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2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概述

2023-12-29 00:00:00李玉蓉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2023年4期

[內容提要] 2 0 2 2年,國史學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繼續將國史與黨史研究相融合,積極挖掘新史料、探索新方法,有力推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總體來看,國史學界在理論與方法、內政外交、經濟建設、社會文化、人物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并積極探索黨史國史的書寫新范式,努力構建國史學科體系、話語體系、敘事體系。

[關鍵詞]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國史研究;敘事體系;書寫范式

[作者簡介] 李玉蓉,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新中國供銷合作社與國家商業體制變遷研究( 1 9 4 9—1 9 6 2)”(項目批準號: 2 3 C 1 0 0 0 3 0 2 6)的階段性成果。

2 0 2 2年,國史學界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 0 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第三個歷史決議、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指引,有力推動了國史研究與書寫。本文立足于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梳理2 0 2 2年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內政外交、經濟建設、社會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成果與經驗,以期為進一步加強黨史國史研究提供參考。

一、理論與方法

整體來看, 2 0 2 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具有鮮明的守正創新、繼往開來的特點。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寫的《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1],對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進行了系統性梳理,是全面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時間跨度最長、內容最完整的正史著作。學界也進一步挖掘黨史國史書寫傳統,深入探討黨史國史學科體系、話語體系、敘事體系、書寫范式等問題。

深挖黨史國史書寫傳統、探索新時代國史敘事體系,是2 0 2 2年黨史國史學界的一項重要工作。胡喬木、何干之、張靜如、白壽彝等為黨史、國史、民族史書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周良書、王東平等學者強調要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繼續思考黨史國史研究的現代化、科學化、社會化議題。[ 2]李捷認為,新中國史的敘事方式,要把握如何對歷史進行分期、如何寫好當代史、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史學觀這三個書寫新中國史的關鍵點。[ 3]宋學勤認為,構建新中國史敘事體系需做到面向歷史、面向現實和面向未來,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發揮新中國史敘事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 4]金光耀認為,新中國史研究需繼承與發揚毛澤東的“古今中外”法,兼顧過去與當下,在觀察中國時放眼全球,使黨史國史研究具有更加豐富立體的歷史圖景。[ 5]

第三個歷史決議和黨的二十大報告的發布對國史書寫提出了新的參照,為拓寬國史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新機遇,不少學者探究如何在國史研究中進一步結合第三個歷史決議和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當代中國史研究》等期刊專門組稿,系統闡釋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對新時代黨史國史研究的指導意義,并探討進一步構建黨史國史的敘事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 6]楊鳳城認為,需要在國史研究中堅持正確黨史觀和大歷史觀,在歷史長時段、廣領域、寬視野中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進程,進而認識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 7]朱漢國認為,應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從多維度重新審視新中國史,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線推進新中國史研究新范式。[ 8]

如何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國史研究相結合,亦是學界重點關注的內容。吳忠民、顏曉峰、田克勤、張神根等學者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理論與特征進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歷程進行了探討。[ 9]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提出及其未來的發展走向,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各項建設與發展密切相關,這也要求學界將歷史研究與現實發展相結合,繼續深化黨史國史研究。

從具體研究方法與技術層面來看,學界繼續以多學科、多視角、多方法,豐富國史研究面相。概念分析是黨史國史書寫與研究的基礎性工作,《中共黨史研究》專門組稿探討黨史國史中的重要概念。如郭若平分析“人民民主專政”“四項基本原則”等概念并揭示特定政治背景,認為概念的政治因應也影響政治決策和政治實踐。[ 1 0]學科方法互鑒與比較在國史研究中得以拓展,黃文治認為地域史視野下黨史國史研究已成為歷史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學術增長點與突破口。[ 1 1]金大陸對歷史學和社會學關于新中國口述史研究的取向進行了比對與考訂,認為二者分別強調“史料”與“記憶—建構”范式,在旨趣、目標等方面既雙向平行又相互映照。[ 1 2]賬本、圖像、報刊、音樂等成為學界拓展國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載體,如張海榮進一步挖掘鄉村民間臺賬在集體化時期歷史研究中的作用[ 1 3];龍偉通過上海報業和《解放日報》觀察政治權力的毛細血管在媒介領域的運作路徑[ 1 4]。

二、內政外交

2 0 2 2年是中國共產黨第二個一百年的開局之年,學界高度重視總結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制度史、執政能力建設史等內容。侯衍社全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歷史和經驗,強調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堅持了正確的路線、政策和思想,具有強大的組織力和凝聚力,以及高度的自我革命精神和創新意識。[ 1 5]崔祿春從百年黨史的角度梳理了中國共產黨執政以后在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等方面進行的艱辛探索,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制度保障。[ 1 6]

學界分階段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各項具體政治制度建設進行了深入研究。對于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的制度研究,多聚焦于中國共產黨執政之初的制度探索與政治經驗。孫澤學、左世元聚焦于1 9 4 9—1 9 5 6年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歷史經驗,指出中國共產黨不斷強調執政意識、擴大執政基礎,提升了執政能力。[ 1 7]除了宏觀性制度研究外,學界也注重從微觀視角、區域視角研究地方政治建設。如姬文波聚焦于新中國成立后武警(公安)部隊體制變更和編制變化的過程[ 1 8];段世雄基于內蒙古的實踐考察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等問題。[ 1 9]

