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在“東方從屬于西方”的世界歷史進程和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百年歷史劫難中,中華法治文明開啟了從傳統向現代的過渡與轉型進程。它始終面臨如何處理中國與西方法治文明、社會主義與中國傳統法治文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法治文明之間關系的三大難題。習近平法治思想不僅破解了這三大文明難題,而且將中華法治文明推向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高度。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中華法治文明成功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理論標志,它呈現出自身獨有的、順應人類法治文明發展趨勢的、合乎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法治文明價值理念、共存邏輯和實踐方式,進而創造了人類法治文明新形態。
[關鍵詞] 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國式現代化法治文明;人類法治文明新形態
[作者簡介] 李娟,法學博士,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馬克思唯物主義法律思想的內在邏輯和時代價值”(項目批準號: b u c t r c 2 0 2 2 3 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依法治國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溯源研究”(項目批準號: 1 9 B F X 0 2 1)的階段性成果。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臨國內外新形勢中出場、發展及完善的。其堅持實踐思維和問題導向,破解了中華法治文明現代化面臨的三大文明難題,即如何處理中國與西方法治文明、社會主義與中國傳統法治文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法治文明之間的關系,將中華法治文明推向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高度。歷時性的歷史傳承空間和共時性的世界競爭空間,是解決法治文明歷史問題和互鑒問題的時空基點。中國式現代化法治文明要處理好與中華優秀傳統法治文明的歷時性傳承關系以及與人類優秀法治文明的共時性借鑒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能“關起門來搞法治”[ 1],既要提煉出中華優秀傳統法治文化中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 2] 3 1 4,又要“學習借鑒世界上優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1],發揮“文明交流互鑒”在“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紐帶”[ 3]作用。習近平法治思想在科學、正確、有效處理社會主義法治文明與中華優秀傳統法治文明、人類法治文明有益成果、資本主義法治文明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形成了創新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法治文明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一、堅持人民至上和黨的領導是破解中華法治文明現代化難題的根本紅線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中華法治文明的現代化過程之所以會面臨中西之間、現代與傳統之間的文明難題和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舊中國的統治者們因階級局限性要么割斷歷史,要么“想象突然就搬來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飛來峰’”[ 4],最終導致其所建立的政治與法治制度因不合國情、不得民心而失敗。而中國共產黨則在不同文明于共時性與歷時性空間的交互碰撞、涌動對話過程中,始終把握住了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場和黨的領導的“政治清醒和政治自覺”[ 5] 4 2,不僅從根本上破解了法治文明難題,更是將中華法治文明推向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高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跨越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在改革開放和共時性世界空間中必然要與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治文明進行對話與交流。那么,如何擺脫資本主義法治文明現代化的依附性弊端,尤其是來自西方自由主義法治文明的霸權輸入,進而獨立自主探索符合中國的歷史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和政黨政治規律的法治文明,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必須牢牢把握并深入研究的重大政治問題。一個國家的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選擇既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又是由這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社會主義中國的基本國情和政治邏輯集中體現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6] 5 7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7]。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和重大成就證明,人民群眾和黨的領導才是中國式現代化法治文明的根本依靠力量和根本領導力量。
人民群眾是中國式現代化法治文明的根本依靠力量。“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 8]中國人民崇德尚義、與人為善、懲惡揚善、熱愛和平、天下大同的法治文化追求,對教育、收入、醫療衛生、居住環境等“美好生活的向往”[ 9] 4的法治保障需求,以及“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延展”[ 1 0]的法治價值期待,是中國式現代化法治文明形成和發展的推力。依靠人民群眾守法護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 1]的良好社會風氣,是中國式現代化法治文明穩固長存的群眾基礎。中國共產黨正是在不斷汲取人民法治文化智慧、滿足人民美好法治需求、及時解決人民群眾法治領域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依靠人民筑牢法治權威的過程中,把中華法治文明推向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高度。
