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勞動教育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生存技能,使其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還有利于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勞動觀,使其養成勤于奮斗、樂于奉獻的精神。近年來,山東省肥城市泰西實驗學校逐漸形成了“2+X”勞動教育課程,即開設“快樂農夫”“開心廚房”教育課程,并拓展延伸了若干項目式學習活動,在跨學科育人中增強學生綜合素養。
快樂農夫:校外實踐新課程
2019年初,學校與所在的西付村村委會溝通,建立了面積達20畝的“快樂農夫”校外勞動實踐基地,并組建骨干教師團隊開展勞動教育研究。在“STEM+”教育理念下,學校開展了跨學科的綜合實踐課程,揭開了跨學科教學新篇章。為保證種植作物的良好長勢,獲得好的收成,學生們通過上網學習、觀看紀錄片、向經驗豐富的當地村民請教等方式學習農作物種植知識和技能,并在真實的種植實踐中,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在各科教師的指導下得到綜合發展。在語文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撰寫觀察日記,記錄實踐過程,記錄心得體會。生物教師來到田間地頭,現場講解農作物生長特性:講“種子的萌發”時,學生們扒開泥土觀察玉米、土豆的種子;講“細胞結構”時,學生們自由選擇標本,用顯微鏡探索微觀世界的奧秘。數學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丈量土地面積,計算農作物種植密度,分析調查報告數據。美術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美術知識繪制手抄報和農作物知識卡片??茖W教師引導學生研究現代農業科技,培養科學精神。化學教師運用學科知識,帶領學生分析土壤成分……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學習經歷,使各門學科原本“冰冷”的知識變得有溫度、易轉化,自然地融入學生生 命。
開心廚房:校內實踐主陣地
2022年5月,學校組建“開心廚房”——一個便于廚藝課程面向全校師生開展的勞動教室。教室總面積100余平方米,配備了消毒柜、電磁爐、烤箱、油煙機等現代化廚具,置辦了石磨、土灶等傳統器具,能同時滿足50余名學生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學校統籌安排,保證每位學生都有參與勞動實踐的機會,并在兩個方面促進了其發展。一是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五彩的面團在學生的手里上下翻飛,造型奇特、味道甜美的面點一一呈現,各異的形狀成為他們表達自己的另一種方式。二是充分培養學生的動手力。豆漿在石磨中汩汩流淌,蛋撻在烤箱里散發甜香……學生們在和面、調餡、包水餃等操作中動手又動腦,在煎、炒、烹、炸中掌握家常菜的烹飪技巧。此外,學校根據不同時令,指導學生制作時令美味,如在夏日制作雪糕、在中秋節制作月餅、在冬天學習灌香腸等。學生在校內掌握技能、發揮創意,既享受了當下的幸福,又為未來的生活做好技能準備。
“X”項目:成就勞動教育的無限可能
學校打破單一課程的狹窄局限,引導學生開展主題明確的項目式學習。如在“快樂農夫”實踐活動中,學校實施了以“土豆”為主題的項目式學習,學生經歷種植、管理、收獲等環節,將辛勤耕耘后收獲的土豆作為商品,走上街頭開展義賣活動,用義賣所得購置物資,為環衛工人、交警送上誠摯的祝福,同時發放環保傳單,撿拾街道垃圾,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又如,在“開心廚房”,教師指導學生以“大豆”為原材料,制作豆制品,并進行出售。學生們從思考成品到準備材料,再到具體實施,學會有計劃地將理念轉化為實踐。有人磨豆漿,有人做豆腐腦、豆皮、豆腐,遇到問題就集思廣益、想方設法去解決,最終做成了各類豆制品。學生通過義賣的方式籌集錢款,作為在西付村開展孝親敬老活動的經費。學校的“X”項目仍在不斷豐富,如“玉米地里的數學思維”“勞動教育中的‘詩意’美”,等等。學生們不僅將課堂所學應用于實踐,還將愛心傳遞給他人。“X”不僅是學以致用的勞動課,更是生動鮮活的德育課。
系統規劃、合理布局、內涵豐富,勞動教育逐漸成為泰西實驗一張亮麗的名片,成為學生奔赴未來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