對于改革開放時期的制度建設研究,學界聚焦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探索的起步、調適與實踐等問題。關海庭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層積極探索實踐,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革路線和發展戰略。[ 2 0]李永康認為,東歐改革經驗在中國改革的動議、設計和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啟蒙作用,但中國對東歐改革經驗又不斷進行調整與塑造,形成中國獨有的改革思路。[ 2 1]在具體制度實踐層面,劉維芳詳細闡述了監督法的醞釀、制定、調適過程,認為監督法對于推動中國政治制度改革、增強國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 2]

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制度、理論、實踐等方面加快了創新步伐。萬其剛對新時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和實踐創新進行了分析,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思想,指導新時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理論維度、制度維度、實踐維度深入發展,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加成熟。[ 2 3]聶文婷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中央軍委提出強軍戰略,領導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廣泛、最深刻的國防和軍隊改革,使人民軍隊領導指揮體制完成革命性重塑,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得到整體性優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政策制度體系逐步建立健全,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2 4]

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中國科學研究管理體制和組織模式也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內容。儲著武認為新中國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積極推進科學研究體制的改革,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研究體系。[ 2 5]蘇熹認為中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政策在演進發展過程中,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體制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 2 6]杜磊分析了2 0世紀8 0年代中國科學院大膽嘗試改革,探索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模式,創造性地提出了“一院兩制”模式,找到了一條服務國民經濟發展大局、實現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的路徑。[ 2 7]

外交是國家政治的鮮明體現,學界越來越重視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與世界關系的研究。學界強調堅守“中國中心”、秉持世界眼光,進一步推動當代中國外交史、黨的對外關系史研究的深入發展。周進認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為解決復雜嚴峻的全球性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2 8]也有不少學者分析了當代中國外交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需要結合當代問題進一步深化新時代外交史研究。

2 0 2 2年是上海公報發表5 0周年、中美關系正?;? 0周年、中日邦交正?;? 0周年,學界對重要外交歷史事件的再研究形成一股熱潮,尤其是中美、中日關系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中共黨史研究》在2 0 2 2年第4期組稿“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打開對外工作新局面”筆談,蕭冬連、章百家、牛軍等學者圍繞改革開放前后中共對外工作展開系列對話,強調中國在改革開放時期不只是一個“應變量”,還是重要的“自變量”,在國際格局演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新時代東亞地區的秩序變革奠定了基礎。[ 2 9]

在中日邦交正?;? 0周年之際,不少學者分析中日邦交關系演進過程及未來發展走向。如畢亞娜、鄧美薇認為,改革開放初期,以經濟學術報告、座談會、訪問交流等方式進行的中日經濟知識交流會,對于促進兩國經濟發展和增進彼此間的相互了解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3 0]還有學者著重總結分析了5 0年來中日關系研究的特點及其未來走向,如李明楠認為中日關系史研究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不僅關注二戰和日本侵華戰爭等歷史問題,還涉及國家形象、歷史記憶、歷史認識等內容,未來中日關系史研究需著重關注兩國關系的長期變化和深層次原因,以及雙方對彼此認知和共同價值觀等內容。[ 3 1]

2 0 2 2年是香港回歸2 5周年,學界注重推進香港回歸、粵港協同發展歷史的研究。聶勵通過分析1 9 4 9—1 9 5 8年中英兩國關于新華社香港分社的交涉過程,透視兩國在香港問題上的互動過程與關系實質,認為在東西方對抗、民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矛盾的交織中,中英兩國最終在香港問題上形成既斗爭又合作的局面。[ 3 2]程強強、夏泉以東深供水工程為視點,認為東深供水工程的建成、擴建與改造,體現了粵港關系不斷深入發展,毗鄰香港的廣東省積極因應,形成從交流交往到交融的過程,促進了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密切了粵港兩地人員往來與經濟聯系,促進了香港同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升。[ 3 3]

此外,學界也在努力挖掘外交史研究的新史料和新方法,進一步推動中國與蘇聯、印度以及第三世界交往關系的研究。唐仕春梳理了中國共產黨組織工作者訪蘇參觀團的歷史事件,分析這一事件對于中蘇關系演變和對中國共產黨組織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3 4]陳景彪、孟慶龍認為,英國國家檔案館館藏的中印關系檔案對于研究中印關系,包括兩國高層會晤、邊境糾紛、貿易往來等方面的內容具有重要價值。[ 3 5]張春宇探討了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的實踐、經驗與挑戰,認為中國對非洲投資不僅促進了中國與非洲的經濟往來和互信,也推動了非洲自身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為全球國際經濟合作貢獻了中國智慧。[ 3 6]

