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時代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表征、危害及治理

2023-12-29 00:00:00李俊斌王欣
廣西民族研究 2023年6期

【摘 要】數字時代網絡成為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傳播的新場域,網絡空間呈現出用虛擬文化代替民族文化、用碎片文化割裂民族文化、用娛樂文化銷蝕民族文化、用外來文化沖擊民族文化等表征,產生了摒棄崇高的先進的文化價值追求、削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認同、矮化社會民眾的文化自信心和自尊心、阻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等危害。因此,必須統籌謀劃、整體推進數字時代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治理,通過培育正確的網絡空間民族文化觀、掌握民族文化的網絡傳播主動權、防范民族文化虛無主義思潮的網絡滲透、推動數字時代民族文化的適應性發展等方式,營造風清氣正、生機勃勃的網絡文化生態。

【關鍵詞】數字時代;網絡空間;民族文化虛無主義

【作 者】李俊斌,重慶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王欣,重慶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重慶,400065。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3)06-0157-0008

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時空差異日漸縮小,馬歇爾·麥克盧漢關于“擁抱全球”的預言成為現實,信息技術廣泛而深度地介入了現代人的文化生活,各種社會思潮散布和活躍于互聯網、新媒體,對人的形態和尺度發揮著前所未有的“塑造和控制”[1]34作用。虛無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是某種歷史形式的懷疑主義,“常常表現為對傳統的反叛和對當下社會秩序的否定”[2。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則是虛無主義在對待民族文化上的態度和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質疑和否定民族文化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價值性。隨著數字時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地互動越來越頻繁,文化交流也越來越便捷,文化領域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復雜化、常態化的“古今之辯”和“中西之辯”。在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助推下,民族文化虛無主義趁機沉渣泛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價值規范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邊緣化風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在一定程度上面臨阻滯性挑戰。近年來,學界對文化虛無主義的抬頭之勢給予持續關注和深入探討,主要從宏觀層面、整體視角出發產生了一系列的批判性研究成果,而缺少聚焦民族文化并貼合數字時代的虛無主義研究的直接成果。鑒于此,順應數字時代新趨勢,重塑數字時代文化自信、創新數字時代文化治理的研究就顯得愈加重要和緊迫。本文通過厘清數字時代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基本表征,分析數字時代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主要危害,探尋數字時代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治理策略,以期對于抵制虛無主義在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的滋生蔓延,構筑清朗安全的網絡文化空間有所裨益。

一、數字時代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表征

文化作為一種觀念的上層建筑,本質上是現實政治體系、經濟社會生活的反映,內在地具有意識形態屬性。正如伊格爾頓所言,文化及其沖突“是個現實政治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個學術問題”[3]43。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借助數字時代的網絡傳播力和影響力,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影響著人們思想觀念、道德情感、行為方式,對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及文化軟實力提升帶來了新挑戰。因此,必須對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在數字時代的表征進行總體性解剖,才能夠透過表象看本質,洞察民族文化虛無主義迷霧背后的真實場景。

