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遺產”是人文和自然的遺產,是最有價值的人文與天然風貌,同時也是全人類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2011年7月至今,已經有936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包括725處人文遺產、183處天然遺產和28處復合遺產。為使這些世界遺存得到永續利用,聯合國基金會、教科文組織等正致力于與部分世界遺存地區的地方機構進行協作,協助推動一些有利于其生存的行業發展。現如今,在全球范圍內,許多合作計劃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許多瀕臨滅絕的世界遺產得以完整留存,并得到更好的保護。
文化與自然遺產代表著人類的歷史、文化和文明。文化遺產是一種珍貴而又不可再生的資源,因此,保護這些獨特的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責任。
在“中國南部喀斯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云南石林被定義為“既有獨特的地形景觀,又有獨特的自然景觀”;而在審美層面,則是“最佳的自然景觀,獨特的自然美,尤其是在審美層面上有特殊的價值”;在文化遺產方面,云南石林“獨樹一幟,既有極高的觀光價值,又有極高的科普、科研意義”;從自然與科學的層面來看,“其集合了劍形喀斯特的典型特質,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復雜多樣,在世界范圍內的石林喀斯特中占據重要位置”。
世界遺產開發的基礎理論
世界遺產基本概念
“世界文化遺產”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文化遺產理事會共同認定的,是人類文明不可代替的稀有財富。無論是在歷史、藝術領域還是在科學、自然領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存在意義(孫克勤,2005年)。由《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可知,遺產概念主要包括世界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景觀遺產。
世界遺產的作用與價值
世界文化遺產的載體十分豐富,主要以歷史名城、風景名勝、建筑物、古遺址的形式存在,它們向人們展現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文明世界。這些風格迥異的文化遺產大部分都以藝術創造、科學應用、科技創造為特征,代表了人們的智力成果。“自然遺產”是指“世界遺產”在整個地球的生態和環境變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一些自然遺產地注重展現該區域動植物資源的多樣性,這對保護世界物種多樣性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學價值,對于改善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是對文化與當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負責任的體現。保護世界遺產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的意義不僅在于能夠帶動地區經濟、旅游與社會的發展,也體現在其能夠有效提升環境效益,是探索人類智慧和文明、自然奧秘的充分體現。
世界遺產地的開發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清晰地指出,只有保證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才能將其對外進行展現,并堅決禁止未經授權就對其進行改建的行為,也堅決否定把世界遺產變為一種被少數公司為謀求經濟效益而獨占的資源。然而,如果對世界遺產只進行保護卻不發展,時間一長,必然會對當地的經濟造成極大的負擔。在世界遺產保護和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并不應該反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世界遺產應當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實現其自身的價值并得到可持續發展,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科學與文化價值,為世界文化、經濟、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文化載體,讓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能夠逐步邁入良性發展道路,使其更好地走向世界。
云南石林自然遺產地區域概況
地理位置
石林世界遺產隸屬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其地處云南省東部滇東高原,該縣距離省會78千米,是昆明所管轄的遠郊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03°18′~103°30′,北緯24°37′~24°57′(如圖1)。研究的區域則在云南石林景區范圍之內。石林世界遺產地總面積為397.5平方千米,核心地區占地47.5平方千米,緩沖面積為350平方千米。
石林遺址地處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帶,位于滇東高原和曲靖喀斯特高原的西南部。云南石林遺址四季如春,年平均溫度為15.6°,年降水量946.3毫米,是以西南、東南區域為主的自然生態區。該地光照充足,每年平均光照時長為2318個小時。這里擁有充足的地下水資源,植被覆蓋率較高,據統計,遺產地森林覆蓋率目前已經超過了遺產面積的30%。
1.自然資源
石林區域的風景資源十分豐富,尤以各種類型的巖溶地貌著稱,在國內外享有盛名。人們還把石林區域內的風景按其形式劃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地面石林類型,如大小石林和乃古石林;第二種是喀斯特類型,如七風洞和芝云洞;第三種是水域類型,如長湖和月湖。石林資源十分豐富,其最重要的景點有大石林、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風洞、長湖、月湖、大疊水等。
2.人文資源
云南石林縣是漢族居民的聚集地,“阿詩瑪”和撒尼部落就發源于此。這里的民俗文化貫穿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主要包括衣食住行文化、歌舞文化、生產文化等。
云南石林世界遺產地存在的問題
景區發展不均衡