三、經濟建設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濟建設始終是學術界高度關注的問題, 2 0 2 2年國史學界進一步圍繞財政、農業、工業、城市建設等問題展開深入研究。財稅制度是理解中國政治經濟政策與現實發展道路相結合的鎖鑰。劉曉泉、吳焱軍認為,新中國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總體呈現“集中—放權—集中”的基本軌跡。[ 3 7]趙毛晨具體分析了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共對上海工商業稅征管方法,體現了稅收制度的承續與轉型。[ 3 8]

近代中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歷來是學界關注的焦點,其中土地問題是理解新中國農村經濟的一把鑰匙。張會芳以無錫為中心,分析工商業較發達地區的土地占有和租佃關系狀況及其變化,為理解新中國成立前后土地改革提供了新的視角。[ 3 9]滿永從經濟政治到社會文化角度再次思考土地改革相關內容,認為土地改革經由階級劃分建構起來的個體身份政治化,在建構政治化社會分類體系的基礎上重塑了鄉村的社會文化。[ 4 0]同時,改革開放初期的土地關系問題也得到進一步研究,雷樂街分析了安徽鳳陽農村“冒尖戶”發展軌跡和結構特征,認為“冒尖戶”體現了當時中國農村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 4 1]

物資調運、糧食統購統銷問題是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管理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尹紅群重點分析了1 9 4 9—1 9 5 2年湖南糧食大調運,指出自上而下建立的糧食調運體系對穩定物價、保證供給、支持戰爭、救濟災荒、出口創匯和構建國家與農民的新型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4 2]葛玲對廣東地區統購統銷政策及影響進行了探析,認為中央對統購統銷政策目標的多重考量,為地方政策執行留下了相對靈活的自主調整空間。[ 4 3]劉志則認為,政府在實施統購統銷政策時并未考慮到供求關系的變化和商品流通的復雜性,導致糧食價格波動和供應緊張。[ 4 4]常明明也認為,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土特產品購銷的形式與作用缺乏統一的市場規劃和管制機制,導致價格波動和競爭加劇。[ 4 5]

農業技術改進是新中國農業經濟建設的重要內容。張連輝、李進緯分析了2 0世紀5 0—7 0年代中國農業病蟲害“綜合防治”理念的演進歷程,認為“綜合防治”將生物、機械和化學方法相結合,不僅是中國農業科技進步和實踐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4 6]徐嵐、趙國壯分析了福建龍溪地區設計的一系列激勵機制,通過搭建蔗糖產業鏈和糧食生產鏈的橋梁,實現蔗糧掛鉤,有效促進了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更為全國農業發展提供了有益啟示和借鑒,使地方經驗推動國家政策。[ 4 7]

工業建設成就與組織方式是國史領域的重點內容。曲冠青從整體上總結了新中國重工業發展的戰略經歷———從“全盤發展”到“重點發展”再到“優先發展”的調整過程。[ 4 8]易棉陽采用實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1 5 6項工程”在湖南落地的投資情況、項目進展、政策措施、組織協調、社會影響、環境保護等內容。[ 4 9]在新中國工業建設史中,“三線建設”研究是一個不斷出新的領域。朱佳木認為,需進一步認識三線建設史研究的意義與任務,重新評價“三線建設”的成果和影響,保護和利用三線工業遺產。[ 5 0]黃華平以西南鐵路大會戰為例,詳細說明了三線鐵路建設采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方式,注重本地資料、本地人才、本地技術的應用,快速推進了西南鐵路建設。[ 5 1]

外貿工作是國家經濟建設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對新中國打破外部封鎖禁運并建立起中國與外部世界的經濟關系形成了多方位的研究。黃慶林認為社會動員是推進外貿工作的關鍵手段之一,新中國外貿工作強調社會動員,將外貿工作上升到愛國主義的高度,激發了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的積極性。[ 5 2]陳弢對改革開放后中德有關桑塔納轎車國產化問題的協商及其影響進行了分析,認為中國與德國在技術、貿易等方面的互惠合作,對中國汽車工業逐步實現本土化生產起到了促進作用。[ 5 3]

銀行、金融、外匯券、外匯管理等內容亦是經濟史研究的重點內容。馬長偉通過對中南銀行在近代中國的發展與變遷的分析,總結了近代中國金融、經濟的發展歷程。[ 5 4]丁芮對新中國成立前后的折實儲蓄進行了分析,認為折實儲蓄不僅對于國家建設具有一定貢獻,還增強了民眾對新政權的認同感和信任感。[ 5 5]張玲蔚分析了1 9 5 0年代到1 9 8 0年代初期中國外匯管理的重大挑戰和發行“外匯券”的歷史,認為“外匯券”因具有“鈔證合一”的特殊屬性,以及具有創匯與收匯這兩個主要功能,使中國融入世界經濟并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渡。[ 5 6]

學界還進一步對新中國經濟建設中的“人”與“制度”的互動展開了研究。李浩以援華蘇聯規劃專家的技術援助活動為切入點,揭示了首都城市規劃建設活動的綜合性、復雜性和矛盾性。[ 5 7]徐雪晴重點分析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工礦企業中的師徒合同,認為師徒合同制度在員工之間建立了緊密的技術傳承和培養關系,建立起厚重的師徒情感紐帶,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 5 8]姚二濤、李端祥考察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動員組織城市婦女參與社會生產的歷史,認為發揮婦女在各個方面的積極作用、組織動員婦女在新時代新征程建功立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5 9]夏雪、高曉林考察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的工廠托兒所建設的歷史,認為工廠托兒所不僅使得勞動婦女能安心參與生產,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為今天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6 0]

