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嘉賓簡介] 張雷聲,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一級教授、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教育部社科委馬克思主義理論學部副主任委員、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咨詢委員、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會副會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常務副主編。曾獲北京市愛國立功標兵、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高校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主要著作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經濟思想的形成及在世紀之交的發展》《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百年歷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與創新》等。發表《唯物史觀視野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現代化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構中國自主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體系》等學術論文3 0 0余篇。科研成果多次獲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獎、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獎。
[訪談人簡介] 馮夢麒,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馬克思主義是不可分割的“一整塊鋼”[ 1],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規定性。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特征,既是完整掌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的基礎,也是科學理解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深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 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的根本前提。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怎樣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并用其指導馬克思主義研究?本刊圍繞這一主題,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雷聲教授進行了專訪。
訪談人: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作為一個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理論問題,一直是學界研究的重點。多年以來,您圍繞這一問題形成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對學界的相關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請問在您看來,為什么要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
張雷聲:自2 0 0 5年底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增設以來,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是理論界始終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我十幾年來一直關注和思考的一個問題。關于為什么要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我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從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本身來說,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屬性。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言:“思維,……只能把這樣一些意識的要素綜合為一個統一體,在這些意識的要素中或者在它們的現實原型中,這個統一體以前就已經存在了。”[ 2]任何一種科學的理論體系都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馬克思主義也不例外。從研究對象來看,馬克思主義是研究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的發展和變化規律的,在揭示規律中指明實現無產階級自身解放和全人類解放的實踐路徑。在馬克思主義三大組成部分中,各組成部分有其各自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但相互之間則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都符合辯證運動的一般法則;從思想內容來看,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重要內容的唯物史觀、剩余價值理論和共產主義學說也具有緊密的內在邏輯關系。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所反映的理論,就在于以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為基礎,并貫穿于三個組成部分的一以貫之的具有綜合性特點的理論。
第二,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研究和建設來說,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標志性特征。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決定了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必要性。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各項具體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等學科,已經從不同方面進行了分門別類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則在于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整體性研究,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發展歷程、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與實踐進行綜合考察,從而完整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當然,也應該清楚地看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在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等具體分支學科為支撐的基礎上建立并發展起來的,關鍵在于要對這些分門別類學科中的一以貫之的理論進行提煉,從而構建起具有整體性意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總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其他相關學科應該是總論與分論、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是整體大于部分、整體高于部分。這便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存在的基礎條件和科學定位。
第三,從新時代新征程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來說,整體性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守正創新的邏輯要求。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推進理論創新的靈魂,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先后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內容,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黨的理論創新是一個把握事物之間內在聯系、揭示客觀規律、預見事物發展必然趨勢的過程,由此形成的理論成果也是一個科學系統、邏輯嚴密、有機統一的整體。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黨的創新理論的整體性根源于馬克思主義本身的整體性。只有從作為整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出發,才能認識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厘清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源流關系。總之,只有把握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才能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性、整體性的邏輯樣態,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什么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 1世紀馬克思主義,從而為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繼續推進理論創新提供方向遵循和科學指導。
以上三個方面,既包括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的理論根源問題,也包括其現實需求問題。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整體性研究,既是將馬克思主義內蘊著的根本性、規律性的東西呈現出來,也是學科建設、理論創新的需要。只有將理論根源和現實需求相結合,才能充分理解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的重要意義。
訪談人: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關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在理論界存在著不同看法。請問您是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這一概念的內涵的?
