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獲取知識、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居家線上學習促使高校課堂產生了重大變革,思政教師作為學生思想的引路人,如何上好思政課,如何在互聯網平臺上更好地發揮思政教師的作用,是業內一直在探索的內容。研究發現,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師信息素養能力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卻存在一定的不足。文章采用觀察法、問卷調研法,分析高校思政課教師信息素養基本能力及影響因素,得出“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所面臨的問題,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不足、信息處理能力不足、信息應用能力不足等,基于此提出高校思政教師信息素養能力培養的基本路徑及提升方案,如加強互聯網技術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水平;深化信息素養教育,加強信息素養理論的學習,加強教師對信息素養的認識和理解;創新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等,旨在探討高校思政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問題及能力提升策略,以期為高校思政教師教育的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政教師;信息素養;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8-0028-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遼寧何氏醫學院創新教學研究項目“‘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研究”成果;2021年度遼寧何氏醫學院創新教學研究項目“高校思政課質量標準及評價體系研究”成果;2022年度遼寧何氏醫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項目“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成果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師的授課能力不單單僅憑課堂中的學識和專業能力,更要有創新性的教育教學手段,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開辟創新型課堂。
(一)概念定義
“互聯網+”背景下,教師的信息素養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揮信息技術功能,運用信息技術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意識、思維、能力及修養,重點強調教師能恰當利用信息技術來獲取、整合、加工、管理和評價信息,增進知識的理解、建構和創造,概括為高校思政教師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所具備的信息素質和能力,包括信息的獲取、處理、評價和應用等方面[1]。
(二)內涵分析
高校思政教師的信息素養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信息意識,高校思政教師應具備正確的信息觀念和價值取向,正確識別信息的真偽性和價值性[2];信息能力,高校思政教師應具備較強的信息獲取、處理和利用能力,如熟練掌握視頻剪輯技術及相關平臺、APP獲取信息的能力,運用更為先進的教學管理平臺進行輔助教學,并評估學生學習效果;信息道德,高校思政教師應具備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質,遵守信息倫理規范,保護學生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3]。
(一)現狀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不少高校教育教學轉移到線上,高校教師面臨重大的變革挑戰。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思政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時也在這樣的實踐摸索中,暴露出很多問題。
首先,信息獲取能力不足。部分高校思政教師對互聯網技術的掌握程度不夠,難以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教學創新。高校思政教師授課過程中尤其是線上教學中,課堂上使用的視頻信息不完善,信息資源審核不全面,導致視頻中夾帶私貨、視頻中價值觀出現偏差,最終出現教學事故、學生投訴等問題[4]。
其次,信息處理能力不足。部分高校思政教師對信息素養的理解和認識存在偏差,過分強調信息的數量,忽視信息的質量[5]。在教學案例收集中,發現教師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輔助教學,但是平臺的信息資源發布數量過多,未考量學生的學習時間分配是否合理,學習任務能否及時完成,在學生的期末反饋中,會出現平臺發布資源過多、內容重復、學生做完任務后教師全無反饋等問題。
最后,信息應用能力不足。許多高校思政教師缺乏將互聯網信息應用于教學實踐的能力,無法將網絡資源有效融入課堂教學中,影響教學效果[6]。在三年的教學案例收集中,發現線上線下的資源沒有做到無縫連接,線上資源與課堂上的配合過于生硬,教師信息應用能力僅限于發布資源、成績核算、發布公告、考試等,不能真正地利用互聯網資源提升教學效果,高校的思政課堂沒有將線上與線下真正融合到一起。
(二)問題分析
第一,高校思政教師對互聯網技術的認識不足,缺乏相關的培訓和指導。在教學案例收集中,課題組深刻體會到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在最開始僅限于互聯網教育教學平臺的使用,到后來發展到可以利用短視頻等應用工具輔助教學,再到今年的ChatGPT,讓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還要抽出大量時間學習新技術。
然而,對于中老年骨干教師而言,其使用新技術的難度較大,如何讓各高校思政教師團隊的這些骨干教師掌握互聯網技術,提升信息素養能力,在各高校的信息素養攻堅戰中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7]。
第二,高校思政教師信息素養的評價體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高校教師的信息應用意識相對較強,但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有限。通過網絡調研和案例分析法,從數據素養能力層次和數據素養教育活動過程二維框架分析高校教師面向數字人文的數據素養教育實踐活動[8]。在評價方法上,有學者提出采用多維度的評價方法,包括自我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等。
第三,高校思政教師對信息素養能力的關注度不夠,缺乏有效的支持政策。教育部出臺的一系列關于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和政策文件,旨在提高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業務能力、育人水平和創新能力,但是鼓勵支持政策不足,如何將其方法推廣出去,形成各高校的名片或者特色模式,還有待進一步總結與提煉。
(一)培養方案設計原則
由于高校思政教師具有特殊性,因此其信息素養培養方案的設計原則也有所不同。具體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全面系統性。培養方案設計應面對老中青所有思政教師群體,要從信息素養倫理道德、信息技術與課堂相結合的操作應用與使用方法、信息資源整合能力與評價分析等方面進行培訓,同時對高校思政教師信息素養能力提升的經典案例進行學習與分析,找到適合本校的培訓內容[9]。