四、社會文化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一方面致力于推動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加強社會治理,而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亦是國史研究的一項重要議題。除了內政外交、經濟建設等議題外,學界對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治理、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歷史研究,也向縱深處發展。

通過鄉村社會透視國家治理,是學界繼續深入的方向。郭志煒基于山東省東平縣劉所村的農業征稅歷史,認為農業稅征收不僅影響到農民生計,也對鄉村社會穩定和政治局勢產生了深遠影響,既體現了農民對政府合法性的認可,也隱含著政府對農民土地財產和農民自由發展權利的保護。[ 6 1]秦程節、王夫營以廣東農業合作化為中心探究農民與國家的關系,指出農民與國家從最初的矛盾沖突到逐漸形成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關系,農業合作化為中國農村革命史上增添了光輝的一頁,農民與國家的和諧關系也為中國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6 2]

生態建設和水利建設研究是區別于傳統農業社會研究的新領域。任鈴從新中國林業建設實踐出發,分析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寶貴經驗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意義。[ 6 3]王瑞芳基于改革開放以來黃河上中游地區的水土保持發展歷史,探討黃河上中游經歷了從治理水土流失到生態文明建設的轉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土保持工作體系,為全國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6 4]李偉以太湖水域政區調整為例,闡述了太湖水域的政區劃分和水利制度改革,認為政府對各地水域地理環境的真正了解是水域社會治理成熟的基礎,具有重要的現實參考價值。[ 6 5]楊海源以廣州港民船業為中心,分析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對船民的管理取向由早期的“封鎖管制”逐步轉向“規范管理”,使船民獲得了更多的保障和權利,也逐漸塑造了船民的集體觀念。[ 6 6]

市政生活與城市治理是近幾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胡婷婷認為, 1 9 4 9—1 9 5 5年中國共產黨對上海自來水問題的處置堅持了“以民為本”和公有制原則,建立了完善的管理體制,而黨和政府在管理城市、管控城市資源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再到合理解決問題的經驗智慧,值得今天的城市治理借鑒和學習。[ 6 7]王星晨認為, 1 9 4 9—1 9 5 1年天津市通過完善計租辦法和改進征租方式,順利解決了民用公房征租問題,初步建立起城市公房管理制度,進而建立政治認同,為中國城市房屋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6 8]

醫療衛生防疫制度建設和醫療體制改革成為學界的熱點話題,不少學者致力于考察新中國成立后的醫療制度問題,進而探討政治因素如何影響醫療資源的調配和整合動員能力。周宇輝等聚焦于麻風防治,對中國各歷史階段麻風病防治的策略、措施、管理、實踐經驗、歷史成就等進行了系統性梳理,強調新中國在麻風防治方面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和構建可持續的防治體系,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防治規劃和策略。[ 6 9]為了推動國內外學界在醫療衛生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中共黨史研究》2 0 2 2年第2期組織了當代中國醫療衛生防疫研究國際學者的筆談,白瑪麗、方小平、郭瑞琪、方立安等分別就中國疫病防治制度、技術、模式等展開討論。例如,方小平認為中國在防止霍亂流行時采取了防疫應急機制和緊急措施,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這種全國性的防疫運動對當代中國仍具有一定的影響,“緊急規訓國家”的功能和特征在新冠肺炎防治中仍在延續。[ 7 0]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與文化建設是關乎國家發展的大計。一方面,不少學者聚焦學校建設與管理、教育模式與制度、教育理念與課程等內容,探究社會主義教育體制下的教育制度特色。例如,張璐研究了新中國第一所工農速成中學的創建過程,認為該中學教育模式采用的政治思想、職業技能和文化科學三個并行的教育模式,為當代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 7 1]王超從語文課程互動話語流變的角度,指出新中國語文課程話語逐漸從政治教化取向轉向知識能力和人文素養取向。[ 7 2]另一方面,文化教育的時代化、大眾化也是學界關注的內容。趙秋實分析了上海里弄圖書館在新中國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期具有“群眾性”“基層性”的特點。[ 7 3]隨著國家體育運動與冬奧賽事的舉辦,學術界關于中國體育史、體育觀、體育話語、體育政治等問題的研究也有所加強,如李兆旭分析了1 9 4 9—1 9 5 4年冬季體育運動與群眾體育制度建設的問題[ 7 4]。

2 0 2 2年是黨史學習教育年,學界還對新中國成立后的一系列政治教育、學習運動展開了深入研究。朱旭東、施克燦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百年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等問題進行了系統性研究。[ 7 5]王龍考察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黨史學習運動,指出黨史學習運動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思想路線和加強組織建設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7 6]李海濤著重探討了2 0世紀7 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關于對美談判的宣傳教育,其不僅幫助黨員干部轉變了對外交政策的認識,也為中國外交政策轉變的順利推進打下了堅實的社會民意基礎。[ 7 7]劉明主要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示范教育的價值導向變遷,指出2 1世紀初期形成的以“科技、綠色、和諧”為導向的示范教育模式,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變化和教育模式的創新。[ 7 8]

