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22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黨史研究述評

2023-12-29 00:00:00夏清雷鄧渝瀚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2023年4期

[內容提要] 2 0 2 2年,學界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黨史的研究成果豐碩。在理論與方法方面,學界對馬克思主義史學史和世界視野的運用著墨頗多;在政治史研究方面,更多關注中國共產黨建黨史、黨建史和統一戰線史中的經驗教訓;在經濟史研究方面,主要通過對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具體經濟活動的考查,關照時代語境與當時革命形勢;在軍事史研究方面,對編制、戰略和技術的研究有了新突破;在思想史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思想的傳入、接受與轉化的過程。

[關鍵詞] 中共黨史;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研究述評

[作者簡介] 夏清,法學博士,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雷鄧渝瀚,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2 0 2 2年是中國共產黨第二個一百年的開局之年,也是黨的二十大召開的關鍵年份。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第三個歷史決議、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及黨史學習教育系列講話精神的指引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黨史研究取得重大進展與突破。本文概述了2 0 2 2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黨史研究在理論與方法層面取得的成績,對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和思想史四個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以期進一步推進黨史黨建學科建設發展。

一、理論與方法

正確的歷史認知是獲得歷史自信的重要基礎。2 0 2 2年學界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黨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深入探討,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史學史和世界視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黨史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

史學的發展與時代的孕育密不可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接受與傳播期。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通過對傳統史學精神的提煉與升華,以及對中國傳統史學方法的改造與轉化,將“史界革命”與中國革命相結合,探尋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推進馬克思主義史學范式的構建,為思考中國歷史的未來出路提供理論支持。[ 1, 2]經過大浪淘沙,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形成了對史料的整理與考證、對理論的研究與運用兩大特點。[ 3]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史學也逐漸與中國史學傳統相結合,從觀念上推動了當時中國革命的發展。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唐小兵抓住“家庭”這一后五四青年具體而微地感知社會與世界的邏輯起點,描繪后五四時代對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的改造過程:從改造家庭與改造自我出發,家庭革命成為通往社會改造的通道,從而揭示了青年對共產革命與左翼文化的認同過程。[ 4]鄭濟洲則通過描述2 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對孔子認知演變的過程,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傳統與現代性的辯證統一中推進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 5]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起即擁有深厚的歷史自覺,在帶領人民創造歷史的過程中從未停止對歷史的研究與思考。第三個歷史決議指出,“全黨要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從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踐行初心使命,在新時代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6]。2 0 2 2年學界尤為關注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以及黨史書寫范式的形成。有學者認為,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唯物史觀的接受以及將其自覺運用到史學研究中的過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主動的自覺把握,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革命觀和政黨觀念的形成。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以李達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在研究黨史中形成的基本原則、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促進了黨內重史傳統的確立,并影響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 7, 8]唯物史觀的確立也影響到黨史研究者開創黨史書寫范式的歷程。楊悅以中國共產黨對建黨的言說與闡釋為例,指出敘事的形塑不僅是對歷史的重溫,而且是對現實的回應,構成一種自我反思、自我解釋與自我期許的文字表達。[ 9]在關于具體學者的研究上,學界重點考察了何干之、白壽彝和張靜如等人的研究經歷,強調對中共黨史的理論構建需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共黨史學科研究和學科建設相聯系,科學把握黨的歷史活動的性質,加強歷史實踐與現實社會變革、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以及傳統治史方法與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結合,推進黨史學科學術性發展。[ 1 0 - 1 2]

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世界視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黨史研究在2 0 2 2年取得了長足進展。中國共產黨自創立之初就具有鮮明的世界性。建黨時期的世界革命形勢與思想潮流塑造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革命的想象。[ 1 3]共產國際在中國共產黨的建立與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梁晨暉認為,正是在不斷探索和試錯自身與共產國際關系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形成了“以黨領軍”的路徑,培養了自我糾錯能力和自我革命精神。[ 1 4]賀永泰認為,中國共產黨的組織設置受到了共產國際與聯共(布)的深刻影響,中共中央局與中央分局早期組織的建立和工作也得到了共產國際的指導與幫助。[ 1 5]中國革命與世界革命緊密相連。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便高度關注世界革命,積極參與到世界革命的進程中。2 0 2 2年是全面抗戰爆發7 5周年,抗日戰爭史研究中的世界視野尤為鮮明。學界利用新解密檔案,結合口述歷史和記憶研究的方法,在跨學科視野下對日軍侵華的罪行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抵抗進行深入研究,如郭永虎、朱博利用海外藏白求恩檔案深化了中共敵后抗戰研究[ 1 6]。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外交活動顯著增多,在涉外事務的處理上積累了一定經驗,如在外事戰線上發動與國民政府針鋒相對的反投降斗爭[ 1 7, 1 8]。此外,姚中秋在對世界政黨演進歷程的回溯中論述了中國共產黨解決高度世界化的中國難題的歷史與現實邏輯。[ 1 9]

總的來看, 2 0 2 2年學界關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觀、研究方法和世界視野的研究從時、空兩個維度對中國共產黨所處位置進行了更好的說明,用歷史經驗為中國共產黨處理現實問題提供了鏡鑒。

二、政治史研究

2 0 2 2年學界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黨史中政治史的研究,以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建設與運作為核心,通過對中國共產黨建黨史、黨建史和統一戰線史的研究,更好地揭示與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成功經驗與歷史教訓。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一直是學界探討的熱點。2 0 2 2年,這一方面的研究尤其關注中國共產黨成立過程中的社會及空間面相。五四運動為中國社會帶來了整體性的變化。張藍天通過分析江西地方社會在五四運動前后的變化,認為地方權勢主體的地位嬗變為中國共產黨的形成與早期發展提供了空間。[ 2 0]不僅如此,學界對旅法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中國共產黨濟南早期組織的基本信息、中共早期組織及中央機關在上海的空間分布的考察,也都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在具體環境中的建設過程。①其中,學界對中國共產黨上海早期革命史的考察尤為集中。宋妍婧通過對當時報刊資料的重新挖掘與整理,以及對天氣、鐵路、航運等新史料信息影響的間接事件進行分析,推進了對中共一大閉幕時間的考證。[ 2 1]吳淼認為, 1 9 2 0—1 9 2 7年上海地區黨團關系作為這一時期中共黨團關系問題在全國的縮影,呈現出一幅從融合到分化的圖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由研究型小團體向群眾性政黨轉變的過程。[ 2 2]上海大學是中國共產黨當時在上海最重要的活動場所和培養干部的基地,也是中國第一個青年團組織的誕生地。廖大偉、陳騫敘述了上海大學團組織的組織發展,認為其是青年運動中的教育者與行動者。[ 2 3]同時,對上海大學的研究有助于理解黨史中其他組織和個人的發展歷程。李志茗認為,對臺共成立的考察需要追溯到作為其組織基礎的上海大學,特別是當時在上海大學擔任重要職務的瞿秋白、任弼時參與了臺共的建黨與改革工作,為臺共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 4]

列寧的無產階級政黨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加強政治建設的重要指南。嚴密的組織既是中國共產黨的特色,也是黨能夠保持自身革命性與先鋒性的原因所在。為強固組織,中國共產黨歷來十分重視自身建設。從黨史的經驗教訓來看,黨建發展是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的突出特點與獨特優勢。2 0 2 2年學界關于中國共產黨黨建史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央地關系、教育訓練和運動發動三個方面。

