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江西景德鎮有眾多來華外國藝術家,他們聚集在景德鎮各大藝術社區從事陶瓷藝術創作,這一群體被稱為“洋景漂”?!把缶捌比后w在地域上相對集中在景德鎮市區,身份結構又均為在華外國人,因此成為跨文化傳播的優質研究對象和新聞報道的高價值主題?;谑妨戏治龊桶咐治龇椒ǎ狙芯繉糯把缶捌钡闹饕砣宋锖桶l生背景進行分析,對現代“洋景漂”描述的中國形象進行展示與分類。在“洋景漂”的新聞價值論證上,研究從中國故事塑造中“他塑”強于“自塑”的現狀入手,列舉和對比目前知華友華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的成功典型案例,認為景德鎮“洋景漂”現象具備的獨特新聞敘事價值在于其是一種知華友華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現象。同時,研究使用傳播學選擇性理論中“受眾傾向于接受與自身身份相近的傳播者的觀點”和鏡像理論“我們會在看他人的過程當中建構自己”的觀點來論證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的新聞敘事價值,并以文獻綜述方式梳理知華友華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研究現狀。在研究結論上,提出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是一種“他塑外殼、自塑內核”的中國故事講述新路徑和中國式現代化國際傳播新視角等創新觀點,認為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也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中國故事;外國人;“洋景漂”;對外傳播;新聞價值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8-0052-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8年度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項目“一帶一路視角下景德鎮‘洋景漂’題材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價值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G2018104;2022年度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項目“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景德鎮陶瓷文化‘洋景漂’傳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G2022173
“洋景漂”,是對外國人在景德鎮因陶瓷業而留學、創業、生活的一種人群稱呼,據新華社報道,目前在景德鎮有5000多個“洋景漂”[1]。自21世紀初以來,在“北漂”一詞的影響下,“景漂”開始被用來指代在景德鎮生活和工作的外地人。在眾多的“景漂”群體中,還有不遠萬里來到景德鎮制瓷、創作、交流和生活的為數可觀的外國人。對于他們,除了媒介報道和采訪外,學術界對其專項研究成果不多[2]。
近年來,諸多媒體對“洋景漂”現象有相關報道。如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的《從景德鎮新思維看文化自信》,央廣網《絲路故事》欄目的《海外陶藝家們與景德鎮的不解之緣》,新華每日電訊的《瓷都“洋景漂”:小寫“china”,訴說大寫“CHINA”故事》等對“洋景漂”中較有代表性的個案進行了報道,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2019年后,該現象也開始被新媒體機構拍攝成短片,比較有代表性的如2021年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并發布的《“洋景漂”系列視頻》。除媒體報道外,政府政策層面也對陶瓷文化的國際交流有所支撐,如在《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中提出了拓展陶瓷文化國際傳播交流的目標,賦予試驗區外國專家來華邀請函的審批和發放權限[3]。
(一)古代“洋景漂”講述的中國故事
從歷史溯源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產品就是陶瓷,隨跨國陶瓷貿易而來的跨國人員交流相對頻繁,這些人就是最早的“洋景漂”。如明代景德鎮設立御器廠,主要的“洋景漂”人群是距離中國較近的日本人,代表人物為陶藝家五良大甫。清代以后,隨著航海時代的來臨,中國瓷器開始大量進入歐洲社會,深受歐洲貴族喜愛。法國傳教士殷弘緒于1698年來到當時的景德鎮,學習并通過書信把中國手工制瓷技藝傳播到了當時無法制作硬質陶瓷的歐洲大陸。古代“洋景漂”和陶瓷貿易將中國的陶瓷技藝和文化通過陶瓷帶到了全世界,向古代的世界講述了中國故事。
(二)當代“洋景漂”描述的景德鎮及中國
從當代“洋景漂”的分布上看,幾乎所有的“洋景漂”都在陶瓷產業相對集中區域,如景德鎮三寶國際瓷谷、雕塑瓷廠、陶溪川、景德鎮陶瓷大學等地[4]。對“洋景漂”人群的媒體訪談進行內容分析,大致可以將當代“洋景漂”描述的中國及景德鎮分為三類。一是將中國描述為陶瓷發源地,將景德鎮描述為中國陶瓷之都。如德國人克里斯蒂安·特韋認為,“作為制陶的人,親手觸摸中國的陶土非常重要,因為這里是陶瓷的故鄉”。二是描繪景德鎮優秀的陶瓷創作環境,景德鎮因其完善的陶瓷產業鏈和對各類藝術的包容性而吸引了全世界藝術家。如土耳其藝術家愛可(Ekrem)在采訪中曾說,“景德鎮是一個接受能力非常強的城市,無論你是藝術家、設計師、商人還是游客,如果你想做一個瓷器,只要有想法,這座城市就都能幫你做出來”[5]。三是描述中國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留住了來景德鎮的外國人。如韓國留學生柳詩亨認為,近年來景德鎮開始高速發展,整座城市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生了劇烈變化,從陶溪川的出現到各類國際賽事的成功舉辦,景德鎮的城市環境變得越來越好,城市格局也越來越開放,機遇越來越多。