(一)用虛擬文化代替民族文化

在數字化時代,人們前所未有地依賴網絡,甚至陶醉于虛擬世界。網絡空間構成人類生存的新背景,虛擬世界成為人們活動的新場所,人類的生存方式逐漸劃分為現實生活與虛擬生活兩個層面。虛擬與現實之間關涉到文化的秩序和存續狀態,而數字時代的虛擬文化空間呈現出一種無中心的“流動”[4狀態,文化基因的傳承不再依賴物理實體而存在,而是以“符號再生產”5的方式實現文化增值,從而使得虛擬文化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樣態。數字技術的投入運用,催生了大批新型的文化產品與文化業態,推動了文化消費的時空場景的延伸拓展,涌現出契合虛擬世界精神享受的諸如動漫游戲、網絡直播、數字博物館、線上音樂會等新型文化消費形式,這種文化消費形式相較于傳統文化消費更加注重自我表達、社會認同和情感體驗。隨著信息傳播的硬件、軟件的日新月異,社會文化生活愈加便捷高效,虛擬與現實的邊界日漸模糊,與之對應的是實體文化下滑明顯,產生了現實生活“功能性過剩”卻“生態性不足”的現象。加之網絡的社群性、交互性驅動,人際文化互動跨越了時空距離,文化對話無需面對面進行,而是通過社交媒體就能夠廣泛地、快速地獲取文化信息資源,這就導致虛擬世界文化生活異常活躍與現實世界文化生活倍受冷落的悖論,造成虛擬空間逐漸擠占現實公共空間、虛擬文化逐步代替現實民族文化的后果。從文化運行的過程及結果來看,現實世界的文化屬性固然會伴隨人們進入虛擬空間,但現實世界中的文化精神、文化價值、文化倫理卻未必被遵守。因為在數字社會的虛擬網絡空間之中,文化主體往往不受現實文化的時空限制和條件約束,其道德自律一旦脫離社會身份的管制和法律制度的監督,就容易掉入和深陷文化虛無的深淵之中,自然無從分辨虛擬文化與現實文化,導致文化規則失靈和文化行為失范現象。更有甚者在虛擬文化的影響下,已經失去了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面對現實社會時往往無所適從、焦慮不安。而且,這種現實與虛擬之間的巨大落差感,又會反過來促使其再次歸返虛擬世界,無限沉溺于虛擬文化空間。

(二)用碎片文化割裂民族文化

古代先賢為中華民族的后裔留下了燦若星河的文化遺產,其中具有獨特價值體系的中華文化經典“從深處影響著中華文化的歷史進程”[6]8,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成熟程度的重要標志。在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以文化經典為主要載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砥礪前行的“基因”[7]7。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可持續發展,需要全面系統地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珍貴的精神基因。但隨著數字時代新興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面臨著不可忽視的虛無問題。毋庸置疑,數字技術重新定義了文化傳播的主體與時空,但也折射出價值觀念多元化和文化非系統性的態勢,產生了“文化碎片”8問題。出于意識形態或利益的考慮,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將宏大敘事的民族文化經典進行扭曲、異化的表達,演繹出許多狹隘的、極端的、庸俗的、瑣細的碎片,并經由網絡平臺的肆意傳播和廣泛互聯,最終聚合為“碎片文化”。碎片文化在本質上是對民族文化的否定、解構和斷章取義,它以文化“碎化”方式割裂文化經典,將文化經典任意剪裁、拼接成“百家布”,并通過新媒體拿出去到處兜售,從而達到沖擊民族文化及核心價值觀正統性的目的。在碎片文化的環境影響之下,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為了迎合公眾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往往會利用信息技術炮制奇異虛假的報道或短小刺激的視頻來博取關注和認同,產生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背離的一種平面化、含混化、降智化的文化精神狀態。由此,部分人群會被誤導而走進茫然、懷疑、獵奇的迷陣,自身思維方式受制于他者,獨立思考能力逐漸喪失,不知不覺陷入被民族文化虛無主義蠱惑、利用的境地。當現實中的社會個體不加咀嚼地吞咽著碎片文化給予的精神快餐時,他們的自我意識也正在被感性所圈定,原有系統的、理性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逐漸被一種個體感性方式所消解,久而久之勢必威脅到國家文化安全。

