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書院由起初的個人修身讀書的場所,逐步演化成社會文化傳播的教育陣地,成為政府辦學的必要補充,在中華文脈的延續中發揮著巨大作用。近年來的民間書院建設取得了許多寶貴的成果,不僅延承了古代書院的內在精神,而且也有著推陳出新的發展。我們應該進一步明確民間書院的歷史責任,厘清民間書院的精神追求,總結民間書院的辦學經驗,有利于拓寬民間書院的創新渠道,不斷更新辦學方式,而且擴大辦學規模。并在此基礎上,循序漸進地修正與完善其在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明確發展方向、拓展發展路徑,切實做到守正創新,從而助推全民樹立牢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文化傳播;當代民間書院;守正創新;歷史責任;總結經驗;拓寬渠道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9(a)-0179-06
On the Conservative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Folk Academies
Abstract: Folk academies have gradually evolved from the initial place for personal cultivation and study to the educational position for 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become the necessary supplement for the government to run schools, playing a huge role in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folk academies have gained a lot of valuabl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which not only inherits the inner spirit of the ancient academies, but also has a new development. We should clarifies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folk academies, clarifies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folk academies,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running folk academi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broadening the innovation channels of folk academies, constantly updating the way of running schools, and expanding the scale of running schools. On this basis, we will gradually correct and improve the existing deficiencies, further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exp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effectively achieve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so as to help the whole people firmly establish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Key words: Cultural dissemination; Contemporary folk academy; Shouzheng innovation;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Sum up experience; Broaden channels
民間書院產生于唐代,起初是私人讀書、治學與藏書的書齋,承擔著讀書為學的主要職能,后來逐步擴大為面向社會人員開放與交流,漸至于“發展成聚徒教授,開引士民的教學機構”,并且在其發展進程中,每逢國力衰弱、財力不足,無法滿足大眾的讀書向學需求之時,民間書院便擔當起延續中華文脈與弘揚道統的重任。除“興官學、廢私學”時期外,民間書院會在家族、士人與商人,乃至官方的捐助與支持之下,逐步形成蓬勃發展之勢,并且儒學也依托書院,實現了自身推陳出新的延續發展,完成了由經學到理學,再到心學、漢學的多次蛻變。由此而言,民間書院在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中功不可沒。
隨著清末的“書院改學堂”,書院制度便被廢止,但學人對于民間書院興辦的行動從未停止過,20世紀三四十年代,馬一浮先生創建復性書院、錢穆先生創建新亞書院;20世紀80年代,著名學者馮友蘭等幾位教授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文化書院。進入 21世紀,在國家重視傳統文化與建設文化強國的背景下,激發了人們對于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關注與思考,同時,審視現代教育制度存在缺失,呼喚傳統的優良教育理念的回歸。因此,民間書院迅速涌現,且呈現出類型的多樣性。
