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融媒時代,面對紙媒衰落的不利形勢,《快樂老人報》秉持守正創新理念,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深度變革,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穩住了基本盤,煥發了新活力,形成了獨特的辦報方法論。
關鍵詞
紙媒 融媒體 互聯網思維
創造過“創刊3年期發量過百萬、最高期發量達230萬份”奇跡的《快樂老人報》,近年也曾面臨讀者流失、廣告和發行收入萎縮的考驗。管理團隊順時而為,立足該報實際,著力適應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形勢,推動守正創新與融合發展,實行紙媒、新媒體和快樂老人大學齊頭并進,給老年讀者們提供差異化選擇。經過融媒改造的《快樂老人報》再度煥發生機和活力,兩次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全國“百強報刊”名單,目前期發量保持在百萬份以上,穩居中國郵發報紙前列。精心打造的擁有1000多萬用戶的快樂老人報全媒體平臺榮獲湖南省委、省政府頒發的文化創新獎,報社融合發展實踐也被推選為“中國報業融合發展十佳案例”。
一、以互聯網思維重構內容生產流程
媒體融合,知易行難。
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紙媒沒有技術優勢,但可以“通過創造性的內容生產,滿足使用者未被滿足(甚至未曾意識到)的需求,建立或強化與使用者的聯系”[1]。這就要求傳統紙媒實行體制機制的變革,與用戶建立強鏈接。
眾所周知,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用戶至上、體驗為王、免費的商業模式、顛覆式創新”[2]。《快樂老人報》近年來踐行互聯網思維,圍繞“提升用戶體驗感”,在辦報思路、內容結構、運作方式上進行了一系列革新。
(一)從“精英辦報”走向“全民辦報”
傳統紙媒的辦報思路是“精英辦報”,報紙的內容由編輯、記者主導,讀者被動跟隨。也就是,我提供什么,你就只能閱讀什么。而《快樂老人報》的辦報思路是開放的,把“話筒”交給老年人,讓他們成為“舞臺”的主角。
有別于日報頭版頭條,一周只出兩期的《快樂老人報》,頭版頭條題材相對偏“軟”,一般都圍繞老年生活的熱點新聞和熱門話題展開,本著“老年人關心的才是頭條”的理念,力求真正把報道做到老年人的心坎上。如推出的題為《臥室摔倒八成因接電話》《處理好十大關系帶孫無憂》《新城漂,你過得好不好》等許多報道深受歡迎。此外,每年二三月份,《快樂老人報》都會在時事版開通“全國兩會民意直通車”,征集讀者意見、建議,采訪老年問題專家,委托事先聯系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形成議案、提案帶到會場。“評說”版、“家庭/祖孫”版、“養生”版、“作品”版、“當年”版的內容生產也部分或全部實行UGC(用戶生產內容)模式。報社記者則用PGC(專業生產內容)的方式做好深度報道和獨家精品。
與此同時,《快樂老人報》重視用戶反饋,每個版的報眉都留有編輯的個人手機號和電子郵箱,讀者可隨時溝通交流;編輯、記者都創建了細分領域和用戶的QQ群、微信群,從內容生產到效果評價一律“從讀者中來,到讀者中去”,實現全程互動。
(二)從“新聞紙”走向“服務紙”
在信息稀缺時代,報紙是以傳播新聞信息為主,是“新聞紙”。而在信息海量時代,報紙的信息傳遞功能弱化,服務功能逐漸增強。
為了增強實用性,《快樂老人報》強調精耕細作,力求在有限的版面空間內提供有價值、可操作的豐厚內容。《快樂老人報》部分內容是文摘,編輯部對于摘編外報稿件有嚴格規定,要求不能搞簡單的“拿來主義”,必須做“加減法”(加進讀者欲知而原稿缺少的信息;減去無用信息和套話、廢話)和“乘除法”(通過科學梳理、嫁接、編排組合,使文章更耐讀;把晦澀的名詞、專業表述,翻譯、解釋成通俗易懂的文字,使文章更易讀)。
