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積淀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志,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支撐著民族的繁榮昌盛。隨著新媒體飛速發展,傳統媒體占主導地位的局面被打破,作為主流文化輸出以及意識形態傳播重要途徑之一的電視,需要承擔起豐富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的責任。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喚起觀眾情感共鳴并構建文化記憶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大量文化類節目改變創作思路,采用新技術和多元化傳播渠道來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戲劇化表演、藝術化視聽表現、趣味化講述激發觀眾興趣并讓觀眾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直觀感受,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意義。以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為代表的文化類節目,近年來頻頻“出圈”。此類節目將增強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精神、展現中國形象等主旨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并贏得了較好的口碑。文章以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為研究對象,基于文化記憶理論從節目內容、符號語言、敘事形式三個方面來探討文化類節目如何重構文化記憶。總結系列節目如何在展示中華文化精神內涵的同時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塑造國家形象,開辟文化類節目重構文化記憶的新方向,為同類節目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成功示范。
關鍵詞:文化記憶;傳統文化;集體記憶;文化自信;文化類節目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8-0139-03
傳統文化能夠反映一個民族的智慧結晶、精神內核以及力量源泉。共同記憶往往來自國家文化,民族情感往往來源于歷史,歷史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在多元化的日常生活中,民族歷史文化所帶來的共同記憶能夠起到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的作用[1]。媒介能在一定程度對社會產生影響,包括人們認識事物的方式以及如何理解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精神文化。文化記憶是關于一個社會所有知識的總體概念,在一個特定的互動框架內支配著人類的行為和體驗[2]。一個民族的消亡,并不是在物質層面消失,而是在集體、文化層面上的遺忘[3]。電視文化類節目在承擔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責任的同時,也肩負著提升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傳播傳統文化的責任[4]。近年來,在推進文化自信的工作中,《國家寶藏》、河南衛視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等高質量文化類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此類節目將增強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精神、展現中國形象等主旨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贏得了較好的口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5]。原創電視文化節目最根本的意義在于,既要關注自身的現代化發展趨勢,也要重視其在公共服務價值層面的文化責任與擔當。通過獨到的思想啟迪、潤物細無聲的藝術熏陶啟迪人的心靈[6]。
(一)節日習俗
中華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構成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7]。傳統節目凝聚著中華民族世代積累的生活方式和經驗,是一種民族生活文化的符號系統[8]。每個傳統節日背后都有特定的民俗風情、傳統習俗,系列節目讓充滿節日氛圍的儀式呈現在人們面前。
2022年的《七夕奇妙游》,展現了喜蛛應巧、穿針乞巧、放河燈等節日習俗,通過情景再現還原了古時女子在七夕佳節梳洗備巧、敷鉛粉、描黛眉等畫面,體現了中華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風情再現,能夠喚起觀眾的文化記憶。
2023年的《端午奇妙游》以穿越時空的“時空職旅人”為主人公,從端午許愿祈福、賽龍舟的習俗出發,聚焦愛國主義情懷,講述古代先賢的文化智慧、祖國大好河山、天南地北民俗風情、籠罩神秘色彩的神話故事。另外,還通過講述端午英雄人物的故事,用歷史觀照現實,達到文化傳承目的,激發觀眾的民族自豪感并滋養觀眾的精神世界。
(二)詩詞歌賦
