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系統的“建設工程”,需從核心要義、價值意蘊與實踐向度三個維度進行系統分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是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在準確把握其核心要義的基礎上深刻理解其價值意蘊,從而從政治、經濟、文化、人才等方面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助力我國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持續邁進。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偉大復興
【作 者】沈萬根,延邊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樸漢培,延邊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延邊大學融合學院副教授。吉林延吉,133002。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3)06-0047-0005
黨的十九大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式寫入黨章,象征著新時代各族人民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共同繁榮的堅定決心。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定位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深刻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方向,要從核心要義、價值意蘊與實踐向度三個維度系統審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始終抓住民族工作的“牛鼻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sup>[1]各族人民要深刻理解“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準確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休戚與共: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環境下,全國各民族人民共同實現中國夢的精神遵循。[2]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主要表現為各族人民實現相融、互惠和共享。嚴慶(2021)提出,休戚與共側重于情感體驗與利益得失同感,強調各族人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共同體意識。[3]納日碧力戈(2021)強調凝聚各民族的向心力有利于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4]維護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形成凝心聚力的局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利益的必然要求。[1]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就要以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為導向,加強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建設,切實做好民生工作,以促進各族人民團結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榮辱與共:抵御極端思想的滲透顛覆
我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共同建設了偉大的祖國,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體格局。榮辱與共主要體現為各族人民在情感層面相互依賴,共同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從而有效抵御各種分裂極端思想的滲透顛覆。次旦扎西(2021)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各族人民正確認識中華民族與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共同抵御外來分裂極端思想的滲透。[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但外部政治環境復雜多變,對我國國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和經濟安全仍存在著潛在的威脅,因此需要各族人民牢固樹立榮辱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認清外部敵對勢力的陷阱,共同抵御極端思想的滲透顛覆,促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夯實思想基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三)生死與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1]“生死與共”主要彰顯共同體的精神力量、精神歸依、精神譜系。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國受列強侵略,階級矛盾尖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革命思潮中逐漸覺醒。“五四運動”開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局部覺醒加速到全方位覺醒,使中華民族從被動凝聚變為主動凝聚。自此,中華民族開啟了共同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團結新篇章。在此后救亡圖存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高舉“中華民族”旗幟,以民族解放為指導動力,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使中華民族的整體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不斷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華民族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過程中逐漸解放生產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同時,通過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從政治層面夯實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由此可以看出,各族人民始終秉承團結凝聚的精神,把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充分體現了生死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使各民族人民人心歸聚、精神相依,不斷提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氣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力量。
(四)命運與共:構建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在各民族共同文化基因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構建凝聚力更強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展望未來,各民族只有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民族復興偉大夢想才能順利實現,民族團結進步之花才能長盛不衰。命運與共是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必然要求。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繼續堅持和發揚團結奮斗精神,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只有各民族團結奮斗才能形成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只有各民族團結一心、共同奮斗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蘊
(一)價值追求:維系國家邊疆穩定的必然要求
邊疆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區,同時也是面對外來敵對勢力滲透的重點地區。[6]10鞏固人民的共同體思想基礎是邊疆穩定的內在要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從意識形態領域提升邊民抵御外部勢力滲透的意識,從而在思想上構筑起抵御外來敵對勢力的堅實城墻,進而維系邊疆地區的社會穩定。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我國各方面建設不全面,部分西方國家為打壓我國,試圖以邊疆地區為突破口對我國邊民進行思想滲透和價值扭曲。邊疆地區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逐漸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互助,使邊疆地區的政治安全日益得到保障。近年來我國加大對邊疆地區的建設力度,實施了對口支援等幫扶工作,努力縮小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扎實推進共同富裕。[7]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政治上有利于增強邊疆地區的政治穩定性;在經濟上有利于促進各民族相互幫扶、區域協同發展;[8]在文化上有利于提升邊疆各民族思想凝聚力,為邊疆地區各民族人民構筑強有力的抵御不穩定因素侵入的精神支柱;在社會建設上,有利于維系邊疆地區社會的和諧穩定,從而加快社會互嵌結構的形成;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有利于提高邊疆地區生態文明的整體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邊疆地區安全穩定與經濟繁榮的必然要求。