五、人物研究

新中國人物研究一直是國史研究的重要領域。2 0 2 2年學界不僅繼續闡釋毛澤東思想,還注重分析毛澤東著作的編排、出版等特點,繼而分析文獻學背后的革命敘事與黨史研究方法。黃江軍通過研究《毛澤東選集》的編排方式來分析革命史敘事的經典化問題,指出《毛澤東選集》的編排方式具有概括性、全面性和系統性,時間、空間、主題等方面的關聯性和連貫性對于革命史敘事經典化至關重要。[ 7 9]學界也注重對毛澤東的歷史文獻進行再闡釋,如聶文婷根據《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再次分析了毛澤東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時提出的“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在當代中國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8 0]

除了毛澤東研究外,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陳云等重要歷史人物也得到進一步研究。遲愛萍認為,周恩來在新中國第二次大規模引進成套技術設備中,注重發揮國際合作和技術引進的作用,注重發揮人才的作用,為新中國的科技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8 1]易海濤以《關于中小學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問題》一文為切入點,分析了劉少奇關于“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理論的思想內涵、重要理論貢獻和實踐意義。[ 8 2]侯波則認為,鄧小平南方談話中提出的加強科技創新、推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等重要觀點,在思想和實踐上為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提供了信心和動力,為中國工業、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南。[ 8 3]學界對于陳云的研究繼續從經濟思想、經濟調整、經濟建設及其貢獻層面展開,進而探究其政治思想。例如房中認為,陳云在領導實踐中注重民主和集中相結合,通過實行“三重一大”決策程序和加強黨內民主生活,為中國共產黨民主集中制工作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持和實踐經驗。[ 8 4]

加強習仲勛思想與實踐的研究,是學界近年來的一個新方向。李敬煊、蔣飛探析了習仲勛的人民信訪工作實踐和理論,總結出習仲勛人民信訪工作的重要特點和核心價值觀,體現了習仲勛對于群眾利益的高度關注和保障,推動了和諧穩定社會的建設,推進了信訪工作的制度化建設、規范化管理以及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發展。[ 8 5]王瑩闡釋了習仲勛群眾觀點的歷史演進過程,認為習仲勛群眾觀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始形成,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得以豐富發展,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進一步拓展,實現從樸素情感共鳴到理論化系統化的提升,其群眾觀點在實踐和理論上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8 6]

2 0 2 2年,歷史上重要歷史人物的年譜、傳記出版工作繼續推進。例如,余旭陽、鄒文收集整理了湖南雷鋒紀念館館藏資料以及全國公開出版的歷史文獻資料,出版了《雷鋒年譜( 1 9 4 0—1 9 6 2)》,充分展示了雷鋒的生平及其思想發展軌跡和精神發展脈絡。[ 8 7]范世濤、薛小和編纂了《薛暮橋年譜( 1 9 0 4—1 9 5 2)》,呈現出中共經濟研究群體經歷和思想軌跡,是存史、資政、育人的經濟學文獻和原創性學術著作。[ 8 8]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主持編寫并出版了《中共黨史人物傳》第9 0卷,收入項南、高文華、章蘊、賀敏學、李任予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小傳。軍事科學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出版了《葉挺》《毛岸英》《許繼慎》《趙尚志》《謝子長》等人物系列叢書。各省、市黨史研究室與方志辦等亦不斷加強對地方黨史人物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人物傳記、紀念文集等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的普通人及特殊群體也得到了學界的關注。尹紅群、張敏從“街道大媽”的角度,探討城市基層社會的女性如何在城市政權建設中被建構并成為城市基層治理的代表性符號。[ 8 9]張學兵認為,計劃經濟時期城鎮無戶籍人口問題與特定的發展戰略和經濟體制緊密相關,更是城鄉分割的制度安排的直接結果。[ 9 0]學界還加強了對各歷史時期不同領域經濟建設參與者的口述采訪,如周曉虹等對洛陽第一拖拉機廠、洛陽礦山機器廠等工人進行口述采訪,形成了《新中國工業建設口述史》系列成果。[ 9 1]儲鈺琦等對中國直播電視劇人也進行了口述采訪,記錄下電視劇人的創作體驗、成長記憶、行業反思等內容。[ 9 2]

整體來看, 2 0 2 2年學界進一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與中共黨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相結合,對各歷史時期的革命、建設、改革、發展以及研究敘事均有新的推動。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研究可繼續從三個層面深耕。一是加強國史研究的頂層設計,進一步立足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加強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設;二是夯實國史研究的主體內容,著重研究黨和國家的根本制度、發展規律、歷史經驗,進而關照外交、經濟、教育、文化、生態建設等多維度的內容;三是拓展國史研究的史料與方法,不僅要繼續深挖國內國外的檔案及多類型史料,還要借鑒多元方法解讀史料、分析歷史,推動黨史國史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 1]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 0 2 2.

