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透視、證成與因果: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之維

2023-12-29 00:00:00楊文帥
廣西民族研究 2023年6期

【摘 要】準確認識和厘清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之維,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前提。時至今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有著不斷豐富和完善的理論意涵和實踐需求,這就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探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文章旨在通過透視、證成與因果三個維度,以整體性視角審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其中,以透視之維審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聯動結構,嘗試回答“是什么樣”的結構之問;以證成之維審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感結構,嘗試回答“為什么是”的結構之問;以因果之維審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機理結構,嘗試回答“何以定型”的結構之問。當然,上述三個維度又是貫通聯系的,彼此相互透視、相互證成及相互因果。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多元一體;透視性;證成性;因果性

【作 者】楊文帥,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350。

【中圖分類號】C9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3)06-0008-0011

一、引 言

結構問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研究和實踐推進的一個基礎性議題。如何對中華民族的結構進行闡釋,曾由來已久地成為困擾理論界與應用界的難題,直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費孝通先生系統性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具體參見費孝通先生于1988年秋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泰納講演”(Tanner Lecture)上的講演,發表了著名論文《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及隨后整理出版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書。】

,才首次為清晰、合理、系統解釋中華民族的本質結構提供了方向和路徑。基于中國自古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與現實國情,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不僅很快成為學界研究中國民族問題的主流范式,還成為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重要構成部分,這一趨向歷經30多年延續至今,并被諸多學科廣泛應用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闡釋。總的來說,學界根據中華民族共同體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研究進路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個類別:

一是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形成歷史。石碩以“擴大”和“綿延”兩個基本線索試圖勾勒中華民族聚合與演進的歷史過程,認為中華民族由互不相干的“多元”走向“多元一體”,文化、民族與疆域及統一數千年來一直代代相傳;[1李懷印對華夏文明起源梳理之后認為,中華民族經歷了從“一元多體”到“多元一體”的演進過程;2關凱認為中華文明構造出一個“天下觀”的整體性秩序,從古至今表現出各民族共創中華的多元一體格局。3

二是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構成要素。周平認為中華民族具有全體中國人組成這一現代民族的基本屬性,中華民族是“全民一體”與“多元一體”兩種屬性的有機結合,從不同側面體現中華民族的本質;[4郝亞明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由 “中華民族”與“共同體”兩個詞語復合構成,因此其理論話語構建應當從前者的自身特點與后者的固有屬性兩個層面結合推進;[5張會龍等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僅具有歷史文化形態屬性、社會聯結屬性、精神—命運屬性,更具有政治建構屬性。6

三是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性質特征。青覺認為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系的內在結構特征而言,家國同構、多元一體、禮法并重的特征對于共同體意識的貫通性維系、有機性結合、延續性發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功能性意義;[7麻國慶認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凸顯了中華民族的共同性特征,反映了各民族歷經“合之又合”的內在運行機制;[8楊明洪認為中華民族之所以以多元一體格局為其基本特征,是因為多民族互動和融合發展過程中有以“大一統”為核心的政治倫理在背后起支配作用。9

四是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內涵意義。王希恩認為多元一體主義是對中華民族結構乃至全部民族結構的概括,是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觀念的弘揚,體現了“多元”與“一體”的辯證統一,也是對文化相對論的揚棄;[10孔亭等認為多元一體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結構,命運共同體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本質屬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組成部分;[11張淑娟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意識由三重意涵漸次生成,包括歷史基因浸潤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國家框架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統一戰線視域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2五是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探究方法。其一,從學科(多學科或單學科)視角:郝亞明認為要多學科共創理論話語體系,主張整合民族學、歷史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基礎性作用;[13嚴慶等將歷史政治學引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認為多民族國家的共同體建設是十分關鍵的議程,涉及到中國作為多元一體國家的歷史合法性的問題;[14其二,從結構辯證視角:包括“一”與“多”的辯證、“意識”與“實體”的辯證、“中西話語”的辯證等內容,如趙旭東認為多元一體格局有著范圍上的伸縮性,要從一多辯證中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15其三,從零散側重視角。這一視角引入的方法不勝枚舉,主要包括認同說、概念說、建構說、考證說、生成說、反思說、價值說,等等。【詳見楊須愛:《“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演進史鉤沉》,載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2022年第3期;任劍濤:《從“民族國家”理解“中華民族”》,載于《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5期; 馬戎:《如何認識“民族”和“中華民族”:回顧 1939 年關于“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討論》,載于《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嚴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論略: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載于《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郭臺輝:《“多元一體”與“一體多元”:中華民族研究的兩個命題》,載于《思想戰線》,2022年第3期;王延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載于《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盡管學界已經認識到要根據當下情境持續探清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極端重要性,但總的來說當前的研究仍大多局囿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細分框架,而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進行整體性遞進審視和創新發展的關注度還不夠。這不論從學理意義上還是從實踐意義上來說都有較大缺憾,因為費孝通先生本人在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之后,曾專門指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還會發展到更高層次,不僅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格局會不會變?它的內涵會不會變?”的結構之問,還寄希望于“年輕一代有人愿意接下去繼續我在這方面的探索”。[16]代序17這說明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研究是“正在進行時”而非“已經完成時”,需要立足于當前現實不斷進行賡續研究。

