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化適應與主觀幸福感:民族互嵌型社區的交往交流交融效應研究

2023-12-29 00:00:00楊磊葛凡煜楊鹍飛
廣西民族研究 2023年6期

【摘 要】本文以北京、天津與南陽三地的調研數據為基礎,從文化適應壓力、文化適應過程、社會融合、社會參與四個維度,提出關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和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四個總假設和八個子假設,運用SPSS軟件分別對相關變量文化適應和主觀幸福感做信度檢驗、描述統計、相關分析,檢驗了相關假設。數據表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程度越高,主觀幸福感就越強,二者呈正相關關系。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程度與文化適應壓力、年齡呈負相關關系;受就業狀況、婚姻狀況、語言水平、受教育程度、社會參與度等因素的顯著影響。

【關鍵詞】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主觀幸福感

【作 者】楊磊,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昌吉學院教授;葛凡煜,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新疆烏魯木齊,830046。

【通信作者】楊鹍飛,四川大學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特聘研究員。四川成都,610065。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3)06-0019-0010

一、引 言

習近平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我國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正在“不斷深化”,并且“呈現出大流動、大融居的新特點”。[1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各民族跨區域流動的趨勢愈來愈明顯。習近平一再強調:“共產黨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人民群眾什么方面感覺不幸福、不快樂、不滿意,我們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sup>[2但是,不同區域的民族在跨區域流動過程中,難免會因為不同地域和群體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性給各民族交往交流帶來不同程度的障礙和困難,影響不同民族之間交往體驗和幸福感,進而影響各民族深度交融和心理互嵌。因此,增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主觀幸福感,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于“如何提高各族群眾幸福感”的問題,需要重點著力于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最基本的空間場域——社區,這也是習近平提出“建設民族互嵌型社區”的根本動因和戰略考量所在。習近平曾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指出:“城市民族工作要把著力點放在社區,推動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sup>[3有研究認為,當前中國民族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通過民族互嵌型社區建設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4通過推進民族互嵌型社區建設,發揮民族互嵌型社區的基本社會功能,“逐步架構起多民族互嵌型的基層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底邊’社會基礎?!?sup>[5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造基本的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推動克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文化適應障礙性因素,提高各民族群眾的主觀幸福感。“通過民族互嵌型社區建設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平等與法治精神的‘淬火效應’,將社區共同體意識升華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sup>[6

二、文化適應、主觀幸福感的概念、測量及其影響因素

(一)文化適應的概念與測量

二十世紀初,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們已經開始關注并探討文化適應問題。1936年,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萊德菲爾德等人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首次較為系統地定義了“文化適應”:“由個體所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群體之間發生持續的、直接的文化接觸,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的文化模式發生變化的現象?!?sup>[7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后,心理學家認為文化適應涉及群體和個體兩個層面:群體層面涉及社會結構、經濟基礎、政治組織、風俗習慣等方面,個體層面則涉及認同、價值觀、態度、行為能力等因素。加拿大心理學家貝瑞認為,文化適應是兩個或以上不同文化群體及其成員在直接的、持續接觸中出現的文化和心理變化過程,這種變化可能出現在其中之一或兩者皆有。[8

學術界對文化適應的概念界定、理論維度等方面存在分歧,造成了文化適應測量工具的多樣化。根據文化適應的維度劃分,其測評工具可分為單維度、雙維度、多維度測評工具。一維模型是文化適應研究中最初建立的模型。該模型為單向性不可逆模型。模型的一端為文化適應個體的原文化,另一端為其接觸的新文化。這一模型最初是用來研究進入主流社會的少數族裔文化適應現象的,因此新文化在此模型中也被稱作主流文化。[9根據一維兩極假設對文化適應進行測量的量表很多,大多采用李克特五點計分方式。在對一維模型進行探討的過程中,有部分學者提出了新的二維模型。在文化適應的多維度測評工具中,以布萊克和斯蒂芬(1989)編寫的文化適應量表應用最為廣泛,包括14個條目,采用李克特七點計分,該量表包含三個子量表,測量被試在異文化中總體、人際和工作的適應。[10

