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音樂作為北方漢族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青海的社火表演歷史悠久、風格多樣、曲目豐富,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和融入藏族等少數民族的音樂元素,是集民歌、舞蹈、文學、武術、面具、曲藝、戲曲等多種形式于一體的群眾自發性表演藝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青海湟中攔隆口鎮千戶營社火音樂作為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一代代的傳承中表現出青海特有的民族文化和鄉土風情。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多元文化融合的藝術特征,是青海民間文化不可或缺的藝術瑰寶。
青海湟中攔隆口鎮千戶營社火音樂概述
湟中攔隆口鎮的地理生態文化
青海湟中攔隆口鎮位于青海省東北部,隸屬西寧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處于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該地東臨多巴鎮,西有上五莊,南接湟源縣,北靠李家山鎮;祁連山支脈娘娘山和拉脊山分別坐落在其北邊、西邊和南邊,三面環山、溝谷相錯。當地人民主要以漢族為主,還有藏族、回族、土族等少數民族,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存的地區。
該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藝術,民間音樂方面有“花兒”“小調”“秧歌”“平弦”“皮影戲”“佛教音樂”等音樂形式;民間美術方面有“酥油花”“面塑”“堆繡”“壁畫”“木雕”“銀銅器”等傳統工藝形式。
千戶營社火音樂的歷史淵源
千戶營社火與青海各地其他社火同源,起源于移民文化?!霸诮夥徘暗摹缎挛鞅痹驴飞?,方志學家陸俊光曾著文:‘這一鄉農民大半由南京苧絲巷來。據各鄉民講述,為犯罪而流放于西北者……大概洪武時期江蘇人口已經稠密,因此借犯罪之名,而實行移民政策,是將罪人集中于苧絲巷,一同出發,故逐以苧絲巷為其老家焉。’”洪武時期,大量漢族人自南京苧絲巷出發,西遷至河湟地區。劉啟堯發現的湟中“許勇百戶誥命”等歷史原件和青海人家的家譜證實了此次移民及屯田的歷史,正是在這個時期,漢人常借社火表達對故鄉的懷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社火習俗。青海是多民族共同生存的地區,社火音樂在傳播過程中與青海本地少數民族的民間藝術相融合,逐漸形成了具有藏族等少數民族特色的青海社火。
千戶營社火音樂的藝術特征
青海湟中攔隆口鎮千戶營社火音樂內容豐富多彩,是一種融合了民歌、舞蹈、武術、面具、曲藝、戲曲等多種形式的表演藝術,其音樂曲目繁多、形式多樣、題材豐富,大多數是由青海民間小調音樂改編而來。
1.唱詞特點
千戶營社火音樂采用“現代漢語北方方言中原話西北區西寧片”的語言演唱,唱詞句式以二句式、三句式、四句式最為常見;講究唱詞的字數、句式對稱,一般以字尾押韻較為常見;善于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塑造形象,文字純樸。唱詞內容以敘述故事、反映社會生活的故事、神話傳說和少數愛情故事為主,隨著時代發展,還出現了歌頌新時代、新氣象的新編歌曲等,語言朗朗上口、合轍押韻,內容通俗易懂,是當地各族人民生產生活、歷史文化、社會演進的感性凸顯。社火演唱中“呀”“么”等襯詞的廣泛應用,會在聽覺上產生先揚后抑的效果,加之地方方言的使用,不僅能起到渲染歌詞語氣和氛圍的作用,也是民歌地域色彩的具體表現,如《織手巾》《抬花轎》等。
2.旋法特征
千戶營社火音樂多以二度音程級進,三度、四度音程跳進和連續音階交替的旋律進行方式出現,音域多集中在中高音區,采用真假聲結合的演唱方式,高亢而不失婉轉,旋律流暢富于變化;調式調性以五聲調式為多,其中商、徵調式為主,宮、羽調式次之,也有少數七聲調式。旋律具有西北方音樂中典型的“雙四度音調框架”特征,高亢嘹亮,韻律和諧;又受到多民族文化的滲透,如藏族民歌中的“昂疊”唱法。社火音樂的曲調體現出地域性、民族性和融合性等文化特質。
3.伴奏樂器
千戶營社火音樂以二胡、板胡、笛子、三弦、揚琴等樂器伴奏。演員進場、退場時以大鼓、鑼、镲為主,以鼓點的變化組合成不同的節奏,鏗鏘有力,振奮人心。不管是扭秧歌、舞獅還是矮蹺都以這三種樂器為主,以鼓為主要樂器,鑼和镲為伴奏樂器進行演奏,比如舞獅中的伴奏;也有同時以鼓、镲為主,鑼為伴奏樂器進行演奏的情況。除此之外,嗩吶是千戶營社火音樂中獨有的伴奏樂器,普遍應用在高蹺表演和“八大光棍”的表演中,演員隨著嗩吶悠揚的聲音和鑼鼓鏗鏘有力的節奏進行表演,如千戶營社火音樂中以嗩吶為伴奏的經典曲目《浪花燈》,嗩吶高亢明亮的音色凸顯了鬧花燈時的熱鬧氣氛。
青海湟中攔隆口鎮千戶營社火音樂的生存現狀
傳承人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離不開民間藝人的辛勤勞動,傳承是民俗文化的本質,而傳承人是傳承的核心,眾多民間藝人對傳承社火音樂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雷有順