黨的二十大及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都明確提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政策方向,這必定會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結構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與意義,探尋如何讓“中華民族這個‘一體’形成新時代的團結凝聚力量,是發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必須回答的一個時代命題”[17。基于當前研究現狀及實踐情境,本文嘗試從透視、證成與因果三個維度并兼顧已有理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礎結構進行整體性探賾,盡量避免歷史敘事的窠臼化或結構敘事的碎片化,以期全面呈現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形式與結構實質。

二、透視之維: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聯動結構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不是恒久不變的,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不能止于“過去的結構”“現在的結構”“永恒的結構”“暫時的結構”或“延續的結構”“斷裂的結構”等間斷維度,而是要以透視之維做到既要著眼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成結構本體,同時也要盡力做到“如果你確實要描繪現代的事情,就不要讓你的人物穿戴古代的裝束。同樣,如果你需要表現古代,就不要讓他們穿著現代的服裝”[18]314

(一)透視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概念是新近的產物,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融合實體卻早已存在,誠如費孝通先生所言:“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19]3作為歷史過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肯定要經歷過去、現在與未來三個階段,那么探索其結構必然也要回溯貫穿上述三個階段,否則不可能窺之全貌。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方位坐標,學界有著較為明確和趨同的認識,即把中華民族共同體對照中國現代民族與現代國家的建構歷程,將“過去”置于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前現代時期;將“現在”置于近代以來及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近現代時期;將“未來”置于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美好愿景時期。

1.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過去結構”。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過去結構,絕大多數觀點根據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演進的歷史脈絡來予以闡釋,認為中華民族經歷了“多元起源,多區域不平衡發展,反復匯聚與輻射”的起源、形成、發展的過程,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19]39歷史語境下的“多元一體”當然客觀反映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特征,但問題在于,也為如何具體處理“多元”與“一體”的結構關系,遺留了較為模糊的空間,以致于人們常常為此爭論不休,單純依靠“草原文明與華夏文明”[20]304“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21]序5“邊緣地帶與核心地帶”22]429“大一統與華夷觀”23等拆分化歷史敘事,都不足以從根本上平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過去結構的認識爭議。這種敘事的模糊性直接影響了實踐的搖擺性,一段時期內出現了“多元性被凸顯、一體性被遮蔽”的失衡態勢。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改進民族工作”[24的要求,實際上正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結構的糾偏重構。也就是說,就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過去結構而言,我們要注重理清中華民族如何從“多元”聚合為“一體”,更要注重探索中華民族如何在“多元”中塑造“一體”,畢竟共同性才是生成與保持共同體結構的生命線。

2.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在結構”。由歷史延續而來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在近代突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結構嬗變,外力的劇烈介入讓沒有做好相應準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一度陷入了結構轉向的集體迷失。這種嬗變一方面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過去結構”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得益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延續基因,也促成了其從“過去結構”到“現在結構”的現代轉型,并且得以重新審視自身結構傳統性與現代性的整合建構問題。在西方民族國家話語體系中,民族共同體被認為形成于相當晚近的現代社會,相較于民族—國家(nation state)來說,傳統國家(traditional state)“在其內部特征及其相互之間的外部關系方面,均與現代社會有著非常本質的區別”[25]導言2。在這一語序下,實際上人為地把民族共同體的“過去結構”與“現在結構”進行了全然割裂,這顯然不符合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實情,因為連續性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而“現代民族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以前存在的族裔共同體的進一步發展,是社會和政治圖景在應對人類現實需求方面的一種彈性的特點”[26]38。按照現代國家對民族共同體結構的形塑要求,如共享的生活、共享的記憶、共享的文化等認同資源,無一例外都要回到過去結構之內進行汲取或重組。現代國家相比于傳統國家,一個顯著的特征是對民族共同體的整合能力空前增強,這點在強調集體主義的中國體現的更加明顯。孔飛力認為:“從本質上來看,中國現代國家的特性卻是由其內部的歷史演變所決定的。”27]導論1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在結構來說,關鍵要在各民族共同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實踐中,不斷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對自身結構樹立歷史自信與形成特有進路。

