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分析智媒時代新聞編輯的定義與特點,概括新聞編輯思維的概念及相關理論框架,進一步探討新聞編輯思維轉向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可行性,結合實際應用與效果,系統探討新聞編輯思維轉向與拓展途徑,希望對新聞編輯的職業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
智媒時代 新聞編輯 思維轉向
如今,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發展,智媒時代已經到來,新聞編輯工作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聞編輯思維在這一過程中更新,主要體現于思維的轉向及其拓展。在傳統的新聞生產過程中,新聞編輯的職責主要是選擇、定位和編輯新聞內容,確保新聞內容的質量和準確性[1]。而在智媒時代,新聞編輯不僅需要對新聞的選擇和采編有更深入的理解,還需要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盡快具備和增強信息收集與整合能力、社交平臺信息挖掘能力、海量數據處理能力,以及基于大數據的深度思考與分析能力。智媒時代的新聞編輯需要更新思維,并從單一的內容生產者變為內容管理者和傳播者,這也是當今新聞編輯工作緊跟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大趨勢的迫切需要。為了更好地適應這樣的變化,新聞編輯必須轉變思維方式,拓展思維途徑。
一、智媒時代新聞編輯的定義
智媒時代的新聞編輯是指在新聞內容生產的全過程中,在數字技術與媒體整合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通過利用各種新聞采集、整合和編輯工具,特別是數字化的手段,達成優化內容生成和傳播,最終實現擴大覆蓋受眾和追蹤傳播效果的目標[2]。智媒時代的新聞編輯與以往不同之處主要在于,不再僅僅是單向和單純的信息傳遞者,更是互動交流的對話者與引導者,其職責不僅是把信息傳遞給公眾,更要創造互動、體驗的場景,讓公眾參與新聞生產、新聞反饋,從而提高新聞質量和傳播效果。
二、智媒時代對新聞編輯的新要求
智媒時代,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新聞編輯需要盡快實現思維轉向和探索不同的拓展途徑。首先是數據思維,即從大量的數據中挖掘出有價值的、確切的信息,以更客觀、準確地呈現新聞事件;其二是多媒體思維,即通過運用各種媒體形式,如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將新聞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其三是創新思維,即通過不斷創新新聞故事的切入點和呈現方式,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其四是AI思維,即通過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數據挖掘、自然語言處理等工作,提高新聞發布的速度和精度[3]。新聞編輯工作者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這些思維轉向和拓展途徑,才能適應智媒時代的需求,提高自身的新聞編輯能力和水平。
三、智媒時代新聞編輯的特點
(一)多樣化
智媒時代,新聞報道的方式愈發多樣,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交叉互動復雜變化。因此,新聞編輯需要掌握各種媒介技能,包括圖文、視頻、音頻編輯等。這要求新聞編輯擁有多媒體思維,將不同媒介形式的新聞信息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報道方式的多樣化。
(二)即時性
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和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新聞來源多元、報道渠道廣泛、反饋反響迅速,新聞報道不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個延期、多維,甚至反復的過程。新聞編輯需要更加快速地反應和決策,以便于迅速分析和分發新聞,滿足受眾的需求。這要求新聞編輯具備數據思維,善于利用數據分析和互聯網技術,實現新聞實時更新和即時反饋。
(三)參與性
智媒時代,受眾越來越喜愛參與新聞報道的過程,許多人能夠主動參與新聞討論,提供意見和建議。因此,新聞編輯需要更加關注受眾意愿,把受眾參與作為新聞傳播的一個關鍵因素[4]。為此,新聞編輯需要展現創新思維,以創造性的方式整合受眾的反饋,并加以客觀、正確的引導,生成有價值的新聞內容,提高參與交互質量。
