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依托中越邊境地區的資源優勢,加快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是助力沿邊地區文化和旅游產業共同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旅游發展能夠通過綠水青山、產業融合、文化傳承、社區參與、增收就業等優勢推進廣西邊境民族地區鄉村的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使其建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麗鄉村。在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賦能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需要采取強化規劃引領、提供政策保障,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打造系列特色旅游品牌,創新旅游發展模式、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加強區域旅游發展、深化協同合作等強有力的策略。
【關鍵詞】中越邊境;旅游發展;鄉村振興;共同富裕
【作"者】吳彥輝,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助理研究員、管理學碩士。廣西南寧,530007;潘冬南,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教授、管理學博士。廣西崇左,532200。
【中圖分類號】C9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4X(2023)04-0183-0007
一、問題的提出
自興邊富民行動實施之后,廣西中越邊境民族地區的鄉村發展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鄉村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20年整體全面脫貧后,鄉村振興成為邊境鄉村發展的下一個著力點。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把“三農問題”擺在突出位置,并就未來鄉村發展做出主要任務部署,吹響了我國在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二十一世紀以來,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于2023年2月13日發布,全文包括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等九個方面的內容,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具體道路。廣西中越邊境民族地區的鄉村雖然已經全面脫貧,但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依舊存在各種困境。因此,后脫貧攻堅時期,廣西中越邊境民族地區鄉村要進一步全面落實黨中央的精神,通過多渠道探索鄉村振興發展之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目標。
由于歷史、自然、環境等原因,廣西邊境民族地區的鄉村經濟發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其他地區,更需要借鑒脫貧攻堅的成功經驗,以實現鄉村振興。我國許多鄉村地區的實踐經驗表明,旅游發展對繁榮鄉村經濟、解決農村“空心”問題、保護與傳承鄉村傳統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也為我國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新的思路、新的舉措。[1]學術界也有學者針對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關系進行了理論性探討,例如鄉村文化旅游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2],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邏輯機理、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3],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邏輯理路、模式選擇[4],但現有成果較少開展廣西中越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與鄉村振興的研究。
習近平在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時強調“推動廣西文化旅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讓廣西更加多姿多彩”。《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深化中越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的發表為中越邊關風情旅游發展提供了新機遇。2022年廣西文化旅游發展大會在崇左市召開,大會舉行了加快建設邊關風情旅游帶三年行動計劃暨廣西邊關國家旅游風景道建設啟動儀式,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進入了新時期。如何依托中越邊境地區的資源優勢,加快建設廣西邊關風情旅游帶,助力邊境民族地區文化和旅游產業共同發展和鄉村振興,是“十四五”時期廣西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鑒于此,本文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分析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的概況,探討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提出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具體策略,以期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理論指導與經驗借鑒。
二、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概況
廣西中越邊境民族地區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區域優勢,同時各級政府歷來都重視該區域的發展,并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力度,中越邊關風情旅游發展前景廣闊。
(一)旅游資源豐富,異國風情濃厚
廣西是我國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邊優勢的少數民族自治區,邊境線長1020千米,與越南接壤,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及戰略定位優勢。廣西中越邊關風情旅游以東興市、防城區、憑祥市、寧明縣、龍州縣、大新縣、靖西市、那坡縣等為重要節點,構成了一條獨特的風情旅游帶,旅游資源豐富獨特,具有濃厚的異國風情,詳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資源涵蓋了自然、人文旅游資源,覆蓋中越邊境城鄉范圍,具有明顯的優勢,為推動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助力邊境地區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政府高度重視,“壯美邊關”品牌不斷深入人心