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法治文明的根本領導力量。法治唯有遵循政治國家的歷史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和政黨政治規律,才能真正發揮規范和調節政治經濟社會關系的治國重器功能。“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 1 1],這是中國大一統歷史文化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規律、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集中展現。“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 1 2],是中國式現代化法治文明歷史出場和發展完善的最根本的保證。唯有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之下,中國式現代化法治文明才能保持破除特權與資本壁壘、鞏固與加強黨的執政地位、維護人民當家作主權益的正確方向,避免“在根本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 5] 6 0,并隨著黨的自我革命不斷發展和創新。
立足人民至上和黨的領導這兩個政治站位,我們能夠精準科學地把握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明與中國傳統法治文明、西方法治文明之間的本質區別。一方面,旗幟鮮明地反對人治思想和長官意識的封建專制作風,抵制三權鼎立、多黨輪流坐莊的西方憲政模式。另一方面,任何一次法治改革都要毫不動搖地把黨的主張和人民意愿通過民主集中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上升為法律意志和國家意志,立足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紅線,堅定人民至上,牢筑社會主義法治意識形態根基。
二、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要擇善而用
近代以降,中華法治文明之所以“被迫”進入現代化歷程,原因有兩點:一是西方法治文明的強勢入侵和西方列強的殖民掠奪。西方列強從西方中心主義出發,把近代化和現代化等同于西方文明,主觀上企圖分裂、詆毀乃至替代中國傳統法治文明,客觀上推動著中國傳統法治文明被迫與西方文明展開不平等的對話。在“東方從屬于西方”、資本主義較之封建主義有較大優勢的世界格局下,中國傳統法治文明不得已步入以西方法治為藍本的現代化進程之中。二是中國傳統法治文明不適應人民需求和時代需求。禮法合一、家國同構、引經決獄的儒家法治文明在中國封建社會上升時期發揮了鞏固大一統政治格局、形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但在宋明以后,中國傳統法治文明中的皇權專制、壓制個性、等級森嚴、家長制等秩序建構理念和方法的弊端開始不斷凸顯,不僅無法滿足以黃宗羲、李贄等為代表的進步知識分子的精神需求,而且無法在解放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物質文化水平、展現中華文明先進性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更無法適應資本主義引領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世界潮流,從而導致封建王朝在與西方列強的兵刃交鋒和文明入侵中節節敗退,最終走向沒落。也正是因為中華法治文明“被迫”卷入西方主導之下的法治現代化歷程,所以法治現代化等于西方法治現代化的思維觀念自近代以來一直存在,加之歷史虛無主義、西方憲政民主思潮以及“普世價值”的險惡傳播,一些西方自由主義法治吹捧者和追隨者依然以西方法治為藍本否定中華法治文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重視“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闡發我國優秀傳統法治文化”[ 6] 3 0 4。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有力的領導下,理性辯證看待中華傳統法治文明,挖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已漸成主流。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智慧集中表現為,以民為本、以和為貴的價值理念以及懲惡揚善、體恤老弱、罰當其罪、從嚴治吏的治國策略。它能以獨立的意識形態穿越歷史,至今依然植根于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日常行為慣習、思想文化觀念以及對法律認知理解的思維方式之中。故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包含的某些觀念、思想、策略等都會對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推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構以及人民群眾守法信法護法意識的提高產生很強的文化導向作用。
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辯證地處理好了社會主義法治文明和中華傳統法治文明的關系,將著力點和中心點落腳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挖掘、闡發、傳承與發展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 5] 2既然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所包含的部分法律價值追求和法治治國策略依然符合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法治認知和法治需求,那么,全面依法治國就要有效地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智慧和精華,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因植根于封建地主私有制經濟基礎和服務于皇權專制與貴族特權而帶有一定的封建色彩和人治文化。所以,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1 3],賦予其社會主義法治新內涵。將傳統民本思想轉化為人民至上的立場觀點方法,將以和為貴轉化為注重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政治效果相統一的人性執法和公正司法模式,將懲惡揚善、體恤老弱轉化為運用法治實現善治的評價標準,將從嚴治吏轉化為依規從嚴治黨管黨的黨的建設策略以及“抓關鍵少數”的法治建設策略,將“霸王道雜之”轉化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法治方法等,如此才能真正凸顯出社會主義法治文明的先進性和優越性。
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為契機,把人民心心念念的法治期待和法治理想貫通融入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全過程,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飛入尋常百姓家”,真正融入進人民群眾日常習慣、日常思維、生活習俗之中。法治中國建設如果能從形式上的法律權威上升為實質上的文化權威,對人們的行為和觀念產生深遠的、強有力的、自覺性的規范和調節作用,那么,這必然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真正意義上的“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 1 4] 4 0的保障作用。
三、對待人類法治文明有益成果要兼收并蓄