經典詩詞蘊含著中國人民共同的情感智慧、民族精神和文化記憶。詩詞是華夏先民對生命本然認知的關鍵和解決生存困境的砭石[9]。
節目《逍遙》用舞蹈展現李白在天地間舞劍的場景,畫面穿插用毛筆書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等經典詩句。舞者的瀟灑舞姿、壯麗遼闊的背景、深厚的文學底蘊盡顯李白的情趣與浪漫豪邁的情懷,也進一步深化了節目內涵。舞蹈與詩詞結合便于加深觀眾對詩詞的體會,觀眾能更直觀地感受到李白的豪情壯志和舍我其誰的灑脫與自信。
2023年的《端午奇妙游》中大量節目以經典詩詞為基礎進行創新。舞蹈《定風波》從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獲取靈感,并結合其畫作《瀟湘竹石圖》。著古裝和現代裝的演員在竹林里舞蹈的鏡頭交叉剪輯在一起,畫面中穿插著“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等詩詞,通過詩歌、繪畫、舞蹈、竹林等營造意境,向觀眾展現了蘇軾面對風雨表現出來的曠達和超凡脫俗的思想。
德國符號哲學家卡西爾將所有的文化形式都看作一種符號[10]。從客體來說,記憶是經過選擇、征用、賦義的一系列符號,從記憶主體的角度來看,記憶的二次誕生實質是語言符號建構和敘事的過程[1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極具特色,在節目中運用歷史人物、文化遺址、服飾道具等元素,能夠將中國傳統文化記憶轉化為視聽符號,并且進一步編碼和重構觀眾的文化記憶。因具有豐富的表意性、闡釋性以及表演性,視聽修辭逐漸發展為塑造價值觀的重要工具[12]。
(一)圖像語言
系列節目蘊含的中華美學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喚起了華夏兒女心中的民族情感,也展現了獨特的東方之美。受眾在具有一定審美素養后,能夠從情緒與價值獲取中實現深層次的情感共鳴,即價值的“共情”[13]。
節目運用豐富的鏡頭語言、服裝造型、畫面構圖等元素,將中國畫中的線條美、留白美、意境美的美學特征搬到表演中。在實景表演中更是將演員的服裝、隊形、走位與自然融合,表演的“動”與自然山水的“靜”結合后創作出了“活”的山水畫,具備東方美學韻味和現代感。《王風·采葛》節目取自《詩經》中的同名作品,以舞蹈的形式講述詩人對采葛姑娘的相思之情。節目通過舞者的動作、走位以及情感遞進、起承轉合,打造了動態的中國美學圖像。在節目1分35秒處,采葛姑娘們位于構圖的下三分之一處,呈一字形排開站在潭中木筏上,舞者的舞姿與其在水中的倒影與山水相呼應,畫面上方的留白將舞者與自然山水隔開,營造了強烈的空間感和造型感。精美的圖像語言讓觀眾獲得了與眾不同的審美體驗,喚起了人們的民族自信,增強了人們的文化認同感。
(二)服飾妝造
服裝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能夠反映一個民族的發展歷程。其融合了民族文化、地域特色,有利于人們進一步了解傳統文化重構文化記憶。群體共情是指群體成員內化和間接體驗另一群體成員的認知和情緒情感的過程[14]。
在火出圈的《唐宮夜宴》中,舞蹈演員身穿唐朝流行的對襟齊胸衫裙,服飾顏色主要為紅黃綠三色,靈感來源于博物館中的唐俑,結合博物館背景給人以唐代仕女“復活出逃”的感受。為了營造唐代仕女豐滿圓潤的姿態,演員的衣服、嘴巴里都塞滿了棉花,服飾與舞臺效果、舞蹈動作完美結合,讓觀眾夢回盛世唐朝。而在《麗人行》這一舞蹈節目中,演員飾演唐朝時踏春出游的女性,舞臺背景如夢似幻,演員身穿飄逸輕薄的絲質服飾,通過柔美姿態展現了大唐盛世的氣韻。利用服裝、妝容、舞臺效果,節目向觀眾展示了唐代少女的不同形象,帶領觀眾一覽大唐盛世,在滿足觀眾審美需求的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
揚·阿斯曼認為回憶形象是受文化影響、帶有社會約束力的回憶圖像,因為它除了可以指涉圖像性的形式之外,還能指涉敘事性的形式。在媒體融合時代,電視節目需要迎合時代發展需求,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15]。要想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圈以及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需要傳統文化類節目突破壁壘進行融合創新。
(一)創新節目敘事形式
系列節目摒棄傳統的“主持人+表演”的形式,選擇通過“網劇+網綜”的結構進行節目串聯。在2021年河南省春節晚會成功“破圈”后,河南衛視推出了“唐小妹”IP角色,其活潑可愛的形象深受大眾喜愛,并將該IP作為接下來的節目的講述者。
在2021年的《元宵奇妙夜》中,“唐小妹”穿越時空,實現次元交匯,上演了一出穿越千年的時空之旅,將河南歷史文化元素與歌舞、戲曲、武術等形式結合,展現了黃河文化的歷史韻味。在2021年《清明奇妙游》中,“唐小妹”化身為動漫人物穿插在節目中,并在屏幕上積極與觀眾互動。
系列節目的每一期都采用不同的故事主題來串聯節目。2021年《七夕奇妙游》以“唐小妹”穿越回唐代感受民俗風情為主線,2022年《七夕奇妙游》又利用“唐小妹”與嫦娥、玉兔還有星愿傳遞官在月宮中的對話,形成一個完整且豐富的主線脈絡。通過幽默風趣的人物動作、生動的情景再現、結合流行元素的臺詞等增強節目的趣味性,提高觀眾的接受度、參與感和體驗感。
(二)運用科技豐富視覺敘事
近年來,虛擬現實、CG、全息影像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推動了現實與虛擬的視覺轉化。數字技術的運用打破了時空限制,讓古今對話成為可能。極其典雅柔美的唐漢舞《麗人行》通過AR技術將虛擬與現實結合,讓畫中的人物在表演中“復活”。舞者在金碧輝煌的宮殿和現實戶外場景的交錯下表演,讓觀眾沉浸在古今文化與時空變化中,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融合,打造出了視覺奇觀。