國家以及廣西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邊境地區高質量發展,制定專項政策助推中越邊境風情旅游帶的建設,“壯美邊關”旅游品牌不斷深入人心,中越邊關風情旅游的特色化、品質化、國際化水平也不斷得到提升。2022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了《加快建設邊關風情旅游帶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桂文旅發〔2022〕120號,以下簡稱《計劃》)。《計劃》詳細闡明了中越邊關風情旅游帶建設總體目標、四大重點任務(見圖1),具有站位高、把脈準、導向明、舉措實的特征,為中越邊關風情旅游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新方向、明確了新路徑。同時,近年來,中越兩國旅游業蓬勃發展,中越兩國旅游合作潛力巨大,極大地促進了兩國間的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5]廣西與越南多地互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并與高平、諒山、廣寧、河江四地文化和旅游部門達成跨境旅游產品和路線合作共識;中越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區中方項目建設已經完工,合作區配套設施不斷得到完善,跨國夜游互動體驗項目“奇妙·夜德天”、俯瞰德天瀑布和越南美景的“魔毯登高望越”等新產品為廣大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沉浸式旅游體驗。
三、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賦能鄉村振興的作用機理
旅游業是支撐我國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綜合性現代服務業,具有帶動性強、輻射效應強的特征,具有較好的富民效應。結合資源特色與區域實際,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能夠通過綠水青山、產業融合、文化傳承、社區參與、增收就業等優勢推進廣西邊境鄉村的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使其建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麗鄉村。
(一)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的產業振興效應
由于長期受到歷史地理、自然環境等現實性因素的阻礙與限制,廣西中越邊境鄉村產業基礎比較薄弱且單一,主要以農業為主,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在脫貧攻堅相關政策的持續扶持與推動下,2016年至2019年,8個邊境縣(市、區)共有373個貧困村38.77萬貧困人口脫貧摘帽。而在脫貧促發展的道路上,龍州縣因地興業,以“種養貿游工”五大產業為核心,通過引進企業帶動村集體和農戶發展牛羊養殖、發展紅色旅游,建設扶貧產業園等途徑,成為了廣西第一個脫貧摘帽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由此可見,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產業振興是基礎,產業興旺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前提。全面脫貧之后,以產業興旺助推內生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更是廣西邊境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相對于其他產業而言,旅游業具有覆蓋面廣、關聯度高、綜合帶動能力強的優勢,因而具有與第一、第二產業以及其他產業融合的先天稟賦特征,能夠對多產業實現帶動效應。[6]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旅游產業發展能夠助推邊境鄉村產業振興。
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促進邊境鄉村產業振興、實現產業興旺的作用,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體現:第一,旅游產業鏈對整個經濟系統的串聯與帶動。對于旅游資源稟賦良好的邊境鄉村而言,發展旅游業可以吸引旅游投資者以及旅游消費者,衍生出的產業鏈、服務鏈以及價值鏈能夠對經濟系統產生明顯的串聯與帶動作用,通過旅游業的乘數效應,刺激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以及各部門的發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3]如旅游業發展能夠帶動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農家樂、鄉村民宿等發展,激發邊境鄉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第二,“旅游+”形成綜合新產能。廣西邊境民族地區的鄉村由于資源稟賦不同,因此特色產業也不同。依托于旅游業的帶動、輻射效應,實施“旅游+”產業發展模式,進一步推動旅游業與農業、商貿、文化、體育、康養等產業的融合力度,突出邊旅融合、文旅融合、康旅融合,探索以邊促旅、以旅興邊,通過建設“吃、住、行、游、購、娛、網、廁”要素齊全的邊境旅游名村,能夠豐富和提升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的品質和內涵。第三,發展旅游業能夠不斷完善支撐鄉村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旅游發展能夠帶動廣西邊境民族地區鄉村城鄉交通、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補齊制約邊境鄉村產業發展的交通與物流短板。同時,隨著現代高新技術的發展,旅游者的消費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各種網絡信息新技術已經滲透到旅游者的消費行為中。為滿足廣大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與體驗,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勢必需要加快智慧旅游建設,進而能夠推動大數據、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在鄉村產業發展中的應用,賦能鄉村振興。
(二)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的生態振興效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振興,生態先行,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習近平在廣西考察時強調要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觀、生態觀,并指出“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保護好廣西的山山水水,是我們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近年來,廣西始終牢記習近平“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的囑托,加強對邊境鄉村的環境治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成功創建了1個自治區級生態市(憑祥市)、6個區級生態鄉鎮、76個自治區級生態村,但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修復治理以及靖西市、那坡縣、大新縣等3個縣(市)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工程任務依舊艱巨。邊境鄉村振興的質量與成色,需要“綠水青山”做底色,要持續走綠色發展道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旅游業是無煙產業、綠色產業,與鄉村振興的生態宜居目標緊密契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發展旅游業,是助推廣西邊境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實現生態宜居的有效手段和有力保障。[6]