(二)主觀幸福感的概念與測量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指主體對于自我生活狀況和情感狀態感到欣喜與愉悅的總體感知情緒。埃德·迪納認為主觀幸福感由生活滿意感、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三部分組成,認為主觀幸福感是通過認知評價和情感因素來進行綜合評定的。[11積極心理學理論認為,主觀幸福感不僅與文化緊密相連,而且個體生活方式對其也有一定影響。12也有學者認為,個人根據自己的標準來評價生活質量,基于個人主觀判斷的幸福標準就是主觀幸福。13還有學者認為,幸福感的情緒體驗與周圍環境和親朋好友的溝通交流密切相關。14

國內外研究者在主觀幸福感的測量上編制了多種形式的測量工具,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進行完善。為了能夠深入地刻畫個體對生活體驗的不同方面,多維度量表得以發展。學者瑞夫編制的心理幸福感量表(psychological主觀幸福感-being scale)包括生活自主性(autonomy in life)、環境掌控(environmental mastery)、個體成長(Personal Growth)、積極的人際關系(Positive Relations with他人支持)、生活目標(Purpose in Life)以及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6個維度,[15較全面地刻畫個體在生活中的幸福水平,但與單維度的幸福感量表有顯著的正相關。16希爾斯從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負性情感體驗(negative feeling)與積極情感體驗(positive feeling)三個維度編制了牛津幸福感量表(oxford Happiness Inventory),在后續的研究過程中有非常好的效標效度與信度。[17我國學者在引進與修訂國外量表的同時也編制了一些測量個體幸福感的量表,如邢占軍從健康體驗、生活滿足體驗以及個人發展體驗三個維度、54個項目編制了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并在實證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信度與效度。[18

(三)文化適應與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伊斯特林悖論是幸福經濟學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各界學者對它的解釋衍生出各不相同的多種理論,這些理論大體上可以分為“忽視變量”和“比較視角”兩類。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中國目前進入到經濟增長對國民幸福感提升作用逐步減弱的階段。[19“忽視變量”理論認為,影響人們主觀幸福感的因素除了收入、財富等經濟學關注的變量外,還有許多諸如不平等、政治參與、健康、自由等其他因素。如果這些非經濟變量與經濟變量負相關,那么當經濟變量增長時,這些非經濟變量會降低主觀幸福感,抵消經濟變量增長提高的主觀幸福感,表現出收入、財富增加而主觀幸福感沒有增加的現象?!氨容^視角”認為,主觀幸福感不取決于絕對收入,而取決于相對收入。個人效用與自身收入水平正相關,但與社會平均收入水平負相關,即經濟增長會使社會福利整體提升,但卻導致個體收入-幸福感的曲線下降。[20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也不再僅僅只是為了提高經濟收入水平,滿足于物質方面的文化適應,他們更為需要是希望可以實現制度、精神層面的文化適應。

有關流動人口的研究在各類經濟學文獻中比較常見,但從民族學角度進行流動人口文化適應對于個體主觀幸福感影響的研究卻寥寥無幾。有學者認為流動人口在新環境中的各種不適應將負向影響個體的主觀幸福感。[21如何克服流動人口在新環境中的不適應?哪些因素對流動人口文化適應有顯著影響?這需要數據分析和實證比較研究才能夠發現。也有部分研究者認為居住時長對文化適應有顯著影響。[22][23][24有研究結果表明個體年齡對文化適應程度有很大影響。25]425~442有研究認為社會支持可以緩解并減少在文化適應過程中所產生的壓力,主體的主觀幸福感。26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調整,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富余勞動力大范圍轉移,我國城市民族工作領域也出現諸多新的問題和挑戰。那么,我們不禁要問:影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與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