當代民間書院指改革開放以后,尤其近年來由個人、家族、企業、機構等出資或集資興辦,招收學員,具有一定教育功能并產生相應社會影響力的組織單位。由于民間書院創辦者所秉持的理念不同,因此其組織形式各異,社會影響效果也千差萬別。但這些活躍于民間的書院,自身也應該弄清其精神與價值追求的方向所在,如:對學員的教育培養過程是否合乎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對社會的輻射影響力是否達到既定的目標等。立足于當代,民間書院在繼承傳統的守正創新上是否已經走上了正確的軌道,值得探討。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守正創新的重要性。要求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創作,要做到“正本清源、守正創新”[1]。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再次強調“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因此,民間書院的守正創新要立足當下、回望過去、展望未來,提煉書院精神的要義內涵,融合古今中外智慧,將其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思想根基。只有用好與弘揚好其中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才能增強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1 明確民間書院的歷史責任
傳統的民間書院在君主、地方官員、士人及商人的支持與推動下,不負人們的深切厚望,完成了所處時代的歷史擔當。
首先,它彌補了官學教育的不足。一方面,由于國家財力所限,官府所設教育機構,難以滿足為數眾多學子的需求,寒門子弟求學門檻較高。民間書院依靠社會力量為有志求學之人提供了必要的場所。另一方面,在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社會背景下,一些人的為官之道背離了民本要求,于是,一些有識之士利用民間書院,與科舉選官相背離,廣收門徒,著書立說,提倡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生信念,體現對現實的關切,要求樹立救世情懷與經世追求。
其次,建立了不同于官學的新型教育制度,使民間書院以獨特的形式呈現于世。民間書院在唐代初步發展的基礎上,宋代實現了書院制度的確立,“形成于北宋的講學、藏書、祭祀、學田四大基本規制,經南宋理學家的努力,擴展為研究、講學、藏書、刻書、祭祀、學田六大事業?!盵2]。另外,南宋年間,還制訂了諸如《麗澤書院學規》《白鹿洞書院揭示》《延平書院日習例程》等的學規、章程,成為書院制度確立的標志,為后來教育制度的豐富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再次,推動了學術思想的發展。學者們從對人生天地間立身行事的標準探討入手,結合儒學經義,闡發人倫物理的不同見解與主張,并通過辯論的形式正本清源,由此促使學術思想不斷豐富與發展。
最后,促進了以綱常禮儀為道德規范的社會教化。民間書院以講學與祭祀為契機,將社會各階層納入接受教育的范圍,并由此擴大至宗族、團體與流派,使之保持和睦團結,逐步發展壯大。
目前,我國已經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并且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當然需要文化的繁榮發展作為其有力支撐。在此背景下,民間書院的“發展應該定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機構,而不是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3]。有鑒于此,在當代它承擔著不同于歷史時期的新任務。
首先,它能夠對現行教育制度進行有效的補充。當代民間書院在繼承傳統制度的基礎上,致力于各種類型的制度創新,并不斷完善自身,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它可以補充現行教育的不足,“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民間書院還在闡釋與推動儒家學說的傳播中,促使人們形成良好的道德觀,樹立家國天下的世界觀,這是解經釋義的核心所在。
其次,在推動學術思想的發展上,運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組織研討會、開辦論壇與設置辯論會等形式,展示各家觀點,推動學術思想向前發展。
最后,通過組織特定的儀式與活動,拓寬進行集體教育的范圍,樹立道德信念認同高度一致的群體意識,以此促成社會正能量,形成社會主義新風尚。
2 厘清民間書院的精神追求