組織運作于具體的空間中。在中國的超大規模背景下,央地關系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建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高紅霞認為在中國共產黨組織成立之初,傳統的鄉緣網絡對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有一定作用。[ 2 5]建黨時期黨員群體所呈現的鄉緣結構,既受到近代上海移民人口結構的影響,又受到區域文化的波及,還是近代中國社會浪潮影響的結果。[ 2 5]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不夠健全。盧毅分析了大革命時期廣東區委與中共中央的關系,認為由于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黨中央,沒有形成全黨的團結統一,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革命的失敗。[ 2 6]隨著大革命的開展,中國共產黨通過組織體系建設逐漸成為一個嚴密的馬克思政黨,實現馬克思主義與工農階級的有機結合。[ 2 7]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處理央地關系的經驗,并在大革命失敗、組織渙散的局面下靈活運用,實現了組織的鞏固。對此,學界大多關注中央與省一級的互動。王璐璐、李飛龍的研究以貴州地區的中共組織為例,展現了中共自身的紀律性如何使一直處于自發狀態、有明顯地方性的組織自覺服從黨中央的領導。[ 2 8]翁有為通過對中共白區山東省委組織運作的研究指出,省委高度制度化的行為能夠保證組織性和戰斗力,對增強組織韌性具有積極作用。[ 2 9]王龍飛考察了中共冀豫晉省委的成長,認為“省委的健全是上級組織扶助的結果,成長起來的省委轉而幫助下級組織”,從而實現經驗在區域和代際間傳遞,如一些頗具中共特色的工作方式和組織機制被沿用和創新。[ 3 0]戰爭對央地關系的處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共雙方在這一方面形成鮮明對比。這一時期的國統區由于地方實力派的相互猜忌、基層政權受到上級與軍隊的雙重命令,行政能力進一步下降,統治成本上升①;而在根據地下屬的縣鄉村中,中共充分開展民主化改造,激發鄉村民眾的抗日救國積極性②。即便在抗日戰爭中,由于國共摩擦出現了環縣事變等雜音,但通過對土匪的清剿、對組織的整頓和對群眾的自我檢討與安撫,中共這一時期的基層政權建設可謂卓有成效。[ 3 1]杜強將這一時期根據地建設的經驗概括為政權建設上的靈活性、軍事建設上的自主性和財經建設上的獨立性[ 3 2],這為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處理中共中央、中央工委與地方“三委”的分工問題提供了經驗[ 3 3]。

組織建設離不開對組織中的人的教育與訓練,南下干部是其中典例。通過對南下干部的動員、個人選擇及其作用三個方面的考察,能夠集中體現這種教育與訓練對組織凝聚力的增強,使個體奮斗與組織集體目標實現相統一。南下干部的個體情況千差萬別,不同個體間存在明顯差異,意識形態、精神覺悟、傳統習慣、個體理性、生存本能等要素在動員其南下過程中相互交織。面對這一情況,中國共產黨展現出強大的組織能力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在整體上使用大會集中動員、小組深入討論和個人談話等方式,環環相扣形成完整的動員鏈條,并在鏈條的各環節靈活運用組織競賽、模范帶頭、感恩教育等方式。[ 3 4]焦帥帥、張侃從太行太岳根據地1 9 4 8年下半年進行的干部南調入手,指出中共南下干部的動員實現了形勢需要、集體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組織原則浸潤、個人熱情激發的三者結合。[ 3 5]在南下干部的作用方面,左方敏、姚宏志關注到目前學界較少研究的皖南政權接管內容,根據南下干部的動員、路線、所受教育以及分配與任職,說明了南下干部在政權接管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3 6]可見, 2 0 2 2年學界對黨建史的研究突出了歷史中的人的地位作用,將理論與現實進一步結合。

組織建設的成效體現在制度建設與運動影響上。在黨的二大召開一百周年的關鍵節點,此次會議對黨建工作的探索備受學界關注。李穎認為,黨的二大奠定了黨的自身建設制度化、規范化的堅實基礎,對新時代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3 7]學界對黨的政治紀律施行、蘇區的巡視制度、法制建設和公權力的監督等方面的考察,從多個方面呈現了建黨初期黨在制度建設上取得的經驗教訓。①土地革命時期,中共工作重心轉移到農村,且面臨著嚴重的白色恐怖。對此,黃文治、高靜云通過對黃麻暴動和湖北暴動的考察,揭示了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利用傳統社會資源解決黨團矛盾以實現集中統一領導的過程。[ 3 8, 3 9]賈牧耕、黃文治則通過考察“商南事變”中的人際資源、組織地方性和土客矛盾,剖析了中共解決地方組織紀律與權威來源不匹配這一矛盾的過程。[ 4 0]通過學界對“一二·九”運動與立功運動的過程梳理,能夠看出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組織建設卓有成效:使自身主張被廣泛傳播并接受,對解放戰爭的勝利以及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4 1, 4 2]

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克敵制勝、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統一戰線的根本問題在于區分敵友。中國共產黨在創建之初就提出了建立“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和“思想革命上的聯合戰線”的口號。此后通過一系列具體問題的處理,中國共產黨愈發熟練地運用階級分析判斷所處局勢,制定相應策略,使現有資源盡可能地服務于革命需要。②統一戰線的發展首先需要自我主體性的確立,這在中共早期與聯省自治派的爭論中可見一斑。在中共二大之前,眾多共產黨人投身于聯省自治運動之中,聯省自治的“自治”對知識精英的吸引力與中共倡導的“民治”之間有重合之處。面對這種情況,中共并不囿于派系之爭,而是表現出聯合態度,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革命主張,推動中國革命走向深入。[ 4 3]在那個各方思想競爭、“道術將為天下裂”的“主義時代”,中國共產黨通過聯合“知識派”、反對“東方文化派”,建立起思想界的聯合戰線,并使其能不斷發展以符合黨的中心工作變化的需要。[ 4 4]許彬、陸發春認為,中國共產黨通過外部聯合與內部嵌入,實現了對具有迷信、搖擺性和頑固性的大刀會的改造,呈現出中國共產黨領導鄉村革命的微觀技術和歷史邏輯。[ 4 5]這些研究從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國共產黨通過統一戰線爭取群眾的過程,對今天仍具啟發意義。

2 0 2 2年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 0 0周年,學界格外關注中國共產黨黨團關系的處理。李永春、孫歡通過對蔡和森與“少年共產黨”創建的考察,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革命形勢發展的必然,經歷了從思想建黨到組織建黨,從成立革命團體到共產黨早期組織再到正式成立“少年共產黨”這一循序漸進的演變。[ 4 6]王娟娟通過對“五四”進步社團的成員、組織意識、社團內部的“主義”爭持以及由社團到政黨的轉變等方面的考察,指出這些社團根源于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是個人與政黨之間的中介,充當了政治社會變革的媒介。[ 4 7]在抗日戰爭時期如何將青年從中共革命的同情者、同路人轉變為革命者,是中共這一時期面臨的重要問題。熊成帥認為,中共在這一時期青年工作的自我革新是在思想層面打破關門主義、在組織層面銳意改革、在方法層面積極探索的成果,也是一批優秀的青年干部扎根基層努力奮斗的成果。[ 4 8]總的來看,目前學界對黨團關系的探討主線鮮明,在具體問題的研究上逐漸深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理論性研究深入不夠、學術性視角與支撐不足等問題。[ 4 9]

中國共產黨在近代革命的復雜局勢下不斷調整斗爭策略,充分運用群眾路線,盡量維護各方利益、統合各方力量,利用既有組織發展壯大自身。五四運動被稱為“中國群眾運動的起點”,從運動發起者、參與者的觀念與行動來看,五四運動皆呈現出引人矚目的新特征。[ 5 0]商人罷市是五四運動的重要組成。孫浩程通過對中國共產黨在成立初期對商人參加統一戰線的認識變化過程的考察,看到了當時中國共產黨是如何處理理論與實際、共產國際指導與實際工作需要等關系的。[ 5 1]在百年紀念的背景下, 2 0 2 2年學界對中共發動安源路礦工人罷工的研究也體現了中共早期群眾化的發育進程與基層組織建設的成效。①五卅運動是中國工人運動的又一波高潮。張家冀、唐棣宣通過考察五卅運動前后中共從多維度建構起來的反帝話語的傳播與實踐,認為上海工人的民族意識與階級意識競相覺醒,在反帝斗爭的實踐中展現出強大力量,為話語建構與工人組織動員積累了寶貴經驗。[ 5 2]“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率先擎起抗日大旗,堅持全面抗戰,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抗戰過程中始終居于領導地位。[ 5 3]朱益飛將解放戰爭時期南京局及其管轄的組織視為一個整體,集中討論了其對“第三方面”堅持真誠相待,以既團結又斗爭的原則領導統一戰線的過程,認為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高超的統戰能力。[ 5 4]程麗、李玉偉則對傅作義部隊的政治工作的發展經歷和工作體系進行考察,指出傅作義部在借鑒中國共產黨軍事政治工作并受其直接幫助下,初步建立起發揮實際作用的政工組織體系,發揮其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積極作用。[ 5 5]可見,學界關于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統一戰線工作的研究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而如何在對單一事件、個別主體的個案性考察中回到當時歷史情境來理解中國共產黨的行動邏輯,以更好提煉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的經驗教訓,仍是研究者未來可以著力思考的問題。