(一)中國故事塑造中“他塑”現象嚴重
中國故事的塑造與中國國家形象對外傳播、全球媒介格局等存在巨大關聯。同時,從國家敘事學的視角來看,詮釋“中國”及其“故事”,是一個復雜的世界性敘事[6]。復旦大學孟建認為,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呈現出嚴重的“他塑”現象,在中國國家形象“自塑”的過程中,存在著主體性缺失和跨文化傳播乏力甚至錯位等問題[7]。而清華大學史安斌所認為的當前全球新聞輿論場“美英壟斷,西強東弱”的基本格局依然沒有變[8]。一些代表性的數據也印證了該格局,如有關李文亮醫生不幸逝世的報道,CNN的觀看量為1383999次,而CGTN僅有15190次[9]。因此,中國故事塑造中“他塑”強于“自塑”的基本格局是本研究開展的出發點。
(二)“洋景漂”是一種知華友華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現象
目前,除“洋景漂”現象外,在新聞業務實踐層面已有成功利用知華友華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的具體案例。在官方話語空間中,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外國政黨政要有話說》,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與新民晚報出品的《百年大黨——老外講故事》,中國日報“新時代斯諾工作室”都是外國人參與中國故事講述的優秀案例。同時,在民間話語空間中,以“歪果仁研究會”“阿福Thomas”為代表的“洋網紅”們講述他們所見所感的中國故事,并在Facebook、YouTube等國外社交媒體上傳播,從而引發國外受眾熱議[10]。
類似“洋景漂”這類知曉中國國情、對中國友好的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的敘事角度獨特,他們既是對華友好的國際輿論朋友圈,又是駁斥外媒抹黑中國的特殊隊伍。該群體對“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1]作用明顯。研究認為,在對外傳播敘事價值上,基于傳播學選擇性理論,受眾傾向于接受與自身身份相近的傳播者的觀點,可以判定以“外國面孔”為代表的“洋景漂”講述的中國故事容易被國外受眾所接受。除了對外傳播外,“洋景漂”還有著一定的對內傳播價值?;阽R像理論,“我們會在看他人的過程當中建構自己”的觀點,研究推斷在跨文化傳播領域,“洋景漂”作為他者“外國人”在講述中國故事時,中國人也會建構出自身的相應形象。因此,在文化自信建構方面,“洋景漂”也有一定價值。
(三)知華友華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研究現狀與價值述評
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現象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案例研究,如瞭望新聞周刊鄭帥介紹“洋網紅”,疫情防控期間的“外國人講述抗疫故事”現象等。第二個層面是理論研究,多集中于他者敘事視角及對國家形象作用研究上。如北京外國語大學相德寶認為,在華外國人短視頻講述中國故事超越了傳統講述中國故事“自塑”和“他塑”二元對立沖突的敘事范式,形成了超越“自我”與“他者”[12]。學者王福慶、張紅玲認為,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是一個關于如何實現中國故事他者表述的學術命題[13]。從目前國內的研究來看,有關知華友華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的研究還較為零散,沒有學科內有影響力的專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甚至缺乏概念或研究范圍的界定。
(一)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是一種“他塑外殼、自塑內核”的中國故事講述新路徑
在中國故事的對外傳播上,外國人在講好中國故事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外國人在與本國受眾交流時,沒有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的障礙,表達更為順暢、講述內容更易被接受[14]。從受眾接受心理上看,國外受眾更愿意接收來自本國面孔所表達的信息。知華友華的外國人作為一個特殊的傳播敘事主體,既有一定的外國身份所帶來的“他者表述”,也有基于在中國生活或了解中國的“自塑元素”,兩個身份交織交融。知華友華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是一種“他塑外殼、自塑內核”的中國故事講述新路徑,即利用外國面孔這一“他塑”外殼,實現中國故事對外講述由中國“自塑”的目的。從理論創新角度看,知華友華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打破了目前將“自塑”和“他塑”分開研究的中國故事對外傳播理論體系。從新聞業務實踐角度來看,知華友華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是在當前西強東弱的國際媒介環境下中國追求話語權的傳播手段之一。
(二)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是中國式現代化國際傳播新視角