石林縣喀斯特地貌豐富,現已擁有七個風景區,但在知名度方面參差不齊。除了大大小小的石林,當地其余類型的風景名勝較少。跨國和跨省游客在選擇旅游目的地時通常是以旅游價值為導向,其中,國際級和國家級風景區更受歡迎。受此影響,在當地眾多的喀斯特巖溶地貌中,大量游客傾向于選擇知名度較高的景點。
石林的地質旅游和遺產旅游工作有待加強
石林風景區不僅是國家地理公園,同時也是世界的天然文化遺產,其具備地理和文化兩個方面的價值。在石林開發中,應該把發展旅游和文化遺產的開發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所謂地理旅游是指人們通過對地質遺產進行考察和研究,深刻把握遺產地的地質特點,進而提升人們對地質學、地理學等相關學科的認知。地理旅游是一種生態的、可持續的旅游方式。本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研究:(1)在喀斯特地區(石芽、溶丘、峰叢等)設置標志物,對其地理內涵和文化遺產內涵進行詳細的解讀。(2)提高石林導游的地質知識水平。在導覽的過程中,大部分向導在對游客介紹當地獨特的地貌時大多傾向于將其與神話傳說聯系在一起。而導游的解說在游客對當地文化的認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將地理旅游和遺產旅游相結合,就要注重提升導游的職業與文化素養。
石林在云南省旅游資源中地位下降
近幾年,盡管石林的游客數量和總收入逐年增長,但是增長的幅度并不大,與麗江、香格里拉等新興景點和旅游產品迅速發展的態勢相比,石林的旅游業發展較為緩慢。石林在云南乃至中、西部地區的游客選擇旅游目的地時呈下降趨勢。在未來云南石林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中,重新塑造云南石林旅游形象應該作為首要任務。
加強自然遺產地生態環境的保護
隨著石林景區旅游產業的發展,該地的居民數量和外來人員數量日益增多,進而產生了一系列生態環境、水資源、空氣污染等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景區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管理,優化接待服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現階段,景區已經存在大量的廢棄物、污水、有害氣體,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遺產地的生態平衡,大氣污染后產生的降水可能會對石灰石表層造成侵蝕,從而引起風景區內苔蘚植物的死亡,所以加強自然遺產地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保障當地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
云南石林世界遺產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策略
加強石林遺產地基礎設施建設
遺產地區的公共服務包括兩個層次。一是旅游景點周邊區域的公共服務,包括交通、餐飲和住宿;二是公園內的硬件設施,主要有游覽廊道,路標等。然而從大石林到乃古石林需要游客自行前往。因此,旅游地可以加強兩個景點之間的交通建設,為游客提供便利。在園區的基礎設施方面,由于大小石林開發時間較早,有更多的游客慕名而來,所以園區的硬化程度也相對較高,游覽車在核心區穿梭如同在城市公園中穿行。但如果石林景區中的基礎設施能更多地保留石林特色,將會吸引更多的游客。
加強石林景區的文化建設
應在加強對自然風光宣傳的同時,進一步豐富石林景區旅游文化的內涵。石林地區彝族、撒尼等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國的民族文化瑰寶,蘊藏著很大的發展潛力,曾借助電影《阿詩瑪》得到很好的推廣。景區可以從彝族的民俗節慶、飲食宗教文化、宗教文化、人居環境、民族服飾、歌舞形式、婚喪和體育活動等多個角度去展現當地的民族文化,從而提高旅游景區的經濟效益,為旅游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加強石林遺產地的自然生態保護機制
由于石林遺產地的可溶巖成分單一,因此很難形成優質的土壤,久而久之當地出現了土地貧瘠的現象。此外,由于當地人們并沒有良好地使用水土和自然資源,使得西南部喀斯特地區的生態較為脆弱。為了使遺產地的自然環境得以恢復,要盡可能對這一地區的生態系統進行有效的檢測和處理,通過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自然災害防治機制,合理科學地保護遺產地的生物種群。最后,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也十分必要。對當地生物的保護狀況進行系統的檢測,以保障生物種群得以延續和維持,防范外來物種的入侵。
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遺產地可持續發展策略
喀斯特巖溶洞窟既能促進區域旅游、經濟、社會及環境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又能作為研究與教學的重要場所,為探索人類智慧、文明軌跡及大自然之謎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中國南部喀斯特”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類型,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當前人文遺產數量相對較少,且自然遺產并不占據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為了爭奪世界遺產的指標,盡可能地對我國的自然遺產地進行保護、宣傳和開發逐漸成為一種戰略性的目標。
我國北部喀斯特巖溶地貌與世界喀斯特巖溶地貌相比,既有一定的缺陷,又有一定的優勢。所以筆者提議,可以模仿將沈陽皇城視為北京故宮擴建工程進行申報,并將其命名為“明、清故宮”的經驗。也可以將我國北部喀斯特石窟視為中國南部喀斯特的擴展工程,并將其列入“中國喀斯特”名錄。該計劃不僅擴大了中國的世界遺產點,而且不占據世界遺產點所需的空間。這就為我國的其他天然地貌申請世界自然遺產創造了條件。
為進一步提高我國喀斯特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本研究擬將我國北部一批喀斯特巖洞旅游資源納入中國南部喀斯特旅游資源庫,并以“中國喀斯特”命名。若申報獲得成功,將進一步促進我國喀斯特地質景觀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喀斯特地質景觀的科技與人文品位,促進我國喀斯特地質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從長遠來看,該項目將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區旅游業的發展,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