思政教師信息素養培養是個長期的任務,不可一蹴而就,更不可打消磨戰。培訓內容與評價體系要緊貼本校思政教師實際情況,如一些學院的老教師較多,青年教師較少,而一些民辦私立大學思政教師普遍較年輕,接受新鮮事物較快,所以不同學校有不同的特點。
差異性。針對思政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不能千人一面,應該是分類進行設計,同時在教師入職前的崗位培訓、入職后的能力培訓、教學評比等環節不斷滲透。評價人也不能局限在專家與領導上,應包括學生、同事、領導、信息平臺數據管理人員等多層面的評價[10]。培訓內容上也要與信息素養相關,對信息素養的內容進行分解和定位,如信息意識、信息情感、信息知識和信息能力等。
以師為本。信息素養的培養需要國家、高校、教師的共同努力,在國家層面與學校層面,設計信息素養培養方案需要從教師出發,考慮教師個體的特點,既要注重培訓數量,更要重視培訓質量。因為教師教學、專業學習已經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所以大多數教師對信息素養的相關培訓比較反感,并且會找理由不參加培訓,學校層面會使用考核、考勤等方式強制要求參加培訓,這樣反而將主動學習變成被動學習,影響培養方案的效果[11]。
如何將培訓變成主動學習,讓思政教師將實踐技術應用在課堂上,提升教學質量,助力學生發展,是高校應解決的問題。
(二)采取相關措施
為保證高校思政教師信息素養水平的效果,須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加強互聯網技術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水平。組織專題講座,邀請專家講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應用方法。高校各二級學院應基于校企合作形式,共同提升高校思政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力。開展在線培訓課程,幫助教師掌握互聯網技術和相關工具。高校思政教師的培訓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從調研結果看,效果較好的不是線下,而是線上,因此,應從培訓時間靈活性、信息素養能力提升展示等方面對高校思政教師進行線上培訓。同時,還要鼓勵教師自主學習,為其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交流平臺,促使高校思政教師不斷學習,從而提升信息素養[12]。
第二,深化信息素養教育,加強信息素養理論的學習,加強教師對信息素養的認識和理解。實踐的基礎是理論學習,信息素養的提升需要教師對底層邏輯有一定的了解。
高校思政教師的知識素養包含政治理論修養、學科專業知識、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科學知識以及實踐知識。“互聯網+”時代,要遵循信息倫理道德,在獲取和使用互聯網信息時自覺抵制不良信息,尊重他人知識產權,關注信息安全,建立完善的信息素養評價體系,引導教師關注信息質量[13]。
高??梢越⑿畔⑺仞B考核機制,對高校思政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進行評估,并將評估結果作為教師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信息素養激勵機制,對高校思政教師的優異表現進行獎勵,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建立信息素養監督機制,對高校思政教師在信息素養方面的違規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確保其遵守信息倫理規范和法律法規。
第三,創新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推廣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高校要為思政教師提供平臺及資源,打造屬于自身的信息素養平臺優勢[14],但是需要秉承持續性的原則,不可因為疫情的結束,而取消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或者終止線上平臺的使用。
同時,要利用互聯網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思政課的特殊性決定了高校思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選取一些互聯網資源,例如,充分利用視頻平臺的資源,在課堂上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5]。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互聯網+”的深入推進,高校思政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保證高校思政教師信息素養水平的效果,需要制定考核機制、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等。未來,需繼續深入研究高校思政教師信息素養的相關問題,探索更加有效的培養方案,為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榮曼生.教師信息素養論[M].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2:24-38.
[2] 曹樹金,劉慧云,王維佳.從信息素養到數據素養[J].圖書情報研究,2017,10(1):19-24.
[3] 張義兵,李藝.“信息素養”新界說[J].教育研究,2003(3):78-81.
[4] 張碩,張陽,盛詩洋.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路徑研究[J].農村青年,2023(6):89-91.
[5] 聶鑫.信息素養概念界定研究進展[J].圖書館學研究,2005(7):100-101,37.
[6] 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70-73.
[7] 胡金蘭.“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育管理模式的變革與創新[J].普洱學院學報,2023,39(3):129-131.
[8] 陳炫舟.“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師信息素養建設研究[J].武當,2023(10):157-159.
[9] 王濤濤.“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師信息素養培育[J].中國成人教育,2017(9):146-149.
[10] 黃秋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提升路徑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7):47-49.
[11] 陳明顯.跨學科、多主體、多視角:數據素養研究特點綜述[J].圖書館建設,2016(10):50-56.
[12] 鐘志賢.面向終身學習:信息素養的內涵、演進與標準[J].中國遠程教育,2013(8):21-29.
[13] 李繼秀.教師學習方式轉變:動力結構分析及其建構[J].教師教育研究,2014,26(2):78-82.
[14] 林聰.“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教師信息素養及構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8):54-56.
[15] 李注.“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教師提升信息素養的策略[J].廣東教育,2020(1):41-42.
作者簡介 張陽,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張碩,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學改革。張銳,北京市東元合祎康養科技有限公司心自然成長研究院秘書長,研究方向:心身健康管理智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