[ 2] 周良書.張靜如對中共歷史學批評的探索與貢獻[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4) : 9 2 - 1 0 3.

[ 3] 李捷.新中國史的敘事方式、問題把握與精神鑄就[ 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 0 2 1( 6) : 1 - 8.

[ 4] 宋學勤.構建新中國史敘事體系的“三個面向”[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4) : 7 5 - 8 4.

[ 5] 金光耀.新中國史研究三題[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4) : 8 4 - 9 2, 1 5 7.

[ 6] 王愛云.第三個歷史決議對于新時代研究的指導意義[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1) : 2 2 - 2 6.

[ 7] 楊鳳城.大歷史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4) : 5 5 - 6 5, 1 5 7.

[ 8] 朱漢國.范本、范式、范例:第三個歷史決議對新中國史研究的方法示范[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4) : 6 6 - 7 5, 1 5 7.

[ 9] 吳忠民.論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觀[ J].中國社會科學, 2 0 2 2( 7) : 2 1 - 3 8, 2 0 4.

[ 1 0] 郭若平.思想史場域:中共概念史的政治因應[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4) : 1 2 4 - 1 4 0.

[ 1 1] 黃文治.地域史視野下黨史國史研究及其三重取向[ J].蘇區研究, 2 0 2 2( 1) : 4 7 - 5 5.

[ 1 2] 金大陸.“口述史”與“口述記憶”———新中國史口述研究的歷史學和社會學取向[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3) : 1 0 5 - 1 1 6.

[ 1 3] 張海榮.民間臺賬挖掘利用與黨史國史研究的深化———以集體化時期鄉村民間臺賬為例[ J].安徽史學, 2 0 2 2( 2) : 1 6 0 - 1 6 8.

[ 1 4] 龍偉.成為人民報紙:新中國上海報業的歷史變革( 1 9 4 9—1 9 5 3)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 0 2 2.

[ 1 5] 侯衍社.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經驗的系統闡釋[ 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 0 2 2( 1) : 1 4 - 2 1.

[ 1 6] 崔祿春.中國共產黨百年制度史[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2 0 2 2.

[ 1 7] 孫澤學,左世元.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建設歷史經驗研究( 1 9 4 9—1 9 5 6) [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 0 2 2.

[ 1 8] 姬文波. 1 9 5 9—1 9 6 6年武警(公安)部隊體制變更和編制變化[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2) : 1 1 1 - 1 2 7, 1 5 9.

[ 1 9] 段世雄.新中國成立初期“旗縣并存、蒙漢分治”問題的解決[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1) : 2 3 - 3 5.

[ 2 0] 關海庭.中國共產黨成功啟動改革開放原因再分析[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3) : 1 3 7 - 1 4 7 .

[ 2 1] 李永康.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對東歐改革經驗的借鑒[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6) : 1 1 1 - 1 2 4 .

[ 2 2] 劉維芳.監督法從醞釀到出臺的歷程考察[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3) : 3 6 - 5 2, 1 5 7.

[ 2 3] 萬其剛.新時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人大工作創新發展的重大成果[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5) : 4 - 2 2, 1 5 6.

[ 2 4] 聶文婷.中共十八大以來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成就與啟示[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5) : 5 2 - 6 3, 1 5 7 - 1 5 8.

[ 2 5] 儲著武. 1 9 5 7年中國科學研究體制之“爭”[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3) : 9 4 - 1 0 7, 1 5 8 - 1 5 9.

[ 2 6] 蘇熹.中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政策的演進( 1 9 4 9—1 9 7 8年) [ J] .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4) : 1 3 5 - 1 5 1, 1 6 0.

[ 2 7] 杜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科學院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改革探索[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1) : 4 8 - 6 0.

[ 2 8] 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大成就及其基本經驗[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4) : 3 4 -5 4, 1 5 6.

[ 2 9] 蕭冬連.關于改革開放起步時期國際環境的考察[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4) : 8 5 - 9 6.

[ 3 0] 畢亞娜,鄧美薇.改革開放初期中日經濟知識交流會的創立及其影響[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3) : 2 3 - 3 5, 1 5 6.

[ 3 1] 李明楠.戰后中日關系史研究5 0年:脈絡、現狀與趨向[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3) : 8 1 - 9 3, 1 5 8.

[ 3 2] 聶勵.中英兩國關于新華社香港分社的交涉( 1 9 4 9—1 9 5 8) [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5) : 8 0 - 9 4.

[ 3 3] 程強強,夏泉.東深供水工程與粵港關系的發展演變[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4) : 1 2 0 - 1 3 4, 1 5 9.

[ 3 4] 唐仕春.中國共產黨組織工作者訪蘇參觀團的多重探索[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3) : 1 2 3 - 1 3 8, 1 5 9 - 1 6 0.

[ 3 5] 陳景彪,孟慶龍.英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印關系檔案評析[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4) : 1 5 1 - 1 5 6.

[ 3 6] 張春宇.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的實踐、經驗與挑戰[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5) : 9 0 -1 0 6, 1 5 9.

