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適合學生的教育,實現學生的“各美其美”。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沈路學校以“適才教育”為辦學理念,構建“一體兩翼”特色格局,將勞動教育、科技創新作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使其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
完善課程體系
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長沈路學校構建了“115”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即開設國家課程必修課,開設以區本教材《走進一汽,走近汽車》為主的汽車文化課程,開發“民俗+”“學科+”“科技+”“生活+”“農業+”5項校本課程,將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貫穿課程實施全過程,全面覆蓋勞動教育,將學生培養成懂勞動、會勞動、愛勞動的時代新人。
與此同時,學校秉承“適才教育”理念,推進“123”課程體系建設,培育學生科學精神和科技創新能力。其中,“1”是指1個精品課程;“2”是指培育2個特色項目;“3”是指構建三維立體科技課程體系。學校通過推進“123”課程體系建設,讓科技教育落地生根,幫助孩子成長為面向未來的創新型科技人 才。
在科技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學校打造機器人精品課程,使用MakeBlook、程小奔、工程挑戰機器人等開發套件,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增強學生自主體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協作精神;編寫機器人校本課程,每學期開展1次機器人科普活動,以示范、表演的形式,宣傳、普及機器人知識;開展機器人課題研究,探索科技教育的內容、途徑和形式。
優化實施路徑
堅持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學校每學期在1—8年級開設約100多門校本課程,平均每個年級有5—7門科技類校本課程。例如,低年級的樂高機器人(初級)、走進自然博物館等課程;中年級的兒童自護自救、互聯網創意設計、神奇的DNA等課程;高年級的科創中心、智創工作室等課程。另外,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科技教育,一方面使用各種教學策略,如探究式學習、項目式學習、建模教學等,開展科技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另一方面圍繞科學素養培育細化教學目標,如要求語文教師根據教材現有內容,進行科學常識的普及。
堅持與學生活動相結合。在勞動教育方面,學校建立了陶藝、機械加工、民俗手工等社團,通過創意手編車、剪紙汽車、車模拼裝、做美食巧克力“車”、陶泥車等主題活動,讓學生“為家鄉造汽車”,讓學生在勞動中體驗智慧、在智慧中創造未來。同時,學校根據家庭日常生活實際,鼓勵家長利用房間整理、器具維護、綠植養護等機會,讓孩子參與其中,從而養成居家勞動的好習慣。在科技教育方面,學校依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了形式多樣的科技活動,如開展“我是小院士”演講比賽和“插上科學的翅膀”主題班會等活動,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之情;組建虛擬足球、無人車、編程貓、創意構建等智創工作室,培養特色鮮明的科技創新人才。
創新評價機制
作為九年一貫制學校,長沈路學校注重科技、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構建,以表現性評價為主,結合課程內容和勞動素養要求,針對不同任務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例如,長沈“勞動”之星的評選,采用“師評+家長評+生評+自評”的多元評價方式,依據勞動任務單記錄學生勞動成果。
以評價結果為參考,幫助學生在實踐中修正自我、科學探究。在汽開區舉辦的“中小學寒假寒地日光田園溫室研究性學習現場會”中,長沈學子以項目化學習方式,調查研究大棚結構與保溫原理,查資料、測方位,探究地域特色種植及創新理念,為生態環境保護提出建議。此次活動,不僅讓學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提高了勞動技能,還展現了長沈學子嚴謹的科學態度、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長沈路學校不斷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發力,將勞動教育與科技創新有機融合,帶動五育融合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