(三)用娛樂文化銷蝕民族文化

數字時代賦予了民眾在文化傳播中的自主權,人們借助網絡平臺、信息技術的力量,不斷衍生或再造出與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態,網絡文化“泛娛樂化”由此而生。泛娛樂化往往與文化虛無主義思潮相耦合,依托智能算法技術邏輯,將主流意識形態內容視為“異質化信息”[9,而對娛樂內容進行精準化推送,使得“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10]201,文化的創作不必遵循傳統文化的特征和意義,文化的傳播不必顧及文化的形態和方式,大眾可以盡情享受視覺的快感和情緒的傾瀉,文化生活由此變得浮躁而輕佻。在整個過程中大眾并未獲得文化精神的滋養洗禮,短暫的狂歡之后即是難以掩飾的空虛和無力感。因為這樣的娛樂文化只是在資本和技術的雙重裹挾之下謀求利益的手段,借助娛樂化的形式吸引眼球、賺取利潤,從而形成膚淺的消極的文化思潮。娛樂文化及其思潮對社會大眾的吸引和影響,并不是須臾間就出現的,而是在網絡文化不斷發展過程中凸顯出來的文化現象,是現代信息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副產品。雖然娛樂文化并非一開始就指望獲得主流認同,但現實社會生活中“技術理性往往會與資本邏輯相攜手,悄無聲息地滲入并試圖占據本質上應當充分展示人類興趣和愛好的文化天地”[11。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就巧妙地利用文化與資本的關聯性,以資本增值為目的,以娛樂性為特征,迎合市場和公眾物化的需求進行文化的創作與供給。在此過程中,資本觸角深入文化領域與娛樂行業獲得生機甚至野蠻生長,感性的膚淺的娛樂文化成為“商品”進行自由交換和消費,而理性的深邃的民族文化缺少足夠的市場。在娛樂文化廣泛傳播和感染之下,數字文化生產也陷入了“泛文化”[12的娛樂陷阱之中,一些民眾熱衷于追捧網絡語言、網絡視頻、網絡游戲,而忽視了自己民族文化根脈,甚至在網絡空間對民族文化進行污名、戲說和改寫,導致嚴肅深沉的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日漸式微,而低俗甚至惡毒的娛樂文化卻普遍流行。隨著社會民眾文化生活的娛樂性被不斷放大,民族文化要么被當作消遣的靶子、取樂的對象,要么在文化陣地的邊沿上徘徊,其原本的價值導向、精神塑造、思想潤澤、倫理規訓等功能弱化,不僅不利于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和競爭力,而且降低了社會民眾的文化生活品位和文化生活質量。

(四)用外來文化沖擊民族文化

縱觀數千年的世界文明史,全球文化格局可劃分為不同類型的文化圈層,這些文化類型都有自己的影響范圍和作用邊界。中外文化交流對話一直存在,現代科技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二者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種文化交流在回應人們現實文化需求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重塑著人們的文化心理和影響著人們的文化選擇。由于西方現代化的先發效應,人們在文化及學術交流中審視文化的現代性與民族性關系,會不自覺用西方文化作為衡量自身民族文化的尺度,這時民族自卑心理便會浮現,民族文化往往會被遮蔽、被虛無。網絡空間已經成為各種虛無主義思潮的匯聚地,在多元的文化選擇中民族文化話語權面臨失衡問題,用外來文化評判民族文化現象的不在少數。民族文化虛無主義首要任務是執一而論的自我否定,對民族文化進行貶抑和詆毀,忽略文化的歷史傳承性和民族特殊性,割裂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縱向聯系,其片面地將傳統文化與落后愚昧的封建文化劃上等號,并將其扣上專制腐朽的帽子,視為重壓在華夏子孫身上的“歷史包袱”和“精神包袱”[13;其預言中華傳統文化是注定走向衰敗沒落的“黃土文明”,即民族文化猶如復辟帝制時滿街售賣的“辮子”,終究是要被時代所遺棄,更談不上孕育出新的文明;與此同時,其毫無底線地對外接納,繼承了近代時期一度存在“全盤西化”的思想遺產,大肆宣揚“西方文化優越論”,認為文化西化是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必然趨勢;其阻斷東方與西方之間橫向的平等的對話溝通,挑起極端的二元對立,主張民族文化就是封建的專制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才是現代的文明的文化;在對西方資本主義盲目崇拜和跟從的過程中,其大力推崇西方文化推銷的所謂“普世價值”,標榜西方道路為世界現代化的唯一道路且具有統治合法性,[14鼓吹中國的現代化必然要走同民族文化徹底決裂的道路,而其中的文化現代化也就應該復刻西方文化發展模式。這種文化觀點本質上是對外來文化的抬高和對民族文化的矮化,不利于民族文化自身發展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

