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三民主義是近代中國的重要政治概念,也是中國共產黨宣傳政治主張的媒介之一。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借助紀念話語多角度地闡發三民主義,通過明晰共產主義與三民主義的理論關聯、闡發自身對三民主義的政治實踐以及將三民主義融入抗戰時局等方式,以推進民族解放事業和增強政治合法性。對三民主義的闡發成為考察中國共產黨因應時局、推進民族解放事業的重要視角。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三民主義;紀念話語;全面抗戰
[作者簡介] 秦勤,歷史學博士,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全面抗戰期間,具有崇高政治權威的三民主義是社會輿論中的重要符號,中國共產黨通過闡發三民主義表達自身政治主張,將共產主義理論、政治實踐同三民主義發展演進緊密聯系,強調自身在發展三民主義理論中的貢獻,并借用三民主義的政治權威,強化政治合法性。本文擬考察中國共產黨紀念話語中的三民主義言說,分析寄寓其中的多樣政治主張,揭示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復興關鍵時期調用革命文化資源、因應抗戰時局的努力。
一、馬列主義與三民主義的理論演進
紀念話語在闡發三民主義的過程中指出,三民主義是中國革命運動深入發展的反映,它深受近代社會運動和域外思想的影響,尤其是馬列主義與三民主義的關系被用來闡發共產主義理論的中國意義,有助于擴大該理論的影響力。
早在全面抗戰前,運用紀念話語強調三民主義的現實價值。三民主義在近代中國的革命進程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國內各政黨不能忽視的思想資源。早期共產黨人較早地肯定這一理論,并將其視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之一。瞿秋白認為它是符合中國政治、經濟狀況的革命理論,有其歷史來源和現實基礎,不同于其他空想性的思想學說,“三民主義與基爾特主義等的分別,因為一個是中國經濟情形本身有此種要求而發生,一個是空想的和理論的”[ 1] 1 3 0。他認為三民主義的形成原因在于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的深刻變動,其中的民族主義更是先進中國人為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現狀的理論探索,“三民主義本是一個極簡單而毫不費解的主義,因為有外國的壓迫和欺凌,故首先有民族主義,……所以提倡民族主義是一個很簡單的意思,并不用何種高深理想”[ 1] 1 3 0 - 1 3 1。瞿秋白認為三民主義反映了列強侵略壓迫造成的國家疲敝落后,因應時局成為這一理論的底色。謝覺哉亦持相似觀點,他認為三民主義是“東方被壓迫民族唯一出路,我們前進一步,總理的明燈在前煌煌照著,再進一步,仍在前煌煌照著,不進的人,是不能看見的,真實的總理信徒,應當在行動中研究故訓得到成功”[ 2]。謝覺哉在紀念話語中肯定了民族主義于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重要價值。
而到全面抗戰時期,紀念話語對三民主義相關內容作了全面闡發。就其興起背景而言,陳伯達指出經濟基礎的變化是產生三民主義理論的根本原因,“恰是中國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在政治上出現的時候,而當時中國資本主義才有最初步的萌芽,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在中國還未展開”[ 3]。陳伯達運用唯物史觀分析這一問題,將三民主義的形成與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的巨大變動聯系起來。三民主義還反映了民眾的革命愿望。在1 9 4 0年1 1月的孫中山紀念中,《新華日報》認為“俄國一九〇五年的革命,歐美資產階級的民主,中國太平天國和義和團底農民起義,內反封建,外抗侵略,遂使孫中山先生底民族民權民生之觀點,蔚成為三民主義之思想體統”[ 4]。三民主義由近代中國內外思想潮流與革命實踐共同促成,它是中國革命運動和社會發展的產物,在紀念孫中山逝世十四周年時,陸力明確指出三民主義的歷史地位:“三民主義是中國歷史的產物,使我們民族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中國各黨各派合作的政治基礎。”[ 5]正因為三民主義與中國歷史進程密切相關,有著因應時局的現實作用,也為中共借助闡發這一理論和迎接政治挑戰提供思想支撐。
