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交平臺的發展,網絡作為虛擬空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網絡暴力的發生提供了更便利的環境。網絡暴力是科技高速發展與網民素質發展無法同步的結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關注的“死角”。新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網絡成為大學生的生活必需品,與此同時,網絡暴力事件給大學生的個人發展、校園安全和社會穩定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高校作為大學生的主要生活場景,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與時俱進,根據時代的發展對教育的內容和模式進行調整。文章通過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和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和理論,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視角下,網絡暴力事件受害者的積極意志崩塌、施暴者的積極行為脫軌和旁觀者的積極情感缺位等心理特征,了解網絡暴力事件給大學生帶來的影響。高校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應該關注網絡環境的實時變化,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陳舊思維,引導學生積極理性看待社會問題和身邊的人際關系。文章旨在探究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幫助大學生構建積極心理機制,從積極心理資本、積極心理視角、積極品質和創建積極情境等方面,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幫助大學生從各個角度抵御網絡暴力帶來的心理創傷,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育人功能。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暴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積極心理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8-0164-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科研項目(學生工作專項)“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抵制網絡暴力的積極心理機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XKY003
隨著5G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平臺日新月異。2023年8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滿足了大部分人的生活需要,已經漸漸成為主要的信息陣地[1]。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10.76億人,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傳播主渠道,網民發表看法和參與網絡評論的便捷性大大提高。從年齡結構上看,10歲以下網民和10~19歲網民占比分別為3.8%和13.9%,青少年網民數量近2億,網民中學生群體較多,部分學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且擁有更多參與網絡活動的機會,容易受到網絡的誘惑和錯誤引導,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卷入網絡風波。因此,關注高校中的網絡暴力情況和引導學生找到應對網絡暴力的心理力量,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避免出現校園網絡輿情危機,保障高校網絡安全[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中的一個分支,以心理學為重要理論依據,著重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現象、心理過程和心理規律[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具有民族性、意識形態性、實踐性、傳承性和主體性的特點,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心理現象和心理過程,對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有著重要意義[4]。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與教育對象對思想政治品德的認知、對教育者的情感、維護思想道德品質的意志和相應采取的行為息息相關。因此,教育對象的心理機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依據。
積極心理學是由馬丁·塞利格曼等學者在20世紀末提出的心理學研究方向,其理念在于摒棄傳統心理學對修復病癥的單一研究目標,轉向開發人的積極心態和美德,專注于研究積極的體驗、積極的人格品質和積極的環境[5]。程治強(2015)在梳理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時提出,目前我國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缺乏對本土文化背景的考慮[6]。積極心理學發源于西方國家,引進使用存在“水土不服”的狀況,因此在應用的過程中應該考慮中國的實際情況和價值取向。簡單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地對群體施加影響,使其能適應社會生活的社會實踐活動[7]。積極心理學的本質目標中也包含通過發現人的積極品質和營造積極的社會環境,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將積極心理學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使其適應本土文化價值,對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豐富的參考價值,同時也有助于提高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實踐價值[8]。
(一)受害者積極意志的崩塌
受害者是網絡暴力中受到影響最大的角色,在社會事件中,學生群體由于涉世未深,低估了網絡的力量和其帶來的心理沖擊力,如果未及時排解和尋求專業幫助,則容易產生悲劇。從積極心理機制的角度看,網絡暴力受害者悲劇的產生實際上是受害者積極意志不斷崩塌累積而成的結果。思想政治心理學主張意識品質是抵制誘惑和應對困難的心理過程,擁有積極的意志品質的學生在面對困難和壓力的時候,能夠用自己的意志信念進行積極抵抗。網絡暴力事件受害者的積極意志被網絡攻擊不斷擊潰,心理防線被打破,容易出現抑郁、焦慮和人際交往障礙等心理問題,影響正常學習生活。
(二)施暴者積極行為的脫軌
目前,針對大學生發生網絡暴力的場景可分為校內和校外,校外網絡暴力主要為社會熱門事件等引發的討論,校內網絡暴力主要源自校園人際關系的矛盾,在沒有完全了解事情原委的情況下,習慣性通過網絡社交平臺進行輿論審判[9]。施暴者的網絡暴力行為實質上是積極行為的脫軌,網暴行為是網暴心理的內化,暴露了施暴者對網絡行為的心理認同。積極行為是個體在積極認識、積極情感和積極意志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外化行動。從認識上,網絡環境的便利性、多元性和匿名性助長了大學生將新媒體平臺視為“武器”的想法,匿名心理使施暴者在實施暴力的過程中降低心理壓力,認為網絡暴力可以實現責任逃逸功能,在對事件和談論進行判斷的時候出現認知失調現象[10]。其次,施暴者在施暴的過程中能獲得存在感和操縱感,這暴露出施暴者的自卑情結,其無法處理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壓力,于是施暴成為獲取“信息”的低成本途徑[11]。在積極認識、積極意志和積極情感錯位的情況下,大學生積極行為無法形成穩定的行為模式,給抵制網絡暴力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三)旁觀者積極情感的缺位
旁觀者是網絡暴力事件的觀眾,同時也是網絡暴力事件的潛在參與者,對網絡事件走向有極大影響。在大量圍觀人群的注視下,網絡語言和行為不再是私人空間中的個人行為,而是帶有潛在煽動公眾言論可能的社會行為。在“后真相時代”的大背景下,媒體報道和網絡信息真假難辨,旁觀者也分為不同的立場,部分學生淪為網絡暴力的潛在助力者[12]。大學生群體對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辨別能力有限,長期網絡負面信息“霸屏”,個別媒體錯誤引導,個人負面情緒不斷積攢,在群體去個性化的激化下,學生群體容易出現集中宣泄負面情緒的情況,對施暴者和受害者可能造成不可修復的影響。