3.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未來結構”。中國是一個現代民族國家,也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未來結構。馬克思很早就認識到了民族共同體的局限性,預言在世界歷史中“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28]31,為此提出了一種真正的共同體結構——“自由人的聯合體”,即“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29]199。民族作為人類一定發展階段的歷史現象,“每個民族在時間上都要經歷過這種理想的永恒歷史,從興起、發展、成熟以至衰敗和滅亡”30]128。在現今民族國家形態之下,中華民族組成了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形式,這是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未來結構的基本出發點。如此一來,也就框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未來結構的建構方式和建構目標。從建構方式來說,中華民族共同體無疑屬于“民族共同體的范疇”,這就要求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未來結構必須要契合民族建構與國家建構的雙重要求,如人們常把中華民族視為“國族”也是基于此考量。從建構目標來說,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未來結構必定會走向真正的共同體,但在當下的過渡階段,我們不可能偏離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共同體結構,而是要在現代民族、民族國家等視域下,探索如何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正確趨向真正的共同體結構。舉例來說,中國共產黨對內推動各民族構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對外推動各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屬于這一目標的真正實踐。

(二)透視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排列、聯結與單位

共同體也被稱為“聯合共同體”“復合共同體”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共同體結構的復雜性,同時對其內在的結構方式提出了要求,因為一個雜亂無章的內在結構不可能長久維持共同體的穩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團結結構,來源于各民族互嵌紐帶的適得其所,這主要包括排列、聯結、單位三個方面。

1.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排列。結構排列可以確定共同體成員的分布情況和相處方式,中華民族的結構排列大體可以劃分為“差序格局”“復線格局”“互嵌格局”三種。首先是差序格局。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斷延伸和擴展的結構特征,逐漸形成了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中華民族、世界華人的中華民族三重差序格局[31,還有學者提出中華民族“家國同構”[32等概念,實際上均可統歸于差序格局之中。其次是復線格局。杜贊奇曾針對中華民族結構形成提出了“復線歷史(bifurcated history)”的模式,認為中華民族歷史是“一種試圖既把握過去的散失(dispersal),又把握其傳播(transmission)的歷史”。[33]39簡單來說,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源自各民族多元歸于一體和一體統合多元的多向聚合圖景。最后是互嵌格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各民族成員之間、各民族之間、各民族與中華民族之間是互嵌關系,而不是線性關系或疊加關系,三層群體之間相互融合而非相互孤立,三階認同之間相互統一而非相互分裂。

2.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聯結。在日益多元化的時代,差異的統一體是共同體的本質。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是56個民族簡單組成的原子化產物,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把56個民族聯結在一起的結構化產物,這樣,中華民族共同體既滿足了共同體內在共同性而非同質性的本質要求,也滿足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了要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四組關系”,無疑是從政策原則的高度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聯結作了肯定,在強調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同性的同時,充分尊重和包容了各民族的差異性,促使各民族內生一種相互連接、默認一致的情感及反映聯結在一起的成員恰當的、真實的意愿。不過僅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聯結還不夠,我們還需要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是如何聯結的。有關“如何聯結”的問題,現有多種認識方式可供選擇,可以從歷史視角追溯“大一統”“天下觀”的聯結,也可以從國家建構視角說明行政控制的聯結,還可以從民族、文化等視角找出民族性或文化基因的聯結,等等。不論以哪種方式尋求結構聯結,可以確定的是一定要遵循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同性的聯結方向,當然也不能因忽視差異性而破壞聯結結構。

3.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單位。民族不是個體的綜合,而是有機組織。[34]41事實上,世界范圍內無數民族共同體瓦解乃至消亡的實例表明,并不存在一勞永逸、不可改變的共同體結構,共同體結構的邊界和形態隨時可能受到威脅,“共同理解的共同體即使實現了,也將處于一種脆弱的、易受傷害的狀態,它永遠需要警戒、強化和防御”35]11。中華民族共同體能夠在千百年來的演變中不斷繁衍生息存續發展,顯然離不開自身特有結構單位的組織維系。通常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單位,包括民族單位、國家單位及政黨單位。中外學界多有觀點認為中國很早就具有現代民族、現代國家的早熟形態,“如果說中國不是最古老的民族國家,那么也應說是最古老的民族國家之一”[36]156,“我們現在理解的現代國家元素,在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業已到位”[37]19,所以中國能夠較早賦予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民族單位和國家單位,得以組織起強有力的共同體力量,一次次挽救民族和國家于危難之時。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之后,又為中華民族共同體賦予了使命型的政黨單位,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單位。

(三)透視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時間、空間與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源于一定的時間、空間與意識組合場域下的歷史進程,可以將其結構視為“歷史的延續演化和主觀能動建構彼此互動的產物”[38]383。中華民族共同體所具有的時間條件和空間條件,決定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存續環境和存續方式,而意識條件則決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在時空條件之下,能在多大程度上塑造出適宜的共同體結構形態。時間、空間與意識可能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推動力量,也可能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抑制力量,關鍵要在三者恰當的組合中建立恰當的共同體結構。