紀念話語闡釋三民主義的思想來源。中國共產黨借助紀念話語闡明三民主義的思想發展歷程,指出三民主義是傳統文化因素和西方政治思想融會貫通的產物。三民主義的生成與孫中山思想中的傳統文化因素有關,如仁義、和平、革命、大同等思想,[ 6]如何評價這些文化因素成為闡發三民主義繞不開的重要議題。針對這一問題,陳伯達直言:“在中山先生思想中有思想的消極陳跡,又是繼承了中國過去文化思想的一部分精華,這些是沒有誰否認的。然而如果把中山先生的基本思想當成只是封建社會道統的繼承,那并不是從歷史的向前來看中山先生,而恰是從歷史的向后來看中山先生?!盵 7]這一言說與當時社會背景密切相關,因近代文化發展的總體趨勢是拋卻傳統文化而迎合西學,西方的學術、制度甚至生活方式都逐漸滲透進中國的政治文化肌理,當時主張全盤西化的知識精英雖然不多,但大多主張運用西方學術和制度來改造中國。“九一八”事變后,隨著民族危難不斷加深,知識精英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也發生改變,逐漸認可傳統文化在培育民族精神和現代國家意識中的作用,并將其視為構建現代民族國家之必需。
在全面抗戰時期,傳統文化進一步地擺脫了近代以來屢遭否定的尷尬地位,知識精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迅速上升,“孔子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自然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 8],隨著傳統文化的境遇得到改善,國民黨更是將傳統文化視作增強政治合法性的政治資源之一,“戴季陶主義”正是此中的典型代表。在言說三民主義時,戴季陶極力發揮孫中山思想中的傳統因素,“戴季陶主義則或是歪曲孫中山的思想理論,或是夸大其中的消極因素,或是利用孫中山闡釋某系概念時的不嚴密性,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更加以發揮。在當時,它適應了國民黨右派的政治需要,成為他們破壞國共合作并對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器”[ 9]?!按骷咎罩髁x”反映出國民黨試圖通過控制和壟斷孫中山思想的解釋權,在消解其革命性的過程中將其轉變為統制民眾思想的工具,鄧小南指出“在面對原本陌生的新環境之際,
決策者們傾向于尋找輕車熟路,通過歷史記憶去發掘思想資源,依靠對于原本熟悉的固有精神原則的重新闡發,奠定比較安寧的施政基礎;為了保持穩定感甚至建構起某種信任格局,在面對當前的挑戰、鋪展通向未知的道路時,常常強調與既往、與‘已知’的延續”[ 1 0]。針對當時頗為流行的“戴季陶主義”,陳伯達意在從史觀上予以區別。在紀念話語中,陳伯達認為戴季陶主義是回向傳統的保守退化史觀,而中國共產黨則主張面向進步未來的進化史觀,兩種史觀從不同角度來梳理三民主義的發展過程。王明認為三民主義不但接續了中國思想的傳統,也吸收了歐美的重要政治思想,[ 1 1]包括“從西方的資產階級民主派或甚至君主立憲派(如俾斯麥) ,西方的小資產階級烏托邦社會主義者,一直到無產階級科學社會主義者,特別其晚年的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最深受國際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的影響?!盵 7]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則是馬列主義。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三民主義得以深入發展而成為新三民主義,最終成為指導中華民族實現民族解放的綱領。周恩來也指出正因為三民主義綜合了世界范圍內的進步思想,從而為抗戰現實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思想。