[ 3 7] 劉曉泉,吳焱軍.新中國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探析( 1 9 4 9—1 9 5 9年) [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4) : 1 0 5 - 1 1 9, 1 5 8 - 1 5 9.

[ 3 8] 趙毛晨.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共對上海工商業稅征管方法的探索[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2) : 6 4 - 8 0.

[ 3 9] 張會芳.近代無錫農村的地權、租佃與經濟發展( 1 8 4 0—1 9 5 2)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 0 2 2.

[ 4 0] 滿永.土地改革研究的再思考:從經濟政治到社會文化[ J].廣東黨史與文獻研究, 2 0 2 2( 2) : 8 9 - 1 0 2.

[ 4 1] 雷樂街.改革初期農村“冒尖戶”的發展路徑和結構特征———以安徽鳳陽為例[ J].廣東黨史與文獻研究, 2 0 2 2( 6) : 4 6 - 5 8.

[ 4 2] 尹紅群. 1 9 4 9—1 9 5 2年湖南糧食大調運[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5) : 1 0 7 - 1 1 8, 1 5 9.

[ 4 3] 葛玲.一九五三年統購統銷政策在廣東的落地及影響[ J].中國黨史研究, 2 0 2 2( 5) : 1 0 0 - 1 1 2 .

[ 4 4] 劉志.統購統銷前糧食價格波動原因新探[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6) : 6 9 - 8 2.

[ 4 5] 常明明.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土特產品購銷探析[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3) : 5 3 -6 7, 1 5 7.

[ 4 6] 張連輝,李進緯. 2 0世紀5 0—7 0年代中國農業病蟲害“綜合防治”理念的演進歷程[ J].當代中國史研究,2 0 2 2( 3) :6 8 - 8 0, 1 5 7 - 1 5 8.

[ 4 7] 徐嵐,趙國壯.從地方經驗到國家政策:福建省龍溪地區蔗糧掛鉤政策的歷史考察[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2) : 9 7 - 1 1 0, 1 5 8 - 1 5 9.

[ 4 8] 曲冠青.從“重點”到“優先”———新中國重工業發展戰略的確立過程[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2) : 5 7 - 6 7, 1 5 7.

[ 4 9] 易棉陽.“1 5 6項工程”項目是怎樣落地的?———以湖南為例[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1) : 1 1 5 - 1 2 9, 1 6 0.

[ 5 0] 朱佳木.進一步認識三線建設史研究的意義與任務[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3) : 1 5 -2 2, 1 5 6.

[ 5 1] 黃華平.三線鐵路建設模式探析———以西南鐵路大會戰為例[ J] .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2) : 6 8 - 8 0, 1 5 7 - 1 5 8.

[ 5 2] 黃慶林. 1 9 4 9—1 9 7 1年中國外貿工作中的社會動員研究[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2) : 8 1 - 9 6, 1 5 8.

[ 5 3] 陳弢.中德有關桑塔納轎車國產化問題的協商及其影響( 1 9 8 5—1 9 9 1) [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2) : 8 1 - 9 1.

[ 5 4] 馬長偉.僑資中南銀行研究( 1 9 2 1—1 9 5 2)[M].北京:中華書局, 2 0 2 2.

[ 5 5] 丁芮.新中國成立前后的折實儲蓄述論[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4) : 1 4 1 - 1 5 0.

[ 5 6] 張玲蔚.“外匯券”與中國的外匯管理工作[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2) : 3 2 - 4 7, 1 5 6.

[ 5 7] 李浩.北京城市規劃( 1 9 4 9—1 9 6 0) [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 0 2 2.

[ 5 8] 徐雪晴. 1 9 4 9—1 9 5 8年工礦企業青年工人的技術培養———以師徒合同為中心[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1) : 3 9 - 5 3, 1 5 7 - 1 5 8.

[ 5 9] 姚二濤,李端祥.新中國成立初期動員組織城市婦女參與社會生產的歷史考察[ J].黨的文獻, 2 0 2 2( 6) : 1 0 9 - 1 1 8.

[ 6 0] 夏雪,高曉林.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的工廠托兒所建設[ J].黨的文獻, 2 0 2 2( 2) : 1 0 7 - 1 1 4 .

[ 6 1] 郭志煒.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的農業稅征收與鄉村社會———以山東省東平縣劉所村為例[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1) : 3 6 - 4 7.

[ 6 2] 秦程節,王夫營.農業合作化視域下的農民與國家關系———以廣東為中心[ J].廣東黨史與文獻研究, 2 0 2 2( 3) : 3 1 - 4 3.

[ 6 3] 任玲. 1 9 4 9—1 9 6 6年我國林業建設的實踐探索[ J].黨的文獻, 2 0 2 2( 3) : 1 0 7 - 1 1 4.

[ 6 4] 王瑞芳.從水土流失治理到生態文明建設———改革開放以來黃河上中游地區的水土保持[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6) : 8 9 - 1 0 5, 1 5 8 - 1 5 9.

[ 6 5] 李偉.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共水域社會治理研究———以太湖水域政區調整為例[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2) : 9 2 - 1 0 4.