三、理論視角與研究假設

基于以上文獻的回顧,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文化適應與主觀幸福感有著重要的關系,研究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文化適應與主觀幸福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認為,流動人口在融入新環境的過程中會經歷一系列如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變化,這些變化都會影響個體在異文化環境中的適應狀況,從而影響其主觀辛福感。為此,我們將從社會心理學理論出發,提出心理干預和社會干預方面的假設,用以探討文化適應的社會心理學影響因子。誠如諸多社會學和民族學的研究所表明的,流動人口在流入地會遭遇到歧視、偏見或排斥,這對個體的主觀幸福感也將造成巨大影響。尤其對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來說,當少數族群感覺自己受到社會的不公正對待,會發展成為一種以分離主義為目標的“政治化的認同”(politicized identity)。[27如果這種受到剝奪和不公正對待的信念在少數民族社會彌散,就會出現同情甚至支持以分離為目的的恐怖主義活動的現象。28將對國家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造成隱患。

下面,我們分別闡述我們的理論視角,并提出相應的研究假設。

(一)適應壓力論

壓力過程理論認為,個體在適應和應對環境威脅和挑戰時會產生壓力,其中由文化沖擊而產生壓力即為文化適應壓力(acculturation stress)。貝瑞認為不同文化群體間的相互接觸會使個體對新環境產生消極行為與情緒反應。[29心理學家哈里認為文化適應可以劃分為“社會文化適應”和“心理適應”,個體在適應過程中感受到的壓力障礙以及情緒反應直接決定個體的心理適應程度。30姜乾金等人認為個體在受到文化適應壓力后會降低主觀幸福感。31葉寶娟等學者認為少數民族群體進入陌生環境時,在適應過程中會產生被疏遠、被排斥等情感體驗,這種文化疏離感會導致主觀幸福感下降。32

據此,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文化適應和主觀幸福感受文化適應壓力影響,相關關系為負相關。

(二)適應過程論

利斯蓋德是最早對文化適應影響因素中的時間因素進行研究的,他提出文化適應U型曲線假說。他通過研究發現,旅居美國6~18個月的挪威學生比旅居美國少于6個月或超過18個月的挪威學生表現為更不適應。[33在此基礎上,奧伯格提出文化適應的四個情感階段:蜜月期、休克期、恢復期和適應期。蜜月期興奮和愉悅超出了起初的憂慮。休克期在面臨陌生文化的生活挑戰時開始體驗文化休克,產生多種負面情緒和心理不適感。恢復期開始承認兩種文化在思維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上的差異,改變自已的期望去適應新的環境。適應期逐漸適應新的文化環境中的生活,開始信任和理解居住處文化并在新的環境中塑造和發展新的自我。[20而就文化適應壓力來說,貝瑞認為,處于蜜月期和適應期的個體經歷的文化適應壓力最小。27但也有學者對該設想持反對意見。沃德等認為個體在文化適應的最初階段適應水平最差。21法拉蓋拉等認為居住時間越長,文化適應程度越高,對其生活的滿意度越高。22

貝塞爾研究結果表明,年齡是文化適應的重要影響因素。[27他認為,當文化適應發生在個體的初期生活階段,如學齡前,則個體文化適應的程度相對比較順暢。當文化適應發生在個體的后期生活階段,如退休后,則個體更容易經歷較大程度的文化沖突和心理沖突,在此過程中個體主觀幸福觀也將大大降低。

藉此,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們提出適應過程論題方面1個總假設和2個子假設:

假設2: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和主觀幸福感受時間和年齡因素影響。

假設2a:遷移時間影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和主觀幸福感,其影響程度主觀幸福感高于文化適應;

假設2b:年齡影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和主觀幸福感,其影響程度文化適應高于主觀幸福感。

(三)社會融合論

社會融入概念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法國實證主義社會學家迪爾凱姆提出的社會整合概念,涂爾干將社會整合作為自殺問題的重要解釋變量。[34]202社會整合概念在研究中被學者們逐步發展為社會融合或社會融入概念。梅爾斯將社會融合分為結構性社會融合和社會心理或情感融合。35斯科特認為社會融合應分為情感融合和行為融合。36我國對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問題的研究,大多是借鑒了國際移民社會融合的研究思路和理論,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對社會融合問題提出了一些假說和假設。田凱和朱力將社會融合和文化適應結合,田凱提出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包括經濟層面、社會層面、心理層面(文化層面)三個層面。[37朱力認為這三個不同層面是依次遞進的,經濟層面的適應是立足城市的基礎;社會層面的適應是城市生活的進一步要求,反映的是融入城市生活的廣度;心理層面的適應是屬于精神上的,反映的是參與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心理和文化的適應,才說明流動人口完全地融入于城市社會。38