(二)價值導向: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華民族經歷了由“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并朝著“強起來”全面邁進,其中最關鍵的要素是各族人民的團結。我國各族人民在持續奮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兩對民族關系,即“中華民族與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以及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理順這兩對關系離不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就中華民族與各民族之間的關系而言,是血脈相連的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如期完成,但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應積極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各民族凝心聚力共同進步,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轉化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強大動力。其次,就各民族之間的關系而言,各族人民唯有在實踐中踐行“五個認同”,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新格局才會實現。要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助推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前進動力,不斷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從而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引領下,不斷促進各民族人民共同繁榮發展,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高質量實現。
(三)價值選擇: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精神力量
在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更加清晰。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作為強有力的精神力量予以強化?;仡欀腥A民族發展歷史,我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命運共同體。樹立多元一體的命運共同體理念,有利于我國在政治建設進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各族人民平等參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我國在經濟建設進程中形成共建共享、協調發展的新格局。[9]有利于我國在文化建設進程中,實現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我國在民生和社會建設的進程中,協調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促進民族地區向共同富裕邁進。有利于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各族人民同心同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美麗的現代化強國。因此,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要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精神指引,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征程中,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方向邁進。
(四)價值指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實踐證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各民族團結一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了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前瞻性預判。第一,象征共享的經濟意識,凝聚中華民族的經濟力量,形成共享發展的經濟意識。第二,象征平等團結的政治意識,中華民族朝著共同目標與方向前進,書寫宏偉藍圖。第三,象征交往交融的文化意識,在相互欣賞中交流學習。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進一步保障我國政治安定有序、各民族經濟繁榮發展、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新格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明晰的行動指引。當前,我國已經打贏脫貧攻堅戰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鞏固脫貧成果、解決相對貧困問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新時期我國繁榮發展的奮斗目標。共同富裕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不能缺少任何一個民族。因此,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實現共同富裕的辯證關系,有利于新時代我國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行動指引。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向度
(一)政治為先,堅持黨的領導
堅持黨的領導,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各項民族政策,加強各族人民的“五個認同”是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要求。用理想信念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此鞏固我國政治基礎,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方向指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第一,堅持黨的領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動力源泉是堅持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并且逐步走向偉大復興的道路。因此,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交匯時期,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節點,要始終堅持沿著黨的旗幟方向奮勇前進,牢牢把握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二,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落實各項民族政策。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實基礎是制度保障和政策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縮小區域間的差距,從而改善人民生活。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尊重和維護法律權威。[10]落實好各項民族政策,為全國各族人民的經濟發展、教育提升、社會事業建設等提供保障。堅持“一區域一政策”,找出區域發展痛點,結合實際對癥下藥。第三,強化各族人民的政治認同意識。政治共同體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主要來源于政治認同,體現在對我國未來前進方向的認同以及對中華民族奮斗目標的認同。[11]強化各民族人民的政治認同以確保各民族人民始終站在同一條戰線上,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精神力量。
(二)發展為要,保障改善民生
物質基礎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抓手。當前我國仍面臨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協調、部分民生問題突出等發展困境?;诂F實情況,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加強東西部地區對口支援,切實解決民生問題,以堅實的物質基礎保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第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提升人民獲得感和幸福感。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以民族地區特有的優勢推動產業發展,形成特色支柱產業,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同時,堅持發展成果共享,縮小城鄉差距,增強全國各族人民對國家的認同,凝聚全體力量共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第二,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對口支援,協調區域發展。實施東部發達地區對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對口幫扶,協調東部地區人才為西部地區謀發展。同時加強發達地區企業對欠發達地區的投資,以此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為欠發達地區解決就業難問題。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保障民生建設,從而為邊疆民族地區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民生保障。第三,因地制宜,切實解決民生問題。根據“一地一政策”,結合本區域的實際情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出發點,從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等方面入手,找出問題痛點,提出切實可行的執行方案,從而高效率、高質量地解決民生問題,為社會互嵌結構的形成提供扎實基礎,以解決民生問題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五個認同”,從而實現社會的高質量發展。[12]
(三)文化為魂,促進交往交融