二、數字時代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危害

文化發展的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民族拋棄或背叛自己的文化傳統,忽略文化的民族性和傳承性特征,必然會自毀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不僅不可能推進民族發展進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不堪回首的“歷史悲劇”[15]6。從結構與功能來看,虛無主義雖然“是建立在形而上的基礎上,但它彌漫了整個社會”16]3。數字時代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產生的危害性和破壞力,并不限于信息技術領域及網絡空間文化生態本身,其對社會民眾的現實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國家文化軟實力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會產生消極影響。

(一)摒棄崇高的先進的文化價值追求

網絡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文化活動提供了新場域,使民族文化的傳播具備更富現代化的形式,創新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的開展方式,滿足了人們對精神文化的多元需求。與此同時,民族文化虛無主義錯誤思潮卻通過更加迅速的方式向網絡空間延伸,沖擊著民族文化承載的價值意蘊,妄圖構建一個無信仰、無規約的精神空殼世界。習近平指出,“世界上各種文化之爭,本質上是價值觀念之爭”17]105。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特性,中華民族之所以為中華民族的特性,不只是區域、生理差異的反映,更多的是文化、精神滋養的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與其他悠久的大型文明相比具有更強的人文性、倫理性,其中蘊含的民為邦本、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協和萬邦、和而不同等價值理念,既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恢宏歷史,又適用于當代中國發展需求,還為解決全球性難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華文化智慧。民族文化虛無主義試圖摒棄民族文化所體現的道德觀、社會觀、天下觀和宇宙觀,或者企圖以西方文化宣揚的“普世價值”替代民族文化,通過“否定崇高、正義、奉獻等先進價值觀念,使文化日益呈現出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惡俗化”[18的趨向。為迎合一些網民感官刺激的需求和“反傳統、反權威”的心理,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利用信息技術持續推送一些惡搞、戲謔民族文化以及反映個人主義、物質主義、享樂主義等西方意識形態的文化作品,使其短時間內迅速席卷各大網絡平臺,導致中華民族文化中的舍生取義、兼愛無私等崇高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被遺忘的風險。民族文化虛無主義與消費主義、功利主義等物化思維產生勾連,本質上是利用資本和利益吞噬民族文化的價值內核,為資本增殖提供文化手段。[19這種畸變與錯位的價值取向如果得不到有效防范和及時糾治,就會削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然的價值標準、價值排序、價值約束功能,使整個社會生活面臨著道德滑坡、價值扭曲、行為失范的危險。