三、經濟史研究

經濟史研究一直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黨史研究中的重點。2 0 2 2年學界多關注某一時段內的具體經濟現象,將對經濟問題的思考放置在時代語境及革命形勢下進行考察,取得了一定進展。

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結合蘇聯革命經驗和中國革命實際,將公有和私有、農業和商業等問題統合在蘇區建設之下,積累了寶貴經驗。劉毅認為,國家政權監督與社會監督共同構成了中央蘇區國營企業外部監督體系,其形成的監督原則、理念與經驗適應了根據地經濟建設與鞏固新生政權的需要。[ 5 6]閆磊關于蘇維埃政權下農村小商品經濟的研究,則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當時的經濟管制是如何平衡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滿足蘇區經濟活動需要與防止新的資本主義剝削等多重目標的。[ 5 7]

戰爭對資源的汲取與調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經濟困難的局面下,國共雙方都嘗試進行制度建設,但由于統治能力的差異,結果大相徑庭。國統區方面,學界通過對1 9 4 0年糧食管制和1 9 4 2年陜棉征購案的分析,指出國民政府由于國家治理思路、統治能力與社會經濟條件三者不匹配導致政策最終失敗。[ 5 8, 5 9]而邊區與抗日根據地通過激發生產積極性和改革管理制度等措施,實現了對有限資源的高效利用,使經濟危機不至于影響政治社會大局。農業是當時中國國民經濟的主體。吳敏超通過對浙南永嘉縣的一起水利訴訟案件的分析,指出當時國民政府在央地之間、政府與人民之間“若即若離”,當地水利修筑更多反映的是鄉民的切身需要和地方習慣,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寥寥。[ 6 0]但在晉察冀等抗日根據地,抗戰時開展的八次春耕運動在領導體系、宣傳動員、補充生產資料和加強武裝力量等層面同時進行,使大量荒地得到開墾,糧食產量大大提高。這不但鞏固了抗日民主政權,而且為支持敵后長期戰爭、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6 1]李玉蓉也認為,抗日根據地的農業生產運動不僅增強了中共革命的生產能力與物資基礎,而且有助于中共培育軍事財政和扭轉軍事劣勢,并且找到集體革命與個體生存之間的恰當利益連接點。[ 6 2]此外,學界對關涉根據地經濟命脈的鹽業和黃金礦業進行考察,指出發展這些產業不僅解決了邊區的經濟困境,還有助于對邊區民眾勞動觀念的改造和集體意識的形成,增強了中共的政治力量。[ 6 3, 6 4]總的來看, 2 0 2 2年學界對抗日戰爭時期經濟史的研究注重挖掘“活”的制度史,凸顯出經濟行為對人的生活及政治制度的影響,使既有問題得到更為深入的闡釋。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在戰爭條件下中共還需要處理城鄉之間的資源調配與經濟發展等問題。潘曉霞通過對中共應對東北解放區的通脹的研究,指出中共在這一時期對根據地的強有力控制和高效率動員使資源能夠被最大限度集中以抑制投機通脹,保證了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 6 5]在具體措施層面,這一時期中共在農村進行的農貸回收工作與在城市推行的折實儲蓄工作都增強了民眾對其的認同與信任,促進了生產的發展與解放戰爭的進程。[ 6 6, 6 7]李金錚則強調從“跨根據地”的視野進行研究,通過對華北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友鄰區的商貿往來關系的考察,指出中共政權的統一領導和各根據地、解放區的相對獨立發展,以及“內”與“外”、整體與局部的緊張關系和多樣性推動了華北根據地、解放區聯為一體的進程。[ 6 8]總的來看,中國共產黨在處理如何使農業生產和商貿流通順暢、如何進行城市經濟建設等經濟領域中的難題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積累了一定經驗,推動了社會政治的發展。

四、軍事史研究

“在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 6 9]在紀念全面抗戰爆發7 5周年的背景下, 2 0 2 2年學界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軍事史研究在編制、戰略和技術三個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

在編制研究方面, 2 0 2 2年學界在個案研究與整體書寫上有點有面,在史實考訂與歷史解釋上取得了長足進展。個案研究上,學界關注到紅軍多支部隊的整編歷程及其背后體現的中國共產黨黨軍模式的建立過程。通過對現有研究缺乏的紅二軍團或紅三軍進行專題研究,以及對目前爭議較大的紅二十六軍進行研究,學界進一步廓清了具體問題的史實。[ 7 0, 7 1]同時,學界關注到中共在這一時期的武裝建設與整編中體現的黨內分歧和社會軍事化過程。劉水展以1 9 2 9年紅四軍第四縱隊整編為中心,說明了武裝整編過程中若不能處理好各主體之間的關系,將會影響黨組織的團結,甚至產生黨內分歧。[ 7 2]梁晨暉則認為,戰爭時期高度軍事化的地方社會有利于中國共產黨地方武裝的產生,但要使地方武裝在“以黨統軍”“以黨建軍”的模式下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復雜挑戰。[ 7 3]整體研究上,應星以紅軍從1 9 2 7年至1 9 3 0年間在“五湖四海”崛起的地理學視角為線索,分析了影響紅軍崛起的諸多地理因素,并對中央關于主力紅軍的規劃以及各主力紅軍建軍的實際情況進行逐一剖析,研究細膩獨到。[ 7 4]張文俊從國共互動的視角指出對紅軍的改編談判是國際博弈與國內政爭的產物,蔣介石覬覦紅軍領導權并欲控制中共,加之其掌控了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導致紅軍改編未能實現。[ 7 5]總的來看,學界在編制研究方面用史實說話,以細致的考證實現“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既有對單支部隊的歷時性梳理,也有打通時空、整合事件的來龍去脈為一家之言。

在戰略研究方面, 2 0 2 2年學界的研究可以大致分為戰略制定和戰略實施兩類。一些學者對贛東北蘇區、閩浙贛蘇區等區域歷史發展進行深化研究,反映了中共軍事戰略的發展過程。戰略的制定需要通盤考慮和果斷的決策,中共在當時交出了一份相當出色的答卷。[ 7 6, 7 7]李寶明認為,淮海戰役總前委常委的決策過程體現了中央的大局擘畫與地方執行者的靈活施行二者的統一,這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對黨性修養和組織紀律的強調。[ 7 8]戰略制定后需要通過實踐將其變為現實。黃昊將中共對“李仙洲部入魯”事件態度的變化與山東八路軍對“學忠部離魯”的情形判斷相聯系,指出其是適應全國抗戰總體局勢和山東敵后形勢變化而及時進行調整的結果。[ 7 9]此外,部分學者對反圍剿、游擊戰和交通戰方針策略的考察共同說明了中共能夠及時感知形勢變化并對戰略進行調整,體現了中共的政治智慧與靈活應變能力。①總的來看, 2 0 2 2年學界在這一方面的研究有點有面,但研究中的碎片化傾向同樣明顯,如目前研究多“就區域談區域”,對其相連區域的情況變化、整體戰略布局與地方戰術關系等內容不夠深入。