(四)個性化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信息的需求以及個人價值觀的多樣化程度越來越高,新聞報道需要盡可能貼近受眾的正面傾向和心態。這就要求新聞編輯運用AI思維,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技術,分析受眾的興趣和行為,在廣泛傳播的基礎上實現個性化新聞內容的推送和提供。
(五)開放性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時代的迅速發展,使新聞信息的傳播渠道不再是單方面的。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使新聞信息出現了廣泛存儲和分享的可能性,在這種開放性的環境下,新聞編輯面臨的主要目標是努力確保傳遞正確、真實和可靠的信息。
(六)多學科融合
智媒時代,需要新聞編輯具備更多的專業知識,如政治、法律、歷史、社會、經濟、科技、文藝等。這要求新聞編輯具備跨學科融合思維,完善專業能力,以提供更全面、更準確、更深入的新聞報道。
2022年9月,中國新聞網陸續推出系列融媒體報道《十年百變》,視頻以科技興國、生態文明、大國重器、鄉村振興等為主題,將一個個小故事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代表和縮影,由點及面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如《7毫秒“閃送”2080公里!中國這項技術全球領先》講述了大國重器、科技發展惠及民生的故事。“特高壓輸電”作為具有跨學科屬性的選題,為了保持新聞嚴謹的風格和保證采訪內容的準確性,采編人員必須做好功課,學習了解中國特高壓輸電技術的相關知識,保障在進行采訪、素材收集時獲取到更加準確的畫面,進而能夠把這一領先世界的技術講得生動、可信。
四、以新視角理解新聞編輯思維的概念及相關理論框架
(一)關于新聞編輯思維的概念
新聞編輯思維是指在新聞生產和傳播中,新聞編輯基于其職能和角色所必備的特定思維方式和方法[5]。智媒時代的新聞編輯思維需要在信息化、數字化迅猛發展的環境中,具備更加全面、深入、前瞻、實時的特征,尤其是在與受眾的互動交流上,新聞編輯需要更加關注公眾觀點和趨向,準確把握熱點話題,遵循良好的倫理和職業道德規范,實現信息的全面準確傳遞。
(二)關于新聞編輯思維相關理論框架
一般認為,新聞編輯思維包含以下3個方面的理論框架:
一是認知思維框架,即認識世界、反映客觀事實的心理過程。新聞編輯需要有靈敏的觀察力、敏銳的分析能力和判斷力,以調查研究的方式來收集和分析相關信息。
二是聚焦思維框架,即能夠處理和整合大量的信息內容。新聞編輯需要在紛繁的事物中聚焦可靠的新聞來源,識別信息熱點,運用信息技術工具,支持信息的整合和傳播。
三是溝通思維框架,即在新聞生產中通過言行交流,傳遞信息,實現協調溝通[6]。新聞編輯與受眾之間的交流反饋是互動性新聞的新特點,因此新聞編輯特別需要注重受眾反饋,運用各種溝通方法,打破信息暢通的屏障,促進新聞信息更加完整地傳遞和交流。
五、智媒時代新聞編輯思維的轉向
(一)新聞編輯思維轉向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智媒時代,新聞編輯作為新聞傳播的關鍵角色,必須認識到轉變思維方式的重要性。首先,新聞編輯思維的轉變對于新聞傳播的質量和效率提高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數字技術創新能力持續提升,信息傳播技術迅速發展,新聞生產和傳播的數量與速度已大大提升,但是傳統的新聞編輯思維方式往往會限制人們對新聞事實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影響新聞報道的公正客觀性、準確性和及時性[7]。針對這種情況,新聞編輯必須轉變思維方式,以擁抱新技術和適應新形勢,提高新聞采集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大眾。其次,新聞編輯思維的轉變對于實現新聞傳播的責任非常必要。新聞媒體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報道應當尊重事實,樹立誠信形象,注入正能量。因此,新聞編輯必須轉變思維方式,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和公正度,履行好新聞傳播的責任。
新時代新聞編輯思維的轉變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和緊迫性的工作,只有通過不斷拓展思路,強化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意識,才能更好地為人民大眾服務,為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作出應有貢獻。
(二)新聞編輯思維轉向的可行性