米爾頓·戈登在研究美國的族群融合問題時,提出從7個層面來綜合測量移民的文化適應與社會融合:文化或行為的同化、社會結構的相互滲入或融合、族群間通婚、族群意識或身份認同的融合、意識中族群偏見的消除、族群間經濟、就業、教育等領域歧視行為的消除、公共事務的融合。[39]89但有學者認為戈登融合理論缺乏全面性。約翰·戈爾茲和安東尼·里奇蒙德(1974)提出了全面系統的《移民適應的多元模型研究》。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認同、主觀內化、滿意度、經濟、文化、社會、政治七個大類全面系統地分析了可能影響移民與遷入地適應的各種因素。[40國內學者基本參考國外社會融合的理論進行研究,將就業、婚姻、語言、教育作為影響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主要因素。[41

藉此,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們提出社會融合論題方面1個總假設和4個子假設:

假設3:社會融入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和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影響。

假設3a:就業狀況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和主觀幸福感都具有正向效果;

假設3b:婚姻狀況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和主觀幸福感都具有負向效果;

假設3c:語言水平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和主觀幸福感都具有正向效果;

假設3d:受教育程度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和主觀幸福感都具有正向效果。

(四)社區參與論

流動人口城市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不斷重新構建社會關系網絡的過程。沃德在對流動人口社會支持的研究中發現,不管是擁有本族朋友還是主流文化成員的社會關系網絡,都能對流動人口的文化適應提供有效社會支持,而主流文化成員的社會支持為流動人口帶來的影響則更大。[42]91~95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認為社區是一種具有情感歸屬和價值認同的社會生活形態,生活于其中的人們互相友愛、相互關照,富有濃厚的人情味。43]188城市社區居民也存在社區參與程度低的現象,更何況是初到此地的流動人口。社區環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個社區參與各類社會活動有利于互相了解,互相尊重,進而推動各民族之間的融合,為社會文化適應提供新的方式。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來到流入地后,呈現交際圈局限性和內傾性現象。這主要是和環境有關,從一個熟人社會到一個陌生人社會生存和發展,難免會有抵觸心理,與城市居民互動較少。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為了能夠在當地取得發展,就必須融入當地市民社區,其個體需要積極融入當地文化,促進雙方互動,最終成為當地社區的一員。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交往過程中,初級關系依然是以親緣和地緣為基礎;強關系主要由同質群體構成,弱關系由異質群體構成。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文化適應過程中會在異質性的弱關系中尋求資源和發展機會,并有意無意地整合到城市社會和生活之中。參與社區活動對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與主觀幸福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也是本研究關注的重要方面。

鑒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4:社區參與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和主觀幸福感都具有正向效果。

四、數據、變量與方法

(一)數據

為了驗證以上假設,筆者于2021年10月、2022年5月在北京、天津與南陽做了抽樣調查??偣舶l放問卷700份,回收700份,有效問卷637份,有效回收率91%。其中,樣本分別來自北京市、天津市、河南南陽市等地。該數據搜集了關于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以及研究假設所涉及的到相關變量的信息,如表1。

(二)變量測量

根據研究設計,本文主要關心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狀況與主觀幸福感形成及變遷的機理,研究的因變量包括文化適應和主觀幸福感,自變量則包括適應壓力維度、適應過程維度、社會融合維度和社會參與維度等8個自變量。

1.因變量

跨文化適應量表是用來評估一個人在跨文化環境中滿意地生活和有效地工作的能力。凱利和邁耶斯(1987)編制的跨文化的適應性量表(CCIA)為文化適應提供了一個框架,衡量個人從一種文化適應到另一種文化或在多元文化環境中工作的能力。該量表在培訓師和跨文化專家中廣為流行,展示了極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測量主觀幸福感的工具之中,幸福感指數量表(Indexofwell-being)是常用的一種,該量表由坎貝爾(1976)編制,李靖、趙郁金(2000)修訂,包括總體情感指數和生活滿意度指數兩部分。為了便于比較分析,我們在此方法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對相關測量指標予以修正。我們用“情緒彈性”和“主觀滿意”兩個變量分別作為文化適應和主觀幸福感的測量指標,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法。其中,“情緒彈性”設問是“你是否認為自己完全適應了當地的生活”,“主觀滿意”設問為“你是否愿對自己現在的生活感到滿意”,選項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強烈同意”,分別定值為“1、2、3、4、5”。我們設定權重相同計算文化適應和主觀幸福感的總得分。