新時代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教育,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加強文化認同,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順利推進形成強有力的精神凝聚力。[13]第一,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筑人民意識形態的安全防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核心內容,也是全國各族人民應遵循的基本準則。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教育,使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價值遵循下增強凝聚力,齊心協力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同時共筑抵御外來不法分子的“思想城墻”,打破外來敵對勢力分裂我國的幻想,為鞏固民族團結和保障國家安全奠定堅實的內在基礎。[14]第二,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文化認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統文化象征各民族的歷史發展印記,講好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進各民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從而增強中華文化的共同性與交互性,和多為一,共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5]第三,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共同文字符號和語言符號團結凝聚全國各族人民。首先要協調民族語言與國家通用語言的關系,發揮學校的基礎性教育作用,鞏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教育基礎,做到從小培養,形成使用習慣。同時要抓住重點領域,加強落實在邊疆民族地區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從而形成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社會合力,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16]全面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全國各族人民在共同文字符號和社會符號的社會氛圍中,加深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從而深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蓄力量。
(四)人才為本,積蓄發展動力
優秀人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執行者,優秀人才建設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注入活力,積蓄發展動力。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挖掘民族地區的本地人才,引進外來人才,培養少數民族干部。通過各項人才建設舉措,儲備優秀的“執行者”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7]第一,挖掘民族地區的本地人才,落實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本地人才是區域發展的原生動力,在民族工作中應深入挖掘優秀本地人才,為本區域的長足發展形成人才儲備。本地人才可以利用其熟知本地區基本情況的優勢,最大程度地發揮影響力,增強人才的輻射作用,助力鄉村建設,營造民族團結的良好氛圍。第二,引進外來人才,為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注入新鮮血液。通過引進外來人才,為地方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提供新想法、新思路。外來人才可以針對民族地區的特點,結合其他地區的新做法,創新工作形式和工作方法,并利用網絡平臺宣傳其他地區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典型事例。同時深入群眾,切實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推動各民族人民對國家的認同和信任,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積蓄內生動力。第三,加強培育少數民族干部。完善干部選拔體制,選拔優秀的少數民族干部到先進地區掛職鍛煉,為少數民族地區培育高層次的管理干部,讓少數民族干部成為各族人民與黨的溝通橋梁,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優秀執行者。
通過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價值意蘊與實踐向度三重維度內容的全面梳理,有利于系統地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內涵、踐行意義和行動指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展進程中提升治理能力,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新的實踐方向。
參考文獻:
[1]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光明日報,2021-08-29(01).
[2]嚴慶,余金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論略: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
[3]嚴慶.主線、理念與作為:深刻把握與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貴州民族研究,2021(5).
[4]納日碧力戈,薩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維進路[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
[5]次旦扎西,周國起.論西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存在挑戰及實踐路徑[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
[6]高永久,趙子昕.邊境牧區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問題聚焦與路徑優化[J].貴州民族研究,2021(4).
[7]許曉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問題與鑄牢路徑[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
[8]蔣永發,任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何謂與何為[J].廣西民族研究,2021(6).
[9]陳紀,曾泓凱.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基礎與實踐目標[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0).
[10]溫向莉.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方法論思考[J].廣西民族研究,2021(2).
[11]李曼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維揭析[J].廣西民族研究,2021(5).
[12]馬忠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維互嵌結構及其整合邏輯[J].西北民族研究,2021(4).
[13]青覺,吳鵬.文化潤疆:新時代新疆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念、話語與實踐邏輯[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1(1).
[14]郝亞明.社會認同視域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探析[J].西北民族研究,2020(1).
[15]王云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建構:從自然生成到情感互惠[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
[16]徐海榮,艾四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疆實踐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6).
[17]陳輝.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機制構建[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0).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CORE MEANING,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PURSUIT
Shen Wangen,Piao Hanpei
Abstract:It is a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project to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which needs to b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core meaning,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e pursuit.The core meaning of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to guide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firmly establish the community vision of Four Commonality and deeply understand its value implication on the basis of accurately grasping its core meaning.As a result,the practice pursuit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put forward in terms of politics,economy,culture and talents,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helping China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 towards the goal of becoming a socialist modern power.
Keywords:Chinese nation;Sense of community;National unity;Great rejuvenation
〔責任編輯:農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