張雷聲: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這是一個很深刻、也有難度的問題。綜觀學界的相關研究,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研究和教學的重要性已是共識,但對于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內涵究竟是什么,尚未形成共識。十幾年來,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深入發展,也隨著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在研究中的深化,由最初關于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整體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整體性”[ 3]的認識,發展到馬克思主義整體性主要包括方法的整體性、邏輯的整體性和歷史的整體性三個方面內容,后來又從研究視角層面進一步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作了考察。我們可以從方法整體性、邏輯整體性和歷史整體性這三者的交織交融、相互作用方面,把握到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內涵。
所謂方法整體性,就是貫穿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和最根本的理論特征,是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重要立足點。沒有唯物辯證法,馬克思就無法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解剖或科學地揭示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更談不上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在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中,唯物辯證法可以轉化為具體的研究方法。例如,系統方法的運用。所謂系統方法,就是把研究對象放到整體中加以認識,不僅強調整體內部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而且強調這種聯系具有特定的結構和規律,描繪出整體、部分和要素各自處于運動變化之中而又彼此相互依存的存在方式,勾勒出一個由部分和要素集合而成、但又大于各部分和要素的有機整體。又如,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的運用。邏輯的方法按照“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原則展現各個范疇之間的辯證邏輯聯系,而歷史的方法依照歷史發展的實際進程研究社會經濟現象。一方面,思維的邏輯進程要符合和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的歷史發展過程,邏輯是對歷史的反映;另一方面,由于歷史發展的跳躍性和曲折性,思維邏輯進程與歷史進程并非絕對一致,而是大體一致。運用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研究社會結構,就是對這個社會結構過去、現在、未來的整體研究。
所謂邏輯整體性,就是說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由一系列相互聯系著的理論構成的、具有嚴密的內在邏輯的有機整體。首先,從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組成部分來看馬克思主義整體性。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揭示了馬克思主義最主要、最根本、最具有實質性的內容,為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提供了前提。一方面,這三大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基礎,也是作為整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體內容;另一方面,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并不是簡單地對應于這三個組成部分的,而是對貫穿于三大組成部分的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理論內核的高度概括,在于客觀世界、人、人類社會等不同層面和不同領域的發展規律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其次,從理論體系構建的層次性上來把握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可以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分為三個層次,即核心層次的理論、核心層次理論與人類社會發展普遍實踐結合層次的理論、這兩個層次理論與人類社會發展不同階段實踐結合層次的理論。透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層次性,我們會發現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正是在理論與理論、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中反映出來的。
所謂歷史整體性,就是馬克思主義在發展過程中的連續性,表現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有機統一,即內在整體性與外在整體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的內在整體性既包括思想路線和邏輯主線的統一,即實現無產階級解放并最終解放全人類與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統一,也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研究過程的“生動的整體”與敘述過程的“思維具體的整體”的統一;馬克思主義的外在整體性體現在從馬克思、恩格斯本人思想到馬克思主義后繼者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創新上。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兩個結合”,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發展,都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整體性。
方法整體性、邏輯整體性和歷史整體性,三者是高度統一的。無論是在對馬克思主義具體理論整體性的理解中,還是在對馬克思主義發展整體性的理解中,都必須將這三者緊密聯系起來考察,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很難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內涵。
訪談人:您從方法整體性、邏輯整體性、歷史整體性來歸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內涵,具有很強的原創性,這一歸納為學界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提供了重要的參照。那么請問您是如何將邏輯整體性、歷史整體性、方法整體性貫穿于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理解和研究之中的呢?