[ 6 6] 楊海源.新中國初期民船組織變遷與船民管理———以廣州港民船業為中心[ J].廣東黨史與文獻研究, 2 0 2 2( 4) : 7 3 - 8 5.

[ 6 7] 胡婷婷. 1 9 4 9—1 9 5 5年中國共產黨對上海自來水問題的處置研究[ J].上海黨史與黨建, 2 0 2 2( 4) : 4 1 - 4 7.

[ 6 8] 王星晨. 1 9 4 9—1 9 5 1年天津市民用公房征租研究[ J].廣東黨史與文獻研究, 2 0 2 2( 6) : 3 3 - 4 5.

[ 6 9] 周宇輝,顧恒,嚴良斌.中國現代麻風防治史( 1 9 4 9—2 0 2 0) [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2 0 2 2.

[ 7 0] 方小平.中國的霍亂流行:防疫應急機制與“緊急規訓國家”( 1 9 6 1—1 9 6 5) [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1) : 9 6 - 9 9.

[ 7 1] 張璐.新中國第一所工農速成中學探析[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6) : 7 2 - 8 8, 1 5 8.

[ 7 2] 王超.新中國7 0年語文課程話語流變研究( 1 9 4 9—2 0 1 9) [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 0 2 2.

[ 7 3] 趙秋實.大眾閱讀:上海里弄圖書館的興盛( 1 9 4 9—1 9 6 5) [ J].上海黨史與黨建, 2 0 2 2( 6) : 3 2 - 3 8.

[ 7 4] 李兆旭. 1 9 4 9—1 9 5 4年群眾體育制度建設述論———以冬季體育運動為中心[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2) : 1 2 8 - 1 4 2, 1 6 0.

[ 7 5] 朱旭東,施克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百年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0 2 2 .

[ 7 6] 王龍.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黨史學習運動的歷史考察[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2) : 4 8 - 5 6, 1 5 6 - 1 5 7.

[ 7 7] 李海濤.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中共黨內關于對美談判的宣傳教育[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6) : 1 4 4 - 1 5 5.

[ 7 8] 劉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共示范教育的價值導向變遷[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1) : 6 5 - 7 2.

[ 7 9] 黃江軍.《毛澤東選集》著作編排與革命史敘事的經典化[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2) : 3 6 - 4 9.

[ 8 0] 聶文婷.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團結一致建設社會主義———重溫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J].黨的文獻, 2 0 2 2( 4) : 5 8 - 6 4.

[ 8 1] 遲愛萍.周恩來與新中國第二次大規模引進成套技術設備[ J].黨的文獻, 2 0 2 2( 4) : 6 5 - 7 2.

[ 8 2] 易海濤.劉少奇《關于中小學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問題》一文的誕生及理論意義[ J].上海黨史與黨建, 2 0 2 2( 6) : 4 5 - 5 1.

[ 8 3] 侯波.鄧小平南方談話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J].當代中國史研究, 2 0 2 2( 2) : 2 2 - 3 1, 1 5 5 - 1 5 6.

[ 8 4] 房中.陳云民主集中制思想論析[ J].上海黨史與黨建, 2 0 2 2( 4) : 7 0 - 7 4.

[ 8 5] 李敬煊,蔣飛.習仲勛人民信訪工作實踐和理論探析[ J].廣東黨史與文獻研究, 2 0 2 2( 6) : 9 8 - 1 0 9.

[ 8 6] 王瑩.從情感到自覺:習仲勛群眾觀點的歷史演進[ J].廣東黨史與文獻研究, 2 0 2 2( 4) : 8 6 - 9 9.

[ 8 7] 余旭陽,鄒文.雷鋒年譜( 1 9 4 0—1 9 6 2) [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 0 2 2.

[ 8 8] 范世濤,薛小和.薛暮橋年譜( 1 9 0 4—1 9 5 2)[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 2 0 2 2.

[ 8 9] 尹紅群,張敏.“戴紅袖章的街道大媽”與新中國初期城市街道治理[ J].安徽史學, 2 0 2 2( 5) : 1 6 1 - 1 6 8.

[ 9 0] 張學兵.計劃經濟時期城鎮無戶籍人口問題探析[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1) : 1 3 3 - 1 4 4.

[ 9 1] 周曉虹,周海燕,朱義明.農業機械化的中國想象:第一拖拉機廠口述實錄( 1 9 5 3—2 0 1 9)(新中國工業建設口述史) [M].北京:商務印書館, 2 0 2 2.

[ 9 2] 儲鈺琦.中國直播電視劇史———中國第一代電視劇人口述史( 1 9 5 8—1 9 6 6) [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 2 0 2 2.

(編輯:夏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久久女人网|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欧美成人A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国产在线专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无码在线激情片|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国产精品浪潮Av|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主播| 天堂亚洲网|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午夜视频www|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欧美黄网在线|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理论片一区|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毛片最新网址|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午夜免费小视频| 色爽网免费视频|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99热最新网址|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www.91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在线免费看片a|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91九色国产porny| 色婷婷视频在线| 男女男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yxsp|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青青操视频在线|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热久久国产|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亚洲 成人国产|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在线国产你懂的|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区|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福利片91|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