了人們工作的時間長度,導致個人的發展空間受到擠壓,更使得人們對工作產生極大的厭煩,消磨了其對工作的熱情,在面對工作時,會下意識地想要逃避。這種畏懼工作、厭煩工作的勞動情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人們對工作的熱愛,人的勞動人格、勞動本能在這樣的媒體環境下遭受嚴重的壓制。
(一)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突出勞動教育的自然生態倫理
勞動是個人創造價值、體現價值的重要手段,是人類運用自然資源為自身創設生存條件的最重要手段。向學生傳輸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讓學生從整個社會角度出發,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擺脫片面的、碎片化的勞動思想影響。針對正確勞動價值觀的教育與傳達,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
一是高校開展勞動教育需要立足高校自身基礎,積極聯合社會團體、政府機構、產業部門以及家庭等各方教育力量,實現多主體向學生輸送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共建合作共贏的勞動教育架構,讓學生全面而深入地接受勞動價值思想,避免單一思想導致的價值取向偏離[12]。
二是高校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素養以及對勞動價值的認知,自主通過各項勞動相關的政策汲取理論與思想,主動通過各項培訓和交流獲取勞動教育相關的教學舉措及教學經驗[13]。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自身應真正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避免唯專業知識、就業率為考量的教學想法,將勞動價值觀納入“立德樹人”的教學指標體系之中。其次,老師在勞動教育過程中,要善于通過各類媒體收集典型案例,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何種勞動價值觀是正確的。其中,教師要重點針對全媒體中具有影響力的社會公眾人物與網絡平臺的勞動價值觀進行評判分析,這樣才能避免學生受到一些不良媒體思想的影響。最后,老師需要將勞動教育與實踐相結合,推行勞動實踐,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勞動的價值,獲得“勞動光榮”“勞動收獲”的實踐感悟。
三是高校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勞動是改造自然且不斷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過程,然而這個過程是有前提的,即人類的勞動改造需要與自然的發展相協調,而不能是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對自然進行大肆破壞,致使后期遭受因破壞自然而自吞惡果。近年來,國家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戰略都是勞動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思想。
(二)注重勞動教育的過程價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及能力
全媒體時代,在網絡中可以快速查閱海量、多樣的信息資源,借助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人們整合自身所需的信息資源將會變得更加快速有效。這樣的方式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大眾的生活與學習,但卻弱化了勞動的過程。諸如,當前火熱的ChatGPT,很多學生利用其撰寫論文,導致學生難以將所學付諸實踐或調查,從而收獲心得及經驗。長此以往,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便利化趨勢下逐步受到限制。
面對這一情況,高校需要從頂層設計出發,通過制定針對性的勞動實踐指導手冊,明確教學目標、活動設計、考核評價、安全保護等勞動教育要求[14]。高校勞動教育要致力于發掘能夠推動學生參與的勞動項目,并且在項目開展過程進行分解,及時落實學生在項目過程中的進度以及遇到的難點,通過輔助混合式教學,諸如翻轉課堂等,給學生提供相互討論、抒發己見的空間,從而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此外,高校勞動教育可以與創新創業教學相融合,通過各類媒體中一系列創新創業實際案例,引導學生分析案例的優勢與不足,從而增加學生獲得勞動經驗的機會,為以后其開展各項勞動提供思維來源與創新借鑒。
(三)激發勞動情感,感受勞動幸福感
目前,全媒體中諸多的勞動抵觸情緒和不良思想,讓學生在無形中喪失了對勞動的熱情。因此,高校開展勞動教育不能僅停留在思想引導、實踐磨煉的環節,還要從學生的勞動心理出發,讓學生在教育中有一定的物質收獲與精神滿足。
首先,通過校園平臺、校園廣播、校園TED、宣傳短片等形式,傳播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與娛樂消遣觀,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勞動與消遣并不沖突,勞動是娛樂的保障,娛樂是勞動的放松,兩者之間相互促進。
其次,在勞動教育環節之中,結合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設置相應的勞動項目,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自愿參與勞動,最后收獲勞動成果,實現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滿足[15]。諸如,通過平臺投票形式或者通過大數據采集學生關注的熱點,進行與學生興趣相適配的勞動項目篩選。
最后,積極運用各類媒介,將傳統的勞動教育課堂變得更加多元化、多樣化,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環境氛圍中,無形接受相關勞動理念及勞動實踐的洗禮,不再畏懼勞動,而是在勞動的過程中不斷收獲新技術賦予的新體驗。諸如,融合3D打印、VR等科技產品與陶俑、木工等傳統技藝進行項目的開發,提升學生的勞動體驗感[10]22。
勞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高校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因此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全媒體的出現促使信息交流越發頻繁,高校學生因社會經驗不足,很容易受到片面、錯誤思想的影響。基于此,高校需要在立足全媒體優勢的情況下,針對學生在全媒體環境下遇到的主要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勞動教育,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全媒體在高校勞動教育中的效能,最終推動高校信息化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蔡文浩,董彥峰,石志恒.財經類高校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的實踐探索:以蘭州財經大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21(12):10-17.
[2] 劉新民.新時代我國高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輕工教育,2022(2):1-7,35.
[3] 郜書鍇.全媒體:概念解析與理論重構[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2(4):37-42.
[4] 崔紅柱.“四全媒體”理念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不足及應對策略[J].西部廣播集團,2023(4):22-24.
[5] 金超,錢小波.全媒體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審視與優化路徑[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13):160-162,165.
[6] 張光明.什么是勞動價值論?:從經驗常識出發[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23(1):34-50,165.
[7] 賈彥峰.網紅文化對青少年價值觀的異化及其消解[J].北京社會科學,2022(10):118-128.
[8] 張三保,陳晨,游濯沉.“啃老”現象與大學生就業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1(2):38-46.
[9] 曹開研.流量思維主導下的“自媒體”亂象整治[J].青年記者,2023(9):40-42.
[10] 馮珊珊,代以平.全媒體視域下學校勞動教育:價值、困境與路徑[J].教育科學研究,2022(12):17-22.
[11] 路文廷,張林,牟怡.數字時代躺平文化的建構:基于青年亞文化視角[J].新聞記者,2023(6):70-85.
[12] 郭瑋.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落實機制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3(9):103-107.
[13] 賈琮,劉振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一體化師資隊伍建設探析[J].當代教育論叢,2023(7):81-84.
[14] 施永川.勞動教育如何融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7):38-45.
[15] 張麗虹,呂立杰.從任務群到勞動項目式學習:勞動教育的學校實踐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23(4):69-73.
作者簡介?黃海寧,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