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特邀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塔娜博士主持)
一、民族問題與民族關系研究
邊疆地區(qū)路網(wǎng)的完善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吳開松,王瀟//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9).37~45
從“聚焦”到“延展”:唐宋時期西南民族關系的多維研究與反思/段麗波,楊澤宇//云南社會科學,-2023,(4).125~137
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看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在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意義/李然,嚴冬//廣西民族研究,-2023,(2).53~60
大數(shù)據(jù)賦能: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技術路徑/劉政,鄭易平//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8).28~33
當代巴西日裔社會歷史記憶的轉型與再造/柴亞林//世界民族,-2023,(2).92~109
多民族國家塑造國家民族觀念的政策實踐:基于美國、印度尼西亞和尼日利亞的國別比較/于春洋,周佳薇//貴州民族研究,-2023,(4).21~30
俄羅斯立法中的“少數(shù)民族”與“民族權利”及其沿革/劉秋岑//世界民族,-2023,(2).110~124
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狄鴻旭//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9).46~54
共同富裕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何星亮//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9).11~20
哈薩克族內遷與近代新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王志通//民族研究,-2023,(3).108-124
“互聯(lián)網(wǎng)+民族團結”的實踐現(xiàn)狀和路徑優(yōu)化:兼談網(wǎng)絡空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張勁松,陸豪//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8).18~27
互嵌社區(qū)下中華民族共同體生成的理與路/曲世聞,張本祥,高寒等//廣西民族研究,-2023,(2).84~91
集體記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向度/彭繼裕,王超//廣西民族研究,-2023,(2).71~83
近代中華民族意識教育緣起的歷史考察/張黎波,王珺//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64~71
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聯(lián)盟論析/嚴慶,譚野//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39~48
歷史、人民與國家: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三重維度/青覺,吳鵬//民族研究,-2023,(3).15~29
美國對緬甸羅興伽人問題的政策演變:結構與動力/吳思琦,范宏偉//世界民族,-2023,(2).79~91
緬甸族際社會心理距離調適的政治信任效應/孔建勛,郝棟男//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72~83
民族地區(qū)推廣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的回顧和展望/王啟濤//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7).1~18
歐洲民族主義的三重維度及其顯現(xiàn)/田燁//貴州民族研究,-2023,(4).12~20
清代“苗疆”久任制的訂立和執(zhí)行:兼論清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多重視角/張振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159~169
清代臺灣番屯設置的歷史背景與制度淵源/郭滿//民族研究,-2023,(3).95~107
清代云南墾荒移民政策與山區(qū)社會重構:以永北直隸廳為例/羅勇//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150~158
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分離主義運動及其治理/王濤//世界民族,-2023,(2).48~65
三論邊疆地區(qū)的中心化與邊緣化:與“新清史”的對話/張繼焦,郝雙玉//廣西民族研究,-2023,(2).1~8
樹立和突出共享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三重邏輯/夏云峰//廣西民族研究,-2023,(2).36~45
屯墾戍邊的精神意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記憶建構:以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十三師紅星二場為例/馬偉華,張亦弛//西北民族研究,-2023,(4).18~29
王權與國族:印尼日惹蘇丹的“宇宙統(tǒng)治”/梁永佳,林鈺瓊//西北民族研究,-2023,(4).69~86
我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參與海外利益保護/吳明策,秦永紅,戴永紅//民族學刊,-2023,(4).68~78
“五個必由之路”與新時代邊疆民族地區(qū)高質量發(fā)展的關系向度/熊琳,盧成觀//廣西民族研究,-2023,(2).61~70
新時代大學生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價值審視與紓困路徑/余文兵,吳連才//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7~53
尋根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崔明德//西北民族研究,-2023,(4).5~17
印度國家共同體建設理念的歷史演變及當代挑戰(zhàn)/和紅梅,周少青//民族研究,-2023,(3).30~43
中國式現(xiàn)代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xiàn)代化建設/楊小柳,陸燁//廣西民族研究,-2023,(2).46~52
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楊小柳,陸燁//思想戰(zhàn)線,-2023,(4).74~80
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理論形成與研究/吳鈞,金炳鎬//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36~46
