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水,是生命的源泉,工業的血液,城市的命脈。重慶是一座山城,也是一座水城,在長江、嘉陵江環繞中繁衍生息。山水相依著的城鄉建設與發展,一直處在人與自然的和諧與抗爭中。這么大一座城市,上千萬人口的生存,水域、水源、水質,當屬首位。
人因水而聚,城因水而興。水與城、城與人的關系問題,是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研究工作的重大課題。按照城市學研究學者比較一致的觀點,城市發展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初始階段,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30% 以下,農村人口占絕對優勢,生產力水平低下,工業提供的就業機會有限,農村剩余勞動力釋放緩慢;中期階段,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30~70%,工業吸收大批農村人口,城市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城市人口可在短期時間內突破50% 進而上升到70% 左右;后期階段,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70% 以上,因社會必須保持一定的農村人口規模,農村向城市轉化人口趨于停止,這一時期也成為城市穩定發展階段。
對此,本文以重慶市自來水公司打槍壩水廠的變遷為例,圍繞重慶城市發展三個階段水與城、城與人的關系開展研究,力求找到建立水、城、人均衡發展的和諧的城市關系。
一、城市初創形成階段
這一階段為城市形成的初始階段,時間大致在南宋時期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重慶人口規模在100 萬人以內,城市化率在30% 以下。
(一)人類取水用水的原始自然模式,通過人與自然的抗爭獲取水源。
重慶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自南宋光宗淳熙十六年(1189 年)恭州升府設置重慶府,重慶得名,至今已有800 多年。清光緒十六年(1890 年)重慶開埠,到1929年依據國民政府《市組織法》正式設立重慶市之前,可視為重慶城市的自然形成時期。
建市后的重慶市區界域,包括巴縣城區及長江南岸彈子石、海棠溪和江北縣江北鎮、溉瀾溪等地,形成半島舊城、南岸、江北三地跨兩江、三足鼎立的城市格局,初步奠定了現代重慶主城的基礎。
追溯老重慶城的發展史,歷史上曾“三次建都”,即:商末周初的巴國;元末明初的大夏國均建都在重慶渝中半島;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中央政府主要機構都設在重慶,成為中國戰時首都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八拇沃恰保簯饑┢谇刎┫鄰垉x首次在江州筑城;三國蜀漢時期江州府第二次筑城;南宋時彭大雅率軍民第三次修筑重慶城;明朝指揮使戴鼎第四次筑城,此次按照九宮八卦建有十七道門,是老重慶人都知曉的“九開八閉十七門”,也是舊時重慶最后一次大規模筑城。
渝中半島是重慶的母城和發源地。自古以來,因缺乏地下水源,老百姓用水皆依靠“兩江”(長江、嘉陵江),男女老幼為了生計,背著沉重的木桶,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往返于長江、嘉陵江擔水。舊時有順口溜曰:“進了重慶城,山高路不平,面對兩江水,家家吃水愁?!崩现貞c也因此有了“挑水夫”這個特殊行業。挑水夫靠著人力從江里取水,爬坡上坎,走街串巷,肩挑賣水給居民。史料記載,清末民初,重慶城的挑水夫從業者約有6000 人,至20 世紀初,挑水夫已達2 萬人。
國畫大師徐悲鴻于1938 年在重慶創作的一幅《巴人汲水圖》,以巴人在山路階梯間舀水、讓路、登高前行三個段落,生動地刻畫了挑水工這一形象,反映了沒有自來水時,山城人民到江邊傳統汲水取水艱辛的場景。此畫曾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展出。
除了日常飲用,水對于老重慶來說,還有更大的用處,那就是滅火。舊時重慶城的房子,多用竹木建筑,且房屋依山勢而建,重疊連綿。一旦某一處發生火災,很容易引發大范圍的災害,造成市民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雖然官府對防范火災也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比如修筑消防儲水池、設置水缸、儲備沙包、沙袋等滅火物資,而更多的還是由人工挑水補充消防水源?!捌咝歉住保ìF名“七星崗”)的地名,就是因為以前在此按北斗七星排列,用來滅火的七口大石缸而來。
應該說,重慶城前期城市規模不大,人口數量也相對較少,加上工業用水不多,市民在江中人工原始取水的方式,是與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相適用的。