[ 6]紀念話語對“戴季陶主義”的否定與糾正的實質在于維護三民主義的活力,是基于革命歷史與抗戰形勢的主動判斷,認為三民主義有助于應對全民抗戰時期艱難的民族危難,而著力維護其真意,不致因為戴季陶代表的國民黨右派的歪曲而使得這一理論日漸庸俗化,最終失去鮮活的時代價值,紀念話語也有助于延續國內革命思想的傳播,不致因為全民族抗戰而放棄自身的革命主張,完全落入國民黨右派塑造的理論窠臼。正如有學者指出:“在實際的歷史中,并不像歷史學家所通常說的那樣,對歷史的回顧決定了對未來的選擇。真實的情形往往是,對未來的估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左右著人們應回憶哪些歷史,凸現哪一部分過去,強調什么樣的遺產,突出何種傳統。所以,任何所謂的‘回顧’、‘檢討’,幾乎都是有立場、有預設的?!盵 1 2]我們看到,紀念話語對三民主義的詮釋和闡發,離不開對抗戰時局的關切,尤其是在面對抗戰時期不同階段的嚴峻形勢,中國共產黨攝取三民主義中的不同內容來分析時局、闡發自身的政治主張,從而希冀于改善抗戰方針政策,推動民族解放事業朝向更好的發展方向。
紀念話語指出三民主義是團結國內抗日力量的思想資源。吳敏認為,民國十三年國民黨改組,共產黨加入了國民黨,孫先生集合了全國革命人士到國民黨的組織之內,并且規定實現三民主義的具體辦法,聯俄聯共扶植工農等三大政策,這樣形成了新的統一戰線。[ 1 3]三民主義的形成與民族解放事業密切關聯,它隨著孫中山革命實踐的不斷深入而有所發展,為國共兩黨合作提供了思想基礎。[ 1 4]時人稱不論相信何種信仰何種主義,只要其目的在求中國的自由平等,都能共同相信三民主義,此既成為統一戰線的思想基礎,“在今日中國凡相信國家主義、民治主義,或我們相信共產主義的人,都應該承認三民主義是今日救中國和將來建設中國的必由之路。三民主義的政綱,應該成為全國各黨各派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綱領”[ 6]。隨著社會變遷與時代發展,三民主義也由舊趨新,成為時局演變下思想理論隨之進步的體現。正是社會的不斷發展,促成了三民主義與現實關聯日益密切,對社會運動的指導作用不斷增強。
紀念話語強調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緊密關系,為共產主義理論的宣傳張本。起初,共產主義的擁戴者并不多,而隨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壯大,共產主義理論也不斷為人接納而成為近代中國的重要思潮。早在國民大革命時期,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即有了交融互通的現象。[ 1 5]到了全面抗戰時期,馬克思主義與三民主義的相通之處得到全面地闡發,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理論基礎, 1 9 3 9年,《新中華報》明確主張將馬克思主義與三民主義聯系起來。[ 1 1]紀念話語詮釋二者的關聯,以錨定自身意識形態與中國近代革命的關系,試圖借助現存政治體系中的權威符號來擴大影響力。尤其在全民族解放的使命下,二者逐漸交匯融通,“對今天中國的任務是實現民族獨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的認識,又是一致的。國父看到了這點,才肯定的說共產主義對三民主義是一個好朋友”[ 1 6]。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的共通性是紀念話語的重點言說對象,唐蕨認為孫中山雖然曾經說明馬列主義與三民主義的不同,但其深意在于“說明共產主義和三民主義是可以相容的”[ 1 7]。紀念話語將兩種理論的政治目標融合于抗戰時期的政治實踐中,在厘清追求抗戰勝利和民族解放的目標時不斷增強共產主義理論的影響力。在1 9 4 0年的孫中山紀念中,《抗敵報》號召“在今天中國歷史的具體條件下,堅決主張實行三民主義,并在真理論上、行動上、實際政策上充實了與發展了孫中山先生革命的三民主義與一切進步的主張,以便引導中國人民經過抗戰建國徹底勝利的階段,達到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徹底解放”[ 1 8]。兩種理論的融通有助于推動社會變革和抗戰局勢的好轉。
綜上,中國共產黨借助紀念話語對三民主義演進過程予以適當的闡發,以宣傳和擴大政治主張的影響力。中國共產黨還透過對三民主義思想底色的分析,指出其中包含著傳統文化和馬列主義等思想元素,從理論層面將三民主義與自身歷史聯系起來,作為宣傳和擴大政治影響的理論依據。