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促進邊境鄉村生態振興、實現生態宜居的作用,主要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體現:第一,優化人居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吸引旅游者最基本的因素,同時也是開展旅游活動的前提基礎。按照《加快建設邊關風情旅游帶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將加強風景道沿線城鎮及鄉村景觀改造,加大江河、海岸線與紅樹林生態保護修復,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程,這些措施將會進一步優化邊境鄉村地區的人居環境。第二,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廣西邊境鄉村具有發展綠色旅游的優勢,以特色農業為基礎,推進田園綜合體、現代農業產業園、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紅色生態旅游發展,能夠打造“穩邊固邊的邊關風情游”品牌,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發展和旅游發展相統一。第三,加大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近年來,政府相關部門非常重視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監管力度,并加強對旅游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能夠進一步增強廣大旅游者、當地居民以及旅游從業人員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進而使其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共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促進廣西邊境地區的旅游業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生態旅游轉變。第四,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新的時代背景下,廣大旅游者的需求呈現出品質化、個性化、多樣化的特征,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是改善民生福祉、高質量發展旅游產業的必由之路,政府通過建立功能完善、品質優越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打造宜游、宜居、宜業的高品質生活環境,能夠不斷提升廣西邊境鄉村整體公共服務體系的水平,縮小城鄉差距。[7]
(三)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的文化振興效應
鄉村振興既要“硬件”興,也要“軟件”興,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鄉土文化的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8]文化振興是產業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和人才振興的精神動力,因此,廣西邊境民族地區要不斷探索新路徑,不斷挖掘和激發鄉村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與外在激活力,通過“文化+”產業充分挖掘和全面提升廣西邊境鄉村文化的經濟、社會、生態等多重價值,助推鄉村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與鄉村的全面真正振興。[9]在文旅融合的新時代背景下,旅游的文化功能較其經濟、社會、生態功能顯得愈來愈重要,成為了社會各方面關注的熱點。旅游的文化功能主要體現在促進文化交流、推動文化建設、促進文化事業發展、催化文化產業興起四個方面。旅游業促進了文化資源的旅游化利用,使其轉化為文化旅游產品,擴大文化產業的規模,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為文化事業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新的路徑。
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促進邊境鄉村文化振興、實現鄉風文明的作用,主要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體現[10]:第一,推動文化建設實現文化認同。廣西邊境地區居住著壯族、瑤族、苗族、京族等少數民族,民族風情多姿多彩,發展旅游業能夠使這些資源實現創造性利用,進一步發揮其功能與價值,不斷加強當地村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使廣大旅游者加深對邊境民族的認識,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中越邊境線上的紅色旅游能夠強化廣大旅游者對革命先烈、民族命運以及國家建設的認同感,增強愛國主義情懷。第二,促進文化事業發展實現文化保護與傳承。旅游業發展能夠促進廣西邊境地區文化遺產資源的活化與利用,使壯族天琴藝術、京族獨弦琴藝術、那坡壯族民歌等民族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推動邊關文化、紅色文化創造性發展。第三,促進文化交流實現文化創新開放。旅游是重要的文化交流渠道,以文化交流為出游動機的旅游者數量不斷增加,為廣西邊境地區開展文化交流、促進文化創新提供了良好機遇。同時,中越兩國山水相連,邊境地區旅游業發展能進一步加深廣西與越南城鄉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國文化共同繁榮。第四,加強文化育人實現精神生活富裕。邊境旅游商品、民族旅游演藝產品等的開發能夠將村民日常的生產生活轉化為村民易于參與的各種體驗項目,一方面使村民獲得文化自覺與自信,另一方面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從而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實現文化振興。
(四)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的組織振興效應
組織振興既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組織部分,同時也是鄉村振興的組織體系保障。構建新型有效的鄉村治理體系和實現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我國鄉村治理的重要內容。[11]《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也明確提出:“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因此,在全面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下,加強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建設能夠改善當前鄉村治理主體單一、效率低下的突出問題。國內鄉村旅游發展水平較高地區的實踐經驗表明了,“公司+農戶”模式、“政府+公司+農村旅游協會+旅行社”模式、“基層組織+企業+農戶”模式、“農戶+農戶”模式、個體農莊模式等旅游產業組織模式,[12]不僅能夠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而且也能夠提高當地居民的歸屬感,鄉村治理成效較為顯著,實現了自治、法治、德治。因此,廣西邊境民族地區可以借鑒國內的成功經驗,通過旅游產業組織模式的不斷發展,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實現組織振興。