(二)自來水機器取水設備的引入,結束了重慶市民肩挑背扛取水的歷史。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時任重慶商埠督辦公署督辦,后來的重慶第一任市長潘文華主政期間,首次倡導并提議興辦自來水工程,初期定性為“官督商辦”。經與地方紳商協商,1927年成立“重慶自來水籌備處”。資金方面,以集資為主,發行公債、商界募股等方式籌集資金為補充,也接受社會各界捐款。與此同時,委派督辦公署水電工程專家稅西恒赴上海西門子洋行采購德國產水管、機泵、鍋爐等。
選定當時的老城最高點打槍壩為制水區,嘉陵江邊的大溪溝觀音塘為起水區。
據重慶市自來水公司《大事記》記載:1929 年2 月17 日,自來水公司打槍壩水廠在大溪溝觀音梁舉行水廠開工禮,起水廠、凈水廠、管網建設同時施工。1932 年1 月25 日,水廠工程竣工并舉行正式開車典禮,并向城區通水供水。同年3 月1 日,公司正式開始營業售水,在干管沿線設水站10 處。1934 年2 月1 日,重慶市政府接收整理自來水公司,成立重慶市自來水水廠整理處(官辦)。至1937 年10 月,公司改組為官商合辦的重慶市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確定股份公司資本額為200 萬元。
“打槍壩水廠”的得名,源于清代曾在此設有駐軍炮臺,是清軍綠營官兵演練的射擊場,取名為打槍壩,水廠也因此得名。整個供水工程,由嘉陵江大溪溝段設起水站,建成34米深井取水泵房,以及鍋爐房、回冷池和引水管道。鋪設直徑500mm 原水管道2080 米,把嘉陵江水抽到打槍壩,在打槍壩設立制水區。管網鋪設為中、南、北三條主干網,自金湯街始,最終匯于朝天門、較場口、小什字等城內各處,服務范圍覆蓋朝天門至通遠門一帶舊城區,服務人口達30 萬人。
打槍壩水廠的落成,標志著重慶市乃至當時四川省第一座自來水廠的誕生,重慶城從此結束了市民生活用水靠肩挑背扛和消防無水可用的歷史。民國《巴縣志》盛贊曰:“重慶市政第一偉績,厥為自來水。此無智愚賢否靡不同聲贊頌者也。蓋重慶素苦二患,曰火患時發,曰飲水不潔。及自來水興,而二患頓減?!?因此,該工程建設也被稱為“重慶市政第一偉績”。
1937 年7 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次年國民政府西遷重慶,大批黨政軍機構、科技文教單位、工礦企業和淪陷區流亡人口遷渝,期間,36 個反法西斯國家外交使團常駐渝中半島,1500 名外交使節、國際友人匯聚于此。在重慶轄區有所擴大的同時,人口也迅速增加,1938 年人口增至52萬余人,到1945 年,人口達到民國時期的高峰,約125 萬人。
1938 年至1943 年間,日軍對戰時陪都重慶城進行空襲217 次。
日機對重慶供水系統的破壞以1940、1942 年最甚,起水廠、制水廠多次被炸,濾池、泵房、庫房、辦公用房大部分被炸塌,重慶供水系統受到重挫。1939 年“5.4 大轟炸”中,公司職工在冒險搶修中犧牲1 人,炸傷6人。1941 年大溪溝起水廠幾乎被轟炸夷為平地,公司組織職工接連奮戰3 晝夜恢復通水。這一特殊時期,重慶自來水公司盡最大努力維持供水生命線。除了為保證機關單位、內遷工廠企業、居民提供用水外,還要應對因日機轟炸大量的消防用水。國民政府撰文贊譽包括水電維修工在內的陪都救護隊員:“出生入死,奮不顧身,與前方武裝將士無殊。”
1939~1941 年間,因日機轟炸,自來水公司遭受重大損失,但仍堅持生產,未中斷供水,三年內共供水825 萬立方米。自來水人不屈服,冒著生命危險搶修,為國防工業、生產工業和重慶城區居民提供大量水源,竭力維持供水生命線,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打槍壩水廠建成投用,實現了重慶城市建筑史上“四個第一”:即,第一座重慶市乃至四川省自來水廠,消除飲水不潔、火患之二患;第一個從規劃設計到施工監管,完全由我國的技術人員主持完成,在中國近現代給水工程史上尚為首例;第一次出現在民國時期的紙幣“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伍圓鈔票上,鈔票正面的圖案便是“打槍壩水廠紀念塔”;第一次引入了現代衛生防疫理念,即氯消毒理念和應用技術,為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消除傳染病(霍亂、傷寒等消化道傳染?。┢鸬搅岁P鍵的作用。
資料顯示,打槍壩水廠紀念塔于2008 年列為重慶市“優秀近現代建筑”,2009 年12 月被列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2022 年2 月,打槍壩水廠入選重慶首批5 個市級工業遺產項目之一。
二、城市擴張階段
這一階段為城市發展的中期階段,時間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城市人口規模在100 萬人至1000 萬人,城市化率在30~70%。
1945 年, 重慶人口首次超過100 萬人(民國時期高峰約125 萬人),標志著重慶城市進入中等發展規模。
這一時期,重慶工業得到快速發展。