中華民族共同體內在結構視域下的共同性與差異性關系/郝亞明,楊文帥//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29~35
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民族地區(qū)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基本向度與內生進路/韋心勤,李祥,吳倩蓮//廣西民族研究,-2023,(2).99~106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任務、途徑與方法/何星亮//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29~38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校課程思政路徑:以中華文明類課程為例/丁蘭,尚松//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8).34~41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tài)化機制建設/周曉明//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9).55~61
二、理論研究
從南亞的符號到符號的人類學:符號學與人類學對談/李靜瑋,趙星植//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74~83
顧頡剛通史編纂中的中華民族意識/王艷勤//民族研究,-2023,(3).125~134
故事講述的人類學意義/鄭佳佳//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51~58
技術、理論與哲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個研究維度/張爽//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34~41
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內涵、意義和要求/張健,齊付清//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9).21~28
開展中國人類學/民族學親屬類型學與親屬實踐復合式研究芻議/馬騰嶽//思想戰(zhàn)線,-2023,(4).50~66
考古學視野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路徑/王建華,周麗//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7).19~28
論谷苞先生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高永久,馮輝//西北民族研究,-2023,(4).54~68
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的耦合:論陳寅恪民族認同思想之“化認說”/張積家,于玲//廣西民族研究,-2023,(2).9~18
南亞民族學人類學的發(fā)展與演變/李靜瑋//民族研究,-2023,(3).72~84
批判實在論:重返西方人類學經(jīng)典時代的關懷及延展思考/黃劍波//民族研究,-2023,(3).60~71
人類學視域下物質文化研究的多個面向:回歸到物本身的研究/郭靖雯,潘天舒//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2~50
需要、情感與認知:心理學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思考/蘇欣,曾燦博//廣西民族研究,-2023,(2).92~98
以文明對話提升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論程抱一的文明對話理念/王嘉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9).62~70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話語體系構建研究/馬曉軍,金炳鎬//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26~33
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學理邏輯與實踐省思/朱碧波//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8).9~17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敘事框架優(yōu)化:基于心理解釋水平/管健//西北民族研究,-2023,(4).30~39
中華民族認同:三維意涵、結構韌性與政治功能/常軼軍//思想戰(zhàn)線,-2023,(4).81~89
終而復始:古米廖夫的民族(этнос)理論及其影響/丁宏,陳曦//西北民族研究,-2023,(4).40~53
族群性/范可//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16~25
三、社會、文化及其變遷
邊疆山水:中華民族“統(tǒng)一環(huán)”結構的人文-地理印跡/袁劍//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8).50~58
邊疆治理視角下清代烏里雅蘇臺地區(qū)的內地商民貿(mào)易研究/柳岳武//云南社會科學,-2023,(4).138~149
傳播斷裂與互動共融:藝術鄉(xiāng)建主客體關系及其對話機制/張劍,劉亞秋//民俗研究,-2023,(5).146~156
從手工藝到非遺:民族村寨農(nóng)產(chǎn)品品牌的價值重構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地蘇鎮(zhèn)丹陽村藤編產(chǎn)業(yè)為例/劉銀妹,童珍,李青蓓//廣西民族研究,-2023,(2).180~188
大數(shù)據(jù)時代數(shù)字鴻溝的新形態(tài)與民族地區(qū)的應對策略/馬東亮,呂昕//西北民族研究,-2023,(4).145~155
《滇省夷人圖說》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想象和圖像表征/朱敏,李兵//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8).40~48
多民族藝術交融與中華民族認同的當代實踐:以民族服飾研究的多模態(tài)呈現(xiàn)為例/鄧啟耀//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7).29~36
法人類學視域下中國現(xiàn)代公司法鄉(xiāng)土性的變遷/薛前強//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89~102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賦能鄉(xiāng)村振興的路徑選擇:基于湖南湘西州的調查分析/高俊山//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9).78~85
廣西壯劇的民族文化交融及其中華文化認同功能論析/許玥//廣西民族研究,-2023,(2).163~170
和親文化的世界性及中外比較/崔明德//世界民族,-2023,(2).24~35