張雷聲:我認為,用邏輯整體性、歷史整體性、方法整體性來進行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可以拓展為三大研究視角,即邏輯與歷史相統一、共時性與歷時性相統一、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統一。
一是以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為視角研究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根據唯物辯證法,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史的過程”[ 4] 8 4,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4] 9 3。馬克思認為,在理論研究之中運用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來反映各個范疇之間的辯證邏輯聯系時,需要按照歷史發展的實際進程來展開,因為邏輯是用概念體系來反映歷史,而歷史則是通過邏輯的方式來得到再現。以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為視角研究馬克思主義整體性,需要理解和把握邏輯整體性、歷史整體性與方法整體性三者的相互關系。因為邏輯整體性,反映的是理論構成所呈現出來的內在復雜的邏輯關系。當這種內在復雜的邏輯關系從邏輯繼承、邏輯脈絡和邏輯發展的角度反映出來時,它就會轉化為歷史整體性,這就是理論邏輯統一于歷史邏輯,表現為對歷史邏輯的再現。為了理解邏輯整體性和歷史整體性的科學性,必須研究它的基礎,即方法整體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源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沒有方法的整體性及其運用,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的邏輯整體性和歷史整體性,馬克思主義整體性也就無從談起。
二是以共時性與歷時性相統一為視角研究馬克思主義整體性。馬克思在討論政治經濟學范疇在資產階級社會經濟總體結構中轉化的關聯性時,為我們提供了共識性與歷史性相統一的視角,即總體結構中范疇的運動兼具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特征。例如,資本原始積累作為歷時性范疇,在資產階級社會經濟總體結構中會轉化為資本積累這一共時性范疇。以共時性與歷時性相統一的視角來理解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是一個宏闊的、嶄新的,同時也對我們具有重要啟迪的研究架構。在馬克思主義整體性中,從共時性的角度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從歷時性的角度研究馬克思主義史的整體性,二者形成互補。換言之,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具有共時性研究特征,馬克思主義史整體性具有歷時性研究特征,二者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從整體上研究和把握馬克思主義提供了重要方法。
三是以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統一為視角研究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在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中,既需要宏觀層面的研究,從體系、主題、規律等大的方面把握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更離不開微觀層面的研究,從馬克思主義內部各個具體理論、概念和范疇中挖掘和闡釋馬克思主義整體性,以小見大。宏觀研究引領微觀研究,微觀研究是對宏觀研究的支撐,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真正體現出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訪談人:這三大研究視角不僅揭示了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的價值,對于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整體性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那么具體而言,這三大研究視角在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中有哪些例證和體現呢?
張雷聲:首先是如何從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研究視角來理解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從馬克思自身思想的總體性來說,邏輯與歷史的統一體現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和發展層面。從《1 8 4 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以整體的聯系來把握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最初構想,到《哲學的貧困》考察經濟范疇與經濟關系之間的關聯,再到《政治經濟學批判( 1 8 5 7—1 8 5 8年手稿)》提出政治經濟學的“五篇計劃”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中提出的政治經濟學的“六冊計劃”,最后到《資本論》“四卷結構”的寫作計劃,馬克思在2 0余年的《資本論》寫作準備中對構建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作了系統探討,構筑起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一方面表現為唯物史觀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各要素的內在邏輯聯系,另一方面表現為唯物辯證法在構建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運用。這一過程從方法整體性和邏輯整體性方面體現了馬克思思想的整體發展。1 9世紀7 0年代中期以后,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的世界主義現象和無產階級革命重心轉移,使馬克思原先關于發達國家經濟關系的研究轉向與落后國家經濟關系并存的研究,由《資本論》的創作轉向人類學、歷史學的研究。同時,列寧在以壟斷為特征的資本主義時代條件下對馬克思學說的繼承和發展,毛澤東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國家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運用和發展等例證,也揭示了歷史整體性的研究視角。
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研究視角還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 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整體發展上。在這一理論領域中,邏輯整體性表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例如,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四大理論成果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共同主題緊緊相連,在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戰略、根本任務、發展動力等重大問題上達成內在的統一。此外,還可以具體深入到各組成部分所包含的各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上,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之間的內在統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內在統一,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之間的內在統一等。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各理論成果在發展上的連續性,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之間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關系,對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理論探索、領導中國人民尋求一條符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探索的傳承,亦可以用歷史整體性來說明。