(二)削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認同

從世界文明歷程來看,各族人民之間的根本區別并不在于經濟、政治方面,而是文化層級上的區別。正如亨廷頓指出,“人民和民族正試圖回答人類可能面對的最基本的問題:我們是誰?……人們用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習俗和體制來界定自己”[20]6。文化認同作為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的基礎和前提,是維系民族生存發展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獨立的紐帶,其表現為民族成員對所屬文化的承認、贊同和接受,并在此基礎上對內建立民族文化歸屬意識,對外推動國際文化平等交流,進而增進本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虛無主義是數字時代引發公眾思想混亂、價值迷失、信念動搖的助推手,其對民族文化認同的削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進行西方文化滲透,使社會民眾對民族文化產生疏離。民族文化虛無主義推行“全盤西化”的策略,借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范圍內推崇價值觀念和文化體系的契機,力圖用西方文化理念闡釋和分析中國意識形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21。在新興媒體大肆宣傳和渲染西方文化的評判標準的情勢下,一些意志不堅定者的視線被混淆,對西方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更加認同和向往,而對自己民族文化產生懷疑甚至抵觸的情緒。二是否定民族文化的主流價值,使社會民眾對民族文化進行自我否定。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否定傳統文化經典著述,否定傳統文化主流觀點,試圖通過去中心化、去主流化的方式瓦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思想文化體系,消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因文化認同而生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制造“價值中立”陷阱迷障,使社會民眾對民族文化無所適從。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利用網絡信息爆炸式、裂變式增長的特點,不斷地制造和傳播海量的反民族文化的信息和論調,通過打著“非意識形態化”“淡化意識形態”[22的旗號,搶占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沖擊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削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的思想基礎、一致的精神追求,從而給網絡民眾造成思想及價值上的誤導,影響其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三)矮化社會民眾的文化自信心和自尊心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綿不絕的文明,文化自信始終是其深厚的底色,漫長的文化史和文明史滋養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摧的文化自尊。但進入近代,中華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內外交困的苦難,文化自卑心理也隨之顯現。文化自信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文化的存續與興盛關系著民族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數字時代,國際交流與溝通在互聯網、新媒體承載下變得更加輕而易舉,各種文化思潮和文化形態呈現出來,使人們面臨著文化選擇與文化消費的問題。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利用文化與信息之間的疊加碰撞,對東西方進行歪曲的比較,以抬高外來文化與矮化民族文化相結合的方式,對民族文化惡意貶損,鼓吹西方文明優越論,打擊民眾文化自信心和自尊心,以達到消抹中華文明、阻礙民族復興的目的。一方面,實行“文化入侵”策略,遮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光芒,拋棄民族自信的文化基因。在商業媒體對西方文化的過度炒作之下,通過互聯網可以輕易接觸到蜂擁而至的西方文化,民眾往往會因新鮮感對西方文化產生關注,民族文化虛無主義趁機散播民族文化自卑、自厭情緒,大力推崇西方生活方式,引導部分民眾對西方文化產生好感與共情,自覺向西方文化、制度及生活方式靠攏。另一方面,實行“文化挪用”策略,僭越文化歸屬的原則和底線,使民族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缺乏競爭力。網絡平臺在方便文化交流的同時帶來了潛在的文化安全風險,一旦稍有疏于網絡監管及知識產權保護,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就會以所謂“文化共享”的名義興風作浪,導致“傳統文化被盜”現象——他國文化無視道德層面的規約對民族文化進行明目張膽地抄襲、濫用甚至據為己有。民族文化虛無主義不僅虛無了民族文化本身,使他國獲得了非正當性的文化授權和經濟實利,而且容易使我國民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我認知和自我保護的意識下降,長此以往會喪失推進民族復興的文化底氣。

(四)阻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

從現代化發展方向來看,作為一種新型的進步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是文明新生與文化傳承的統一體,“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3。中國式現代化本身是一個內含文化因素的整體性轉型和系統性升級過程,是“一個逐步擺脫落后社會狀態、走向高度文明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歷史進程”24]87。在文化現代化引領全面現代化的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的價值理念、自然法則、人文精神、道德情懷、人倫關系,展現出豐富充沛的當代價值,助力與服務現代化的功能日益凸顯,成為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和精神力量。同時,中華民族邁向現代化也亟需民族文化不斷適應和滿足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要求,實現民族文化自身的現代化轉型。然而,民族文化虛無主義提出的民族文化與現代化互不兼容的論斷,阻礙著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和發揮作用,使現代化轉型之路荊棘載途。其一,詆毀民族文化的生命張力,認為其不具備融入現代化知識體系和思想體系的可能。在傳播內容上,沒有將民族文化與本土因素、時代因素結合起來,甚至對民族文化帶有故意曲解的成分,使變異的民族文化無法引領時代思潮。在傳播方式上,網絡媒體對民族文化進行碎片化、庸俗化、污名化解讀與宣傳,給民族文化貼上墮落腐化的負面標簽。其二,挑起極端對立思維,斷定民族文化無法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網絡環境下一些“輿論領袖”往往以現代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掌握者身份自居,利用民眾對“現代文明”的心理渴求,把現代化發展中必然面臨或難以解決的問題都歸因為傳統文化的羈絆,以此來誤導民眾對民族文化產生質疑和批判。其三,鼓吹西方文化才是文化現代化的方向。民族文化虛無主義沉醉于“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因西方的先發優勢而將現代化與西方化等同起來,極力推崇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既定圖景,其目的是通過否認世界各國文化發展和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特殊性,架空我國現代化轉型的文化基底和精神脊梁。