2.自變量

(1)適應壓力維度

文化適應壓力量表采用桑德胡和艾斯巴迪(1994)編制、張燦燦、蘇永剛和張紅靜(2015)修訂的文化適應壓力量表(ASSIS),根據實際情況對相關測量指標予以修正。設問是“你是否感知歧視、思鄉念家、怨恨、害怕、文化沖擊、自責內疚或其他壓力?”采用五級評分法(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分數越高說明所承受的適應壓力越大。

(2)適應過程維度

適應過程涉及遷移時間與年齡2個方面的指標。遷移時間與年齡作為影響文化適應的重要變量,對文化適應有何影響?我們使用Spearman相關系數去表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程度與年齡和遷移時間相關關系的強弱情況,可以看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程度與年齡和遷移時間呈現何種關系。

(3)社會融合維度

社會融合涉及就業、婚姻、語言、受教育程度4個方面的指標。就業狀況是分類變量,分為就業(=1)和未就業(=0,包括在學、料理家務、無業)兩類?;橐鰻顩r為分類變量,分為在婚(=1)和不在婚(=0,包括未婚、離異、喪偶)兩類。語言的測量指標主要有兩個:能說和能寫。我們在問卷中,將語言水平分為“完全無法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會說,但不流暢”“只能說,不能寫”“能熟練聽、說國家通用語言,但書寫不太流暢”“能熟練聽、說、讀、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5個檔次,分別定值為“1、2、3、4、5”。我們在問卷中將受教育程度分為“小學以下”“小學”“初中”“高中或中?!薄氨究萍耙陨稀?個檔次,分別定值為“1、2、3、4、5”。

(4)社會參與維度

社區活動參與度,即社會參與度被認為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的重要體現和影響因素,我們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區活動參與程度設置為“非常不愿意、不愿意、一般、愿意、非常愿意”5個檔次,分別定值為“1、2、3、4、5”。

(三)數據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25.0將收集來的數據進行信度檢驗、描述統計以及相關分析。

五、數據分析結果

(一)信度檢驗

本研究是采用問卷調查法考察主要變量間的關系,由于變量間存在人為因素或系統誤差因素導致的共變,為了避免此問題的發生,采用theta系數信度分析。經檢驗,theta系數值為0.702,大于0.7,因而說明研究數據信度質量很良好。針對“題項已刪除的theta系數”,任意題項被刪除后,theta系數并不會有明顯的上升,因此說明題項不應該被刪除處理。綜上所述,研究數據theta系數值高于0.7,綜合說明數據信度質量高,可用于進一步分析。

(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及主觀幸福感的現狀

1.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為考察主要變量的總體情況,對其進行描述統計。本文對文化適應程度和幸福感指數采用五級評分法。其中文化適應得分越高,代表適應程度越高;幸福感指數越高,代表主觀幸福感越強。為研究文化適應程度與主觀幸福感相關關系的強弱情況,本研究利用相關分析去研究文化適應程度和幸福感指數之間的相關關系,使用Spearman相關系數去表示相關關系的強弱情況,分析結果如下表2。

從表2看出,文化適應程度和幸福感指數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472,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因而說明文化適應程度和幸福感指數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2.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與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Spearman相關系數分析

利用相關分析去研究文化適應程度,幸福感指數分別和文化適應壓力,遷移時間,年齡,就業狀況,婚姻狀況,語言水平,受教育程度,社區參與度共8項之間的相關關系,使用Spearman相關系數去表示相關關系的強弱情況,具體分析見表3。表3第1列結果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各變量的系數值,第2列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主觀幸福感各變量的系數值。