戰略布局需要綜合考量軍事力量、敵我友力量對比和根據地選址,是對認知水平和隨機應變能力的考驗。2 0 2 2年學界集中關注到新四軍的戰略轉移與發展方向選擇問題。程毅認為,皖南新四軍的轉移與蘇皖地區的局勢發展密切相關,體現了抗戰時期中共平衡整體與局部利益的艱難、新四軍內在多元格局造成的戰略協同困難,以及微妙平衡下國共關系的影響。[ 8 0]張藍天同樣關注到1 9 4 1年新四軍第四師的轉移問題,通過分析華中局與中共中央對第四師行動的不同考慮,認為第四師難以在津浦路西立足,被迫根據各方實力變動和地方情形作出向皖東北戰略轉移的決策,為日后新四軍重返西路積蓄力量。[ 8 1]黃志高通過對新四軍的發展方向選擇與調整過程的考察,反映了中共當時對總體發展戰略的謀劃、對國際國內政治走向的分析以及對敵情發展態勢的判斷。[ 8 2]高航通過對抗戰勝利后新四軍第五師、河南軍區與八路軍三五九旅三支部隊的會師及轉移的考察,揭示了在中國共產黨進行“自南而北”的戰略調整背景下地方軍政力量的生存邏輯,指出中共并非在國共博弈中處處爭勝,而是在中共中央的統籌配合下獲得局部地區的關鍵勝利,再將其逐漸轉變為全面勝利。[ 8 3]

對戰爭中技術運用的考察是2 0 2 2年學界關于軍事史研究的一大亮點。陸發春、軒艷青認為,新四軍在黃淮平原對“抗日溝”②的運用創造了“地利”和“人和”的條件,改善了新四軍生存的環境,成為新四軍在黃淮平原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屏障。[ 8 4]宋弘對抗戰時期中共隱蔽斗爭機制中的“兩面人員”進行考察,體現了在危機狀況下中共將公開與隱蔽、退卻與進攻等看似矛盾的行為統合在抗戰這一大目標下的斗爭理念。[ 8 5]“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后勤工作是軍事斗爭的重要組成,但由于其隱于幕后,很少有學者對其進行專門研究。第五次“圍剿”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導致軍費出現嚴重問題,從而制約了國民黨“圍剿”戰略的實施,使其在“圍剿”中始終無法徹底消滅紅軍的有生力量。[ 8 6]把增強以中共軍隊后勤資料為主體,利用前人關注較少的根據地村莊支差勤務賬冊等資料,從不同視角探討了戰勤的急迫性、有關的制度設計以及戰勤的組織與實踐,認為戰勤工作在“需求―組織―落實”的運轉中彰顯了抗戰的正義性,是中共群眾路線的成功實踐,說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 8 7]鄒鋮和高翔則通過分析子彈與火炮生產等問題,指出抗日戰爭時期國共關系的變化和抗日戰爭勝利背后的物質基礎。[ 8 8, 8 9]

總的來看,抗日戰爭時期的軍事史研究不局限于具體某一根據地的個案研究,而是關注不同區域間的戰略聯動,或是深入考察某一具體作戰技術的內容與效果,揭示戰爭幕后的關鍵工作,發掘了一些容易被人忽視的細節問題,揭示出戰爭中的具體困難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民的斗爭智慧。學界在利用新史料、運用新方法、采用新視角等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但仍需進一步加強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進行學術總結和理論探索,并加強對西北地區、大后方和根據地等區域的研究。

五、思想史研究

2 0 2 2年學界在思想史研究方面圍繞思想的傳入、接受和轉化展開,著重關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過程與方式,重視學生群體的作用和譯介對人們思想觀念的影響,并最終落腳到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的形成過程及發展方向的思考上。

思想的接受有賴于話語的形成與概念的傳播。張育誠、張旭東考證了“共產黨”這一名詞的宣介和“中國共產黨”名稱的確立,展示了這兩個概念從譯介、使用到傳播的過程,為中共早期黨組織的定格和稱謂奠定概念基礎。[ 9 0]唐國平通過對“蘇維埃”思想在中共誕生前后的引進與確立過程的考察,反思了中國革命的性質、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等根本性問題,認為中國共產黨將世界革命理想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的認識和探索過程,最終在土地革命興起后堅定地舉起蘇維埃革命大旗,大張旗鼓地在各革命根據地開展蘇維埃運動。[ 9 1]

辦報辦刊與譯介活動是馬列主義在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內部傳播的重要途徑。①張文濤關于“科學”與“主義”之爭的考察[ 9 2],以及薛小榮通過對“火燒晨報館”這一事件的分析所展示的當時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者之間的張力[ 9 3],都體現了知識分子的時代選擇和共產主義從一家之言迅速演進為影響范圍日益擴大的社會運動的過程。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資料收集、整理出版取得可喜結果[ 9 4],相關學術活動豐富多彩。王千遷通過對具體事件、觀念、人物等的研究,展現了思想觀念的傳播與改造的過程,說明了為何“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9 5]白冰將十月革命放在俄國革命的歷史脈絡和中國知識分子對俄國革命的接受脈絡中進行考察,抓住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這三個關鍵節點,展現了中國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的政治覺醒及其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想象與選擇過程。[ 9 6]曾景忠認為,俞秀松參與中共創建活動有五四運動的催化、樸素的民本與富強意識、對馬克思主義的初步認識和對工人生活的體察等作為思想基礎,展示了其由革命同路人到革命者的轉變過程。[ 9 7]

思想的統一是組織建設的基礎。董焱堯、應星以羅亦農及其領導的中共旅莫支部為個案,以羅亦農作為中共革命的踐履者所具有的精神氣質為切入點,考察了中共革命歷程中一系列“訓練”技術、地域化的道德踐履傳統以及“主義化”時代思潮對中共早期的組織形態產生的影響,認為中國共產黨能夠在復雜局面下調動不同思想資源,成為現代中國共產主義革命文化的擔綱者。[ 9 8]這與“王宇春事件”反映的國民黨的官僚化和革命青年的革命性之間的矛盾形成對照,顯示出國共兩條革命道路的分途。[ 9 9]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對黨員的訓練與教育,在成立初期解決組織內部的“小組織”問題以及小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等問題時即指出,需要通過讀書等方式對黨員進行思想教育以保證組織隊伍的純潔性與先進性,進而擴大黨的組織與影響。[ 1 0 0 - 1 0 2]這一思路被同樣運用到有關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軍隊的領導的研究中,如王廣義、劉艷靜通過對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察,說明了黨性修養與組織紀律對提升軍隊戰斗力與凝聚力的重要性[ 1 0 3]。

2 0 2 2年是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8 0周年,學界對此頗為關注,討論了這次會議召開之后體系化的文藝生產、延安美術和秧歌運動對文藝創作觀念及群眾思想的作用。①高明特別指出,只有在明了延安文藝界整風的整體語境、核心難題和解決途徑等層面后,才能真正理解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對革命知識分子產生的作用。[ 1 0 4]除專門的思想改造運動外,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與動力。抗日戰爭局勢演變、馬克思主義傳播和勞動英模運動等都對人的心理起到了塑造作用。②黃江軍通過對整風運動的技術史的考察,將政治史研究與心靈史研究方法相結合,指出整風運動的推進有賴于干部教育、干部審查等制度基礎,更離不開充分發揮既存批評與自我批評政治文化的效用,在組織和個體圍繞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的頻繁互動中得以實現觸及個體心靈的思想改造。[ 1 0 5]