三、數字時代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治理

當今數字時代人們的文化生活與網絡深度融合呈現出不可逆轉的趨勢,如何治理民族文化虛無主義成為數字時代增強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課題。在認識數字時代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表征及危害的基礎上,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民族文化虛無主義治理策略,才能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一)培育正確的網絡空間民族文化觀

習近平在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時強調,要營造天朗氣清的網絡文化生態,必須在實施“互聯網+文化”戰略的過程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25]9。抵制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入侵,就必須樹立和堅持正確的網絡空間民族文化觀,利用互聯網正面宣傳民族文化,形成弘揚主旋律、追求真善美、傳播正能量的網絡氛圍。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指導。網絡思想文化陣地的建設與網絡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對應的,只有以正確的文化理論為思想指導和精神內核,才能使民族文化在網絡陣地綻放光芒。推進民族文化在網絡空間的傳播發展,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指引,注重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忠實傳承和賡續開新,通過解決民族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網絡適應性問題來實現民族文化的自我修正和自我革新,構建起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民族文化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和傳播體系。第二,把握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辯證關系。從總體來看,中華民族向來就是一視同仁地對待世界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在中國社會不存在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在互聯網的助推下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相遇的機會更多,必然增加了社會民眾進行文化雙向選擇的可能性。要把引導民眾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培育民眾的國際文化鑒賞水平統一起來,在文化交流時做到清醒分辨、科學分析、審慎對待,對于網絡上呈現出的各種文化能夠吸收其精華、拋棄其糟粕,警惕西方資產階級自由、民主、人權的價值觀偽裝下的虛幻“普世價值”的滲透和偷梁換柱。[26第三,不斷優化網絡空間民族文化發展生態系統。網絡空間民族文化生態在網民攝取信息和交往聯系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影響著網民文化觀、價值觀等觀念體系的形成與轉變。在推進民族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利用網絡傳播優勢的同時必須掃除負面態勢——應對網絡文化亂象侵擾問題,從網絡民族文化主體、網絡民族文化內容、網絡民族文化環境等方面的規范、管理和監督著手,構建一套完備的優質的網絡民族文化生態系統。

(二)掌握民族文化的網絡傳播主動權

中華文明根植于內部多樣性、包容性的各民族文化沃土,是中華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曾褪色也從未斷流,但近代以來受到了西方思潮的沖擊和挑戰,并在當今數字時代有了新的表現形式。黨的二十大強調,為了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和國家實力相對稱的話語權,必須全面提升中華文明在國際上的“傳播能力”和“傳播效能”。[27]46傳播力與影響力密切關聯,利用互聯網傳播反映中華文明特質的民族文化,將其蘊含的價值理念、精神標識和思想精髓推廣至世界各地,才能使中華文化擁有廣泛的知曉度和強大的影響力。第一,打造文化精品。雖然信息技術拓寬了文化傳播路徑,但傳統文化因其較低的互動性和關聯性,在脫離原有語境進行跨文化傳播時存在“傳播思維僵化、內容符號化”28等表達困境。因此,必須加強民族文化資源的現代化發展與國際化傳播,通過加速推進國家文化專網的搭建工作,依托文創產品線上經營實現IP商業化,創新民族文化的全球表達,打造體現民族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文化精品,尋求網絡空間文化產品融入全球市場的內容契合性和形式創新性,使民族文化藝術和文化產業進入大眾視野。第二,構建優質高效的全媒體平臺傳播體系。深入推進媒體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報、網、端、微”一體化全媒體平臺,促進傳統紙媒向新型媒體綜合生態體的轉型與蝶變。要用好中國日報網站和新聞客戶端,采用可理解、易接受的多元化呈現方式和傳播手段,推動其數字化展示和交互化解讀,實現民族文化與現代化藝術形式的融合。同時,通過抖音國際版等海外受眾廣泛的平臺,及時賦予民族文化以新生傳播元素,全面展示中華文化的精髓和魅力。第三,推動實施“數字+民族文化”賦能戰略。通過數字文創產品和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有效分析受眾需求和話題偏好度,實現民族文化傳播的精準化和趣味性,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民族文化進行數字化修復和保存,確保中華燦爛文明的延續和再現。