為了增強服務性,《快樂老人報》在頭版開設了“微心愿·V實現”欄目,發動讀者互幫互助。隨后又設置了“幫辦”版,專門為讀者排憂解難:想找老同學、老戰友、老同事,就在“小喇叭”欄目里廣而告之;對退休待遇和政策等相關問題有疑慮,記者、編輯就替他們“包打聽”;想把家里的閑置物品轉讓出去,“舊物倉”欄目充當了紙上的“跳蚤市場”;想給家人送上特別的生日祝福,報紙上也有免費園地。《快樂老人報》還常年舉辦線上線下聯動的服務性活動,如“老年相親會”“全國巡回聊天會”“養生學堂”“一元看名醫”“免費檢測血壓”“免費送蔬菜種子”等。
(三)從粗放服務走向精準服務
相對于互聯網來說,報紙的互動性較弱。主要原因,一是用戶抵達不夠精準,二是較缺乏有效的互動手段。市場化報紙,在繁榮時期大多自建發行隊伍,但報業下行后都回歸郵政發行,用戶數據無法掌握在自己手里,讀者到底想看什么樣的內容,需要什么樣的服務,對報紙有什么樣的意見、建議等,都不得而知。
為了實現精準傳播、精準服務,《快樂老人報》及其衍生媒體發揮各自優勢,通過處理讀者來電來信來訪來稿、用戶注冊、舉辦回饋活動等形式收集資料,建立起用戶數據庫。《快樂老人報》每隔幾年就會開展一輪用戶調查,據此對版面結構進行調整、優化。編輯、記者依托調查數據生成用戶畫像,根據畫像呈現出的需求特征,予以精準服務。《快樂老人報》新媒體則根據后臺數據,對創辦的微信公眾號、短視頻賬號等進行逐月考核、動態調整、獎優汰劣。
年輕人辦老年報,是《快樂老人報》的一大特色。編輯部流行一句自嘲的話:“我們可能不懂老人,但我們知道怎么做孫子”。辦報“孫子兵法”的要義,就是理解、尊重、滿足用戶需求。針對紙媒讀者群日益高齡化的現狀,《快樂老人報》倡導“人生永不落幕”“享老主義”的觀念,在“風尚”“老年大學”等版面傳授智能手機、數碼應用等相關知識,引導“傳統老人”了解新事物,跨越數字鴻溝,跟上時代不掉隊。與此同時,創辦“楓網”新媒體集群,滿足“新老人”的需求;興辦快樂老人大學、美時美刻國際旅行社等實體機構,滿足線下“活力老人”的需求。
二、以融媒體思維推動紙媒立體化
媒體融合是傳統媒體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具體采用什么路徑,大有講究。《快樂老人報》結合自己的實際,在推進媒體融合方面進行了一些戰略思考和戰術布局。
(一)尊重傳播規律,不做簡單相加
在媒體融合浪潮中,黨報、都市報等傳統強勢媒體紛紛組建以“中央廚房”為代表的全媒體平臺,實施“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快樂老人報》作為專業報,記者本來就少,懂得全媒體采集的記者就更少,經過一番辛苦采集到的素材并不一定都適合在PC端、移動端傳播。所以,《快樂老人報》進行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相加或者相融,而是做到合中有分、分中有合,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在融媒體發展初期,《快樂老人報》和旗下的“楓網”新媒體集群以及聯合紅網建設的“紅網老年頻道”,各自獨立運營,互不干涉。發展壯大后,再進行適度交叉與融合。“楓網”新媒體集群從2015年起全面轉入移動互聯網服務,創辦了“新老人”“退休圈”“七點養生”“舞動半邊天”等一批有影響力的微信公眾號,形成微信矩陣,粉絲總量達800萬。近年來又陸續發力視頻號,“小喬講攝影”等擁躉眾多。《快樂老人報》也沒有放棄“新老人”的市場,編輯部運營了“中老年樂園”“食養公開課”等微信公眾號和“快樂金齡”“金齡生活”等抖音號。目前,《快樂老人報》全媒體平臺掌握的用戶總量在1000萬以上。