其次是如何從共時性與歷時性統一的研究視角來理解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統一,講到底則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與馬克思主義史整體性的統一。共時性研究展現了一定時段、一定范圍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邏輯性。例如,馬克思思想中唯物史觀、剩余價值理論、共產主義學說三者的統一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的有機統一等,都屬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的說明。而歷時性的研究,則是從思想發展的長河中動態地分析問題,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發展中在理論上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關系,馬克思與同時代馬克思主義者的關系,馬克思自身在青年、中年和老年之間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與列寧的關系,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毛澤東的關系等。這種歷時性研究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中關于“源與流”“前人與后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與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等問題的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推進意義。
共識性和歷時性的統一,表明了在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與馬克思主義史整體性的統一。以馬克思學說中的理論整體性和歷史整體性的統一為例,可以說明這一點。對于唯物史觀、剩余價值理論、共產主義學說三者的統一,不能只是簡單地從三大理論的相互關系上來說明,而是要在馬克思思想發展的過程中,從理論演化的角度來分析三者的相互貫通所構成的整體性發展。1 8 4 6年,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作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系統地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標志著唯物史觀的形成,使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有了科學的基礎。此后,在《政治經濟學批判( 1 8 5 7—1 8 5 8年手稿)》《政治經濟學批判( 1 8 6 1—1 8 6 3年手稿)》《政治經濟學批判( 1 8 6 3—1 8 6 5年手稿)》和《資本論》中,馬克思把唯物史觀運用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分析,“徹底弄清了資本和勞動的關系”[ 5]。在《資本論》創作過程中,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是交互發展的。剩余價值理論的形成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以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學說為基礎,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為科學。在揭示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規律的同時,馬克思進一步指出生產力的社會化發展必將沖出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束縛,實現全面的、自由個性的、發展的自由人聯合體,并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創造性地提出過渡時期和共產主義發展兩個階段的理論,對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特征作出了科學表述。可見,從唯物史觀的創立到剩余價值學說的形成,再到共產主義學說的探索,馬克思在探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動規律的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種理論上的整體關系。三大理論之間的邏輯關系,需要在馬克思思想發展的歷史脈絡和進程中來體現。因此,馬克思主義史的整體性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必須在馬克思主義史的整體性中得到說明,兩者相互依存、無法偏得。
由此可見,從共時性與歷史性相統一角度研究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必須在研究“兩個關系”上下功夫,即一是整體性與時間的關系,說明整體性只有在時間中、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才能得到展現;二是整體性與空間的關系,說明整體性只有在對部分、具體的理論問題之間關系的把握中才能得到展現。
最后是如何從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統一的研究視角來理解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在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研究中,宏觀研究的最典型例證便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建構和教材體系的建設。在確定馬克思主義理論主題的前提下,以馬克思主義三大主要組成部分為基礎,構建具有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呈現出馬克思主義三個層次理論原理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使我們能夠自覺、明確地將邏輯整體性、歷史整體性、方法整體性運用于體系構建之中,并通過具有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領會到這種整體性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與時俱進而又一以貫之的傳承。這種宏觀研究對于教材體系的建設同樣也具有重要意義。宏觀理論研究的成果———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奠定了教材體系形成的基礎,因為它是圍繞研究主題而形成的邏輯嚴密、結構合理的知識系統,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概念、命題經過嚴密論證和推理構成。教材的體系性正是建立在作為整體的理論體系的嚴謹性、完整性的基礎之上。因此,無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的構建,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專業課程教材體系的構建,都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宏觀研究為前提。
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還必須深入到微觀層面,強化馬克思主義各具體概念、范疇和理論的整體性研究,將邏輯整體性、歷史整體性、方法整體性貫穿于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理解和研究之中。例如,勞動、實踐、真理、社會形態、商品、貨幣、資本、階級等的研究屬于微觀研究,物質本體論、對立統一規律、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等也屬于微觀研究。加強對具體問題、具體理論的整體性研究,有助于解決研究中、理解中存在的偏誤,回應現實中存在的各種爭論,有助于我們準確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
訪談人:您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微觀研究在學界具有很強的開創性。能否請您“解剖一只麻雀”,選取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具體的概念、范疇或理論,談談如何將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深入到微觀層面?