(三)防范民族文化虛無主義思潮的網絡滲透

互聯網是數字時代社會信息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的渠道,已成為意識形態領域競爭的重要陣地。因此,網絡空間治理對于阻斷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滲透來說極其重要。習近平強調,要“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29]337。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文化安全,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戰勝不了文化虛無主義,只有“以文化創意為軸心、以科技創新為脈絡”30推進民族文化自信自強,才能使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無處遁逃。第一,推進網絡空間文化傳播的法治化進程。在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等專門法律的基礎上,針對民族文化傳播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筑牢法治屏障。同時,依法開展網絡文化環境的專項整治行動,加強對網絡文化發展新情況、新動態的跟蹤監測,及時打擊網絡空間民族文化虛無主義亂象,堅決防范錯誤思潮迷惑公眾而受熱炒和追捧。第二,匯聚網絡空間文化建設的社會力量。在大力培養網絡信息與網絡安全專業技術人才的同時,教育引導網民乃至全體社會成員都自覺成為網絡民族文化的傳播者、網絡民族文化安全的監督者,共同構建和守護文明健康、安全有序的網上精神家園。通過發揮政府對網絡發展的治理功能、強化互聯網行業自律、提高社會民眾網絡素養等舉措,在網絡空間形成多方聯動、協調一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和保護的合力。第三,開展網絡空間輿論斗爭和輿論引導。習近平指出,為了占領和筑牢意識形態的網絡陣地,“要深入開展網上輿論斗爭,嚴密防范和抑制網上攻擊滲透行為,組織力量對錯誤思想觀點進行批駁”31]83~84。針對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錯誤言論,網絡文化安全監管人員尤其是宣傳思想工作者應強化擔當意識,在思想博弈中敢于發聲、及時發聲、善于發聲,有理有據地澄清事實、揭露本質,瓦解民族文化虛無主義錯誤思潮傳播的生存空間,消除其在蛀蝕民族文化精神過程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掌握民族文化網絡傳播的輿論主動權、話語權,及時搶占并始終站穩網絡輿論陣地的制高點。

(四)推動數字時代民族文化的適應性發展

文化適應性(culture adaptability),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文化契合時代發展需求與不同文化之間彼此包容。習近平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32]13這一重要論述突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的特殊地位,為治理民族文化虛無主義提供了思想指導。民族文化固然具有傳統屬性的一面,但文化自信并非停留在或滿足于歷史上的輝煌成就,相反要求我們在傳承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實現新的創造和新的突破。因此,推進民族文化與數字時代發展的需求、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相契合,實現民族文化的適應性發展,是有效破除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影響的必然理路。第一,注重民族文化的當代價值的挖掘與應用。民族文化作為千百年來人民大眾智慧的結晶,不僅在歷史上產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對當今時代來說仍然包含著永恒魅力、積極意義的成分。要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蘊含的科學思想、技術智慧、人文精神等價值,并結合數字化時代賦予其新的內涵和新的功能,讓民族文化在社會生產力發展與治國安邦過程中發揮更大的啟發作用。第二,推動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數字化和生活化。應加快對傳統文化數字產品的開發和傳播,著力構建符合時代特點的中華文化數據庫,并采用多元化的呈現方式和傳播途徑,打造包括文字、聲音、影像、云技術、超文本鏈接等民族文化傳承和傳播的新業態。要提高中華文化在網絡數字化空間中的占有量,依托信息科技力量來確保文化產品的質量和增量,通過互聯網媒體平臺將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傳導給廣大網民,調動和增進社會民眾認知、接受、弘揚中華文化的興趣熱情,教育和引導社會民眾踐行中華文化蘊含的價值體系。第三,實現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鑒中融合發展。要堅持自信自強與兼收并蓄的原則,摒棄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推進民族文化與當代文化、外來文化相融合,在吸納人類一切有益文明成果的過程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33]18,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思想統合力、價值導向力和精神驅動力。

參考文獻:

[1][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周露平.論馬克思對虛無主義的雙重批判[J].世界哲學,2022(3).