唐代民間書院產生的初衷,是私人希望通過讀書以求得自身學問的提升,并且設有專門的修讀場所。如:山東臨朐的李公書院是李靖“讀書或研治兵書戰法之所”,河北滿城的張說書院是張說“藏修讀書之所”。隨后民間書院逐步上升為以教化民風為目的的聚徒授業的教學場所,如:福建漳州的龍溪書院開始了傳道授業的教學活動,其教學內容為儒家經典禮儀。由此可見,民間書院原初所彰顯的功能,一是個人對于傳統文化的吸收與運用,二是面對民眾普及文化知識及引導百姓樹立良好的道德。這兩種功能均顯示出民間書院對于延續民族文化的渴求及運用傳統智慧服務當時社會發展的理想,寄托著人們繼承與發展中華文明的愿望。宋代至清末民間書院,以儒家經義教育為主要內容,逐步確立了自成體系的教學制度,利用會講與講會的論辯形式展開學術活動,并且充滿著教化萬民的歷史擔當。這時,民間書院有著以儒學為核心,推行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顯現了辦學獨立與學術思想自由的論辯精神,踐行著經世致用與服務社會的入世理念。
當代不同類型的民間書院,應該吸收與發揚傳統書院的內在精神,雖然面對各自群體所采用的教育側重點不同,但利用讀經與解經來普及知識與教化民眾的傾向性卻是一致的。因此,當代民間書院要將經典著作中的能夠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精神提煉出來,對民眾進行精神的再塑造,使中華文脈得以延續與創新發展。毋庸置疑,“人們在研習經典、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自然會改變氣質、提升自我,進而推動全社會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的提升”[4]。民間書院在知識傳授的同時,還應立足幫助學員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樹立社會主義新道德,以及明確自身為民族復興的責任感,將經文的要義闡釋與當今社會的問題緊密結合,徹底擺脫那種淺嘗輒止、只滿足于讓學員死記硬背的做法,應該站在時代發展的要求上,根據不同年齡段,運用現代話語靈活解讀,并施以不同方式的現實疏導與引領教育。
誠然,在民間書院精神的追求中,“不僅可以彌補當代教育缺失的部分,更可以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但如何把中國古代書院制度在當代有效運用,還需要不斷去實踐去摸索”[5]。面對依靠直覺與感性來認識世界的小學生,宜于從直觀化的畫面或者形象描述入手,嘗試對他們施以易于接受的教育。面對具有初步抽象理論思維且擁有一定知識儲備的中學生,應該從理性的角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傳授知識與闡明事理,使之接受蘊含在經典中的文化因子。面對身心發展進入成人階段而具備一定邏輯思維能力的大學生,在對經典闡釋的過程中,引領他們認同典籍中的優秀思想文化,促使其接收、傳承發展前人的道德風范。面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經形成且具有豐富社會經驗的大眾,應結合其人生經歷、道德情操與社會責任擔當,進行正向的社會行為矯正與思想引導,促使其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3 總結民間書院的辦學經驗
延承古代書院的辦學特色,結合時代特征,使當代民間書院得到蓬勃的發展。民間書院之所以能夠吸引大批學員到院聽講與研習,原因雖多,但與國家建設文化強國的政策導向存在著密切聯系。在社會媒體輿論的宣傳下,重新喚起了民眾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與自信心,于是,關注文化、談論文化、梳理文化與發展新文化成為社會的焦點。順應這種形勢,各種類型的當代民間書院,成為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成功的辦學經驗。
3.1 實施讀經典、習國藝教育,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推動全民讀書活動,開展讀書獎勵,舉辦讀書講堂,拓寬書籍的影響力。沿襲傳統書院的教書形式,招收幼兒、中小學生,乃至成人,并安排對應的國學與藝術類課程,提供學習經典與提升自我的平臺。“以適合現代人需求的方式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著重培養擁有正直善良、溫潤儒雅、守道品格的現代君子。”[6]
3.2 梳理本土民間遺風,建設文化家園
具有歷史文化資源的地區,將目光投向民間,通過社會采風,收錄具有地域特色的口述資料,留住往昔記憶,記錄歷史變遷。同時,調查歷史遺跡、遺物與遺址,推動當地歷史文化的保護、挖掘與宣傳。講好本土故事,以達到傳播地域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與“留住鄉愁”的目的。
3.3 關注新農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文化振興是建設文化強國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對于農村整體文化水平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建設民間性質的鄉村書院,堅持以公益為主,書院公益課堂既有常設的作業輔導和興趣班, 也有根據志愿者特長不定期開設的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利用節假日,免費輔導農民子女學習課程,成為助推鄉村文化提升的好幫手。同時,借以教化民眾,認清節義是非,建立社會主義新道德,助力鄉村振興,推動鄉村文化、藝術、教育、生態的發展。