斯特勞巴哈和帕斯汀提出,除語言以外,受眾的心理接近性還來源于地理位置、節目類型、節目風格等方面。系列節目還將中國各地的名勝古跡融入表演中。《云窟萬象》舞蹈以中國石窟造像為原型,節目集合了龍門石窟、莫高窟、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的藝術元素,以中國四大石窟為演出實景,通過數字技術對石窟進行3D建模、上色,演員在真實與虛擬場景之間穿梭,舞者著“飛天女神”造型服飾在四大石窟背景下翩翩起舞,呈現出虛實相交的畫面效果,給觀眾帶來穿越時空的美感和沖擊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支撐民族發展的重要源泉和精神力量,作為民族文化和記憶載體的中國節日成為連接人們文化記憶的橋梁紐帶。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擁有的集體記憶也在逐漸瓦解。在泛娛樂化時代,主流媒體應該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充分把握時代機遇,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積極轉型,發揮傳承傳統文化、普及歷史知識、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作用,通過文化類節目重構人們的文化記憶。
河南衛視在新媒體時代堅持改革創新,將節目打造成具有中國特色的IP并發揮了品牌效應。“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立足傳統文化,建構了傳統歷史文化的記憶圖層,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集體記憶背后的精神內涵與時代意義,凝聚了民族精神、重構了文化記憶,讓更多觀眾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了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系列節目對于重構文化記憶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今后相關文化類節目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但節目也暴露出內容形式同質化、嚴謹性不足等問題,影響了節目對文化記憶重構的效果,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如何通過文化類節目引導時代文化導向,平衡好教育與娛樂之間的關系,有效構建文化記憶,在傳承民族血脈中推動中華文化的現代化、創新性發展等問題還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 張冠文,劉然.儀式傳播下韓國電影中的想象共同體構建[J].電影文學,2021(12):48-51.
[2] 阿斯曼.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J].新德國批評,1995(65):126.
[3] 揚·阿斯曼.文化的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M].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60.
[4] 劉曉欣.電視文化節目研究綜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12):55-58.
[5] 宋賀揚.青報訪兩會|省政協委員陳花容:以姓氏文化為切口,弘揚黃河文化[OL].河南青年網,http://www.hnynet.com.cn/qingbaocehua/article/1/133946540409920307,2020-01-16.
[6] 湯天甜,溫曼露.譜系并列、空間敘事與價值書寫: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媒介推演策略[J].中國電視,2020(6):68-71.
[7] 張國濤,歐陽沛妮.在中華美學精神層面尋得共鳴:解析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J].中國電視,2021(7):23-29.
[8] 姚君,丁云亮.傳統節日文化呈現的符號修辭重構:以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為例[J].未來傳播,2023,30(2):34-40.
[9] 師力斌.詩歌在新媒體時代重生[EB/OL].環球時報,http:// opinion.huanqiu.com/culture/2015-01/5454892.html,2015-01-21.
[10] 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45.
[11] 趙靜蓉.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M].上海:三聯書店,2015:43.
[12] 王璇,趙小燦.厚植優秀傳統文化 創新文化類節目傳播模式:以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為例[J].中國編輯,2022(6):91-96.
[13] 陳世華,劉晶.政治傳播中的視覺修辭流變[J].國際新聞界,2017,39(9):71-87.
[14] 何曉麗,謝榮慧.群體共情對群際關系的影響:基于社會沖突解決的視角[J].心理科學,2018,41(1):174-179.
[15] 嚴夢.新時期電視節目品牌傳播的幾點思考[J].聲屏世界,2020(15):82-83.
作者簡介 李艷嵐,研究方向:影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