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促進邊境鄉村組織振興、實現治理有效的作用,主要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體現:一是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廣西邊境鄉村通過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能夠不斷打開旅游發展的新路徑,凝聚發展大合力,實現美麗鄉村新篇章,以鄉村旅游促進鄉村有效治理。二是激發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社會組織的力量。推行“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能夠整合村集體經濟資源,吸引資金,村民以土地流轉、投工投勞、資金投入等方式享有參與旅游發展的平等主體地位,能夠推動當地旅游資源開發以及不斷擴大特色民宿、農家樂等業態規模,從而提升鄉村經濟內生發展動力。三是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發揮黨建引領,黨員帶頭示范作用,充分調動當地村民參與旅游發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鼓勵村民為當地旅游發展獻言獻策,通過短視頻、微信朋友圈等形式宣傳地方旅游資源,為旅游者提供旅行引導、游覽服務等,從而進一步增強當地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和地方自豪感。
(五)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的人才振興效應
人才是引領鄉村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廣西邊境鄉村經濟社會發展還比較落后,為改善生活條件,不少青壯年勞動力離開家鄉外出務工,“空心村”現象仍有蔓延趨勢。因此,對廣西邊境鄉村而言,要實現鄉村振興,首先必須要解決人才問題。習近平指出,“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要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旅游成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方式。我國很多鄉村地區旅游業發展在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創新是第一動力發展,廣西邊境民族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優美,邊關風情濃厚,具有發展旅游業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以鄉村農業、文創、旅游等產業創新發展能夠引才聚才,激活鄉村創造力。
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促進邊境鄉村人才振興,激發鄉村振興內在動力,主要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來體現:一是有力的人口返虹吸效應[3]。旅游產業具有綜合性、輻射性特征,“旅游一動百業興”。中越邊境鄉村旅游的發展能夠帶動當地一、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顧家掙錢兩不誤”的就業機會對具有根深蒂固鄉土情懷的當地村民會產生較強的吸引力,使他們能夠安心留在家鄉。如龍州縣下凍鎮扶倫村板端屯跑馬洞景區,村民自籌資金、自發投工投勞將景區建成AAA景區,依托“分紅+務工+土地流轉”模式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并吸引了陸珠偉等在外擁有高薪的務工年輕人紛紛返鄉參與景區建設和管理。二是吸引外地人才開展旅游創業。當前國家對前往鄉村地區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人才實施許多優惠政策,鄉村旅游創業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壯美邊關”大品牌是“十四五”期間廣西旅游業重點打造的“六大品牌”之一,升級打造中越邊關風情旅游帶必將能夠吸引外地人才前來投資創業,為當地造就了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振興隊伍;同時這些外來人才也可以帶動當地農民的發展,通過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
四、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賦能鄉村振興的具體策略
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賦能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需要在統籌規劃、品牌打造、發展模式、區域合作等方面采取強有力的策略。
(一)強化規劃引領,提供政策保障
2022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了《加快建設邊關風情旅游帶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桂文旅發〔2022〕120號,以下簡稱《計劃》)。各相關政府部門要有服務大局的意識,突出規劃引領作用,統籌謀劃、綜合施策,按照規劃的指導思想,扎實推進各項重點任務的實施。同時,中越邊關風情旅游帶的建設涵蓋范圍廣,加之部分鄉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要吸引社會資本,提高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政府相關政策的保障非常重要。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在土地保障、財政支持、人才引進、稅收優惠、技術創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并確保政策的靈活性與持續性。
(二)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打造系列特色旅游品牌
廣西邊境民族地區如崇左市、防城港市、百色市要依托自身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文化優勢,不斷深入挖掘當地的邊關文化、生態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飲食文化等文化內涵,將特色文化元素注入旅游景區建設、旅游活動開展、旅游商品開發當中。同時,實施旅游品牌工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著力打造“最美邊海風景道”“邊關美景”“邊關好戲”“邊關美宿”“邊關好玩”“邊關有禮”“邊關美味”七個系列品牌,從而不斷提升“壯美邊關”品牌的整體影響力。此外,要進一步加強旅游宣傳推廣力度,擴大旅游品牌效應。一是要吸引知名媒體。通過舉辦各類旅游節事活動,吸引國內外知名媒體進行宣傳報道,通過線上宣傳、網絡直播平臺等較強的宣傳力度和有效的傳播手段不斷提升“壯美邊關”旅游品牌形象。二是重視實地宣傳推介力度。赴東北、江浙、廣東等地開展旅游宣傳推介,與當地知名旅游宣傳平臺聯合對“壯美邊關”旅游品牌進行宣傳,提高“壯美邊關”在國內旅游市場的知名度與美譽度。三是發揮流量效應。結合資源特色,可適當考慮邀請國內知名人士如文化專家、廣西籍歌唱家、明星等到當地開展邊關旅游品牌宣傳活動,提高“壯美邊關”旅游品牌在新媒體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三)創新旅游發展模式,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發展不僅關系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更是強基固邊、民生安邊、產業興邊、團結穩邊的重要抓手。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旅游旅游高質量發展可以為當地帶來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的綜合效益,能夠縮小廣西邊境鄉村與其他鄉村地區的發展差距,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而要實現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綜合施策,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和優化發展路徑。一是鄉土文化開發與保護協同發展模式。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擁有許多獨特的文化,這些獨特的鄉土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內核,必須要正確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在實現文化資源經濟價值的同時,保護這些鄉土文化的原真性。二是不斷創新當地村民參與旅游開發的模式。高度重視當地村民在旅游發展中的主體作用,結合實際,探索和創新村集體經營模式、社會資本帶動模式、能人帶動模式、委托管理模式、鄉村旅游創客基地模式等,充分調動當地村民深度參與旅游發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三是進一步實施“+旅游”“旅游+”發展模式。深化廣西邊境地區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快形成農產品深加工、鄉村田園度假、邊關風情體驗、鄉村文創等為主要業態的鄉村旅游產業集群。