二、中國共產黨對三民主義的政治實踐
中國共產黨紀念話語從理論和政治實踐的兩個方面構建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聯系。通過多角度的解讀,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的關聯得以密切,有助于宣傳中共的政治理念和增強政治合法性。
紀念話語梳理了馬列主義融入近代中國革命思想的過程,即促成三民主義由舊而新的革命性變化,還形成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吳克堅認為孫中山“能夠在痛苦的經驗中,手定出實現三民主義的政策和方法。這里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民國十三年孫中山先生所親自領導的國民黨的改組,這次改組的主要內容就是孫中山先生為國民黨手定了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著名的三大政策,孫中山先生把聯俄聯共扶助工農這三大政策為實現三民主義的主要政策和方法,這樣就使孫中山先生理想革命的三民主義,不僅更充實了其實際內容,而且使其有實現的可能”[ 1 9]。在1 9 3 8年的孫中山紀念中,《抗敵報》刊文稱,“孫中山先生這一偉大的三民主義綱領和統一戰線的三大政策,實在是出于半殖民地地位的大革命家對于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貢獻,他不但規定了三民主義作為中國革命的綱領,而且還提出了如何才能實現這三大綱領的三大政策”[ 2 0]。由此可見,基于全面抗戰時期的復雜形勢,紀念話語中的共產主義與三民主義的關聯得以加深。
紀念話語還言明兩種理論的區別,表達自身的堅定理論立場。中國共產黨擁護三民主義但并不等于放棄共產主義而信仰三民主義,其原因如下:“第一,因為他們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科學共產主義的頭腦,他們能把握中國一切具體的歷史運動規律,所以他們以能根據歷史的發展和民族人民的需要,具體地在各種一定時機中充實和發展三民主義,并提出一切可能實現三民主義的方法?!盵 3]陳伯達認為中國共產黨遵奉三民主義是因為它符合全面抗戰的政治形勢,而并非放棄馬克思列寧主義信仰,“他們不但要實現三民主義的事業,而且還要進一步地實現共產主義的事業。按照三民主義最高的革命原則,三民主義革命的貫徹,是在于驅逐日寇,廢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和封建的財產制度。而科學共產主義則是在中國無產階級的社會基礎上,要求由驅逐日寇,廢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和封建的財產制度,進到廢除一切人對人的剝削。”[ 3]在紀念話語中,陳伯達進一步闡明中共的政治目標:近期目標是在三民主義的指導下推進民族、民主以及民生等問題的解決,而長遠目標仍在于徹底消除剝削和實現民眾解放,此言的實質在于剖陳三民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關聯,厘清社會輿論對共產黨思想信仰的模糊認識。
紀念話語進一步闡明三大政策的現實作用。在1 9 3 8年的孫中山誕辰紀念中,陸平認為三大政策是實現三民主義的方法,“如果沒有革命的三民主義之高尚的理論的原則,則絕不會有革命的三大政策之實踐底方法,同樣,沒有革命的三大政策,革命的三民主義也將成為與脫離實踐的烏托邦的空想”[ 2 1]。三大政策的最大作用在于將三民主義逐漸轉變為社會現實,“沒有三大政策就不會有革命的三民主義之實施。觀乎十三年改組后革命運動之發展”[ 2 2]。1 9 4 0年3月1 2日,在孫中山逝世十五周年紀念中,《新中華報》刊文稱若不徹底實行孫中山的三大政策,那三民主義就無從實現。[ 2 3]陳伯達在紀念話語中直言聯共政策的形成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曾幫助孫中山推進近代中國的革命進程。[ 3]因此,中國共產黨借助紀念話語號召民眾堅持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與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執行他的臨終遺囑,打破一切悲觀動搖與沒有出路的情緒,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奮斗下去,則投降危險必然克服,抗戰必然勝利,建國必然成功,中華民族的前途是無限光明的”[ 2 4]。紀念話語認為三大政策不僅是一種政治方略,更是實現三民主義和孫中山政治理想的具體路徑,三大政策有助于鞏固國共合作以及強化政治合法性,最終服務于抗戰大局。