一是由于國民政府西遷重慶,大批工礦企業特別是軍工企業的內遷,奠定了重慶工業的基礎。二是重慶解放以來,國家“一五”“二五”時期在重慶規劃了一大批工業項目。工業大發展提供的工作崗位,也帶來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是重慶人口快速增長和城市拓展區域的快速擴張時期。
與此同時,城市水與城、城與人的供需矛盾也日漸顯現。50 年代至70 年代間,為滿足全重慶日益增長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用水的需求,重慶市自來水公司先后采取收購、兼并、新建(擴建)等方式擴大再生產。如1952 年,渝西自來水廠股份公司并入公私合營的重慶市自來水公司;1955 年1 月,北碚自來水公司、公私合營李家沱給水公司并入公司;1962 年,沙坪壩高家花園水廠建成;1963 年1 月,南岸區、江北區自來水公司分別并入公司;1964 年,市中區水廠完成工藝改造,日供水能力達5 萬立方米;1971 年建成南岸黃桷渡水廠;1972 年建成九龍坡水廠;1975 年江北新廠建成。至1977 年,公司通過收購、改造升級,年供水量突破1 億立方米大關,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長近35 倍,破解了城市拓展用水的瓶頸。
2001 年,重慶市水務集團成立。
次年,水務集團與蘇伊士集團合作,成立中法水務公司。2010 年,水務集團整體上市以及重慶市水務資產經營公司成立,標志著重慶水務行業抗風險能力增強,邁入大水務時代。
2022 年夏季高溫, 重慶供水面臨一場非常嚴峻的挑戰。據統計,2022 年7 月1 日至8 月30 日,全市城市供水系統負荷保持高位運行,供水總量達38400 萬噸,同比增加5400 萬噸。其中8 月22 日為供水量最高日,全市達683.5 萬噸,負荷率為88%,日供水量與負荷率均創歷史新高。期間,重慶啟動城市供水應急預案,確保城市用水整體安全有序,保證了市民正常生活不受影響。
據重慶市城市管理局提供的消息,截止2022 年,全市共有城市供水企業40 家,城市自來水廠104 座,綜合生產能力為700 萬立方米/ 日。
其中,主城區有市級供水企業7 家,城市自來水廠29 座,綜合生產能力389 萬立方米/ 日。全市城市供水管道長度約2.62 萬公里,其中DN100以上供水管道長度約1.47 萬公里。城市供水覆蓋人口達1927.5 萬人,城市用水普及率達到98.45%,城市供水水質綜合合格率保持在98%(國家標準95%)以上。
三、城市更新階段
這一階段為城市發展的后期階段,也是相對穩定階段,時間在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以后。重慶城市人口規模在1000 萬人以上,城市化率在70% 左右。
據《重慶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數據,2020 年,重慶市常住人口為3205.42 萬人,其中,主城都市區常駐人口為2112 萬人,城鎮化率為65.90%。其中,主城中心城區常住人口超過1000 萬,標志著重慶特大城市格局的形成。
這一時期城市供水的目標定位,是以推動高質量發展、滿足城市居民高品質生活為目的。重慶自來水公司作為一家為市民提供公共產品(水)的大型國有企業,配合政府實施的《城市更新行動計劃》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實施老舊水廠的改造(擴建)工程,應對重慶日益增長的水資源需求。
實施老舊水廠擴容升級改造。先后對渝中區打槍壩水廠、南岸黃桷渡水廠、巴南李家沱水廠、江北水廠等進行工藝及水源水質改造,提高安全供水能力。如實施對打槍壩自來水廠工藝擴容改造,一是停止使用高位水塔的自動穩壓功能,改為新增電動機泵加壓。打槍壩水塔為水廠標志性建筑物,具有石建筑固有的冷峻氣質。
圓形塔柱、方形塔身造型優美,比例尺度優雅,既具有西洋建筑特點,又吸收了中國古典元素,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改造時注重將水塔保留原樣存留,同時,電動機泵加壓水也可供到原供水區域以外的兩路口、菜園壩等地區。
二是對大溪溝取水車間的原水管擴容。將大溪溝取水車間的原水管部分進行了改造,增加至2 根原水管,增大取水流量。三是打槍壩水廠對當年建造的原水池、沉淀池、砂濾池等設備進行補漏修復。
水廠原過濾池、清水池面蓋條石卷拱等建筑,原設計方案廠區預留有2~3 倍的余地,材料大量采用條石堆砌,實施了保護傳承和更新相結合的措施,對于可用部分進行了保護利用。四是保留傳承了部分原工藝流程,包括混凝反應處理、沉淀處理、過濾處理、濾后加氯消毒處理,二級泵房加壓技術等,且生產工藝也保持有30~40%的短期負荷能力。五是增加了智能化設備,應用現代管理技術,對水廠水質進行實時監控。
據重慶市自來水公司提供的情況,打槍壩自來水廠自1964 年第一次設施設備改造,到2022 年智能化升級,先后開展數十次升級改造,確保了水廠連續正常運行。這座具有近90 年歷史的老廠煥發出新的生機,繼續“服役”為山城市民服務,在新一輪城市更新中發揮作用。監測數據顯示,打槍壩水廠出廠水質保持在0.3NTU 以下,出廠水水質優于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規定的濁度1NTU 以下標準。
