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唐代的韓愈對老師的定義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而這其中“傳道”在首位。在中國古代,教師就有“經師”和“人師”的區別。“經師”就是“教書匠”,而“人師”即“教育家”。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強調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并提到教師群體中涌現出一批教育家和優秀教師,他們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現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本期《教育家》雜志專題報道中,報道了青年教師顧亞扎根鄉村9年,在貴州最高海拔的鄉村小學組建樂隊,用音樂點燃大山孩子的理想;玉樹市第一幼兒園園長索南達吉堅持推廣普通話,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閱讀活動等為辦園特色,讓藏區的孩子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荔浦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將社會實踐、家庭生活模擬引進校園,大膽改革特殊教育辦學模式,讓特殊孩子自立自強,更好地融入社會……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正是教師群體中有這些熠熠生輝的名字,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造就了大批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
為什么這個時代需要弘揚教育家精神?
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我們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也面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復雜形勢。我們需要培養一代又一代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也需要應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知識更新和人才需求。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更需要弘揚教育家精神,以高尚的品格、深厚的學識、卓越的能力、廣闊的視野、創新的思維、奉獻的情懷去引領和影響學生,去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探索和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
弘揚教育家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這個夢想需要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人來實現。而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工程,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家精神正是教師立德樹人的內在動力和外在標準,是教師為國育才、為民服務、為社會貢獻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只有弘揚教育家精神,才能激發教師的愛國熱情、責任擔當和奮斗精神,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適應社會需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
弘揚教育家精神是應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迫切需要。我們正處在一個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教育家精神正是教師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思想指南和行動指針,是教師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不斷探索新理論、新實踐、新模式,不斷創造新成果、新貢獻、新價值的動力源泉和精神支柱。
教育家精神如何引領我們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一是樹立以教育家精神為目標的職業理念。教師要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一種使命和責任,而不僅僅是一種職業和謀生手段。教師要把自己的成長看作是一種追求和奮斗,而不僅僅是一種需求和滿足。教師要把自己的價值看作是一種貢獻和奉獻,而不僅僅是一種收獲和享受。教師要以教育家為榜樣,以教育家精神為目標,不斷提升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等方面的素養和能力,努力成為“經師”與“人師”的統一者、“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實踐者。
二是完善以教育家精神為導向的制度保障。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將教育家精神落實到教師隊伍建設的各項政策和措施中,從選拔培養、考核評價、待遇保障、榮譽表彰等方面,激勵和引導廣大教師踐行教育家精神。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選拔那些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育人智慧、有躬耕態度、有仁愛之心、有弘道追求的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并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培訓和發展機會。要堅持以質量為本、以效果為準的標準,考核評價那些在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的優秀教師,并給予他們適當的獎勵和表彰。要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激勵為目的的方法,提高那些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優秀教師的待遇保障水平,并給予他們更多的自主權和尊重。
三是營造以教育家精神為內涵的環境氛圍。全社會要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講好教育家育人故事,突出典型引領,完善榮譽表彰體系,讓教師成為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讓教師真切感受到踐行教育家精神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弘揚學術民主的學風,鼓勵那些有教育家精神的優秀教師在教育理論和實踐方面進行創新探索,并給予他們充分的支持和推廣。廣大教師要弘揚團結協作的師風,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形成以教育家精神為內涵的良好氛圍,共同提高教書育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