1.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時間結構。民族共同體的有序結構與時間密切相關。如果我們直接把民族共同體概念與時間概念劃上等號,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民族共同體的出現,是多種歷史進程的時間產物,“正因為對過去的理解構成了現在的一部分,民族的概念才有一個時間成分,這是它的一個特征,被稱為民族的‘時間深度’”[39]7。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由各個民族長時段融合形成的,盡管我們殷切期望多元民族渾然天成就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但民族的多元性讓這一過程不太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要經歷一個相當持久的“時間化”的改變過程,也就是說,時間化逐漸讓各民族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同屬于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可分割的構成部分。以先秦的時間段為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時間結構為“文明共同體”,“以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及以此為基礎形成的行動方式、價值觀念為代表的文明方式,先秦時代的中國人認識的民族共同體,實際上是一種文明共同體……以文明方式區別民族共同體的意義在于,它將民族屬性看成是一種可以后天變化的屬性”[40]55

2.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空間結構。任何民族想要生存必定要占據一定的生存空間,這樣族群才能在領地聚居中產生共情的文化、習俗、語言等要素,進而為結合為民族共同體創造長期賡續的存在條件。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空間結構包括物質與精神兩個空間,在此基礎上又可細分為城市空間、鄉村空間、個體空間、公共空間,等等。總之,要在物質與精神并重的關系中構建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空間結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空間結構可能面臨的一個長期性問題是,如何確保多元民族在嵌構空間內保持親近融合,因為各民族可能在空間結構中產生隔閡、封閉、對立、固化等族際差異風險。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非是要擠壓多元的空間,更不是試圖以一體取代多元”[41,為此應該朝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強化族際紐帶的方向發力,這也是黨中央一直強調要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的原因所在。

3.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結構。滕尼斯認為,共同體經歷了血緣共同體到地緣共同體再到精神共同體的發展過程,而“精神共同體在同從前的各種共同體的結合中,可以被理解為真正的人的和最高形式的共同體”[42]65。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結構是一種反映集體我者意識的社會關系,代表了民族成員對共同體存在的認知和組織形式。各民族具有這種我者意識至關重要,是構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基礎,包括民族性、身份性、價值性、一體性等內容,框定著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意識結構是各民族集體意志的集合體系,包括共同認可的符號、語言、文字、記憶、心理等內容。“人類精神和心智的構成總是隨著時代而變化”[43]46,這種意識結構來自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持續的“意識實踐”。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行動者”“歷史主體”,在不同的時間結構與空間結構條件下,在社會生活中促成共同的慣例、規則、獨特等意識結構的產生,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意識層面形成“共同體結構”。涂爾干認為,相反的意識總是讓共同體相互消解,而相同的意識總是會讓共同體相互融通,“如果人們相互結成一個共同體,并在其中感受到了某種信念或感情,那么這種信念和感情會給我們帶來多么大的力量啊”[44]61。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結構必定要趨于“一體”而非趨于“多元”。

三、證成之維: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感結構

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一個歷史延續的有機實體,其共同體結構絕非想象的,而是真實存在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世代生活之中,所有成員都能切身視之有形、觸之有感、行之有效。不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畢竟屬于抽象的關系集合,無法用具象的“實物”加以直接呈現,這就使得身處其中的單個成員常常難以深刻感知共同體的結構存在,“當人感知世界時,他并不知道他感知的是強加給世界的他自己的思想形式,存在之所以有意義(‘或真實的’)只是因為它在那種形式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45]3~4。鑒于一個凝聚程度再高的共同體結構也可能會隨時面臨解體的危機,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感同身受”的缺失,可能引發身份認同的迷思。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需要永無止境的證成,即不斷確認共同體結構的正當性并讓各民族自覺認可和主動建設這一結構。