(1)適應壓力議題

從表3看出,文化適應程度和文化適應壓力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978,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因而說明文化適應程度和文化適應壓力之間有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幸福感指數和文化適應壓力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465,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因而說明幸福感指數和文化適應壓力之間有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假設1成立。

(2)適應過程議題

為了考察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年齡與遷移時間對文化適應的影響,本研究利用相關分析文化適應程度分別和年齡,遷移時間共2項之間的相關關系,使用Spearman相關系數去表示相關關系的強弱情況,分析結果如表3。

表3數據對適應過程維度的假設所預測的情況比較復雜。文化適應程度和遷移時間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050,接近于0,并且P值為0.211gt;0.05,因而說明文化適應程度和遷移時間之間并沒有相關關系。這可能是由于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國內各區域協調性均衡發展態勢持續向好,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流出地與流入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差異逐漸縮小的結果。文化適應程度和年齡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079,并且呈現出0.05水平的顯著性,因而說明文化適應程度和年齡之間有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幸福感指數和遷移時間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113,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因而說明幸福感指數和遷移時間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幸福感指數和年齡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067,接近于0,并且P值為0.089gt;0.05,因而說明幸福感指數和年齡之間并沒有相關關系。

(3)社會融入議題

從表3看出,首先,文化適應程度和就業狀況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093,并且呈現出0.05水平的顯著性,因而說明文化適應程度和就業狀況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幸福感指數和就業狀況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175,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因而說明幸福感指數和就業狀況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假設3a得到證據支持。

其次,文化適應程度和婚姻狀況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120,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因而說明文化適應程度和婚姻狀況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幸福感指數和婚姻狀況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018,接近于0,并且P值為0.647gt;0.05,因而說明幸福感指數和婚姻狀況之間并沒有相關關系。假設3b未得到印證。

再次,文化適應程度和語言水平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170,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因而說明文化適應程度和語言水平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幸福感指數和語言水平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305,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因而說明幸福感指數和語言水平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假設3c得到印證。

最后,文化適應程度和受教育程度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063,接近于0,并且P值為0.110gt;0.05,因而說明文化適應程度和受教育程度之間并沒有相關關系。這可能是由于國家通用語言的普及和就業渠道單一造成的。樣本數據顯示,隨著國家通用語言教育的普及,78.7%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均可流暢使用國家通用語言交流,即使是在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小學以下的群體中,能夠流暢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比例也高達62%。此外,由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就業渠道還較為單一,受教育程度并不是能否就業的決定性因素。樣本數據顯示,在未就業群體中,受教育程度為“高中或中專”“本科及以上”的群體占比62.9%。據此推斷,受教育程度與語言水平和就業與否的脫鉤是造成文化適應程度和受教育程度之間沒有相關關系的原因。但根據表3數據,幸福感指數和受教育程度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243,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因而說明幸福感指數和受教育程度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可能是因為受教育程度高的群體擁有更好的心理調適能力。

(4)社會參與議題

表3的數據結果基本印證了假設4。文化適應程度和社區參與度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115,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因而說明文化適應程度和社區參與度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幸福感指數和社區參與度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339,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因而說明幸福感指數和社區參與度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說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有利于提高文化適應程度。

六、結論與討論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地域間經濟聯系的加強和分工多樣化,人口流動也越來越頻繁,其范圍也越來越大。同時受社會變遷以及文化差異等方面的影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特點。本文根據適應壓力、適應過程、社會融合和社會參與理論提出相關假設,考察了影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與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得到了以下五個方面的結論:

第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流入地要達到更好的生活水平并獲得長久性的發展,首要前提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必須掌握必要職業技能。就業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的關鍵,也是提高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主觀幸福感的重要條件。國家實施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少數民族人口的流動,拓寬就業渠道和空間,并為其在流入地的文化適應提供了基礎保障。但本文通過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就業質量的研究發現,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流入地普遍就業層次不高、就業崗位與職業相對單一的困境。

第二,流動人口融入當地城市社會的程度,主要體現在文化程度的高低。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大都為農村戶籍,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在城市從事的行業基本上是餐飲和流動商販,技術含量低,不需要太高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就業的最基本的限制性因素,就業不足則易引發社會矛盾甚至危及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從根本上不利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適應融入城市社會。