張雷聲:在這里,可以勞動價值論為例。勞動價值論是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與研究中最易誤讀和誤解的理論,是一個自《資本論》誕生以來倍受資產階級學者質疑和攻擊的理論,同時也是一個需要在發展的現實中不斷創新的理論。我著力于研究和闡釋勞動價值論的整體性問題的原因就在于,開展勞動價值論的整體性研究,從整體上把握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規定及其變化發展,對于理解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和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要研究勞動價值論的邏輯整體性。一方面,要整體把握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內容,認識到勞動價值論的內容構成不僅包括《資本論》第一卷中勞動創造價值的問題,也包括《資本論》第三卷中價值的內在轉化形式問題,即價值向生產價格的轉化。同樣還要認識到,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對勞動創造價值這一問題既從邏輯的、抽象的角度來說明,也通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現實中出現的勞動總體化問題來說明。同時,只有把勞動創造價值與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這兩個問題統一起來,才能呈現出勞動價值論由價值的簡單規定進一步上升為價值的復雜規定的邏輯發展過程,從而真正地理解和把握勞動價值論,并與時俱進地豐富和延展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規定。因此,從邏輯整體性角度研究勞動價值論,是糾正對勞動價值論的誤讀、誤解甚至曲解,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發展勞動價值論的基本途徑。另一方面,要在把握勞動價值論邏輯整體性基礎上發展勞動價值論。發展勞動價值論是當今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首要任務。在單邊主義盛行、經濟全球化復雜發展的今天,雖然“逆全球化”等現象層面的混亂不可能改變勞動價值論的真理性和適用性,但是勞動價值論的社會規定、作用場域和適用范圍遠比馬克思當時研究的情況復雜得多。勞動價值論的一般規定,如價值創造、價值決定、價值規律、價值轉化等,在與世界范圍的資本積累、全球市場經濟的發展、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兩種制度并存中的競爭,以及全球基本矛盾帶來的難以解決的全球問題等經濟現實的相互作用中,必然獲得新的理論形式和理論表達。在新的現實條件下,勞動價值論基本規定的發展必然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簡單到復雜的辯證轉化過程,對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創新可以遵循馬克思從勞動創造價值到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的邏輯整體性推進。
第二,要研究勞動價值論的歷史整體性。在厘清了勞動價值論的方法整體性和邏輯整體性后,其歷史整體性也得到了支撐。馬克思關于勞動價值論研究的歷史轉變、運用唯物史觀進行勞動價值論創新的歷史過程,都反映了馬克思研究勞動價值論的歷史整體性。要全面把握馬克思對待勞動價值論從懷疑到肯定再到創新的認識變化過程:馬克思最初出于對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懷疑而否定勞動價值論,之后在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中對勞動價值論作出了概要的準確論述,并最終在《資本論》創作過程中將勞動價值論與唯物史觀相統一。這一轉變不僅是馬克思對勞動價值論的態度和觀點的變化過程,同時也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中整體展現出唯物史觀和勞動價值論的統一性的過程。對勞動價值論的歷史整體性所作的分析,揭示出唯物史觀與政治經濟學研究相結合在馬克思思想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這一結合使馬克思真正認識到了勞動價值論的意義,從而成功創立了系統、完整、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我們應該根據這一結合整體地把握勞動價值論的理論規定和內在本質。勞動價值論研究的方法整體性維度已經蘊含在勞動價值論的邏輯整體性和歷史整體性的研究之中,離開了方法整體性,勞動價值論的邏輯整體性和歷史整體性研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就深層次而言,從歷史整體性角度研究勞動價值論,就是當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深入到歷史之中時,通過方法整體性和邏輯整體性,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把握到馬克思主義歷史整體性這一維度,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理解,從而確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
參考文獻
[ 1] 列寧選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2: 2 2 1.
[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2: 4 1 7.
[ 3] 張雷聲.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三個層次[ 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 0 0 8( 2) : 4 4 - 4 7.
[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2.
[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9: 4 6 0.
(編輯:李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