(一)證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過程

諸多觀點認為共同體的結構過程是同質化(homogenization)的,但中華民族共同體明顯在此范疇之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元一體特性,決定了其結構不可能是同質化的,更不是異質化(heterogeneous)的。國內學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過程有著區別卻又相近的看法:第一種是最為著名的“多元趨向一體說”,主張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過程是華夏大地的多元民族不斷聚合為中華民族的過程;第二種是“大一統文明說”,主張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過程是中華文明不斷兼容并包“蠻夷狄戎”等文明的過程;第三種是“邊緣(華夏)——中心說”,主張中華民族結構并非“近現代”現象,而是將之視為長程歷史中“華夏”與其“邊緣”共生、互動,并經過近代變遷而造成的結果;[46]45第四種是“國家建構說”,主張國家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過程中發揮著根本性的作用,國家結構形式決定了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形式,這一國家政權結構過程可以追溯至秦王朝乃至更早時期。除此之外,我們也不能忽視傳統官僚制和現代政黨制或官僚制的結構過程。韋伯認為,中國很早就建立了高度職業化的官僚制度,“中國皇帝的官僚制歷史悠久”47]61~62。官僚制或政黨制可以依靠強有力的行政權力完成族際整合,構建起民族群體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這無疑屬于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礎性資源。在現代民族國家制度之下,政黨之于民族建構的作用日益突出,“在相當多的國家和地區,政黨的民族色彩超過了階級和階層色彩,或者說掩蓋了其階級和階層性”48]135,這意味著政黨將越來越主導民族共同體的結構過程。在新時代,對中華民族共同體來說,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建設過程的根本政治保證。

(二)證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向度

其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結構。本尼迪克特認為,民族共同體是“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并且,它是被想象為本質上有限的(limited),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49]6。政治性是中華民族共同體首要的結構向度,要從政治定位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

其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經濟結構。馬克思主義認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然而不僅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而且這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也取決于自己的生產以及自己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展程度。”[50]531經濟基礎確保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穩定,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倡導的“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促進各民族實現共同富裕”等無疑都體現了這一點。

其三,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社會結構。亞里士多德指出:“從本質上講,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那些生來離群索居的個體,要么不值得我們關注,要么不是人類。”[51]卷首語1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種持久性的社會群體,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是各民族共同構成的社會關系,我們倡導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本質上是要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讓各民族內部、各民族之間、各民族與中華民族之間的共同體紐帶牢不可破。

其四,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結構。文化從最深層次夯實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24,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烙印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建共通共享的文化觀念,將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牢牢聯系在一起。

其五,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態結構。生態與民族認同高度關聯,[52]38生態結構總是反映著民族結構,從生態人類學考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是證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維度,費孝通先生的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將中華大地的地理環境視為中華民族的特殊結構,在今天進一步發展為更為廣涵的生態環境,是自然與人文的結合結構。其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元宇宙結構。毫無疑問,中華民族共同體處在元宇宙的時代,元宇宙的易變性、拓撲性、虛擬性等特征,可能會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帶來快速建構或快速解構兩種結果,元宇宙的特性也會集中地表現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之中。需要注意的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向度是動態變化的,而不是靜止不動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向度的動態性,對證成提出了兩個方面要求:一是要不斷根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演進賦予新的結構內涵;二是注意及時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新生的結構向度。

(三)證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傳遞

民族成員對共同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表現為相互渴望建立穩固的有意義的聯系,如果民族成員之間是相互疏遠的、隔閡的,就不可能愿意結合為民族共同體。與之相對應的,民族共同體同樣期許建立一個人人“觸手可及”的聯系具體化結構,但民族成員往往是分散的被動的,往往來自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習俗、持有不同的信仰,如果民族共同體無法進行結構傳遞,就不可能把分散于各地域的民族成員整合起來。在中國這樣一個超大型的民族國家內,中華民族共同體無疑更加需要結構傳遞,以便將共同體的認同植入各民族成員的內心深處。首先,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行政權力傳遞。我們知道,距離是引發族際關系分離和排斥的最大威脅之一,也是共同體最難克服的威脅之一。托布勒(Waldo-Tobler)的“地理學第一定律”指出:“地理事物或屬性在空間分布上互為相關,而相近的事物相互間的關聯更為緊密。”[53歷史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在邊疆民族地區多次遭遇破裂,原因就在于中央王朝難以征服物質或精神上的距離阻隔,雖然嘗試采取了各類羈縻政策,但均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輪回難題。而想要克服這一難題,顯然需要更強的行政控制能力,通過國家行政權力充分下沉傳遞,政令在各個地區完整貫徹實施。黨的二十大指出:“經過不懈努力,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54黨的自我革命意味著行政權力傳遞能力的持續提升,從而確保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行穩致遠。其次,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代際傳遞。作為歷史最為悠久的民族共同體之一,中華民族在世世代代的結社生活中,一代代民族成員共同開拓了中華民族遼闊的疆域、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共同體依靠各民族共同的代際傳遞保持自身共同體結構。最后,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介質傳遞。共同體中的記憶、象征、傳統等共同性要素,往往都是以“無形”的狀態存續的,想要把這些要素永久性傳遞下去,這就需要介質傳遞,即借助于介質將各民族聯系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之中,同時中華民族共同體也需要依靠介質來賦予各民族的結構性。簡單來說,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如傳統建筑、民族音樂和國家儀式等都屬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傳遞介質。