紀念話語進一步闡明中共對三民主義的政治實踐。早在全面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就明確主張以三民主義作為抗戰時期的指導思想, 1 9 4 1年3月,在紀念孫中山逝世十六周年之際,《晉察冀日報》刊文總結中共為民族解放事業奮斗的表現,“以民族主義來說,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戰開始后都先后走上了抗日戰場,抗戰三年來,建立了無數的抗日根據地,保衛了廣大的中國領土,使廣大人民免為日本帝國主義所奴役,動員與組織了廣大人民參戰,堅持敵后游擊戰爭,牽制敵人在華兵力在半數以上,而且成為堅持抗戰,反對妥協投降的中堅力量”[ 1 5]。雖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取得了諸多成就,但在日軍的掃蕩侵略下仍有許多困難,故紀念話語呼吁國民政府根據三民主義和抗戰建國綱領,扶助敵后的黨政軍民。在根據地建設中,中國共產黨積極發展社會生產,推進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1 9 4 1年7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紀念抗戰四周年的宣言中聲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愿與國民黨及一切愛國黨派、愛國人民團結到底,為抗戰建國的共同目標而奮斗。[ 2 5]紀念話語列舉根據地的政治實踐,并不斷探索實踐三民主義的路徑。[ 2 6]在艱難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領導根據地民眾始終堅持抗戰,“他們是沒有任何彈藥與軍餉的援助,但憑自己的忠誠與創造力達到了這樣的奇跡。他們從敵人手中奪回了廣大的土地,建立了民主的抗日根據地”[ 2 7]。在經濟方面,中國共產黨實行雙減雙交政策,穩定根據地的經濟形勢,“實行了獎勵生產同時又保護工人的勞動政策,實行了鼓勵人民愛國心與發揚人民抗戰積極性的文化政策”[ 2 7]。堅持抗戰以及在對日作戰中的不斷勝利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三民主義而奮斗的決心。1 9 4 4年,《新華日報》在孫中山逝世紀念時總結抗日根據地的建設成就,抗日根據地“采取農貸,鼓勵組織變工隊等,從積極方面給以協助,同時,嚴格執行減租減息交租交息的政策,而征稅也以統一累進稅為原則,這就使負擔更為公平合理。而機關部隊學校等展開生產運動,做到自給自足,就更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更有助于生產的發展了。敵后和陜北不同,還不能做到豐衣足食的地步,那是因為條件不同,然而,都要在‘組織起來’的口號下,發展起合作社來的。在工業生產方面,更是鼓勵投資,發展民營工業,同時,對勞工也有法令予以保障。人民的生活,正是在民主政治和合理的財產經濟勞工政策之下,大大的改善的。這也是完全符合于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綱領和政策的”[ 2 8]。《新華日報》細致地宣傳根據地的社會建設成就,以此證明中國共產黨對民生主義的實踐,有助于進一步贏得民眾認同和強化自身的政治合法性。[ 2 9]
總的來看,紀念話語指出自身對三民主義的政治實踐,既是用實際案例證明自身對三民主義的遵行,同時也用事實說明三民主義對于根據地建設的積極作用,直觀呈現三民主義在抗戰時局中的重要價值。在實踐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揚三民主義的形象得以彰顯,成為增強政治合法性的依據。
三、三民主義與中共的政治合法性言說