黑龍江省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才培養(yǎng)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姜欣桐//黑龍江民族叢刊,-2023,(3).133~136
華夷之間:明清時期云南學宮的設置、傳承機制及其象征意蘊/覃延佳,王越平//民俗研究,-2023,(5).49~63
基于經(jīng)濟互動的回漢族群邊界演進及共同性凝結:兼論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實踐路徑/李潔,曾佳//廣西民族研究,-2023,(2).171~179
結構與法則:西南山地村落社會節(jié)奏的人類學研究/胡馨月//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59~65
抗戰(zhàn)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話語表達與形象建構:以抗戰(zhàn)歌曲為中心/閆麗娟,謝芝//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8).42~49
禮俗互動中的多元一體秩序構建:以喪葬禮俗為例/龍曉添//民俗研究,-2023,(5).35~48
“兩翼協(xié)同”戰(zhàn)略下成渝地區(qū)雙城經(jīng)濟圈與周邊欠發(fā)達民族地區(qū)的嵌合發(fā)展/范召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8).9~19
民間與官府:西藏旅京同鄉(xiāng)會考論/劉永文,韓殿棟//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70~79
民族的人口整合功能及其影響/周平//世界民族,-2023,(2).1~13
民族地區(qū)社會救助百年實踐及邏輯闡釋/沈澈//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80~88
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生態(tài)振興助力共同富裕的理論基礎、現(xiàn)實挑戰(zhàn)及系統(tǒng)治理/陳慶玲,伍艷//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8).20~28
民族互嵌式社區(qū)的形成與發(fā)展:云南迪慶哈巴村的民族志考察/袁年興,肖友//民族研究,-2023,(3).85~94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醫(yī)學融合的實現(xiàn):一個土族村落的個案研究/周愛華//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8).59~67
民族生境里的農(nóng)業(yè)生物多樣性:起源、特征與社區(qū)治理/李建欽//民族研究,-2023,(3).44~59
擬劇論視域下小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研究:以合肥市CH小學為例/湯奪先,陳艷//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54~63
前文物時代:廣西少數(shù)民族物件的早期采集史研究(1928~1949):廣西少數(shù)民族文物征集系列研究論文之一/龔世揚//廣西民族研究,-2023,(2).136~143
審美視域下的黔東南“村BA”文化研究/曠芳//貴州民族研究,-2023,(4).166~172
隋唐時期的邊疆經(jīng)略與桂州山水景觀營建/毛明霞,杜樹海//廣西民族研究,-2023,(2).152~162
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的價值耦合與路徑創(chuàng)新:以中華飲食文化資源開發(fā)為例/王琳//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9).71~77
通貨共用與一體多元:出土貨幣見證宋夏民族間的深度交融/姜錫東,孫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7).43~49
土司音樂制度的基本構造與基層體系/熊曉輝//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8).29~39
文化轉譯視閾下民族互嵌社區(qū)治理策略:基于廣西百色S社區(qū)易地扶貧搬遷小鎮(zhèn)的田野調查/劉金林,劉玉倩//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84~90
我國邊境抵邊村落空心化“治理陷阱”的實地調研及突破路徑研究:基于政府治理行為分析/何修良,秦雨柔//廣西民族研究,-2023,(2).27~35
新時期各民族人口大流動、大融居的發(fā)展趨勢:基于長三角地區(qū)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任遠,袁年興//廣西民族研究,-2023,(2).126~135
性別何以分工:云南芒團傣族手工造紙技藝的區(qū)隔與傳承/孫海夢//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3,(4).80~85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保護性開發(fā)研究:基于貴州從江稻魚鴨系統(tǒng)保護性開發(fā)實踐的思考/李瀾,劉麗偉,馬曉旭//廣西民族研究,-2023,(2).144~151
漁村婦女社會地位的變遷:來自太湖漁村的人類學個案/王華//西北民族研究,-2023,(4).87~97
“越南客”的跨國謀生網(wǎng)絡與邊境生活空間建構:基于邊境口岸城市河口的田野考察/楊星星,葉星//民族學刊,-2023,(5).42~52
云南滇東彝族“確比”舞蹈的社會功能:基于曲靖茨營鄉(xiāng)紅土墻村人類學調查/吳建勤//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8).49~54
智媒時代民族輿情的“新媒體化”特征/林曉華,邱艷萍//民族學刊,-2023,(5).91~95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草場糾紛探析:基于一份田野調查的報告/虎有澤,敏振海//廣西民族研究,-2023,(2).107~116
四、研究動態(tài)、綜述與書評
2022年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年會綜述暨“區(qū)域國別學視域下的世界民族研究”學術研討會/白濤//世界民族,-2023,(2).125~126
第二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論壇綜述/諶責義,夏泉//民族研究,-2023,(3).135~137
貴州近十年民族學研究述評: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陳禮榮//貴州民族研究,-2023,(4).125~137
我國少數(shù)民族人口研究脈絡與展望(1992-2022年):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常進鋒,陳杲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7).232~240
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的人類學研究與思考/劉華芹//廣西民族研究,-2023,(2).117~125
〔責任編輯:農(nóng)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