思想在實踐中轉化為改造世界的強大力量。蔣含平、汪娜娜從知識成長的視角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史進行重新審視,認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完整圖景不僅包括先進知識分子學習、闡釋知識的過程,還包括將這種知識轉化為現實的進程,具體體現為:知識群體的成長與理論“承載者”的擴大、呼應“實境”的知識資源的集合帶來的知識體系的更新,以及“制度性媒介”構建起超越個體、到達組織的知識生產模式與社會網絡。[ 1 0 6]許加彪等對中國共產黨新聞政策的研究顯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新聞政策主要圍繞“革命”的中心工作展開,通過媒體實現“宣傳立黨”“報刊建黨”“辦報救國”,發揮了媒體的宣傳和鼓動功能。[ 1 0 7]在地方,理論的承載者更多是青年學生與鄉村教師。張藍天對贛籍進步青年的研究[ 1 0 8]以及沈成飛、鄧雨對近代中國留美學生的研究[ 1 0 9]表明,近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仍遵循自上而下、由知識分子向群眾教化的路徑。在工人運動的過程中,知識分子得以親近群眾來傳播思想,而群眾也在革命中理解與運用理論。[ 1 1 0]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不斷熔鑄、鍛造,形成了一脈相承、與時俱進、接續發展的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2 0 2 2年《蘇區研究》以這一主題推出了系列文章,其中既有對堅忍勇毅、奮發昂揚與自信豪邁這三個中國共產黨精神氣象鮮明特質的概括性描寫,也有對由建黨精神、蘇區精神、大別山精神、長征精神和老區精神等構成的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具體要素的研究,還有對蘇區精神如何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思考。①這些文章均認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是中國共產黨的一筆寶貴財富,需要進一步加強理論建設,探尋精神之間的關系,在對歷史問題的思考中融合對現實問題的關切,從而進一步擴寬研究視野,推進研究走向深入。

整體來看, 2 0 2 2年學界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各階段的政治、經濟、軍事與思想方面的研究深入發展,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黨史研究還可以繼續從以下三個方面深耕。一是繼續重視史料的發掘與利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世界格局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向“冷戰”兩極格局劇烈變動的關鍵時期,不同主體留下了對這一時期史實的豐富記錄。這就需要研究者苦練“內功”、開闊視野,在史料的對比互鑒中還原事實并深入思考。二是立足主流、把握主線,增強文章的理論關懷,明確文章的問題意識。黨史研究本身具有資政育人的功能,總結歷史經驗是為了更好地推動現實工作。為此,研究者不應滿足于將事情說清楚,而應進一步提煉、概括和總結出這件事反映的史學方法、觀察視角或現實教義。三是擴寬研究視域,避免簡單套用現實政治語匯,克服研究碎片化的傾向,尊重歷史事件本身的發展邏輯,從而在復雜性的書寫和過程性分析中,提煉出真正具有歷史意義和現實解釋力的概念、方法與分析框架,綜合運用多學科方法來推動研究的深入。

參考文獻

[ 1] 岳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的百年回顧與前瞻[ J].南都學壇, 2 0 2 2( 1) : 2 2 - 2 7.

[ 2] 陳峰.傳統史學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范式的構建[ J].天津社會科學, 2 0 2 2( 1) : 1 3 2 - 1 4 2 .

[ 3] 程鵬宇.后社會史論戰時期的學術轉向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形成———以陶希圣、郭沫若、侯外廬為例[ J].近代史研究, 2 0 2 2( 3) : 1 3 1 - 1 4 1.

[ 4] 唐小兵.后五四時代的家庭革命與社會改造思潮———以《中國青年》《生活周刊》《申報》為中心[ J].天津社會科學, 2 0 2 2( 2) : 1 4 2 - 1 5 4.[ 5] 鄭濟洲.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共對孔子的認知演變之審思[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6) : 1 3 - 2 2.

[ 6]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N].人民日報, 2 0 2 1 - 1 1 - 1 7( 1).[ 7] 傅偉男,郭輝.黨史觀的萌發:中共早期領導人的黨史研究與認知( 1 9 2 6—1 9 3 3) [ J].蘇區研究, 2 0 2 2( 6) : 2 4 - 3 6.

[ 8] 宋儉,栗榮.李達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的獨特運用與闡釋[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1) : 4 - 1 4.

[ 9] 楊悅.中國共產黨對建黨史事的言說與闡釋( 1 9 2 1—1 9 5 1) [ J].蘇區研究, 2 0 2 2( 1) : 6 7 - 7 8 .[ 1 0] 王中平.試論張靜如的中共黨史學“中介理論”[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4) : 1 0 4 - 1 1 2 .[ 1 1] 王東平.白壽彝與中國馬克思主義民族史研究[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4) : 4 - 1 0.

[ 1 2] 宋學勤,孔梓菲.何干之與中共黨史學書寫范式的開創[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6) : 4 - 1 2.

[ 1 3] 趙旭鐸.建黨時期中共黨內對社會主義革命的兩種理解[ J].史林,2 0 2 2( 2) :9 6 -1 1 0, 2 2 1.

[ 1 4] 梁晨暉.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共早期軍事工作考論[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3) : 6 3 - 8 4.

[ 1 5] 賀永泰.同源異流:中共中央局建制源起及其與共產國際關系述論[ J].蘇區研究, 2 0 2 2( 6) : 7 9 - 9 0, 1 2 5.

[ 1 6] 郭永虎,朱博.白求恩眼中的中國共產黨敵后抗戰( 1 9 3 8—1 9 3 9)———以海外藏白求恩檔案為中心[ J].黨的文獻, 2 0 2 2( 2) : 9 2 - 9 8.[ 1 7] 侯中軍.美軍延安觀察組與中共對美外交的轉變[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2) : 4 7 - 6 3.[ 1 8] 周玉文.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外事戰線上的反投降斗爭[ J].黨的文獻, 2 0 2 2( 5) : 9 5 - 1 0 1.

[ 1 9] 姚中秋.現代政黨演進邏輯中的中國共產黨:世界體系視角的解釋[ J].江西社會科學, 2 0 2 2( 3) : 2 2 - 3 3, 2 0 6, 2 0 9.

[ 2 0] 張藍天.江西地方社會的權勢格局與五四運動( 1 9 1 7 ~ 1 9 2 0) [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1) : 2 7 - 3 9.

[ 2 1] 宋妍婧.關于中共一大閉幕日期若干史料的補充及分析[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6) : 9 0 - 9 6.

[ 2 2] 吳淼.從融合到分化:上海地區黨團關系研究( 1 9 2 0—1 9 2 7) [ J].蘇區研究, 2 0 2 2( 5) : 7 8 - 8 9.

[ 2 3] 廖大偉,陳騫.上海大學團組織與青年運動( 1 9 2 3—1 9 2 7) [ 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 0 2 2( 5) : 1 - 1 0.

[ 2 4] 李志茗.中國共產黨與臺共———基于上海大學的視角[ J].史林, 2 0 2 2( 1) : 1 1 3 - 1 1 9, 2 2 1.

[ 2 5] 高紅霞.中共建黨時期的鄉緣譜系考察[ J].史林, 2 0 2 2( 3) : 1 1 7 - 1 2 5, 2 2 1.

[ 2 6] 盧毅.大革命時期廣東區委與中共中央關系考察———以鮑羅廷和陳獨秀的矛盾為線索[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3) : 5 8 - 7 4.

[ 2 7] 張歡.從區委到省委:中共地方一級組織體系演變考論( 1 9 2 1—1 9 2 7) [ J].廣東社會科學, 2 0 2 2( 3) : 1 4 8 - 1 5 8.

[ 2 8] 王璐璐,李飛龍.貴州地區中共組織的建立、發展與革命活動( 1 9 3 3—1 9 3 5) [ J].蘇區研究, 2 0 2 2( 1) : 3 5 - 4 6.

[ 2 9] 翁有為.中共白區山東省委組織運作研究[ J].民國檔案, 2 0 2 2( 2) : 5 7 - 6 6.

[ 3 0] 王龍飛.中共冀豫晉省委的成長[ J].抗日戰爭研究, 2 0 2 2( 1) : 5 2 - 6 6, 1 5 9 - 1 6 0.

[ 3 1] 趙赫依.抗戰時期環縣事變再研究[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1) : 7 2 - 8 2.

[ 3 2] 杜強.中共微型抗日根據地的發展路徑———以1 9 4 0—1 9 4 5年信南抗日根據地為中心[ J].黑龍江社會科學, 2 0 2 2( 3) : 1 1 7 - 1 2 4.