[3][英]特瑞·伊格爾頓.文化的觀念[M].方杰,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胡楊,董小玉.數字時代的虛擬文化空間構建:以網絡游戲為例[J].當代傳播,2018(4).

[5]顧正彤,盧章平.虛擬文化空間敘事主題的意義建構與組織秩序[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2).

[6]周光慶.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2.

[7]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劉春伶,郭躍軍,史育華.“文化碎片”與“碎片文化”:新興媒體環境下非系統文化對國家安全的逼顯[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6(6).

[9]汪康,吳學琴.網絡“泛娛樂化”引發的主流意識形態安全風險及其治理[J].思想教育研究,2021(3).

[10][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1]李春艷,劉旺旺.當前中國文化虛無主義的網絡表征及其治理[J].江漢論壇,2020(12).

[12]亓冉,李鳳亮.數字創意產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全球—地方”創新[J].理論月刊,2023(7).

[13]杜悅嘉,王進芬.文化虛無主義:基本樣態、現實危害及批判理路[J].理論導刊,2021(7).

[14]韓慶祥,張健.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J].人民論壇,2023(10).

[15]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6][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嚴蓓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1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8]孫麗珍,李澤泉.文化虛無主義的表現、本質及治理[J].紅旗文稿,2018(9).

[19]陳一收,王凱全.文化虛無主義的理論謬誤、現實危害與糾治策略[J].理論與評論,2021(4).

[20][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21]李瀟翔,劉愛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意識形態的社會認同[J].江淮論壇,2021(2).

[22]賀瑞虎.意識形態安全戰略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應對探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

[23]習近平.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3-02-08(01).

[24]范鵬.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5]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6]駱郁廷.西方“普世價值”的悖論及其現實危害[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8(5).

[2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8]段龍江.我國跨文化傳播的困境與優化路徑[J].人民論壇,2021(14).

[2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0]解學芳,李琳.全球數字創意產業集聚的城市圖譜與中國創新路徑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

[3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32]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THE REPRESENTATION,HARM AND GOVERNANCE OF NATIONAL CULTURE NIHILISM IN THE DIGITAL AGE

Li Junbin,Wang Xin

Abstract:In the digital age,the network has become a new site for national culture nihilism,and Cyberspace has shown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replacing national culture with virtual culture,dividing national culture with fragment culture,destroying national culture with entertainment culture,and impacting national culture with foreign culture,which has led to many damages as abandoning the pursuit of lofty and advanced culture values,weakening the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dwarfing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esteem of the masses,and hindering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make overall planning of and promote the governance on national culture nihilism in the digital era,and to create a clean and vibrant online culture ecology through such ways as cultivating the correct views of national culture in Cyberspace,taking hold of the online dissemination initiative of national culture,preventing the online penetr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nihilism,and promoting the adaptiv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digital era.

Keywords:Digital era;Cyberspace;national culture nihilism

〔責任編輯:李 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成人在线第一页|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午夜小视频在线|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亚洲男人在线|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91九色视频网| 欧美国产视频|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第一页|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欧美色图久久|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欧美啪啪一区|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亚洲天堂.com|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成人|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操操操综合网|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99在线视频网站|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网站| 日本午夜三级|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在线欧美a| 国产青青操|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一级在线毛片|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2020专区| 日本91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69av免费视频|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微拍|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在线网址|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色噜噜综合网|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亚洲性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欧美天堂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亚洲婷婷六月|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国产在线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