3.4 弘揚家風文化,服務社會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7]。家風家教事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樹立。中國人向來注重家風家教,將尊老愛幼、夫妻相敬、教子有方、勤儉持家等放在重要位置,促使正確的禮儀行止規范代代相傳。當代民間書院建設家風館,讓家庭成員感知與了解家風,從而加入優秀家風的傳承與建設中。
3.5 注重學術研究,開辦學術論壇
民間書院在學術研究上,注意對文獻資料的整理、挖掘與出版,將書院教案、講稿等教學資料的編輯成冊,然后向社會發放;還利用自身優勢,開辦書院類、國學類論壇,為文化領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供可以展示的平臺。同時招攬全國知名學者,講學布道、切磋學問,從而助推科學研究的良性發展。
3.6 版印書籍與置辦學田
民間書院除了自購圖書與接受捐助圖書外,還應注意整理出版書籍,推進文化事業建設,包括中華經典的釋解圖書、書院學術研究圖書、論壇與年會資料圖書等。還要立足書院文化建設,增添具有時代特征的新內容。書院的正常運營需要大量資金,除了家族或企業等支持外,也應有自身的支撐渠道,一些民間書院通過出租門店、自辦商業樓館與政府購買服務等,解決維持日常運營的資金問題。
4 拓寬當代民間書院的創新渠道
民間書院的建設,除了編印書、信仰樹立、學說論辯、道德教化、宣傳、助力城鄉建設外,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其發展渠道,在服務當代社會中發揮作用?!肮糯鷷嚎梢哉f是一種文化符號,它底蘊深厚,在今天的傳承和發展中,要不斷賦予書院教育以新的時代內涵”[8],從而實現新歷史條件下的守正創新。
4.1 將經典釋讀與文化強國建設緊密結合
當代民間書院應該正確引導現代人充分認識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真正回歸傳統與經典,從中找尋與吸收民族發展闊步向前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9],圓滿地回答了運用優秀傳統文化怎樣為當代社會服務的問題。千百年來,民間書院傳播的是中華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目前仍以推動儒家思想傳播為核心而展開,并且與建設文化強國緊密結合?!罢嬲軟Q定書院命運的,是它有沒有力量直面普通民眾,將儒學重現傳播基層民間?!盵10]在民間書院推行過程中,應站在歷史與時代的高度,從新的角度解釋經典,深入探討仁者愛人、講信修睦、經世致用、知行合一、以民為本、為政以德等觀念,將其思想精髓貫穿到人們日常行為及工作中,使之最大限度地發揮效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不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培育時代新風新貌。
4.2 整理與宣傳當代民間文化發展中的新故事
在保存本土文化方面,當代民間書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將留在記憶中的、富有地域色彩的人情風物,以錄像、錄音、文字的形式得以保存,對于遺址、遺跡等得以保護。而對當代民間文化發展中出現的新人物、新事件與新風尚,雖然有一些媒體的報道,但仍存在不足,尤其是那些留存于鄉鎮、對于當地民風民情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切實做出貢獻的人物,關注力度不夠,宣傳力度不足,未能充分將其榜樣力量彰顯,以帶動時代風尚。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文藝工作者要“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抒寫中國人民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氛”[11]。當代民間書院有責任塑造好引領社會發展的優秀人物形象,講好促進地方改革發展的美麗故事。如在當地文化建設方面,為保存和恢復傳統建筑、道德禮儀、地方戲曲等而做的故事講述。那些以口述史或田野調查形式搜集保存的相關資料,設法以影像或文字故事的形式進行宣傳,并擴大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健康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4.3 做精做強國藝研習,保證其實踐效能
當代,無論傳統書院,還是新建書院,均要重視國藝研習,對于正在接受儒學教育的學員,輔以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方面的才藝教育。面對研學旅行、游人參觀,抑或政府組織的活動,通過實踐項目,增強參與者的儀式感與體驗感,增進人們對傳統文化內涵的認同,繼而自發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間書院還要能夠圍繞禮、樂、射、御、書、數的“君子六藝” ,滲透文化教育,以技能為依托,將儒學發揚光大。但其中存在一些問題,即一些才藝培養專班相對缺乏傳統儒學觀念的闡發,只為練才藝而教才藝,沒有將技法中所蘊含的人倫物理和傳統思想進行完美地闡發,造成了學藝的境界不高、文化素養不深,難以系統地從更高的層面傳承傳統文化;輔助性推出的實踐體驗項目,又由于持續時間短、氛圍不足、教習不到位,造成體驗過淺,無法形成優美持久的文化體驗,文化渲染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當代民間書院在做大做強國藝研習方面任重道遠,需要將儒學與藝術相結合,加大文化體驗的深度,持續發力,以求達到守正創新的良好效果。