新聞編輯思維轉向是可行的。首先,新聞編輯可以利用系統思維的方式擴展新聞報道領域。在數字化和平臺化的背景下,新聞編輯可以發散創新思維,開發新的報道領域,注重多元化呈現和互動、分享、共享,讓新聞報道范圍更加廣泛,類別更為細致,形式更加多樣,層次更為分明,使新聞報道精準地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其次,新聞編輯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提升自己的思維水平。在新聞傳媒行業不斷創新變革的背景下,新聞編輯可以通過閱讀、學習、實踐、研究,吸收全新的傳媒思維和編輯理念,增強自身的創新力和競爭力。只有新聞編輯在思維上有所拓展和轉化,才能在當下的智媒環境下不斷創新,為公眾呈現出更高質量、更客觀且具有影響力的新聞報道。
(三)新聞編輯思維轉向的實際應用
新聞編輯的思維轉向,體現在運作中指的是從傳統的新聞生產模式向基于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化模式轉換。新聞編輯思維轉向的實際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智能化選題。通過對社交媒體、搜索引擎、新聞熱點數據等進行分析,新聞編輯可以更準確地把握社會熱點話題、焦點新聞等,實現智能化選題,提高新聞報道的主題性和熱點性。
2.數據驅動式新聞生產。面對新聞相關的海量數據資源規模,新聞編輯可以通過利用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篩選和整合數據,精準研判新聞報道價值,如報道趨勢、關注度、熱詞轉化率等,從而實現數據驅動的高效率新聞生產。
3.自動化報道生產。借助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新聞編輯可以將原始數據轉化為自然語言,并生成文本新聞或者音視頻新聞,自動分析文本、圖片、音視頻素材,自動選擇合適的排版方案,從而實現自動化報道生產。
4.個性化推薦。了解受眾的需求和興趣,更好地推薦新聞內容。新聞編輯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和機器學習算法,對受眾的偏好進行分析和挖掘,從而實現精準的個性化推薦,達成個體感知的信息需求,提高用戶體驗感。
5.精準傳播和追蹤。新聞編輯可以利用智能化系統實現精準傳播和追蹤。通過各種工具,如搜索引擎優化、社交媒體推廣等,將報道傳播到目標用戶,并對傳播效果進行追蹤和評估。通過實時監測,新聞編輯還可以及時調整報道策略,把握輿論導向,提高傳播效果。
智媒時代,基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化模式,有助于新聞編輯更好地把握新聞選題、生產、傳播和正確導向,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效率和價值。在人工智能用于新聞生產和傳播的大趨勢下,AI虛擬主播被廣泛地應用于各類虛擬場景。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視聽新媒體中心以財經評論員王冠為原型,推出超仿真主播“AI王冠”。“AI王冠”不僅有自然流暢的播報語氣、生動豐富的表情,還有協調自然的肢體動作,為兩會報道注入科學創新力,提供了更多維度和視角。真人報道有豐富的經驗,可以提供更多觀點輸出;虛擬人依托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專業度,為用戶提供更多客觀詳實的背景信息。
六、智媒時代拓展新聞編輯思維的途徑
(一)強化新聞編輯的社會責任意識
在智媒時代,新聞編輯更要正確看待自己的職責和使命,以更加關注正確輿論導向、社會效益和長遠發展為己任。首先,切實提高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更好地履行傳媒機構的社會責任,通過優質的新聞報道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其次,積極引導社會輿論,助力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真實、全面地呈現社會事態,不斷提高公眾的自我認知和意識形態水平,減少和消除信息誤導和傳播造假的現象。為此,新聞編輯需要注重自我修養和素質管理,提高專業道德素質,強化社會責任意識,為社會公眾提供優質、公正和深入的新聞報道。