《快樂老人報》與千萬級新媒體相對獨立、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快樂老人報》數字報及重要報道,在“楓網”新媒體集群和“紅網老年頻道”有傳播入口。《快樂老人報》也經常與“紅網老年頻道”和“楓網”新媒體集群開展聯動報道、聯合調查、互動展示。
(二)研究用戶特質,細分人群和賽道
無論是做報紙還是做新媒體,如果總想著包打天下,什么人群都想覆蓋,這是不現實的。《快樂老人報》尊重用戶特質,注重人群細分,進行差異化傳播。
通過用戶調查發現,《快樂老人報》的核心讀者是70歲以上的“傳統老人”,“楓網”新媒體集群的核心用戶是50-65歲的“新老人”。“傳統老人”與“新老人”在資訊與服務的需求、體驗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快樂老人報》和“楓網”新媒體集群做內容時,就針對用戶的年齡特點和偏好有所側重、有所區別。紙媒讀者喜歡憶舊,“當年”版、“秘聞”版、“作品”版就成為他們抒發情懷的園地;新媒體用戶喜歡追新,各個頻道、板塊、垂直賬號能讓他們根據興趣找到圈層、學到新知識。紙媒讀者家庭觀念重,但又缺乏代際溝通技巧,“家庭”版、“祖孫”版就為他們釋疑解惑;新媒體用戶喜歡為自己而活,線上社群和線上課堂能讓他們交朋結友、一展風采。
當然,用戶不會一成不變,紙媒和新媒體也要與時俱進。近年來,《快樂老人報》通過改版,將服務對象由偏重“傳統老人”,轉變到兼顧“新老人”“傳統老人”;采取了加大字號、減少文字、增加圖片圖解的做法,以適應輕閱讀日漸盛行的現實。“楓網”新媒體集群則鼓勵各個賬號的運營者“像用戶一樣思考”,對老年人的服務做到體貼入微。比如,在底部菜單上線“點滴相冊”,方便用戶自己整理生活照;還分門別類集納了2000首老歌、1000部老電影、3000個電視節目,讓老年人想看就看、一目了然。
(三)連通信息口岸,實現紙媒“破圈”
《快樂老人報》一周只出兩期,怎么克服信息少、時效差這一缺陷?采編團隊的解決辦法是:遇到突發的、重要的老年新聞,要求記者用全媒體手段采寫,第一時間在《快樂老人報》新媒體矩陣和“紅網老年頻道”刊發;《快樂老人報》官方微博、微信、視頻號保持更新密度,力爭打造365天不斷檔、不掉線的全時態媒體。
為了克服報紙的平面局限,2020年以來,《快樂老人報》全面啟動“立體化工程”,要求版面內容凡是可以立體呈現的,絕不能滿足于單純文字表現,編輯要千方百計找到視頻資料,在報道中呈現相關視頻的二維碼鏈接,使得讀者對報道內容可看可聽、可學可用。比如,2021年10月25日“幫辦”版《盼與毛體書法愛好者交流》,讀者可以掃碼入群;“養生”版《護頸版手機使用指南,請收好》,讀者可掃碼看護頸動作示范。2021年10月28日“祖孫”版《祖輩如何科學育孫有了教科書》,讀者可掃碼看育孫微課。另外,紙媒編輯同時運營與版面相關的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把報紙容納不了或不適合表現的內容,在新媒體上予以充分展現;而移動端的互動交流情況,再擇其精華沉淀到紙質版。如此形成良性循環,實現了不同介質媒體的優勢互補。
三、以產品思維支持內容變現和用戶轉化
在傳播新時代,《快樂老人報》把報紙作為一種特殊的功能性產品來對待,持之以恒地追求用優質體驗打動讀者心智,從物質、精神、靈魂三個層面滿足老年群體的需求,以不斷提升的產品力實現價值最大化,塑造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因此,不僅重視媒體與媒體的融合,也大力推進媒體與實體的融合。
(一)重視內容的深度加工、多平臺傳播、二次變現
《快樂老人報》的“當年”版、“秘聞”版是閱讀率很高的版面,編輯部將歷年報道精華結集成冊,很受讀者歡迎。醫療、健康、養生版也是《快樂老人報》的優勢內容資源,編輯部與出版社密切合作,對報紙養生保健內容進行精加工和擴充,先后編輯出版了《小偏方,越用越活泛》《小招式,越練越精神》《千個方子打老虎》《保健知識天天讀》等書籍,通過線上線下渠道發售,實現了內容的二次變現。