四、因果之維: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機理結構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之所以能夠恒久保持各民族密切嵌合的融洽狀態,有著其自成邏輯的因果機理(也稱鏈條、規律或關系),這種因果機理既可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在狀況,也可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過去狀況,當然也可以據此設計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未來狀況,因為“歷史中的因果鏈條是難以斷裂的,某一現象所造成的影響可能又是另一政治現象的起因”[55]106。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經歷了一系列時空演變的復雜進程,其在不同時期呈現的形態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本真卻一直未曾改變,56即今天我們認同的中華民族當然也曾是過去人們認同的中華民族。人口學的觀點認為,“因果的不變性是一切人類知識的基礎”57]63,中華民族共同體本真的不變性,為我們從因果機理角度考察其結構提供了契機。譬如中國的國族建設,既包括中華民族自身的凝聚度的建設,又包括國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度建設,二者結構互為因果。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因果要素

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因果要素,可以從三個基礎方面進行說明:一是高階與低階的因果關系。高階與低階是一個相對籠統的概念,如高階可以指向中華民族,低階可以指向56個民族單元;高階還可以指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低階則可以指向各民族之間相互的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極其強調高階與低階的因果關系,并且是以高階優先為實踐導向,“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本民族意識要服從和服務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要在實現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進程中實現好各民族具體利益”“推廣國家通用語言,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等政策指向均可以體現這一點。二是的開放與閉合的因果關系。共同體的“我們”與“他們”的身份或邊界意識,來源于共同體的開放與閉合的因果關系。如果選擇開放,那么外部的成員就會被認為是共同體的成員,反之則不屬于共同體的成員。中華民族共同體兼容并包各民族,但同時規定了各族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在享有共同體庇護權利的同時,要履行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安定的義務,否則共同體對這些成員來說就是閉合的。另外,中華民族共同體要特別甄別境內外分裂勢力,堅決清除隱藏在共同體之內的分裂分子,設定閉合界線以規避重大風險隱患。三是共同性與差異性的因果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實質是要處理“共同性”與“差異性”的因果關系,共同性與差異性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生性質,單純獨顯共同性或抹殺差異性都是不可取的。關鍵要“搞清楚哪些方面必須‘同’,哪些方面可以‘異’”[58,堅持在“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中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因果動力

中華民族共同體這種各民族交融匯聚的結構形態,有著十分典型的因果動力,即“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59。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因果動力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現代民族、國家和政體的三重建構。盡管我們把中國稱為古老的民族國家,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轉型是在近代才開啟的,因此中國也可以成為“新興的民族國家”,相比于西歐老牌的民族國家,“新興國家同時經歷了民族建構和國家建構(nation and state building)、鞏固政治制度、滿足廣泛的政治參與的要求的過程”[60]13。中華民族共同體要在近代極不穩定、時間短促的條件下,完成極其復雜的現代化轉型,包括民族建構——賦予中華民族國族性質、國家建構——賦予中華民族政治穹頂及政黨建構——賦予中華民族權力保障。相比于世界其他新興國家,中國能夠快速解決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等難題,無疑受益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內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反過來,民族、國家和政體的三重穩定建構又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建設動力。二是制度化的動力。制度化的根本功能在于維持社會結構的存在和延續。中華民族共同體等相關表述不斷被寫入國家憲法、政策文本乃至中國共產黨黨章,這代表了中國將制度化視為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重要動力。制度化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優化,同時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不斷優化又能為制度化提供法治、民主、和諧的實施環境,這是一個雙向驅動的促進過程。有學者認為,“現代民族國家的活力取決于構成它的民族之主動性,因此,其外在結構與維護對它的活力并無影響”[61]8,概而言之就是要做好中國自己的事情,以制度之治不斷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內生動力。三是“多元”與“一體”互動的動力。“中華文化的發展在不同區域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性導致了不同區域間的互補關系是中華文化產生匯聚和向一體發展的動力因素。”62可以看出,結構之維的“多元”與“一體”,不僅僅指的是各民族與中華民族的族群互動,還涵蓋文化、經濟、地域等多個維度,能夠源源不斷地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結構動力。隨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日臻完善,又可以推動各民族越來越與共同體緊密結合,從而讓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結構永續傳承與發展。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因果秩序

共同體本身就意味著一種因果秩序。建立廣受各民族認可的因果秩序,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合法性與正義性的來源,如我們所強調的“四個與共”“五個認同”“樹立正確四觀”“初心使命”等共同體理念,全部著眼于此,目的要讓各民族感受到“我們不僅與我們一起生活的人共同擁有,而且也與我們的前人和后代共同擁有的東西”[63]36。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因果秩序整合方式的判定,這里擇其要作一個簡單的對比分析:

