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隱喻表征建構(gòu)

2023-12-29 00:00:00吳佳臻丁鳳琴
廣西民族研究 2023年6期

【摘 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抽象的心理學概念,在“知情意”層面分別表現(xiàn)為個體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及共同價值理念的積極認知、親近自豪的正向情感、愿為之付出行動的意志傾向。中華民族心理根源,如容器空間感知衍生“家國天下”的共同體認知、垂直空間思維涵養(yǎng)“向上向善”的價值理念、紅色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情感共識、大小“自我”融合建構(gòu)等隱喻均反映了共同意志傾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隱喻建構(gòu)與解讀,可以從容器隱喻、垂直空間隱喻、紅色隱喻、大小隱喻四個維度切入,在共融于器、道不離器、知情合一、立身行道的思維運演中實現(xiàn)具象呈現(xiàn)。

【關(guān)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隱喻表征;建構(gòu)

【作 者】吳佳臻,寧夏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丁鳳琴,寧夏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博士生導師。寧夏銀川,750021。

【中圖分類號】C9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3)06-0078-0008

一、引 言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tǒng)一之基、民族團結(jié)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1面對這一時代命題,社會學、民族學、哲學及心理學等領(lǐng)域均取得了豐碩的學術(shù)成果。然而回歸本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無形、抽象的心理學概念,“鑄牢”是“內(nèi)化于心、固化于本”的心理強化過程,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于內(nèi)心深處,作用機理自然蘊藏于心理學知識邏輯當中。隱喻是人類基于感官經(jīng)驗的思維能力,參與整個心理認知過程。人類思想和語言所依據(jù)的概念系統(tǒng),是以隱喻聯(lián)結(jié)為基礎(chǔ)構(gòu)建起來的。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被感知或無法被感知的抽象概念,借助隱喻映射的橋梁,便可外化為具體可感知的概念,能夠為普通大眾所認知和理解,實現(xiàn)共同體意識形塑。理論的生命力在于面向大眾,借助隱喻理論,可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蘊含的抽象理念具象化、形象化,使之觀之有形、觸之有感,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創(chuàng)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然而,過往鮮有研究基于隱喻視角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表征。本研究在深入分析中華民族獨特心理特征的基礎(chǔ)上,建構(gòu)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隱喻表征系統(tǒng),通過身體感知意象圖式,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新的認知理據(jù),也為今后實證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底層框架。

二、概念隱喻理論視角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常言道,“人心齊,泰山移”,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nèi)形勢下,在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萬眾一心,才能抵御未來各種未知風險和挑戰(zhàn),齊心協(xié)力,才能凝聚起團結(jié)奮斗的磅礴力量。一個民族的心理走向,會深刻影響整個社會的行為取向,鑄牢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的社會心理基礎(chǔ)是治國安邦的重要基石。2014年5月,習近平深刻把握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首次提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年12月印發(fā)的《關(guān)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中進一步指出“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7年10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正式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和黨章,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意志。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diào),“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從“牢固樹立”到“積極培育”再到“鑄牢”,政策話語的創(chuàng)新演變不僅彰顯了黨和政府著力解決民族問題、夯實民族團結(jié)社會心理基礎(chǔ)的堅定決心,更是映射出社會心理構(gòu)建的實質(zhì)內(nèi)核。“鑄牢”背后蘊藏的深刻內(nèi)涵和心理機制,為學界提供了理論思考與探索的廣闊空間。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本質(zhì)是以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為核心,涉及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多維系統(tǒng),其中知、情、意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三個步驟。[2在認知維度上,表現(xiàn)為個體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實體及共同價值理念等方面的積極認知;在情感維度上,體現(xiàn)為個體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親近感、自豪感等正向積極情感;在意志維度上,呈現(xiàn)為懷抱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目標,并愿為之付出自覺性行為的態(tài)度傾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于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歷史文化底蘊之中,挖掘和突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價值理念和民族形象,容易生發(fā)并促進共同的認知、培養(yǎng)共同的情感、推動共同使命的踐行。以增進共同性的方式來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提升中華兒女身份歸屬感,拉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路徑之一。共同性是一種內(nèi)聚的向心力、趨同性,代表民族之間的共生關(guān)系。這種共同性的存在決定各民族認知模式和文化經(jīng)驗內(nèi)在共通,為隱喻的建構(gòu)與解讀奠定了心理學基礎(chǔ)。