(一)開發積極心理資本,挖掘抵抗網絡暴力的潛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對象是人,挖掘人的心理潛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積極心理資本主要包括人的四種心理資本:自我效能、希望、樂觀、韌性。挖掘積極心理資本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心理能量,幫助其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積極意志機制是在不斷自我懷疑和自我超越的過程中建立的,其中希望和韌性對于抵制網絡暴力中遇到的言語攻擊和之后的心理重建有著重要作用。通過關注學生的心理資本狀況,可以有效預測學生的心理狀態,預估網絡暴力事件的影響。在韌性維度上,通過引導學生認識網絡暴力的風險、關注網絡暴力給自身帶來的傷害和梳理相關事件等方式,鼓勵學生成為一名有反思能力、堅定信念和堅韌精神的青年。希望維度上,通過幫助學生確定未來學習計劃、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和確定社會實踐目標等方式,增加學生對未來的希望,不拘泥于當前的困難和網絡聲音的干擾,牢記自己的目標,認真果敢、自律自覺、心無旁騖地超越自我。
(二)創新問題積極視角,正面解讀網絡暴力問題
心理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教育對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下,實現態度轉變。積極視角理論為教育對象的態度轉變提供了選項,積極視角認為人看待問題的視角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的心態。思想政治教育積極視角的轉變是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活動的基礎,也是學生建立道德信仰的重要環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需要為教育對象提供多元問題視角,讓大學生在面對思維困境的時候有更多的選項。在網絡暴力相關事件中,學生群體比較容易被大眾輿論和攻擊性語言吸引,對此,可通過課堂和專題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事件的積極元素和角度進行研討,使其在討論過程中獲得積極視角感知力。例如在思政課堂上,多引用網絡暴力案例作為教學素材,從主流社會價值觀的角度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暴力的危害性,并分析其中的積極性元素;或者通過網絡暴力專題教育的形式,分析社會事件的思想價值,從多種學科領域普及知識,而非只關注暴力本身,避免出現焦慮情緒。
(三)培養積極心理品質,注重大學生積極人格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對積極人格的借鑒在于通過喚醒和訓練使學生獲得6種美德和24種人格優勢,實現自我發展、自我管理和社會適應。在信息迅速迭代的時代,擁有積極的人格品質是大學生應對困難和面對挑戰的心理基礎,也是大學生實現積極自我教育的前提[13]。積極人格品質有助于高校學生形成獨立的精神人格,在網絡上人云亦云的時候,擁有獨立辨別能力,理性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通過關注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積極體驗,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思維習慣,進而形成穩定的生活行為習慣。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應關注學生的積極人格培養,引導學生將認知和行為統一起來,鼓勵大學生在網絡活動中理性思考問題,增強社會道德責任感,如優化高校心理咨詢部門的工作內容,設立積極心理工作小組,一方面為網絡暴力事件中受到影響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團體輔導,另一方面根據各年級學生的特質,通過活動、講座和新媒體宣傳等手段,加強積極人格知識宣傳,增加積極心理活動的體驗機會,漸進式助力大學生積極人格特質的培養。
(四)維護積極校園情境,杜絕校園網絡暴力
積極心理學提出,積極的社會情境有助于促進人的身心健康,人的成長是在內在力量和外界環境的共同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因此積極氛圍有助于人的積極心態的形成。大學校園是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地點,打造理性平和的校園情境,有助于學生更好適應大學生活[14]。學生受到網絡暴力影響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負面情緒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關注,也沒有合適的渠道可以排解,同輩中沒有可以互相討論和分享信息的人群,單一的網絡信息來源導致施暴者只能通過攻擊來發泄憤怒,進而證明自己的存在感。因此,良好的校園氛圍、充實的校園生活一方面可以轉移大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將精力用于自己的未來發展,另一方面可以找到緩解情緒的渠道,在與他人解釋和討論的過程中梳理自己的觀點,發揮同輩引領作用,以積極應對問題。校園積極情境的創建既是教育者的義務,又是教育對象的責任。教育者要重視校園氛圍的營造,打造適合學習生活的實踐環境,及時糾正錯誤行為;教育對象要適時表達自己的發展需求,遵守校紀校規,共同營造理想的校園情境[15]。
由于網絡世界的匿名性,部分大學生存在心理狀態不穩定和對網絡存在錯誤認識的情況,將網絡視為對他人的審判工具,造成學生群體的網絡行為偏差或者受到情緒的影響。心理健康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需要引導學生建立積極心理機制,幫助大學生形成積極心理資本、積極視角、積極品質,打造積極校園環境,促使學生抵御網絡暴力事件帶來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 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3-06-31.
[2] 潘云夢,卜建華,張宗偉.微媒體環境下當代青年網絡暴力現象的社會心理學分析[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7(11):47-53.
[3] 楊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8-12.
[4] 董杰,姜昱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核心范疇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3):27-30.
[5] 劉翔平.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5-6.
[6] 程志強.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綜述[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5(4):85-86.
[7] 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213-214.
[8] 曹文秀.近二十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基于CNKI文獻的可視化分析[J].教育探,2021(1):11-16.
[9] 陶林,余亦樺.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暴力治理初探[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22(4):109-114.
[10] 詹鋆,蔡如意,廖善芳,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功能對大學生抵制網絡暴力的作用[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1,37(6):34-42.
[11] 毛向櫻.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心理機制分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8):37-39.
[12] 夏永林,董春陽.“后真相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J].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9):83-86.
[13] 王位.網絡暴力對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的影響及引導策略[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9(5):94-98.
[14] 周方遒.新時代大學生積極社會心理機制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22(8):91,136.
[15] 李建立.學生網絡語言暴力的心理分析與對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4(12):54-56.
作者簡介 林瑤,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