目前,重慶市自來水公司打槍壩水廠主動對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形成發展新動能,供水管理逐漸由粗放型向精細型轉變,供水生產將逐漸由傳統型向智慧型轉變,供水服務將逐漸由單一渠道向多樣化渠道轉變,為做好“水文章”,強勁“水動力”,打響“水品牌”提供老廠經驗,做出老廠示范。截止2022 年,打槍壩水廠供水能力為10 萬立方米、供水管線710 公里、供水覆蓋面積為城區15平方公里、服務人口60 余萬人。
(二)實施供水管網建設與老舊管網改造工程。
近年來,隨著重慶供水系統不斷延伸、增大,推進城市供水老舊管網改造成為當務之急。重慶屬于典型的山地城市,地形復雜,老舊城區的地下管廊資源緊張,地下管線復雜。
市自來水公司主要負責中心城區的供水,其埋在地下的市政管線,直徑100mm 的超過2500 公里。其中,影響供水水質、妨害供水安全、漏損嚴重的劣質管材管道,運行年限滿30年、存在安全隱患的管道急需進行改造。對此,重慶市自來水公司把舊網改造作為落實市政府“城市更新行動計劃”的重要舉措,克服老舊房屋密集、道路狹窄、開挖難度大的困難,集中攻堅解決突出問題。同時,新建自來水管道采用球墨鑄鐵管道或優質鋼管,具備強度高、抗壓性強、耐腐性強、不易老化等優勢,可使用壽命50 年,強化區域城鄉供水安全保障體系。
自2017 年以來,重慶市新建供水管網達7900 余公里,改造老舊供水管網1800 余公里。有效解決了老城區多年來因管網老化銹腐、漏損導致的水壓不穩、水量不足問題,確保了城市居民用水質量與用水安全。
(三)實施“一戶一表”及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工程。
“一戶一表”安裝到家,二次供水改直供,是重慶市政府實施的重要民生工程。實施此工程對主城區沿用的總水表計量收費模式進行改造,聚焦解決水交易中“分斤少兩”導致公攤的問題。更換居民樓內原有的老舊管道,同時通過明晰供水設施產權,解決不同小區和住宅的二次供水費用不同的問題。其特點是自來水通過樓底封閉的水泵直接接入戶中,而不再通過原有的高低水池轉運,最大程度上杜絕了自來水被外界細菌、異物所污染,使用水更安全。
2014 年至2017 年間,重慶市水務集團所屬自來水公司承擔并完成主城“一戶一表”改造約50 萬戶,占全市80 萬戶總改造量的60% 以上。
通過實施該項改造工程,切實提高了居民飲用水水質,對維護用戶權益,創建和諧社會,增加市民對供水服務滿意度起到重要作用。
綜上,重慶市自來水公司的變遷歷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座城市水與城、城與人的相互關系,也進而反映了重慶城市化進程中隨著城市格局變化,建立水、城、人均衡發展和諧關系。重慶市自來水公司在探索實踐中,提供了城市用水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城市用水要同人口規模相適應。城市供水行業的發展帶動城市的發展,而城市擴張又對供水產業起到反作用,以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推動供水行業的發展。一方面,統籌做好城市水資源規劃布局。城市供水系統要根據城市規模、人口數量的變化,及時制定和調整供水規劃;另一方面,城市拓展區要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原則,發揮水資源評價在建設項目立項時的作用。
——城市供水要通過對用水、節水的科學預測和規劃,調整用水結構,加強用水管理,合理配置、開發、利用水資源,形成科學用水體系。要根據城市不同時期城市規模、人口狀況確定供水的模式。在城市發展方式上,要充分考慮水資源的稟賦條件,把水資源可利用量,水環境容量作為城市發展的剛性約束,做到城市規模同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
——城市供水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增強資源環境意識,增強市民對賴以生存的水源保護的自覺行動與責任感。倡導節約、集約用水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打造人水和諧的節水型城市。
——要保護傳承與“水”相關的城市工業遺址。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以“打槍壩紀念水塔”為地標的工業建筑物,成為了“活化”的重慶工業遺址,也形成了山地城市富有特色的“水”文化。要更加珍惜、保護、傳承、利用好這一工業遺產,如能以“打槍壩紀念水塔”為地標性建筑,規劃修建重慶的“水博物館”,通過對老重慶人取水用水的歷史記憶展示,可以更好地向市民普及水知識,弘揚水文化,推動水文明。
編輯+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