[ 3 3] 曹明康,王龍飛.中共中央、中央工委與地方互動下的“一月決定”[ J].中共黨史研究,2 0 2 2( 6) : 5 6 - 6 8.

[ 3 4] 代雅潔.“組織”的力量: 1 9 4 9年華北解放區南下干部的政治動員實踐研究[ J].民國檔案, 2 0 2 2( 1) : 5 0 - 5 8.

[ 3 5] 焦帥帥,張侃.解放戰爭時期太行太岳區南下干部的抉擇與調適[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1) : 5 4 - 6 4.

[ 3 6] 左方敏,姚宏志.挺進皖南: 1 9 4 9年干部南下與政權接管[ J].安徽史學, 2 0 2 2( 2) : 1 0 8 - 1 1 7.

[ 3 7] 李穎.黨的二大與黨的自身建設[ J].黨的文獻, 2 0 2 2( 4) : 8 2 - 9 1.

[ 3 8] 黃文治,高靜云.“半自發、半領導”:組織史視角下中共黃麻暴動研究[ J].安徽史學, 2 0 2 2( 5) : 7 2 - 8 0.

[ 3 9] 高靜云,黃文治.組織競爭與黨團紛爭:中共湖北暴動爭議研究( 1 9 2 7—1 9 2 8) [ J].蘇區研究, 2 0 2 2( 5) : 6 4 - 7 7.

[ 4 0] 賈牧耕,黃文治.地方性視角下中共“商南事變”再考察[ J].廣東黨史與文獻研究, 2 0 2 2( 2) : 1 8 - 3 1.

[ 4 1] 肖政軍.再論“一二·九”運動的歷史走向及其成因[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3) : 7 5 - 9 1.

[ 4 2] 郭燕飛,劉本森.解放戰爭時期立功運動的興起和推廣[ 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 2 0 2 2( 2) : 5 7 -6 6, 1 5 8.

[ 4 3] 楊一帆.走向革命:中共黨人與聯省自治運動的分合[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2) : 5 0 - 5 9.

[ 4 4] 杜玉芳.中國共產黨早期聯合戰線的提出及演變[ 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 0 2 2( 2) : 1 8 1 - 1 9 2.

[ 4 5] 許彬,陸發春.中共福建革命與大刀會組織研究( 1 9 3 1—1 9 3 8)———以閩北和閩東為中心的考察[ J].蘇區研究, 2 0 2 2( 5) : 5 1 - 6 3.

[ 4 6] 李永春,孫歡.蔡和森與“少年共產黨”的創建[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4) : 5 3 - 6 4.

[ 4 7] 王娟娟.“五四”進步社團與中共早期組織的創建[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6) : 2 3 - 3 3.

[ 4 8] 熊成帥. 1 9 3 6—1 9 3 9年中共青年工作的調整與革新[ J].蘇區研究, 2 0 2 2( 2) : 5 8 - 6 9.

[ 4 9] 王彥龍,孫哲.民主革命時期黨團關系問題研究述評[ J].蘇區研究, 2 0 2 2( 5) : 9 0 - 1 0 0.

[ 5 0] 李里峰.“運動時代”的來臨:“五四”與中國政治現代性的生成[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1 9( 8) : 1 6 - 2 9.

[ 5 1] 孫浩程.毛澤東對商人參加統一戰線的初始認識———以《北京政變與商人》為中心[ J].廣東黨史與文獻研究, 2 0 2 2( 1) : 6 2 - 7 2.

[ 5 2] 張家冀,唐棣宣.五卅運動前后上海工人民族和階級意識的雙重變奏[ J].廣東黨史與文獻研究, 2 0 2 2( 1) : 1 4 - 2 5.

[ 5 3] 徐志民.“九一八”事變與中國共產黨的抗戰[ J].抗日戰爭研究, 2 0 2 2( 3) : 4 1 - 4 8.

[ 5 4] 朱益飛.中共中央南京局對“第三方面”的爭取[ J].黨的文獻, 2 0 2 2( 3) : 9 1 - 9 9.

[ 5 5] 程麗,李玉偉.全國抗戰時期傅作義部隊的政治工作———兼論中國共產黨部隊政治工作對傅作義部的影響[ 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 0 2 2( 3) : 6 4 - 7 0.

[ 5 6] 劉毅.中央蘇區國營企業外部監督述論( 1 9 3 1—1 9 3 4) [ J].蘇區研究, 2 0 2 2( 1) : 1 9 - 3 4 .

[ 5 7] 閆磊.鼓勵與限制:蘇維埃政權下農村小商品經濟的歷史考察[ J].蘇區研究, 2 0 2 2( 3) : 1 3 - 2 5.

[ 5 8] 張祥梅.統制經濟視野下的1 9 4 2年陜棉征購案[ J].抗日戰爭研究, 2 0 2 2( 1) : 1 4 0 - 1 5 2.

[ 5 9] 陳默.部分統制還是全面統制: 1 9 4 0年國民政府內部關于糧食管理的討論[ J].抗日戰爭研究, 2 0 2 2( 4) : 1 1 3 - 1 2 8, 1 6 0.

[ 6 0] 吳敏超.鄉民的邏輯:全面抗戰時期浙南鄉村的水利活動[ J].抗日戰爭研究, 2 0 2 2( 3) : 3 0 - 4 0.

[ 6 1] 張淑生,吳云峰.抗戰與生產: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春耕運動[ J].黨的文獻, 2 0 2 2( 3) : 8 5 - 9 0.

[ 6 2] 李玉蓉.抗日根據地農業生產運動的歷史邏輯與演進脈絡[ J].人文雜志, 2 0 2 2( 2) : 8 0 - 9 5.

[ 6 3] 胡楊.陜甘寧邊區鹽業發展中的合作制實踐[ J].抗日戰爭研究, 2 0 2 2( 4) : 9 6 - 1 1 2, 1 6 0.

[ 6 4] 孫健偉.山東抗日根據地黃金礦業之探究[ J].中國經濟史研究, 2 0 2 2( 2) : 1 8 1 - 1 8 8.

[ 6 5] 潘曉霞.東北解放區的通貨膨脹及中共的應對[ J].史林, 2 0 2 2( 1) : 1 5 6 - 1 6 7, 2 2 1.

[ 6 6] 段少君.有貸有收:華北解放區集中回收農業貸款考察( 1 9 4 8—1 9 4 9) [ J].河北學刊, 2 0 2 2( 1) : 2 1 7 - 2 2 4.

[ 6 7] 丁芮.新中國成立前后的折實儲蓄述論[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4) : 1 4 1 - 1 5 0.

[ 6 8] 李金錚.內與外:華北根據地、解放區之間的商貿往來[ J].中國經濟史研究, 2 0 2 2( 5) : 5 - 2 1.

[ 6 9] 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1: 6 1 0.

[ 7 0] 莊和灝.黔東時期紅二軍團的整合探究[ J].歷史教學問題, 2 0 2 2( 2) : 4 4 - 5 1, 1 9 4.

[ 7 1] 黃正林.陜甘邊紅二十六軍建軍前史研究———與陜甘邊歷史研究中一些觀點的商榷[ J].蘇區研究, 2 0 2 2( 2) : 5 - 3 3.

[ 7 2] 劉水展.黨內分歧視角下中共武裝整編研究———以1 9 2 9年紅四軍第四縱隊整編為中心[ J].蘇區研究, 2 0 2 2( 3) : 2 6 - 3 9.

[ 7 3] 梁晨暉.“社會軍事化”組織與紅二十九軍的建立及影響[ J].蘇區研究, 2 0 2 2( 4) : 5 2 - 6 4.

[ 7 4] 應星.主力紅軍在“五湖四海”的崛起( 1 9 2 7—1 9 3 0)———再論中共革命的地理學視角[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4) : 2 4 - 4 0.