其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不是一種平行秩序。平行秩序認為,各民族之間會在社會結構上呈現結構上呈現出近乎斷裂的“平行社會”狀態,主要因民族彼此隔離、互不接觸所造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歷史上就形成了“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民族結構,因此不可能是平行秩序。然而,我們卻要防范局部范圍或隱性層面出現平行秩序的可能,如各民族遷入城市產生的就業、入學、醫療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所以要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斷推動建立全方位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

其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也非一種同質秩序。同質秩序追求各民族方方面面的同質性,但問題在于過分強調同質性忽視多民族的差異性,則可能會激化族際間的矛盾沖突,進而威脅民族共同體的結構穩定性,這顯然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實結構秩序相違背。另外,即使從世界范圍內的民族共同體結構整合模式來看,“簡單同構的模式只不過是其中有限的個案”[64]176,因此同質結構也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合適選項。

其三,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實際上是一種嵌構秩序。中華民族共同體多元一體融匯凝聚的歷時性和共時性過程,決定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結構是一種嵌構秩序。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要“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從“相互嵌入”到“全方位嵌入”的政策遞進表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旨在構建嵌構秩序。這種嵌構秩序之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義,有學者據此指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區環境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空間基礎,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則催生了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其在形成后又成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構基礎。”[65

五、結語與討論

從世界文明演進論的視野來說,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文明未有隔斷的民族,而這一延續特性顯然離不開中華民族的自成特殊結構。時下,我們賦予了中華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新議題,無疑正是著眼于中華民族的結構之維。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來說,未來如何深化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構成并發揮結構功能,將成為一項意義重大且任務艱巨的長期性工作。就此而言,本文通過透視、證成與因果三個維度論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奧秘,可以視作是朝著這一方向所做的一次嘗試。

其一,透視之維嘗試回答中華民族共同體到底是什么樣的結構。就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性質而言,有變化的一面,也有不變的一面;就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特征而言,有整體性的一面,也有細微性的一面;就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形態而言,有傳統性的一面,也有現代性的一面,等等。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復雜多元的構成,決定了我們必須要以透視之維予以聯動考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實態,已經向我們展現了各民族依然在不斷接觸、融合極為多樣的地域、文化、民族的發展景象,[66]607不論選擇哪種視角論述,最終都應回歸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現實。

其二,證成之維嘗試回答中華民族共同體為什么是這樣的結構。在變動的現代社會,民族共同體的結構愈加復雜,愈面臨一個合法性的問題,“即該秩序是否和為什么應該獲得其成員的忠誠的問題”[67]440,而民族共同體的民族性與政治性共存的屬性,決定了對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意識實際上是政治共同體的合法性問題,“全國政治共同體的合法性,即它能否名正言順地使人們服從,就成問題了,隨之而來的就是分裂主義運動”68]39。因此,證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合法性,成為保持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關鍵性問題。證成合法性有多種方式,如中國不斷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目的就是要證成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證成各民族如何形塑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進而讓各民族在文化自覺中堅定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的認同感、榮耀感和身份感。

其三,因果之維嘗試回答中華民族共同體如何決定形成這樣的結構。中華民族選擇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方式結合而不是以其他共同體的方式結合,有著符合民族發展實際的內在機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成型,不論是在傳統時期還是現代時期,均在一體之下呈現出多元進程、多元維度的并

進過程,如果我們不能搞清楚這一過程繁復多變的內在機理,就很難在實踐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我們期望中華民族共同體能夠形成各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結構,但通往此“理想型”的道路必定任重道遠,有賴于各民族的共同團結奮斗。在兩個變局的時代背景之下,中華民族共同體面臨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要求我們必須順應歷史大勢理清和設想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機理。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一種各民族的公共文化現象,“在相似的條件下相似的變量一般會產生相似的結果”[69]4,這就為我們未來避免在理論創新和實踐推進任意一方出現結構性偏差提供了可能。

參考文獻:

[1]石碩.中華民族的凝聚與演進:從“民族”角度認識中國歷史[J].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2022(1).

[2]李懷印.從“一元多體”到“多元一體”:華夏文明起源的詮釋架構辨析[J].學海,2022(1).

[3]關凱.中國民族政策:歷史、理論與現實的挑戰[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2).

[4]周平.中華民族的“全民一體”屬性[J].思想戰線,2021(1).

[5]郝亞明.共同體視域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

[6]張會龍,馮育林.共同體視閾下的中華民族意涵分析及其可能限度[J].思想戰線,2017(3).

[7]青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生性基礎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

[8]麻國慶.費孝通民族研究理論與“合之又合”的中華民族共同性[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

[9]楊明洪.探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倫理線索[J].社會科學研究,2022(6).

[10]王希恩.再倡“多元一體主義”[J].學術界,2018(8).

[11]孔亭,毛大龍.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內涵[J].社會主義研究,2019(6).