備受關注的第二屆“國醫大師”評出后,《快樂老人報》周密籌劃,派出5名記者分赴全國各地,行程數萬公里,對這些“國醫大師”及其家人、學術傳承人進行面對面訪談。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快樂老人報》在“大國醫”欄目相繼推出了26位“國醫大師”的專訪報道,逐一介紹其主攻領域、治病理論、特色療法、養生經和食療方等,廣受讀者好評。應讀者要求,編輯部擴充了報道內容,聯系出版社出版了《跟國醫大師學養生》一書。為了新書的推廣,又創辦了“國醫大師健康”微信公眾號,傳播中醫藥和健康科普知識。經過數年經營,“國醫大師健康”微信公眾號高峰時期擁有粉絲150多萬。
互聯網泛資訊平臺的風口從微信公眾號轉移到短視頻和直播之后,《快樂老人報》社主要領導躬身入局,主理了系列短視頻賬號,并一炮走紅。2020年7月24日,該報“趙老師舉栗子”視頻號上線,不到一年粉絲量過百萬,爆款頻出,其中《最好的夫妻關系就一句話,看哭百萬人》播放量超過3億次。去年10月,精選改編“趙老師舉栗子”88篇文案、配以漫畫家張靜精彩插圖的融媒體圖書《哄哄你我就高興了》出版發行,獲得熱烈反響。
(二)推動媒體與實體融合,支持用戶變粉絲
在更高的層面上,《快樂老人報》一直追求“為中國老齡社會提供解決方案”,制定了“先做媒體再做實體”的路線圖,近年在“文化養老”領域頻頻發力[3]。《快樂老人報》從未把媒體矩陣當作孤立的產品,而是視為老年產業的資源整合平臺,為各個業務板塊的發展壯大提供助力,引導客戶變用戶,用戶變粉絲,粉絲變“鋼絲”。
隨著60后“新老人”(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退休人群)漸次加入老年大軍,旅居養老逐漸成為老年生活新風尚。有錢有閑有興趣有夢想的老年人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旅游,開始追捧“候鳥養老”“酒店養老”“田園養老”“郵輪游”等各類深度體驗項目。針對這一需求,《快樂老人報》今年初成立“旅居事業部”,開設了“旅居記者王宇”“快樂旅居徐老師”“快樂旅居小鄒”“快樂旅居西西”“快樂旅居吧”等垂直視頻號,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線上收客,效果顯著。目前已在全國各地布點了10余個旅居基地,今年夏天在貴州安順、龍里的5個避暑基地累計營收達500萬元。
為了滿足老年人的自我發展和社交需求,《快樂老人報》2016年底創辦“快樂老人大學”,依托社區辦“家門口的老年大學”,開設了聲樂課、器樂課、形體課、攝影課、書畫課、養生課、智能手機課等豐富課程。線下校區立足湖南本地,高峰時期有96個校區,擁有學員3萬人;線上校區面向全國,注冊學員達50萬人。快樂老人大學舉辦的賽事、期末展演、精彩活動,以及教師、學員的作品、才藝和風采等,多次在《快樂老人報》和新媒體“上頭條”,在《康頤·活過100歲》雜志“上封面”,普通人也能享受明星待遇,成為熱議話題。
結語
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深度變革,推動媒體與媒體、媒體與實體融合發展,通過植入互聯網基因、實行跨界融合,《快樂老人報》這個老年類媒體集團,正向老年綜合服務平臺演變,煥發著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王辰瑤.從技術創新到內容創新:報紙“數字化”轉型路徑考察[J].中國出版,2017(13):37-40.
[2]周鴻祎. 周鴻祎自述:我的互聯網方法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45.
[3]趙寶泉. 小趨勢[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