[ 7 5] 張文俊.全面抗戰前紅軍改編談判中的國共較量[ J].安徽史學, 2 0 2 2( 1) : 6 5 - 7 2.

[ 7 6] 方海興.紅軍東征分兵會議若干史實考辨[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4) : 8 5 - 9 1.

[ 7 7] 汪朝光.而今邁步從頭越———“七七”之后中共中央的抗戰決策及路線初定[ J].抗日戰爭研究, 2 0 2 2( 4) : 4 - 2 7, 1 5 9.

[ 7 8] 李寶明.秉軸持鈞:淮海戰役總前委常委決策述論[ J].安徽史學, 2 0 2 2( 5) : 8 1 - 8 8.

[ 7 9] 黃昊.抗戰后期中共對“李仙洲部入魯”的應對[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1) : 4 0 - 5 3.

[ 8 0] 程毅.皖南新四軍轉移問題考論[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4) : 5 6 - 7 2.

[ 8 1] 張藍天.一九四一年新四軍第四師戰略轉移問題再探[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6) : 4 1 - 5 5.

[ 8 2] 黃志高.抗戰時期新四軍發展方向的選擇與調整[ J].安徽史學, 2 0 2 2( 1) : 1 6 1 - 1 6 8.

[ 8 3] 高航.抗戰勝利后鄂豫邊區“三路會師”與中原部隊的戰略轉移[ J].抗日戰爭研究, 2 0 2 2( 3) : 1 2 0 - 1 3 3.

[ 8 4] 陸發春,軒艷青.新四軍在黃淮平原對“抗日溝”的運用和發展[ 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 2 0 2 2( 1 0) : 1 5 2 - 1 6 3.

[ 8 5] 宋弘.夾縫:中共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兩面人員”[ J].安徽史學, 2 0 2 2( 3) : 1 1 3 - 1 2 2.

[ 8 6] 姜文浩.財政視域下南京國民政府第五次“圍剿”失敗原因探析[ J].蘇區研究, 2 0 2 2( 2) : 8 1 - 9 7 .

[ 8 7] 把增強.中共與普通民眾的勤務抗戰[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5) : 5 1 - 6 0.

[ 8 8] 鄒鋮. 1 9 3 7—1 9 3 9年國民政府補充八路軍子彈數量考析———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行營及戰區為中心[ J].抗日戰爭研究, 2 0 2 2( 2) : 1 4 6 - 1 5 4 .

[ 8 9] 高翔.全面抗戰時期國民黨軍的火炮生產[ J].抗日戰爭研究, 2 0 2 2( 3) : 9 1 - 1 0 7, 1 6 0.

[ 9 0] 張育誠,張旭東.“共產黨”的宣介與“中國共產黨”名稱的確立[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2) : 1 0 1 - 1 1 2.

[ 9 1] 唐國平.中共誕生前后“蘇維埃”思想的引進和確立[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4) : 6 5 - 7 3.

[ 9 2] 張文濤.“科學”與“主義”:后五四時代社會科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 2 0 2 2( 3) : 5 9 - 6 7.

[ 9 3] 薛小榮.“火燒晨報館”與1 9 2 0年代中國知識界的思想與政治分野[ J].安徽史學, 2 0 2 2( 3) : 6 7 - 7 5.

[ 9 4] 王千遷,田子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著作叢編( 1 9 2 0~1 9 2 7)》述論[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1) : 9 7 - 1 0 5.

[ 9 5] 王千遷.“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威海榮成市舉行[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5) : 1 1 0 - 1 1 1.

[ 9 6] 白冰.中國知識界對1 9 1 7年俄國革命的認知與反應[ 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 0 2 2( 2) : 9 0 - 1 0 3.

[ 9 7] 曾景忠.俞秀松參與中共創建活動的思想預備[ 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 2 0 2 2( 2) : 5 5 - 6 2.

[ 9 8] 董焱堯,應星.“精神氣質”與中共早期黨員的“訓練”技術———以羅亦農及中共旅莫支部為中心[ J].學海, 2 0 2 2( 2) : 6 2 - 7 6.

[ 9 9] 馬楠.北伐時期的革命意識和權力轉移———以王宇春事件為中心[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4) : 4 1 - 5 5.

[ 1 0 0] 楊陽.中共創建初期的“小組織”問題研究[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3) : 3 5 - 5 0.

[ 1 0 1] 孫會修.中共旅莫支部清除小資產階級思想運動與干部教育( 1 9 2 1—1 9 2 6) [ J].史學月刊, 2 0 2 2( 2) : 6 6 - 7 9.

[ 1 0 2] 易鳳林.建黨之初和大革命時期黨員讀書活動的開展[ J].黨的文獻, 2 0 2 2( 4) : 9 2 - 9 9 .

[ 1 0 3] 王廣義,劉艷靜.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J].黨的文獻, 2 0 2 2( 2) : 9 9 - 1 0 6.

[ 1 0 4] 高明.延安文藝界整風與革命知識分子的生成[ J].文藝理論與批評,2 0 2 2( 3) : 6 1 - 7 4.

[ 1 0 5] 黃江軍.整風運動的技術史———以批評與自我批評為中心[ J].抗日戰爭研究, 2 0 2 2( 1) : 6 7 - 8 0, 1 6 0.

[ 1 0 6] 蔣含平,汪娜娜.從“學說”到“思潮”的知識演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1 9 1 7—1 9 2 1) [ 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 0 2 2( 5) : 4 1 - 4 8.

[ 1 0 7] 許加彪,王軍峰,李亙.試論中國共產黨百年新聞政策的范式變遷[ J].新聞與傳播研究, 2 0 2 2( 9) : 5 - 1 8, 1 2 6.

[ 1 0 8] 張藍天.贛籍進步青年與五四運動[ 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 0 2 2( 3) : 4 4 - 5 2.

[ 1 0 9] 沈成飛,鄧雨.近代中國留美學生與馬克思主義———基于學生群體角色的初步分析[ J].開放時代, 2 0 2 2( 5) : 3 1 - 4 8, 5 - 6.

[ 1 1 0] 黃光秋.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與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國共產黨創建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視角[ J].黨的文獻, 2 0 2 2( 6) : 9 0 - 9 8.

(編輯:李戈)

①參見:張艷國,吳榮杰.趙世炎入黨暨旅法共產主義小組成立時間再探討[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6) : 7 9 - 8 9;黃愛軍.中共濟南早期組織若干問題考辨[ J].廣東黨史與文獻研究, 2 0 2 2( 3) : 1 0 0 - 1 1 2;姚霏.中共早期組織/中央機關在滬的空間分布———以上海紅色舊址信息數據庫為基礎的研究[ J].史林, 2 0 2 2( 2) : 8 6 - 9 5, 2 2 0 - 2 2 1.

①參見:徐進.華北事變前后地方實力派政治行為再考察[ J].中共黨史研究, 2 0 2 2( 1) : 6 1 - 7 1;盛差偲.全面抗戰時期戰區地方政府的生存之道———以湖北省羅田縣為中心[ J].抗日戰爭研究, 2 0 2 2( 2) : 9 9 -1 1 1.

②參見:張同樂.晉察冀邊區的“三三制”村政權建設[ 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 0 2 2( 1) : 9 2 - 1 0 3;陳明勝.抗戰期間中共對鄉保政權的改造———以華中抗日根據地為中心的考察[ J].安徽史學, 2 0 2 2( 5) : 1 4 3 - 1 5 2;于亞龍,馮小紅.奪取鄉村治理主導權:中共對抗日根據地鄉村普通會社的改造[ J].河北學刊, 2 0 2 2( 2) : 2 0 9 - 2 1 5.