隱喻是人類認知的基本方式,反應(yīng)思維的本質(zhì)。概念隱喻理論指出,抽象概念是通過隱喻映射來建構(gòu)和表征,隱喻是從一個具體、有形、可感的概念域向一個抽象、無行、不可感的概念域的映射。[3]105對于我們無法直接理解和認識的目標域概念,需要借助熟悉具體的始源域概念進行隱喻表征。究竟隱喻表征的內(nèi)在機制是什么?一種觀點認為,二者之間的隱喻表征是基于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的關(guān)聯(lián)而建立起來的。4如“時間就是金錢”,讓我們通過更容易理解的“金錢”概念感知到抽象概念“時間”的寶貴。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隱喻表征根源于主體的身體體驗。5如“鑄牢”本是工程學概念,指將金屬熔化后在模具中鑄造牢固,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組合,隱喻表征為融入頭腦意識并固化為內(nèi)在心理特質(zhì)。這種抽象的心理概念形象地隱喻于具體的知覺經(jīng)驗中,使其真正有形有感、具象生動。日常現(xiàn)實中,隱喻無處不在,大量的抽象概念通過具像概念的隱喻表征和映射,使之變得十分形象和容易理解。因此,要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真正深入人心,生發(fā)共鳴性的歸屬感,基于隱喻表征視角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建構(gòu)至關(guān)重要。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復雜抽象的概念,理解、建構(gòu)和表達抽象概念,語言文化符號系統(tǒng)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諸如“中華民族大家庭”“民族至上”“傳承紅色基因”等形象表述,說明在其概念體系中也不乏借助隱喻來進行表達與理解。概念隱喻系統(tǒng)將已知、熟悉的方位、顏色等具體概念領(lǐng)域(始源域),映射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不易理解和感知的抽象概念領(lǐng)域(目標域),在多重維度的隱喻之下,能夠喚起受喻者思想上的共識、情感上的共鳴,意志上的升華,使其更具感召力、影響力,促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聚和鑄牢。張積家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符合容器隱喻表征[6,實證研究也證實,內(nèi)藏班高中生建構(gòu)了容器式的中華民族共同內(nèi)群體認知,即國內(nèi)民族成員、國外民族成員分別處于容器意向圖式的內(nèi)和外[7。概念隱喻研究表明,在思維層面上,人類在理解各種事物時,會依據(jù)具身體驗自覺地建立起一套隱喻系統(tǒng)進行詮釋、轉(zhuǎn)換和建構(gòu)。8除容器隱喻之外,其他隱喻模式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是否存在隱喻聯(lián)結(jié)還鮮有探索。此外,身體具身經(jīng)驗是解釋抽象概念隱喻映射的方式和路徑,但卻難以對抽象概念隱喻映射的文化普適性做出終極性回答,需要結(jié)合文化本土性進行拓展闡釋與延伸建構(gòu)。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隱喻表征的民族心理根源

民族心理表現(xiàn)為一個民族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活動,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9]412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神話傳說等共有文化現(xiàn)象塑造了獨特的思維模式和民族心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決定了文化差異性和共同性并存不悖。不同地域、民族的個體盡管存在語言隔閡、風俗差異,但基于共同的認知結(jié)構(gòu)與長期的交流互鑒,仍會凝聚形成相同的文化產(chǎn)物,稱為共識文化。隱喻作為一種內(nèi)隱認知方式,很大程度上由文化傳達的價值觀所決定。10]153共識文化由各民族共創(chuàng)共享共有,凝聚了最廣泛的價值共識,在集體文化記憶層面呈現(xiàn)相同或相似的隱喻思維。探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隱喻表征的民族心理根源,可為概念的建構(gòu)解讀提供多維隱喻視角。

(一)容器空間感知衍生“家國天下”的共同體認知

“盤古開天辟地”的史前神話孕育了中華民族對自然之“天”的敬畏信仰,“天”是宇宙生命的起點,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容器。《晉書·天文志》記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11]279,“天圓地方”是古人對天地空間的傳統(tǒng)認知。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寫道“天似穹廬,籠蓋四野”12]1212,天空像穹隆狀的氈帳,籠罩住大地的四面八方。人類生活在天地容器之中,與萬物和諧共生。《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13]214“天”是世間萬物的造就者,天生萬物,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自然之“天”具有包羅萬象、容納萬物的空間容器屬性。而后“天下”引申為政治概念,其意近似于近代的國家。《十二本紀·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初并天下”14]239,《論語》中也寫道“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15]123,泛指國家疆域遼闊、天下一統(tǒng)。政治上的“天下觀”,不僅包含“天下大同”的共同體意識與“天下一統(tǒng)”的民族“大一統(tǒng)”觀念,16更是傳達了“天下一家”的親屬情感。在由民族主義產(chǎn)生的情感中,最貼切的無疑是親屬情感。各民族自始至今在同一片“天下”生息繁衍,共有的祖先記憶和族源敘事,直觀呈現(xiàn)了“同宗同源”的親緣血脈,民族之間情感有如大家庭中兄弟姐妹一般親密無間。在“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的身份感召下,把對家庭的依戀和歸屬感延伸到整個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逐步孕育生成。