4.4 擴大與推進民眾道德教化的廣度
誠然,“書院教育應該注重塑造令人追求的“新君子”人格理想,注重傳統價值的創造性轉化,為國民教育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實踐機會”[12]。書院教育強調學以致用、躬身實踐,能夠促使學員不斷考察自身言行,糾正偏狹,加強自我反思與自我教育,從而趨向于自修“新君子”的素養。但從實踐來看,對民眾的道德教化與人格重塑的開展,要實現教化效能的提高,確實需要一個艱難而復雜的過程。良好民風民情的形成,首先需要緊跟黨與政府的正確引導,其次需要注重民眾的家庭教育、文化程度及社會輿論等。毋庸置疑,外在的社會因素往往會對人們的內在素養產生影響,在現實中,加深輿論宣傳,會對人的道德塑造產生巨大的推動力,促使道德重塑的實現,并且依靠人數眾多的群體,才能形成一定的社會道德風氣。因此,要營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道德環境,需要加大力度拓寬道德教化的范圍。當代民間書院應該利用自身的優勢,與政府部門協同一致,將課堂開至田間地頭、街道社區,在事理解讀、民事調解與輿論宣傳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借以感化與引領民眾洞明事理,達到樹正氣與強民風的最終目的。在與民眾的對話中,滲透儒學思想,講求以德立人、以誠待人、孝親尊長、鄰里和睦、互幫互濟等觀念,以此推動民風的淳化。將道德教化普及周邊民眾,通過舉辦講座、祭祀、論壇等方式,使道德教化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4.5 調動全社會參與書院建設的積極性
民間書院的建設需要充分調動全社會各方力量的積極參與,應整合多種資源,與政府、社會、高校等形成辦學合力。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文件,企業和基金會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高校提供相應的教學與學術資源支持,同時還需要更多的志愿者投身于書院建設。另外,大批支持與認同書院文化的民間人士的參與也非常重要。當然,也要求民眾在接受書院文化的過程中,能夠反思自我,從中獲益,得到道德禮儀、人生修為與融入社會等方面的逐步提升達到投入者與受教育者相互促進,最大限度地發揮民間書院辦學的效能。民間書院管理者應持續接收專家學者的辦學建議,廣納雅言,不斷修正辦學中的不足,充分挖掘中華文化蘊含的人生智慧、道德理念和教化思想,探索書院的發展道路與文化傳播路徑,在群策群力的努力下,將民間書院的建設與社會價值導向相融合,為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增添力量。
5 結束語
民間書院的存在,作為現行教育的有益補充,它將人生素養與社會擔當放在重要位置,為社會成員的人格塑造和社會建設提供思想指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它應該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渠道,助力文化強國建設,并結合多年來的建設經驗,繼往開來,開拓創新,不斷完善修正各方面的不足,努力探索自身正確的發展道路,以求達到與國家文化建設的高度一致,邁出守正創新的堅實步伐。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2.
[2]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增訂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56,170.
[3] 李兵.書院與官學的互動關系及其對當代書院發展的啟示[J].大學教育科學,2022(6):98-106.
[4] 杜華偉,宋瑤瑤.傳統文化教育:當代書院的使命與方向[J].新閱讀,2021(7):66-70.
[5] 徐怡.論中國古代書院制度及其當代價值[J].漢字文化,2020(19):12-13.
[6] 杜華偉.養德經邦:當代書院學人訪談錄[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4.
[7] 激揚家國情 奮斗新征程[N].人民日報,2023-05-16(7).
[8] 顧雯清.古代書院教育思想及其對當代教育的啟示[J].漢字文化,2020(20):189-190.
[9] 習近平.中國式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堅持走自己的路,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N/OL]人民日報,2023-08-25.https://news.cctv.com/2023/08/25/ARTIqdxqXydfto84UWIqDwvo230825.shtml.
[10]趙法生.梁漱溟的教育思想與當代書院的使命[J].社會科學論壇,2013(12):120-129.
[11]新華網.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EB/OL].(2021-12-14)[2023-08-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1357469443 86173amp;wfr=spideramp;for=pc.
[12]戴美玲,王維生.文化自信與中國當代書院的復興[J].華夏文化,2017(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