[12]張淑娟.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重意涵[J].學術界,2020(1).

[13]郝亞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亟待多學科共創理論話語體系[J].民族學刊,2021(10).

[14]嚴慶,王躍.歷史政治學視域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J].探索,2022(5).

[15]趙旭東.一多辯證中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J].民族學刊,2022(8).

[16]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17]王延中.從“多元一體”到共同體[J].今日民族,2021(7).

[18]Il Filarete.Treatise on Architecture[M].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John R.Spencer.New Haven amp;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5.

[19]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國家民委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

[20]波音.草與禾:中華文明4000年融合史[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中信出版社,2019.

[21][法]勒內·格魯塞.草原帝國[M].藍琪,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2]周平.中國邊疆政治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23]馬雪松.大一統與辨正統:歷史政治學視域下的中國傳統政治合法性論述[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2(1).

[24]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08-29(01).

[25][英]安東尼·吉登斯.民族—國家與暴力[M].胡宗澤,趙力濤,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26][土耳其]烏穆特·奧茲基瑞穆里.當代關于民族主義的爭論:批判性參與[M].于紅,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27][美]孔飛力.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M].陳兼,陳之宏,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28][德]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9][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0][意]維柯.新科學:上冊[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31]張小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差序格局及其文化實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

[32]任劍濤.從家國到國家:中華帝國的民族國家轉向[J].社會科學戰線,2022(4).

[33][美]杜贊奇.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M].王憲明,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4][美]格奧爾格·G·伊格爾斯.德國的歷史觀:從赫爾德到當代歷史思想的民族傳統[M].彭剛,顧杭,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35][英]齊格蒙·鮑曼.共同體: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找安全[M].歐陽景根,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36][美]曼瑟·奧爾森.國家的興衰:經濟增長、滯脹和社會僵化[M].李增剛,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7][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M].毛俊杰,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8]黃興濤.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9][美]斯蒂芬·格羅斯比.民族主義[M].陳蕾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

[40][日]王柯.民族與國家: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系譜[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41]郝亞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淡化族際差異抑或強化族際紐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

[42][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3][德]弗里德里希·梅尼克.歷史主義的興起[M].陸月宏,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44][法]埃米爾·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45][英]特倫斯·霍克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M].翟鐵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46]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7][德]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M].王容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48]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過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49][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M].吳叡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0][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1][美]艾略特·阿倫森,喬舒亞·阿倫森.社會性動物[M].邢占軍,黃立清,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52][美]溫迪·J·達比.風景與認同:英國民族與階級地理[M].張箭飛,趙紅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53]W·R·Tobler.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J].Economic Geography,1970(2).

[5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55]夏慶宇.東歐的民族與國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56]楊文帥,郝亞明.元時空視域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本真”與“形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0).

[57][英]馬爾薩斯.人口原理[M].朱泱,胡企林,朱和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58]尤權.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科學指引[J].求是,2021(21).

[59]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02).

[60][美]羅伯特·W·杰克曼.不需暴力的權力:民族國家的政治能力[M].歐陽景根,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61][德]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世界主義與民族國家[M].孟鐘捷,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62]陳連開.論中華文明起源及其早期發展的基本特點[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5).

[63][美]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M].王寅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4][美]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65]郝亞明.民族互嵌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內在邏輯[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

[66][日]川本芳昭.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M].劉可維,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67][英]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68][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小G·賓厄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69][美]馬文·哈里斯.文化的起源[M].黃晴,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

PERSPECTIVE,PROVABILITY AND CAUSALITY:THE STRUCTURAL DIMENSION OF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Yang Wenshuai

Abstract: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and clarify the structural dimension of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Up to now,the pattern of diversity in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been continuously enriched and improved in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and practical needs,which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structural explor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Based on this,the article aims to examine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olistically through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perspective,provability and causality,wherein the linkage structure of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examined through the dimension of perspective for the attempt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at the structure is like,the form-sense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s examined through the dimension of provability for the attempt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y the structure is like that,as well as the mechanism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examined through the dimension of causality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how to shape the structure.Of course,the above three dimensions are interconnected,and they’re mutually perspectival,mutually provable,and mutually causal.

Keywords: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Diversity in unity;Perspective;Provability;Causality

〔責任編輯:俸代瑜〕

主站蜘蛛池模板: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久久先锋资源| 国产成人免费| 久久婷婷六月|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国产一级片网址| 一级毛片网| 青青操国产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亚洲视频免|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香蕉久久|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日韩专区第一页|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的|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 欧美性天天|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免费观看AV|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人妻21p大胆| 成人午夜天|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67194亚洲无码| 精品视频福利|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狠狠色丁香婷婷|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亚洲女人在线|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日本久久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性天天|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国内精品免费|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婷婷色中文网| h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