人區別于動物的最直接、最鮮明的表現就是,人類具有主體性的思維和意識,能夠主動、有目的、有意識地建立一整套規則體系來指導或約束自身的行為,這是人類社會從原始蒙昧邁向文明社會的主體條件。法律或法治文明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形態、不同民族區域、不同文化地域都是廣泛存在的,并在自身獨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環境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法治文明,或者稱之為法系,比如中華法系、英美法系(普通法法系)、大陸法系(羅馬法系)等。在經濟全球化創造的共時性世界空間中,以自信自立的態度和交流互鑒的方式處理本土法治文明與外來法治文明之間的關系,成為提升政治國家世界認同感和文明影響力的明智之舉。舊中國的統治者們因階級局限性和背離人民立場,沒有處理好與外來法治文明尤其是與西方法治文明的關系,要么故步自封,要么崇洋媚外。習近平法治思想出場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之中,它以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 1 5]的高遠理想和偉大胸懷,創造性地提出了對待人類優秀法治文明成果的基本觀點和方法。
人類社會的法治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要平等相待,這是看待人類優秀法治文明成果的思維起點。經歷過文明蒙塵的苦難和血與火的斗爭的中華民族與中國共產黨,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執政黨都更加深切體會和高度重視民族平等、文明平等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指出:“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都閃爍著璀璨光芒,為各國現代化積蓄了厚重底蘊、賦予了鮮明特質,并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共同為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 1 6]中華法系、英美法系、大陸法系是人類社會法治文明的三朵金花,它們各自創造了以和為貴、天下大同、崇德尚義的東方法治文明和彰顯個性、自由民主、形式正義的西方法治文明,攜手推動著人類社會法治文明的不斷前行。
互學互鑒是對待人類優秀法治文明成果的根本態度。人類社會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 3]。不同國家在治國理政過程中既面臨著因基本國情、歷史文化和體制建構的差異性帶來的特殊性問題,諸如種族不平等、宗教沖突、政治合法性等問題,同時又面臨著因工業化、市場化、全球化帶來的普遍性問題,諸如貧富差距、政府腐敗、極端貧困、環境污染等問題。而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矛盾焦點不僅僅是根本立場問題,還有方法策略問題。各國政府應該在穩定政權和發展經濟的前提下,尋找一個能夠合理有效解決社會矛盾同時又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理性良策。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問題方面,社會關系法則的制度重構和價值重構往往要比科學技術更為重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1 7]基于問題導向基礎上的法治文明間互學互鑒,可以為各個政治國家解決諸如反腐敗、反貧困、反種族歧視等治國理政問題以及恐怖主義、全球疫情、環境污染、跨國犯罪等全球性問題,提供方法手段、價值理念、制度建構等方面的經驗借鑒和文明支撐。
“不搞意識形態對抗”[ 1 6],要兼容并蓄。法律規則是人類思維的產物,而人類的思維又受制于其物質生產方式的制約,故而不同的生產生活交往方式及人文地理歷史環境創造不同的法治文明樣態。多樣性和多元化是法治文明產生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 9] 2 5 8一方面,要尊重法治文明的多樣性,超越文明隔閡、文明沖突、文明優越,摒棄非此即彼、唯我獨尊、敵視對抗,堅決反對法治文明交流互鑒中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另一方面,要以見賢思齊、兼容并蓄、交流互鑒的胸懷氣魄汲取不同法治文明中的有益成果,增強社會主義法治文明的先進性和引領性。
四、對待資本主義法治文明不能搞全盤西化
中華法治文明與資本主義法治文明的交流彌合不僅貫穿于中華法治文明現代化全過程,而且也是近代以來世界法治文明交流互鑒進程中關注的焦點問題。舊中國的統治者以及一些知識分子屈服于西方列強霸權,追求全盤西化,卻因違背人民意愿、基本國情和發展大勢而徹底失敗。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啟了自信自立自強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法治文明的歷史征程。但由于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西方憲政民主等錯誤思潮的強勢入侵,部分人依然對三權分立、政黨競爭、司法獨立的西方自由主義法治制度和法治理論癡迷不改,陷入了“唯西方論”的思想誤區。面對法治領域存在的意識形態危機,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面系統地闡釋了如何對待資本主義法治文明以及如何處理好社會主義法治文明與資本主義法治文明之間關系的根本態度、底線要求和正確方法,創造了人類法治文明新形態。
不能全盤西化、不能全面移植、不能照抄照搬的“三不能”是對待資本主義法治文明的根本態度。從理論邏輯來看,法律的本質是對國家的經濟關系法則、政治關系法則、社會關系法則的規范化記載。而這三種法則“都是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 4],盲目照搬他國政治經濟制度勢必違背法律產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從歷史邏輯來看,舊中國“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種方案”[ 4],不僅沒有完成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歷史重任,反而讓國家更加貧弱無力,讓列強更加肆無忌憚,讓人民更加飽受欺辱之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法治建設決不能重蹈歷史的覆轍。從實踐邏輯來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滿足了人民的法治需求和法治期待,同時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征程中發揮了良法善治的作用,是管用的、合腳的、行得通的。全盤西化、全面移植、照搬照抄,不僅行不通,而且“會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 4],最終不幸的還是人民群眾。