第三,構建民族互嵌式社區是提高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程度、提高主觀幸福觀的重要舉措。由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城市其他民族在社會背景、職業和生活習慣上存在差異,在同一居住空間內并不會選擇主動地交往,這種分離性的居住模式,會進一步固化各民族群眾之間的區別感,不利于開展民族團結創建活動,不利于共同體的建立,不利于文化適應。要堅持“空間互嵌”的民族社區治理思路,將互嵌式民族社區與城市規劃結合起來,擬定具體的居住政策,為民族團結創建活動提供空間,讓其城市各民族群眾之間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面對面的來往交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一家親。從現實角度出發,還需考慮各民族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因此社區中需保障一定數量的保障房、廉租房,打破因經濟因素而造成各民族群眾之間的居住壁壘,全力構建互嵌式社區結構。

第四,要完善跨部門、跨地區協作機制,避免碎片化治理有利于增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文化適應程度和主觀幸福感。必須實現流出地與流入地的信息互通互聯和共享資源,為保障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的更好適應,流入地必須對有意愿外出務工的人員進行技能培訓,提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綜合素質,保障兩地之間的有序流通,實現協同服務、協同治理的局面。

對于如何加快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和提升幸福感,增強民族互嵌型社區在城市空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會效應?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建立健全流出地與流入地文化交流機制。兩地文化交流主要是推動少數民族群眾與社會主流民族群眾之間的情感交流,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加強對中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第二,建立兩地教育互助機制。首先,流入地要和流出地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教育發展現狀進行詳盡的調研。其次,要構建兩地關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再教育合作的平臺,確保兩地技術培訓和教育資源的信息共享,能夠有效并持久性地學習和交流。最后,針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特點制定培養方案,統籌兩地的高校資源,解決師資力量不足,授課質量不高的問題。三是建立兩地“第三方合作”評價機制。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適應程度納入政府績效評價之中,由第三方形成“無形的手”來保障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服務和社會治理的持續性,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能夠更好地在內地城市生活。四是建立兩地合作的監督問責聯席機制。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合作共同建立監督問責的聯席監督機制和技術平臺,形成“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突出問題導向,建立一個溝通暢通、反應及時有效的聯席合作監督機制,提高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的科學性和公開性,全面提高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生活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以城市包容性發展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會效應,不斷增強和鑄牢城市各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J].中國民族,2019(10).

[2]人民網.在不幸福不快樂不滿意的方面下功夫[EB/OL].(2018-03-08).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308/c1003-29856273.html.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著力推動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EB/OL].(2015-01-30).https://www.neac.gov.cn/seac/c100518/201501/1086898.shtml.

[4]楊鹍飛.民族互嵌型社區建設的特征及定位[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5]楊鹍飛.民族互嵌型社區:涵義、分類與研究展望[J].廣西民族研究,2014(5).

[6]楊鹍飛.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理論與實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7]Robert Red field,Ralph Linton,Melville J.Herskovits.Memorandum for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36(1).

[8]Berry J.W,Kim U,Minde T,Mok D.Comparative studies of acculturation stress[J].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1987(21).

[9]Flannery W.P,Reise S.P,Yu J.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acculturation model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1(27).

[10]Black J.S.,Stephens G.K.The Influence of the Spouse on American Expatriate Adjustment and Intent to Stay in Pacific Rim Overseas Assignments[J].Journal of Management,1989(15).

[11]Diener E,Biswas-Diener R.Will Money Increase Subjective Well-Being? [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2(2).

[12]Avey J.B.,Luthans F.,Jensen S.M.Psychological capital:A positive resource for combating employee stress and turnover[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9(5).

[13]Costa P.T.,Mc Crae R.R.Influence of extro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Happy and unhappy peop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9(38).

[14]劉斌,李磊,莫驕.幸福感是否會傳染[J].世界經濟,2012(6).

[15]Ryff C D,Singer B H,Love G D.Positive health:Connecting well-being with biology[J].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2004(1449) .