青海省湟中人,1966年出生,1986在湟中文化館工作,期間他與文化館的藝人相處甚歡,主動與藝人交談,逐漸對社火、花兒音樂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在這里得到了社火音樂的啟蒙。他為人務實,勤于學習,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刻苦學習社火音樂,并于1988年考入西寧市文化館成立的“花兒藝術團”,開始了自己的歌手之路。1998年,雷有順擔任青海省花兒藝術團演員業務主任等職,帶領團員演出四千余場,途經青海、甘肅、寧夏、新疆地區。迄今為止,雷有順培養了許多社火音樂的傳承人,為青海社火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2.李富先
青海湟中攔隆口鎮千戶營村村民,1963年出生,據訪問得知,他是湟中攔隆口鎮千戶營高臺社火的國家級傳承人。他說:“我從小就被當作高臺娃娃,著裝演出,因此逐漸對高臺社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崩罡幌?8歲開始成為綁扎高臺的主要成員,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綁扎技藝越來越精湛,逐漸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綁扎技藝,涉及題材廣泛、主題明確。李富先曾榮獲民間藝術家“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
3.范明周
青海湟中攔隆口鎮千東村村民,1955年出生。1982年,27歲的范明周經過師父范得全的認真教導和自己的潛心苦練,熟練掌握了高臺社火的綁扎技藝,并在此過程中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綁扎經驗和技巧,成為高臺制作的妙手。他對古代神話人物的制作出神入化、栩栩如生,其作品有《麻姑獻壽》《麻姑采藥》等。
傳承方式
經過與民間藝人的多次訪談,筆者了解到,青海湟中攔隆口鎮千戶營社火的傳承方式多種多樣,其中以師徒傳承、家族傳承和社會傳承為主要傳承方式,近幾年湟中還出現了“非遺進校園”等傳承方式。
1.師徒傳承
師徒傳承是社火音樂傳承的重要方式,其在社火傳承中普遍存在。如高臺社火藝人范明周從1982年學習制作高臺,在師父范得全及同行的指導下,勤于鉆研,最終熟練掌握高臺綁扎技巧,門下收有許多徒弟;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有更多的學生相繼拜訪雷有順以學習技藝。目前為止,雷有順教出來的學生有近120多名,他利用空閑時間傳授徒弟們技藝,培養徒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樹立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無論學員年齡長幼,都要從基本功開始學起。由此可見,社火借師徒傳承得以發展。
2.家族傳承
在千戶營社火音樂中,以家族傳承方式學藝的藝人不在少數,如李富先的祖父李潤林、父親李生芳都是社火演員。這類傳承人平時耳濡目染,從小就喜歡社火表演,跟隨父親等老一輩演員學習社火技藝。他們在繼承老一輩社火表演的基礎上進一步鉆研、創新。在他們的帶動下,更多的人開始加入社火演出,接觸新的表演風格,學習社火相關的表演形式,使社火大放異彩。
3.社會傳承
這類傳承人一般都是發自內心地喜歡社火音樂,他們經常去觀看各類文藝演出,并在平時欣賞社火演出活動時將演出過程記錄下來,便于日后觀看與學習。如自幼喜歡唱歌、跳舞的劉爾昌,他從小就是社火演出的熱心參與者,后通過現實生活中耳濡目染、媒體傳播和在社交平臺上的交流學習,借助觀看演出、網上視頻等方式刻苦鉆研、練習,最終成為社火音樂的民間藝人。社會傳承使社火音樂的傳承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同時也讓社火音樂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學習。
4.非遺進校園
2017年4月,湟中班沙爾學校開啟了“非遺進校園”活動,共開設了八項非遺課程。其中雷有順老師教授的“河湟花兒”非遺課堂就加入了社火音樂的教學。雷老師說:“我在每周三下午的兩節課程中,也加入了社火小調的教學,一節課教授‘河湟花兒’,一節課教授‘社火小調’,這些學生的學齡主要集中在四到八年級,比較有意思的是,目前學生們學唱的社火小調曲目比河湟花兒曲目多?!睂W校通過文化知識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將社火音樂潛移默化地滲入青海人的血液中?!胺沁z進校園”是青海湟中區所特有的傳承方式。
生存現狀
青海湟中攔隆口鎮千戶營社火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合、創新,已成為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可見一斑。筆者在訪談中了解到,千戶營社火的生存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困難。
1.資金來源相對匱乏