新時代中國在經濟文化建設層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式現代化概念不斷在國內、國際傳播中被提出。而在西方建構的中國國家形象中,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講述不多,經常對中國肆意抹黑。目前,在知華友華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的實踐中,有關中國式發展、中國式安全等媒介話題討論逐年增加,其作為中介橋梁,使國際媒介、國際受眾逐步接受中國故事和中國式現代化。因此,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有機會突破目前西強東弱的國際傳播局面,另辟蹊徑地從“他者敘事”的角度上尋得突破。
(三)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視角下的研究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提出要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知華友華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這一活動并不是單一文明的傳播,它融合了世界各國文明的視角,在“對比—內化—講述—傳播”中國故事的過程中,世界人民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中國人也能通過“外眼”“外嘴”更好地認識自身和世界。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視角下,外國人講述的中國故事更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故事”。
外國對中國故事的講述大致經歷了:崇敬期,以馬可·波羅《東方見聞錄》為代表;鄙視期,以“東亞病夫”論為代表;仁慈和欽佩期,以《紅星照耀中國》為代表;幻滅和敵對期,以《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為代表;友好期待期,以鄧小平訪美報道為代表;新的失望期,以“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垮臺論”為代表[15]。歷史上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的內容也映射了中國國家形象的發展過程。研究認為,改革開放以后,外國人講述的中國故事是從“西學東漸”回歸“東學西漸”在跨文化傳播領域的外顯,可以作為民族復興的標志進行研究。
中國故事的講述代表著中國的軟實力和話語權,它關系到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對外傳播媒介需要研究如何利用外國人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理念、解釋中國道路、中國制度和中國價值,通過“外嘴”推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形象的認知、認可、認同。
參考文獻:
[1] 王敏,周真真.江西省國際媒介形象建構機遇:“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陶瓷文化與傳播[J].傳播力研究,2019,3(34):16-17.
[2] 侯鐵軍.當代“洋景漂”眼中的景德鎮[J].景德鎮陶瓷,2017(5):3-6.
[3] 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的意見[N].江西日報,2020-04-01(007).
[4] 王敏.多維度視域下中國故事表達與傳播研究[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22:112.
[5] 陳先紅,宋發枝.“講好中國故事”:國家立場、話語策略與傳播戰略[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42(1):40-46,52.
[6] 程迪.千年“瓷引力”,不“搶”人自來[N].新華每日電訊,2021-12-17(013).
[7] 孟建,于嵩昕.國家形象:歷史、建構與比較[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5-6.
[8] 史安斌.新時代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新思路新作為[J].國際傳播,2018(1):8-15.
[9] 董雁,于洋歡.外宣媒體的戰“疫”報道與中國國家形象塑造:以CGTN為例[J].傳媒,2020(11):42-45.
[10] 李連璧. YouTube平臺上在華外國人如何演繹中國故事[J].傳媒,2022(5):55-58.
[1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12] 王慶福,張紅玲.紀錄片國際傳播中“他者敘事”的跨學科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9):125-129.
[13] 相德寶,曹婷.超越“自我”與“他者”:在華外國人短視頻講述中國故事獨特敘事范式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8(6):94-105.
[14] 李忠.后真相時代中國紀錄片的真實性呈現:基于紀錄片《中國抗疫志》的分析[J].當代傳播,2021(2):111-112.
[15] 吳飛.流動的中國國家形象:“中國威脅論”的緣起與演變[J].南京社會科學,2015(9):7-16.
作者簡介 王敏,副教授,江西服裝學院人文學院新媒體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跨文化傳播、國際傳播。吳曉璞,講師,江西服裝學院人文學院語言文化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跨文化傳播、語言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