(二)掌握新聞編輯的技術知識與技能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智媒時代的新聞編輯不僅需要具備傳統媒體編輯所需要的素養與能力,還需要掌握更多新技術、新工具以及新媒體平臺的使用方法與技能,提升新聞信息獲取和處置效能,提高新聞報道的效率和質量。首先,新聞編輯需要全面掌握數字化編輯工具的使用方法,比如數字化攝影、視頻拍攝和圖像編輯軟件、音頻處理軟件、在線采訪工具等。這些數字化編輯工具可以幫助新聞編輯更快、更準確地遴選、采集與整合、編輯新聞素材,保障和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效率。其次,新聞編輯需要適當掌握社交媒體營銷的技能,比如如何使用微信公眾號、微博、Facebook等社交媒體平臺進行新聞發布和營銷,如何通過社交媒體平臺進行互動交流,擴大新聞報道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提高新聞的可信度和信譽度。再次,新聞編輯需要掌握數據挖掘和數據可視化的技術,以便更好地挖掘和呈現與新聞相關的數據,增強新聞報道的信息量和說服力。數據可視化技術可以通過圖表、地圖、圖形等方式直觀地展示數據和場景,讓公眾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新聞。最后,新聞編輯還需要熟練掌握多媒體故事講述的技能,比如如何將視頻、音頻、文字、圖像等元素融合起來,講述一個個有吸引力的故事,這種技能可以讓新聞報道更加生動、易記易懂。
新聞編輯需要不斷提高和更新專業素養和技能水平,掌握新技術、新工具、新媒體平臺的使用方法,以適應智媒時代的傳播環境,使新聞報道的效率和質量不斷提高,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新聞信息。
(三)建立廣泛的新聞信息網絡
為了更好地應對信息傳播速度和方式的變化,新聞編輯必須建立廣泛的新聞信息網絡,以獲取時效性、權威性、全面性、多樣性的新聞信息。建立廣泛的新聞信息網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多渠道獲取信息。新聞編輯要積極涉獵和獲取多個渠道的新聞信息。包括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網站、博客、抖音等等。新聞編輯應該了解各種渠道的特點和優勢,選擇合適的渠道,才能獲取到更多、更全面、更及時、更準確的新聞信息。
2.定期跟蹤信息源。新聞編輯應該定期跟蹤信息源,及時獲取最新的新聞信息。信息源包括各級黨政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專家學者、公眾等等。通過及時跟蹤信息源,新聞編輯可以更好地獲取權威可靠的信息,以新聞敏感獲得有價值的新聞素材,及時編發新聞。
3.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新聞編輯應該向公眾開放信息共享平臺,包括社交媒體、網站等。通過共享平臺,新聞編輯可以與公眾互動互鑒,更緊密地聯系起來,了解公眾的需求和反饋,及時糾正報道中的錯誤和偏差,提高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4.探索新的信息獲取途徑。新聞編輯要積極探索新的信息獲取途徑,包括使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獲取信息。這些技術手段可以幫助新聞編輯從海量的信息中快速獲取關鍵的、有價值的信息,提高信息獲取的效率和準確性。
建立廣泛的新聞信息網絡,可以助力新聞編輯更好地獲取新聞信息,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效率,同時也有利于體現和增強新聞編輯的社會責任感,為受眾提供更多、更好、更全面、更及時的新聞信息服務。
結語
進入智媒時代,新聞報道和傳播方式已發生了根本變革,需要結合實際應用與客觀需求,從社會責任意識、技術知識與技能、新聞信息網絡等方面轉變和拓展新聞編輯思維,并不斷在實踐中努力創新,更好地服務人民大眾需求、服務改革發展大局、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駱翠云.智媒視野下新聞編輯職業焦慮及思維轉向與拓展探討[J].聲屏世界,2021(1):79-80.
[2]孫青.智媒趨勢下新聞編輯思維的轉向與拓展思路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20(13):150-151.
[3]常成.智媒趨勢下新聞編輯思維的轉向與拓展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4):155;157.
[4]郭校強.智媒趨勢下新聞編輯思維的轉向與拓展探究[J].傳播力研究,2019(8):127.
[5]王辰熙.融合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思維的轉變:基于事實與價值的雙向考量[J].科技傳播,2021(24):86-89;105.
[6]關秀峰.智媒趨勢下新聞編輯思維的轉向與拓展[J].傳媒論壇,2018(22):32-33.
[7]蔣琳.智媒趨勢下新聞編輯思維的轉向與拓展[J].編輯之友,2018(10):69-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