(二)垂直空間思維涵養(yǎng)“向上向善”的價值理念

中國文化是基于“天道”信念而構(gòu)建起來的觀念系統(tǒng)。[17“天”作為一種自然神圣的超驗存在,經(jīng)過先秦諸子在哲學層面的建構(gòu)詮釋,實現(xiàn)了道德倫理意義的無形疊加。《五行》以“德,天道也”立論,儒家學派“以天論德”貫通天道與人道,將“天”賦予仁、義、禮、智、信等道德綱,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為主體德行找到了行上根源。《尚書·皋陶謨》提出“天命有德”“天秩有禮”,[18]36上天衍生為社會道義、文明禮序的化身。孔子在《文言傳》中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19]21,《莊子·田子方》寫道“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13]245,《楚辭·九章·橘頌》記載“秉德無私,參天地兮”20]163,均意指道德可與天地匹配,天地至高至廣,代表道德之高尚、品德之崇高。天不僅僅是具有空間屬性的自然之天,更是承載著天道、天德等價值屬性的義理之天。[21古人對“天”的信仰和崇拜,顯化為“天人合一”的具身認知,在“天文”與“人文”的雙向建構(gòu)中形成垂直空間思維,塑造了“道德為上”的隱喻表征意涵,涵養(yǎng)了以“向上向善”為取向的價值理念認同。

(三)紅色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情感共識

在所有圖像的視覺特征中,顏色是最具有情感色彩的,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使之具有喚醒情感的力量,并可以引發(fā)人的聯(lián)想。[22由于情感是抽象的,人們在對情感概念化時,將抽象的情感與自己所熟悉的具體概念聯(lián)系起來,結(jié)合主客觀過程,逐漸形成情感隱喻。顏色的情感隱喻和象征意義多源自社會經(jīng)歷、集體記憶及文化傳統(tǒng)等因素的影響,共同背景下的人們在長期感受、認識和運用顏色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情感體驗,隨時代傳承逐漸沉淀為特殊的情感共識。在中華民族歷史記憶中,紅色是最具代表性的情感符號。紅色象征著熱情活力、勇敢擔當?shù)拿褡逍愿瘢硐矐c祥和、平安順遂的民族期望。同時,作為一種民族品格,紅色寓意團結(jié)、奮進、拼搏。反觀中國近代百年歷程,無疑就是一部紅色的發(fā)展史,從浴“血”奮戰(zhàn)的革命史,到激情似“火”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史,紅色精神貫穿始終,紅色是革命的顏色、信仰的顏色,是凝聚國家意識的顏色,承載著特殊的中華民族情感。

(四)大小“自我”融合建構(gòu)反映共同意志傾向

費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論,用投石于水產(chǎn)生向外傳播的波紋,將中國人自我與群體的關(guān)系,比作是幾個套在一起的同心圓關(guān)系。簡而言之,中國人的自我結(jié)構(gòu)可分為“大我”和“小我”。“小我”即“個體我”,指的是以個人身體實體為邊界、與他人相區(qū)分的“自我”;“大我”即“群體我”,指以小我所屬社會團體為界限、更具包容性的自已,23如“家庭我”“單位我”“社區(qū)我”“民族我”等。個體根據(jù)不同“社交場域”中的“位置”,隨情境靈活地調(diào)整“大我”與“小我”之間的邊界。不同的時間及“場域”下,這些儲備的“我”中的一個或數(shù)個,會被喚啟成為引導行動的主力。24中國幾千年來都是一個重人倫、重集體主義的國度,強調(diào)把“小我”融入“大我”,既干好“自己的小事情”,又干好“共同的大事情”。在由小到大的“自我”建構(gòu)中實現(xiàn)個體意志與群體意志整合統(tǒng)一,讓“大我”和“小我”的需要同時得到均衡適度的滿足,進而推動個體的自我實現(xiàn)與共同體發(fā)展互促共融。