①參見:姬明華.規訓與矯正: 1 9 2 7年《政治紀律決議案》評析[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1) : 1 5 - 2 6;梅黎明,廖昔君.《支部巡視員工作條例》:一篇反映黨的早期巡視制度的重要文獻[ J].黨的文獻, 2 0 2 2( 2) : 1 1 5 - 1 2 1;陳始發,郭海峰.中央蘇區法律文獻整理現狀與應用思考[ J].蘇區研究, 2 0 2 2( 4) : 1 1 0 - 1 1 8;韓偉.蘇區司法案例研究的史源、方法與價值意蘊[ J].蘇區研究, 2 0 2 2( 4) : 7 6 - 8 7;張桂林.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公權力監督思想研究[ J].政治學研究, 2 0 2 2( 5) : 4 9 - 6 0, 1 5 3.

②參見:鄧美英.從“毫不妥協”到“有條件讓步妥協”———中央蘇區工商階層政治動員考察[ 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 0 2 2( 2) : 1 2 6 - 1 3 4;潘建華.軍閥與革命:國民革命時期中共對唐生智的認知與策略[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1) : 7 3 - 8 6;劉海軍.工人運動的背叛者: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工賊的認識與斗爭[ 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 0 2 2( 2) : 2 2 - 2 9;張龍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八小時工作制的認識與實踐[ J].黨的文獻, 2 0 2 2( 2) : 8 1 - 9 1;陳紅民,胡馨儀.《向導》周報與中共早期國民黨左派、右派概念的建構[ J].學術界, 2 0 2 2( 4) : 1 5 9 - 1 6 7.

①參見:文侃.中國共產黨早期基層組織的典范———論中共安源支部的歷史地位與貢獻[ J].蘇區研究, 2 0 2 2( 5) : 1 8 - 3 3;萬心,萬振凡.安源與秋收起義關系論略[ J].蘇區研究, 2 0 2 2( 5) : 5 - 1 7;張丹.從安源工人俱樂部裁判委員會看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司法探索[ J].黨的文獻, 2 0 2 2( 5) : 8 7 - 9 4.

①參見:龐振宇.閩浙贛蘇區落實打通中央蘇區戰略述論[ J].軍事歷史研究, 2 0 2 2( 2) : 1 - 1 2;耿殿龍.關于贛東北蘇區反“圍剿”中“持久圍困堡壘”方針幾個問題的辨析與思考[ J].軍事歷史研究, 2 0 2 2( 2) : 3 7 -4 5;蔣伯英.第五次反“圍剿”消極防御路線與建寧保衛戰的失敗[ J].蘇區研究, 2 0 2 2( 4) : 2 7 - 3 7;吳志山.游擊戰還是運動戰:太原會戰期間八路軍的作戰原則及實施[ J].抗日戰爭研究, 2 0 2 2( 3) : 4 9 - 6 1;邱鐵鑫.全面抗戰時期中共軍隊在華北地區的交通斗爭———以百團大戰為考察對象[ J].蘇區研究, 2 0 2 2( 3) : 8 1 - 9 4.

②又稱“交通溝”“道溝”“凹溝”等,是新四軍為抵御日軍機械化部隊的進攻而采取的一種應對措施。

①2 0 2 2年學界對中國共產黨早期辦報辦刊實踐的研究主要有:曾林浩.“為革命青年所公有”:江西早期團組織的辦刊實踐———以《紅燈》為中心的考察[ J].蘇區研究, 2 0 2 2( 2) : 3 4 - 4 6;張朋.“可見性政治”:國民通訊社與大革命語境下中共新聞政策的微觀實踐( 1 9 2 5—1 9 2 7) [ J].新聞與傳播研究, 2 0 2 2( 3) : 9 3 - 1 0 7, 1 2 8;章育良,張淑芬.五四時期《新青年》傳播社會主義的文化心理路徑[ 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 0 2 2( 5) : 1 7 2 - 1 7 8;楊宏雨.《星期評論》對社會主義的認知與宣傳[ J].學術界, 2 0 2 2( 1 0) : 1 7 7 - 1 9 4;謝菲,周婷婷. 1 9 2 0年《覺悟》“通信”欄與早期社會主義思潮研究[ 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 0 2 2( 5) : 1 0 8 - 1 1 6。對中國共產黨早期譯介的研究主要有:楊林,郭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中國的印制出版( 1 9 2 0—1 9 6 6) [ J].黨的文獻, 2 0 2 2( 5) : 1 0 9 - 1 1 5;陳長安.“日本中介”抑或“三流合一”:從《共產黨宣言》“李節本”看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 J].新聞與傳播研究, 2 0 2 2( 2) : 5 - 2 0, 1 2 6;吳自選,李欣.《共產黨宣言》博古譯本的“消滅私有財產”:一項概念史的考察[ J].廣西社會科學, 2 0 2 2( 1) : 1 0 0 - 1 0 7;張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研究———基于相關譯介文本的考察[ 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 0 2 2( 3) : 1 2 8 - 1 3 4.

①參見:馮超,李繼凱.“組織起來”的革命文藝———論陜甘寧邊區文藝機構的體制化生成[ 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 0 2 2( 3) : 1 6 - 2 4;金鑫.從“奔赴延安”到“以人民為中心”———延安文藝座談會影響下的延安美術[ J].黨的文獻, 2 0 2 2( 6) : 1 1 9 - 1 2 4;江沛,薛云.藝術源于生活:延安時期秧歌改造者的心路探析[ J].安徽史學, 2 0 2 2( 2) : 8 9 - 9 7.

②參見:金伯文.從戰爭研判到歷史總結:“相持階段何時到來”在中共抗日根據地的認知演變[ J].抗日戰爭研究, 2 0 2 2( 2) : 4 4 - 5 9, 1 5 9 - 1 6 0;宮蘭一.中共中央東南局推進馬克思主義在浙江的傳播研究[ J].史學集刊, 2 0 2 2( 2) : 1 3 0 - 1 4 1;楊天宏,宋仕宏.抗日戰爭轉機與社會心理變化———以1 9 4 2年《大剛報》民意調查為中心的探析[ J].抗日戰爭研究, 2 0 2 2( 2) : 3 2 - 4 3, 1 5 9;姬麗萍,杜艷麗.十年來國內陜甘寧、華北根據地勞動英模運動研究綜述[ J].黨史研究與教學, 2 0 2 2( 5) : 1 0 0 - 1 0 9.

①參見:張城.從三個側面看中國共產黨的精神氣象[ J].黨的文獻, 2 0 2 2( 2) : 1 2 2 - 1 2 7;陳安杰.偉大建黨精神研究述評[ J].蘇區研究, 2 0 2 2( 1) : 9 3 - 1 0 2;楊正軍,丁曉強.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研究進展與述評[ J].蘇區研究, 2 0 2 2( 2) : 1 1 5 - 1 2 8;李文瑞,胡龍華.從偉大建黨精神到蘇區精神:內在邏輯、賡續傳承與弘揚路徑[ J].蘇區研究, 2 0 2 2( 4) : 9 9 - 1 0 9;梁家貴,蒲學紅.大別山精神研究綜述[ J].蘇區研究, 2 0 2 2( 1) : 1 0 3 - 1 1 6;韓洪泉.長征精神論綱[ J].蘇區研究, 2 0 2 2( 3) : 9 5 - 1 0 6;張帆.老區精神研究述評[ J].蘇區研究, 2 0 2 2( 6) : 1 1 7 - 1 2 5;康鳳云,廖斌.理論、價值與路徑:蘇區精神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重維度[ J].蘇區研究, 2 0 2 2( 3) : 1 0 7 - 1 1 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 日韩免费成人| 亚洲男女天堂|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你懂的|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国产亚洲精|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国产91高清视频|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久久亚洲天堂|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欧美五月婷婷|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中文字幕2区| 偷拍久久网|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导航|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久久视精品|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日韩午夜片|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欧美性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精品久久蜜桃|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久草视频中文|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免费在线成人网| 波多野结衣二区|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精品人妻AV区| 91亚洲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性|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69精品久久| 欧美一级在线看| 在线观看av永久| 午夜爽爽视频| 国产精品3p视频|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国产青榴视频|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一个色综合久久| 在线亚洲小视频|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18| 色久综合在线| 婷婷综合色|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五月婷婷综合色|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