借助紀念話語,中國共產黨將自身政治理念融入于三民主義話語之中,呼吁保障民權以推進民主政治、維護國共合作以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抗戰反對妥協投降等,以服務于抗戰的現實需要。
紀念話語在闡發三民主義的過程中,認為國民大革命和抗日戰爭前后賡續密切相關,突出了民族主義的現實意義,在革命語境下,大革命時期被視為革命的第一個階段,其革命目標是掃除軍閥以求國內統一,而抗戰則被視為革命的第二階段,其目標在于抵抗日軍侵略,實現民族解放,“現在日本帝國主義者要想征服我們、滅亡我們,正是我們起而爭取獨立自由的時候。我們只有在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政府的領導之下,統一意志集中力量和日寇抗戰到底,才能建設獨立自由的新中國”[ 3 0]。因此,紀念話語在一定程度上延續革命話語,將抗日戰爭融入革命語境中。雖然時代有所發展,但三民主義仍是應對時局的重要理論,“孫中山先生遺留給我們革命的三民主義,他把解決中國問題的基本點———民族獨立,民權自由,民生幸福———都提出來了,我們正應努力三民主義的研究,繼承三民主義的革命精神,為三民主義的實現而奮斗”[ 3 1]?;谌裰髁x的現實作用,中國共產黨著力將其運用于抗戰現實。
紀念話語強調發揮三民主義在團結民眾一致抗戰的作用。全民抗戰是弱小民族和國家爭取民族解放的必然路徑。在1 9 4 4年1 0月雙十節紀念中,《晉察冀日報》申明全國團結是實現三民主義的必然選擇。[ 3 2]紀念話語利用三民主義凝聚民眾抗戰意志,共同應對嚴重的民族危難。在全民抗戰事業之中,青年地位至關重要,要調動青年的抗戰力量則需統一其思想認識,在龐雜的思想之上建立共識,使“各種不同思想的青年,在抗日共同綱領之下團結起來,不管是相信共產主義的青年,或相信三民主義的青年,或相信其他主義的青年,或無主義信仰的青年,都應當在抗日共同綱領之下,化除成見團結起來”[ 3 3]。雖然青年的信仰并非完全一致,甚至如隔天淵,但王明認為三民主義完全可作為青年們的共同信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共同信仰是三民主義,國共及其他黨派在這一信仰的基礎上已經團結合作,那末各種信仰的青年當然更易團結了,當然我們決不能限制青年信仰自由?!盵 3 4]青年團結關乎抗戰大局,因此,以三民主義來凝聚青年思想成為推進抗戰事業的必然之舉。
紀念話語在言說三民主義時融入了國共合作的主張,將三民主義作為維護國共合作的載體。紀念話語強調三民主義是兩黨合作的思想基礎,“三民主義在歷史上已經有兩次成為統一戰線的旗幟,這正可以成為目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長期合作的借鏡”[ 1 3]?!缎氯A日報》刊文強調抗戰時期兩黨團結的意義,“中國共產黨、孫中山先生所創造的國民黨,都攜手合作為真正的中華民國,為實現三民主義底新中華民國,共同進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底民族解放戰爭”[ 3 5]。在1 9 3 8年孫中山逝世十三周年紀念上,《新華日報》稱要“加強國共兩黨的親密合作,我們更要繼續踏著陣亡的血跡,前仆后繼地擁上前線,抱定戰到最后一個人最后一支槍的堅定決心,準備流我們的最后一滴血”[ 3 6]。在1 9 3 9年孫中山逝世十四周年紀念上,陸力稱只有抱定堅持抗戰的信念,才能抵抗日軍進攻。[ 5]紀念話語被應用于全面抗戰初期的政治場域中,在民族危難急劇上升時更好地調整國內抗戰力量的關系,使其能迅速從內戰環境轉向抗戰局勢,實現政治力量的統一。在1 9 4 2年的黃花崗烈士紀念中,鄧拓直言只有集中全國革命的力量,貫徹三民主義的革命精神,才能求得新民主主義的徹底勝利。[ 3 7]此外,還應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應對日益嚴重的危機,“我們必須忠實地接受孫中山先生所給予我們偉大的高貴的遺產,發揚艱苦奮斗不動搖不妥協的革命精神,為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的徹底實現而奮斗”[ 2 0]。全面抗戰之初,中國共產黨運用三民主義維護國民黨在抗戰大局中的領導地位,主張在國民政府的領導下完成抗戰事業。