青海湟中攔隆口鎮千戶營社火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每一項社火表演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資金投入的多少會影響社火規模的大小。資金投入越多,社火演出的形式越多樣,演出內容越豐富,服裝道具越精致,演出的氛圍越熱鬧,觀賞性越高,人們的積極性也越高,社火的規模也就越大。而千戶營社火的資金投入主要來自社火隊員捐款或各村社火隊輪流籌款,如果資金來源相對匱乏,社火表演的水平和質量就得不到保障,也就無法激發人們參與社火的積極性。因此,資金短缺是制約當前社火發展的主要問題。
2.后繼乏人
青海湟中攔隆口鎮千戶營社火的演出需要大量的參演人員,尤其需要體力較好的青壯年演員。然而近年來,該地大量的青壯年外出務工,這就導致許多優秀民間藝人的外流,村里多為老、少、弱勢群體,無法呈現出很好的表演效果。除此之外,由于社火表演取得的經濟收入微薄,多數藝人會選擇另謀生路,一些社火愛好者也無法完全投入到社火表演的保護與傳承中。因此,人員缺乏是制約當前社火發展的主要因素。
青海湟中攔隆口鎮千戶營社火音樂的保護思考與傳承策略
基于筆者的田野訪談和上述對青海社火生存現狀的分析,為使這一民間音樂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政府扶持,鄉村振興,打造本土優勢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大力支持與肯定,中國人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各級政府積極建立民俗文化展覽館,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積極組織社火展演,如“2019年湟中縣春節期間社火集中展演”,以及2019年由西寧市群眾文化工作委員會在中心廣場百姓大舞臺主辦的“農民劇團優秀劇目進城展演”等活動,這些措施為民俗文化的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除此之外,還可以將民俗文化與鄉村旅游有效結合,利用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點打造本土特有的文化生態村,以民俗物質為載體,如社火道具相關的工藝品、社火人物相關的紀念品等,帶動產業發展,使社火文化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培養人才,挖掘潛力,提高生存能力
社火音樂的傳承者應該是一個群體而非某一個個體,在群體傳承者中劃分出不同的層次,培養不同層次的人才,如職業傳承人和非職業傳承人。社火音樂要在廣大群眾共同參與的基礎上持續發展,要通過讓群眾感受民間技藝和社火音樂的樂趣,激發其對社火這一傳統民俗活動的興趣,挖掘社火音樂的潛在魅力。同時可以推動社火音樂進校園,開展公共教育,開設傳承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課程,如湟中班沙爾學校開展的“非遺進校園”活動,通過每周一次的非遺課堂傳播傳統文化,讓學生感受社火音樂的藝術魅力。讓社火音樂進入課堂,是讓大眾正確認識社火音樂、提高社火音樂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徑。
與時俱進,積極創新,開拓發展視野
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城市化快速發展、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思想觀念的轉化,我國傳統民俗文化遭到忽視,社火音樂原本的韻味流失,一些社火音樂中的故事逐漸被淡忘,社火音樂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考驗。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提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敝挥信c時共進,積極創新,開拓社火音樂的發展視野,才有可能讓社火音樂在保持其本原的前提下得到長期的傳承與發展。
綜上所述,青海湟中攔隆口鎮千戶營社火音樂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在青海地區具有較高的音樂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本文對青海湟中攔隆口鎮千戶營社火音樂進行了比較詳細的現狀調查,提出了針對社火音樂困境的保護思考與傳承策略,以期為研究千戶營社火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參考,使更多的人了解青海民俗文化,重視青海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提高地方文化軟實力。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彰顯出了國人強大的文化自信,這對社火等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非常有利。我們要以傳承為核心,既要保持本原,又要進行創新,推動全民參與,充分發揮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