“決不走西方所謂‘憲政’、‘三權鼎立’、‘司法獨立’的路子”[ 6] 2 9 0,這是對待資本主義法治文明的底線要求。多黨競爭、三權分立、司法獨立是西方憲政體制的制度構成,是對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價值理念的制度反映,其折射出來的是資本主義私有資本對政治關系和社會關系的支配與控制。多黨競爭是以自由競爭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私有資本經濟運行法則對政黨關系的僭越;三權分立在歷史上是“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王權進行斗爭的方式”,是“平衡資產階級內部的統治關系的一種方式”[ 1 8];司法獨立更是資本和資本家維護資本主義“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法治秩序的遮蔽。私有資本完全支配下的政治經濟社會關系,勢必會陷入“黨爭紛沓、相互傾軋”“民族隔閡、民族沖突”“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相互掣肘、內耗嚴重”[ 4]的亂象旋渦。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依憲治國、依憲執政、依法治國、依法執政,這個“憲”和“法”是“扎根中國文化、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 6] 3 0 1的社會主義憲法和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它突顯出來的是人民至上的法理邏輯,其與建立在資本至上的法理邏輯基礎上的西方憲政制度有著本質的區別。黨的領導和人民至上理念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人民司法制度、民主集中制度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能夠有效地發揮“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1 9]的制度優勢,這是西方憲政體制絕對替代不了的。所以,在“反對和抵制西方‘憲政’、‘三權鼎立’、‘司法獨立’等錯誤觀點”[ 2 0]方面,態度要堅決、立場要堅定、政治要清醒。“把握原則、堅守底線,決不能把改革變成‘對標’西方法治體系、‘追捧’西方法治實踐。”[ 6] 3 0 3
“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
用”[ 9] 1 5 6,是對待資本主義法治文明的有效方法。對資本主義法治文明持完全敵視態度以及棄而不用,不符合中國共產黨人一貫奉行的文明平等、開放包容、交流互鑒的文明觀。資本主義法治文明中也包含著人類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科學揚棄才是正確方法。一方面,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看,資本主義法治文明包含的人權理念、限權方法、契約理論在反抗封建特權、宣揚自由民主、促進市場經濟發展方面確實發揮了歷史進步作用。科學社會主義法治文明實質上就是對資本主義法治文明的揚棄,徹底消滅資本主義私有財產的剝削性,讓財產或者資本回歸于人民大眾、復歸于“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 2 1]、助力于共產主義必然勝利之社會發展大勢。另一方面,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實踐歷程來看,要建構“法治意識、契約精神、守約觀念”[ 5] 3 0的市場經濟規范,可以“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2 2];要從根本上剔除腐敗毒瘤,堅決防止黨員領導干部成為利益集團代言人,就要在堅持黨的領導和民主集中制原則基礎上合理借鑒資本主義法治文明關于權力制約、程序法治的理念和方法,增強“法治意識、程序意識、證據意識”[ 2] 5 5 0,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以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勢和效能,讓司法權、行政權、監察權在分工協作的基礎上相互制約和監督,同時構建人民監督權力的方便路徑。
參考文獻
[ 1] 習近平.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J].求是, 2 0 1 5( 1) : 3 - 8.
[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2 0: 3 1 4.
[ 3] 習近平.開放共創繁榮 創新引領未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 0 1 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N].人民日報, 2 0 1 8 - 4 - 1 1( 3).
[ 4] 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六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J].求是, 2 0 1 9( 1 8) : 4 - 1 5.
[ 5] 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2 0.
[ 6]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2 2.
[ 7] 習近平.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1 9: 5 8.
[ 8] 習近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J].求是, 2 0 2 1( 3) : 4 - 1 5.
[ 9]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4.
[ 1 0] 習近平.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 J].求是, 2 0 1 9( 1) : 4 - 1 1.
[ 1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1 7: 2 0.
[ 1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 0 1 5: 3 5.
[ 1 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 0 1 7: 3 1 3.
[ 1 4]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2.
[ 1 5]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2 1: 6 4 .
[ 1 6] 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 N].人民日報, 2 0 2 3 - 3 - 1 6( 2).
[ 1 7] 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N].人民日報, 2 0 1 9 - 0 5 - 1 6( 2).
[ 1 8] 李娟,王含陽.西方憲政理論意識形態性的辯證批判[ 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 2 0 2 1( 9) : 1 1 3 - 1 2 0.
[ 1 9] 習近平.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J].求是, 2 0 2 0( 1) : 4 - 1 3.
[ 2 0] 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 N].人民日報, 2 0 2 3 -0 2 - 2 7( 1).
[ 2 1] 馬克思. 1 8 4 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0 0 0: 8 1.
[ 2 2] 鄧小平文選(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9 3: 3 7 3.
(編輯: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