隨著全面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國民黨試圖打擊中國共產黨以鞏固自身統治。為了回應此類行為,在1 9 4 1年孫中山逝世紀念之際,中國共產黨指出國共兩黨的關系是影響戰爭走向的關鍵因素,“抗日戰爭正在一天比一天更迫切要求改善這種關系,但是這個要求能不能實現,無論如何,首先是要看國民黨對于民族抗戰的責任心與對于實現孫先生三民主義的責任心如何而定”[ 3 8]。紀念話語認為爭取抗戰勝利,必須反對國民黨獨斷專行,“我們統一戰線的政治基礎是三民主義,誰也不能在抗戰中有異圖鬧分裂。誰這樣做,誰就是幫助敵人??箲饎倮?,建設艱難,更需要大家合作共同努力。誰要想獨霸想分立,誰便會再度招致失敗”[ 3 9]。紀念話語直言,國共兩黨在抗戰期間和戰后重建中皆有充分合作的必要。與此同時,紀念話語也揭露出時局中的妥協投降趨向,指出他們曲解三民主義的事實,“堅決反對漢奸汪精衛派的假國民黨和假三民主義,同樣也堅決反對一切曲解和削弱三民主義,使三民主義實際上成為‘一民主義’‘半民主義’。我們不但要堅決擁護而且要堅決實行真正的三民主義,以粉碎假三民主義和對三民主義的一切曲解與削弱的企圖,我們堅決擁護堅持抗戰堅持三民主義的真國民黨,堅決反對破壞抗戰、投降敵寇、破壞三民主義的假國民黨”[ 4 0]。因此,三民主義是全面抗戰時期的關鍵政治資源,上溯可與孫中山、辛亥革命等政治資源相聯,下可與政權合法性相接,國民政府在這一時期中借助相關紀念資源來塑造自身的合法性和擴大政治影響力。[ 4 1]綜上,中國共產黨借助紀念話語既強調自身在三民主義指導下所取得的建設成就,也言明自身的困難與不足,使其成為彰顯自身政治理念與實踐活動的窗口。
總的來看,借助紀念話語,中國共產黨成功地表達自身因應抗戰時局的政治主張。中國共產黨不僅在國民大革命時期改造和遵奉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到了全面抗戰時期,仍然承認其指導思想地位。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圍繞三民主義的闡述對于當下的中華民族復興事業仍不乏借鑒意義,值得我們珍視和繼承。
參考文獻
[ 1] 瞿秋白.中國革命之新篇( 1 9 2 4年1月1 6日)[ G] / /.瞿秋白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8 5: 1 3 0.
[ 2] 覺齋(謝覺哉).去年今日( 1 9 2 7年3月1 2日)[ G] / /.謝覺哉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8 9: 9 0.
[ 3] 陳伯達.紀念馬克思與孫中山[ J].解放, 1 9 3 9( 6 6) : 1 8.
[ 4]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N].新華日報, 1 9 4 0 -1 1 - 1 2( 1).
[ 5] 陸力.紀念孫總理逝世十四周年[N].抗敵報, 1 9 3 9 - 3 - 1 3( 2).
[ 6] 周恩來.怎樣紀念孫先生的偉大[ N].新華日報, 1 9 3 8 - 3 - 1 2( 4).
[ 7] 陳伯達.論孫中山先生及其學說———《三民主義概論》增訂版序論[ J].解放, 1 9 4 0( 1 1 4) : 2 3 .
[ 8] 郭輝.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國家紀念日的增設與民族主義的彰顯[ J].中州學刊, 2 0 1 5( 6) : 1 3 3.
[ 9] 唐文權,桑兵編.《戴季陶集( 1 9 0 9—1 9 2 0)》前言[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1 9 9 0: 2 6 .
[ 1 0]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 0 1 4: 6 8 - 6 9.
[ 1 1] 紀念馬克思孫中山[N].新中華報, 1 9 3 9 - 3 -1 6( 3).
[ 1 2] 王學典.近五十年的中國歷史學[ J].歷史研究, 2 0 0 4( 1) : 1 6 5.
[ 1 3] 吳敏.在三民主義旗幟之下前進———為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而作[ N].新華日報, 1 9 3 8 -1 1 - 1 2( 4).
[ 1 4] 陳伯達.孫中山先生關于民族革命統一戰線思想的發展[ J].解放, 1 9 3 8( 3 3) : 6.