(四)加強區域旅游發展,深化協同合作
中越邊關風情旅游以東興市、防城區、憑祥市、寧明縣、龍州縣、大新縣、靖西市、那坡縣等為重要區域,涵蓋范圍比較廣,需要各地加強協同合作,共同促進繁榮發展。一是要加快科技賦能區域旅游發展的步伐。以區域旅游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推動現代高新技術在各邊境縣(區、市)鎮、鄉村旅游業的應用,加快科技賦能旅游業發展,從而不斷提升區域旅游發展的創新能力,縮小廣西邊境地區與其他地區的發展差距。二是精準對接新時代旅游者的需求,積極探索微度假、微旅行、周邊游等旅游形式,吸引周邊城市居民到邊境鄉村地區開展各類旅游活動,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三是發揮各邊境縣(區、市)鎮、鄉村的資源優勢,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切實加強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在旅游資源開發、宣傳推廣、交通運營、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從而減少經營成本開支,發揮地區溢出效應,實現共同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彩彩,襲威,徐虹,等.鄉村旅游開發促進共同富裕的機制與路徑:基于共生視角的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23(2).
[2]文華,劉英,陳凱達.鄉村文化旅游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路徑研究[J].草業科學,2022(9).
[3]申始占,王鵬飛.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邏輯機理、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
[4]王石峰,夏江濤.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邏輯理路、模式選擇與推進思路[J].體育文化導刊,2022(11).
[5]潘冬南.國家形象感知對潛在旅游者赴泰旅游意向影響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
[6]楊明月,戴學鋒.鄉村振興視域下全域旅游促進共同富裕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23(3).
[7]夏杰長.促進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著力點[J].社會科學家,2019(5).
[8]曹立,石以濤.鄉村文化振興內涵及其價值探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
[9]張中文.鄉村文化振興的提出背景、目標指向和推進思路[J].廣西社會科學,2022(9).
[10]徐紫嫣,宋昌耀.旅游業發展賦能共同富裕:作用機理與發展策略[J].財經問題研究,2022(9).
[11]向延平,陳友蓮.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實現路徑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
[12]向富華,金穎若.鄉村旅游產業組織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7).
TOURISM DEVELOPMENT EMPOWER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BORDER ETHNIC AREAS OF GUANGXI:AC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Wu Yanhui,Pan Dongnan
Abstract:With th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China-Vietnam border areas,speeding up tourism development in Guangxi border ethnic areas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promot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ie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border areas.Tourism development contributes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industry,ecology,culture,organization,talent of rural areas in Guangxi border ethnic areas through the advantages of high-quality natural resources,industrial integration,cultural inheritance,community participation,and employment and income increase,to build them into beautiful villages with “thriving businesses,pleasant living environments,social etiquette and civility,effective governance,and prosperity”.In the process of enabl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Guangxi border ethnic areas,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some effective strategi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planning guidance,providing policy guarantees,digging deep into cultural connotations,creating a series of characteristic tourism brands,innovating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s,consolida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chievements,strengthening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and deepening collaborative cooperation.
Keywords:The China-Vietnam borderland;Tourism development;Rural revitalization;Shared prosperity
〔責任編輯:李"妍〕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旅融合背景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研究”(20BMZ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