[16]Ryff C.D.,Keyes C.L.M.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4).

[17]Hills P,Argyle M.The Oxford Happiness Questionnaire: A compact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2(7).

[18]邢占軍,王憲昭.幾種常用自陳主觀幸福感量表在我國城市居民中的試用報告[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5).

[19]周紹杰,王洪川,蘇楊.中國人如何能有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基于中國民生指數調查[J].管理世界,2015(6).

[20]張雅欣,孫大鑫.人口流動如何影響主觀幸福感:基于主觀社會地位的中介效應[J].系統管理學報,2019(6).

[21]鄭雪,David Sang.文化融入與中國留學生的適應[J].應用心理學,2003(1).

[22]Oberg K.Culture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

[23]Ward C,Rana-Deuba,A.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revisited[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99(4).

[24]M.H.Faragallah,W.R.Schumm,F.J.Webb.Acculturation of Arab–American immigrants: 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1997(28).

[25]Beiser M.The Mental Health of Refugees in Resettlement Countries.In: Howard Adelman(Ed.),Refugee Policy: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M].Toronto: York Lanes Press,1991.

[26]Ingledew D.K.,Hardy L.,Cooper C.L..Do resources bolster coping and does coping buffer stress? An organizational study with longitudinal aspect and control for negative affectivity[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1997(2).

[27]Simon Bernd,Klandermans,Bert.Politicized collective identity: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4).

[28]楊鹍飛.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少數民族身份認同變遷的實證研究:基于甘肅、青海、新疆三地的調查分析[J].廣西民族研究,2015(4).

[29]Berry J.W.Intercultural relations in plural societies[J].Canadian Psychology,1999(40).

[30]Harry C T,Richard W B.Cross-cultural psvcholog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4(9) .

[31]姜乾金,黃麗,盧抗生,等.心理應激:應對的分類與心身健康[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4).

[32]葉寶娟,鄭清,曹燦兮,等.文化疏離感對漢區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機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5(5).

[33]Lysgaard.S.Adjustment in foreign a society:Norwegian Fulbright a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J].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1995(7).

[34]Durkheime.Suicide[M].London: Routledge,1951.

[35]Myers S.M.Childhood Migrat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Adulthood[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1999(3).

[36]Scott R A.Deviance,sanctions,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small-scale societies[J].Social Forces,1976(3).

[37]田凱.關于農民工的城市適應性的調查分析與思考[J].社會科學研究,1995(5).

[38]朱力.論農民工階層的城市適應[J].江海學刊,2002(6).

[39]Gordon,Milton M.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40]Goldlust J,Richmond A H.A multivariate model of immigrant adaptation[J].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1974(2).

[41]任遠,鄔民樂.城市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文獻述評[J].人口研究,2006(3).

[42]李加莉.文化適應研究的進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43][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張巍卓,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SUBJECTIVE SENSE OF HAPPINESS: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IN ETHNIC INTER-EMBEDDED COMMUNITIES:An Empirical Surney on Ethnic Minorityt Migrant Population in Beijing,Tianjing And Nangyang

Yang Lei,Ge Fanyu,Yang Kunfei

Abstract: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Beijing,Tianjin and Nanyang,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four general hypotheses and eight sub-hypotheses abou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subjective sense of happiness of ethnic minority migrant populations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pressure and process of cultural adaptation,social integration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The SPSS software is used herein to conduct the reliability test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 the related variables of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subjective sense of happiness,respectively.The data show that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ethnic minority migrant population is,the stronger the subjective sense of happiness will be,indicating the two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Besides,the level of 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ethnic minority migrant population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essure of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age;it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employment situation,marital status,language level,education level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Keywords:Ethnic minority;Migrant population;Cultural adaptation;Subjective sense of happiness

〔責任編輯:羅柳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性视频久久|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精品三级在线| 99激情网|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国产正在播放|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九色视频最新网址|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国产成人三级|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无码内射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福利视频久久|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国产网站免费看|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在线国产你懂的|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福利视频一区|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久久网欧美|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欧美第九页| 亚洲a级毛片|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美女国产在线|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欧美h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日韩第一页在线|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九色视频一区| 青青操国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