[ 1 5] 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十六周年[ N].晉察冀日報, 1 9 4 1 - 3 - 1 2( 1).
[ 1 6] 國父誕辰紀念[ N].新華日報, 1 9 4 3 - 1 1 - 1 2( 2).
[ 1 7] 唐蕨.擁護中山先生的革命傳統[ J].群眾, 1 9 3 8( 6) : 1 1.
[ 1 8] 紀念孫中山與馬克思[N].抗敵報, 1 9 4 0 - 3 -1 3( 1).
[ 1 9] 吳克堅.實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遺教[ J].群眾, 1 9 3 8( 1 3) : 3.
[ 2 0] 紀念民族巨人的誕辰努力完成民族解放事業[ N].抗敵報, 1 9 3 8 - 1 1 - 1 2( 1).
[ 2 1] 陸平.孫中山先生的一生及其革命事業[ N].抗敵報, 1 9 3 8 - 1 1 - 1 2( 2).
[ 2 2] 紀念孫中山先生[ N] .新華日報, 1 9 3 8 - 0 3 - 1 2( 1).
[ 2 3] 紀念兩個偉人孫中山與馬克斯[ N].新中華報, 1 9 4 0 - 3 - 1 2( 1).
[ 2 4]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三周年紀念對時局宣言[ J].解放, 1 9 4 0( 1 1 1) : 3.
[ 2 5]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四周年紀念宣言[ N].晉察冀日報, 1 9 4 1 - 0 7 - 0 7( 1)
[ 2 6] 續范亭.七七抗戰六周年寄晉西北同胞及諸同志并以自勉[ N].抗戰日報, 1 9 4 3 - 0 7 - 0 7( 4).
[ 2 7]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六周年紀念宣言[ N].抗戰日報, 1 9 4 3 - 0 7 - 0 7( 4).
[ 2 8] 告慰國父———敵后怎樣實行國父遺教[ N].新華日報, 1 9 4 4 - 0 3 - 1 3( 2).
[ 2 9] 紀念孫中山先生( 1 9 3 8年3月) [ G] / /.蔣伯英主編.鄧子恢閩西文稿1 9 1 6—1 9 5 6.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 0 1 6: 3 9 1.
[ 3 0] 鄂各界紀念會告民眾書[N].新華日報, 1 9 3 8 - 0 3 - 1 2( 2).
[ 3 1] 紀念馬克思和孫中山[ N].新華日報, 1 9 3 8 - 0 5 - 0 5( 1).
[ 3 2] 今年國慶節意義重大 陜甘寧邊區決熱烈紀念[ N].晉察冀日報, 1 9 4 4 - 1 0 - 0 6( 4).
[ 3 3] 凱豐.紀念黃花崗與中國青年當前的任務[ N].晉察冀日報, 1 9 4 3 - 0 4 - 0 1( 1).
[ 3 4] 在抗戰建國的目標下來團結全國青年———王明同志在西青救大會的講演[ N].新中華報, 1 9 3 8 - 1 0 - 1 5( 4).
[ 3 5] 紀念兩個偉人———馬克斯和孫中山先生[ N].新華日報, 1 9 3 9 - 0 5 - 0 5( 1).
[ 3 6] 邊區各界紀念孫總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戰陣亡[ N].新華日報, 1 9 3 8 - 0 4 - 0 2( 2).
[ 3 7] 鄧拓.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殉難三十一周年[ N].抗敵報, 1 9 4 2 - 0 3 - 3 1( 1).
[ 3 8] 孫中山先生逝世十九周年[N].解放日報, 1 9 4 1 - 0 3 - 1 2( 1).
[ 3 9] 辛亥、北伐與抗戰[N].新華日報, 1 9 3 8 - 1 0 -1 0( 1).
[ 4 0]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 我們的嚴重任務[ N].抗敵報, 1 9 3 9 - 1 1 - 1 1( 1).
[ 4 1] 周游.國難與國慶: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對“雙十節”的紀念與闡釋[ 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 0 1 5( 2) : 1 8 0.
(編輯: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