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沙市雨花區長塘里小學是長沙市首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校。近年來,學校在區教科所指導下,構建了“四有四自”教學研一體化模型,從“理念與愿景、原則與方法、技術與資源”三個層面,探索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工作,助力學校高質量發展。
以研為基,實行“四有”教研模式
學校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校際交互共享的形式,實施“四有”教研模式。“四有”即研有主題、研有課例、研有數據、研有反思。
研有主題,目標明確。目標是燈塔,指引教師前進的方向。學校每學期第一次教研活動就是確定本學期的研究微主題,引導教師圍繞主題制定教研目標,開展校本研修活動,在研究實踐中逐步達成目標,實現自我修煉與專業成長。
研有課例,問題導向。教研組根據研究主題,選取課例、試上課例、研展課例、反思課例,實現“三改三評一總結”,以課堂為陣地,以問題為導向,尋找真問題、抓住真問題、解決真問 題。
研有數據,協同診斷。學校借助AI教學行為分析系統記錄師生課堂教學行為,形成AI分析數據,包括S-T曲線圖、授課類型、課堂行為維度及比例三部分。“AI智能分析+課堂觀察”人機協同讓課堂診斷更科學、更精準、更高效。
研有反思,總結提升。在“三改三評”的基礎上,教師集體備課中的主要備課人以執教者的身份反思教學得失,整理上傳相關文件;組員從觀摩者的角度撰寫反思與收獲,從全員參與、全程互動的角度,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四有”教研模式下,學校涌現了一批有思路、有舉措、有成效的典型課例。比如數學教師楊娟在執教《以一敵百—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一課的過程中,通過AI智能診斷與現場觀察的方式,重點關注了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小組合作學習情況等,在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的同時,科學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為課堂教學插上“數字”翅膀。
以生為本,推進“四自”教學改革
在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學校構建了“四自”教學模式。“四自”即自選資源、自學課例、自主合作、自我展評。“四自”教學模式的宗旨是以生為本、學為中心、因材施教,把課堂還給學生,讓每一個生命綻放精彩,為培養數字時代智慧型、創新型人才奠基,推進課堂教學數字化轉型。
自選資源,先學后教。學生根據學習內容和自身學情,自主選擇學習資源,隨后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其中,數字化學習資源包括微課資源、教材配套資源、拓展類資源等。
自學課例,以學定教。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完成“四找”,即找新知、找重點、找難點、找疑點。課堂上,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實現以學定教。
自主合作,互學互助。學生根據自學課例中產生的疑難問題進行合作學習,通過思考答疑、同伴解惑、討論拓展、交流探究等環節,實現互幫互學、共同提高。
自我展評,共學共進。學生根據學習情況和個性特點,進行個人展示、合作展示、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以此認識自我、共學共進,實現自我教育。
以語文教學《月球之謎》為例。自選資源環節,教師需要在課前為學生推送與月球有關的學習資料,供學生自主選擇。自學課例環節,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學生字詞、整體感知課文,試著找出月球的“奇異”之處。自主合作環節,學生四人一組合作找出課文中描寫月球奇異的句子,并通過男女生對比讀、想象畫面讀、配著音樂讀等多種朗讀形式,想象月球奇異的景色與現象。自我展評環節是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好機會,教師做了如下設計:讓學生戴上VR一體機,成為小小宇航員,來一場身臨其境的月球之旅,再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登上”月球的所見所聞所感,并同步上傳至智慧學習平臺。如此,學生通過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在語文課堂上做到了有話可說、有話可寫、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人機協同,問診“四自”智慧課堂
在“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校”創建過程中,學校發現“四自”智慧課堂主要出現了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教師的講授行為較多;第二,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不足。針對這兩個問題,學校教師集思廣益,提出了具體的解決之策—
數學組教研團隊針對教師講授行為過多的問題研討出以下策略。第一,“自選資源”圖形可視化,指的是教師在“自選資源”環節,通過信息技術將學生的想法變得可視化。例如,找圖形的時候,讓學生說一說從教師準備的圖片資源中,找到了哪些學過的平面圖形;當學生說出他找到的圖形后,教師將學生說出的圖形先蒙層,再出示,用趣味活動代替教師講授。
第二,“自選資源”演示直觀化。例如,在回顧“平面圖形的面積推導”環節,學生說出一個平面圖形的推導過程時,教師利用超鏈接直接呈現學生的想法,其他學生就能借助直觀的圖形,快速理解發言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第三,“自主合作”分工科學化。在驗證猜想環節,教師組織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引導學生自主完成任務分工、數據篩選、圖形面積計算等學習過程。
第四,“自我展評”形式趣味化。在展示評價環節,教師通過設計搶答、游戲、比賽等趣味環節,減少課堂講授時間,達到教師限時講的效果。
數學組教研團隊針對學生自主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研討出以下策略。第一,“自學課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自學課例”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強的學生看明白、想清楚了,就讓他先說;而對于理解能力稍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說“還有誰跟我一樣,也沒聽明白?”,以此鼓勵學生勇敢地舉起手來,大膽質 疑。
第二,“自我展評”激發學生想象力。在“自我展評”環節,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進行大膽想象,幫助學生從多方面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培養空間想象思維。目前,學校教師通過課堂觀察量表,發現學生的解題思路有了明顯的提升,自主學習行為也明顯增多。
第三,“自主合作”促進學生深入探究。為了讓自主合作更加高效,科學分組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教師應積極通過智慧學習平臺推送課前測試資料,根據前測結果精準掌握學情,科學分組。
第四,科學評價點燃學生學習激情。學校教師通過優化評價語言,努力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以此激勵學生參與課堂的每一個環節,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四有四自”教學研一體化探索與實踐,助力學校教師團隊不斷成長,推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如今,人機協同、以人為本、師徒結對、骨干引領,已經成為學校教科研的常態。
2023年,教育部深入推動新時代教師隊伍的數字化轉型,全面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推進教師精準培訓改革、賦能教師教學方式變革、創新教師管理服務機制。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期待通過“四有四自”教學研一體化的探索與實踐,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指導者、社會學習的陪伴者、心理和情感的呵護者,助力學生個性化成長,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讓師生遇見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