縱觀近年國內(nèi)有關(guān)抽象概念隱喻表征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于道德、情緒、權(quán)力等西式經(jīng)典概念范疇,缺少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實關(guān)照,針對國人特殊心理特征的本土化探索依舊較少,導致整體文化生態(tài)效度不盡人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心理學新興熱門研究領(lǐng)域,其精神內(nèi)涵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創(chuàng)新性,可為隱喻研究拓展延伸提供新的思想源泉和理論素材。

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隱喻表征建構(gòu)

隱喻表征具有文化依賴性,基于中華民族民族心理特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隱喻建構(gòu)與解讀,可以從容器隱喻、垂直空間隱喻、顏色隱喻、大小隱喻四個維度切入,通過探視始源域的實現(xiàn)方式,深入了解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隱喻的表征維度和心理機制。

(一)共融于器: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容器隱喻

容器隱喻是用容器狀意象圖式表征抽象概念,它起源于由皮膚屏障建構(gòu)的身體容器,后來引申到身體以外的范圍,用以表征事物類別、視野范圍、人際關(guān)系親密度等具備容器特征的概念。通常情況下,容器內(nèi)事物具有同源、同質(zhì)、同類的特征,容器外事物具有異源、異質(zhì)、異類的特征。針對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關(guān)系,容器內(nèi)外邊界意識同樣派生出相應(yīng)的情感反應(yīng),容器內(nèi)代表人際關(guān)系親密,容器外代表人際關(guān)系的疏遠。在不同政治背景和話語場景下,容器隱喻體現(xiàn)不同的空間概念化表征,地區(qū)、國家等被人為劃定了邊界的物理空間都可以視為容器。共同的地域聯(lián)系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前提和基礎(chǔ)。毛澤東曾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chǎn)黨》中明確指出:“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殖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之上。”[25]622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在《中華民族是一個》的文章中提出,“在中國的版圖里只有一個中華民族”26]49,各族成員共同生活在名叫“中國”的國度中,國界疆界就是一種可見的“容器”。“容器”對于內(nèi)外國家的區(qū)隔構(gòu)成了一個明顯的邊界,容器內(nèi)是“我國”“中華各民族”“中國人”,容器外是“外國”“外國民族”“外國人”。

“家庭”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一個充滿溫情的概念,代表安全、團結(jié)、親密。國是千萬家,無數(shù)個家庭凝聚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從中華民族共有的歷史文脈來看,在歷朝歷代的民族觀念中,蘊含豐富的“大家庭”“共同體”文化底蘊。唐太宗曾言道,“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27]6215,形成了“四海同歸,胡越一家”的大唐盛世氣象。清朝時期,皇太極明確提出“滿漢之人,均屬一體”28]26,入關(guān)后,康熙強調(diào)“無分內(nèi)外,視同一體”29]1022,雍正云“天下一統(tǒng),華夷一家”30]6。縱使千年流轉(zhuǎn)、朝代更迭,團結(jié)統(tǒng)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和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共同的地緣和血緣關(guān)系把各民族密不可分地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共同生活在中國這個“家庭容器”內(nèi)。中華民族共同體像一個大家庭,各民族是不同的家庭成員。56個家庭成員團結(jié)友愛,親密無間,就像石榴籽一樣赤誠相擁,有序相容,鑲嵌于“千房環(huán)抱、包于同膜”的“石榴容器”中。除此之外,在諸如“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親”“像愛護眼睛、珍視生命一樣,愛護和珍視民族團結(jié)”“血濃于水”“肝膽相照”等表述中,則以身體為容器,將容器意向圖示投射在身體部位上,形象再現(xiàn)了各民族之間休戚與共的血肉情誼。家庭、石榴、身體容器隱喻契合國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在隱喻映射機制交互作用下,使得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抽象的認知具像化,傳遞出“我們同在容器內(nèi)”的歸屬意識,塑造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身份認同和情感托依。

(二)道不離器:共同價值理念認知與垂直空間隱喻

垂直空間隱喻是用“上—下”方位概念表征抽象的情感、權(quán)利、道德概念,通常“上”映射到道德高尚、地位崇高、情緒高漲等積極領(lǐng)域,代表符合價值認知和社會規(guī)范;相反,“下”映射到對應(yīng)的消極領(lǐng)域。[31《易經(jīng)》曰:“道不離器,猶影不離形。”32]38“道”是形而上、抽象、精神性的,“器”是形而下、具體、實質(zhì)性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并非“多元”機械地融為 “一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實體“容器”,相伴而生的文化底蘊、道德準則、價值理念則是無行之“道”。西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曾言“道至高無上”[33]705。深受中華民族傳統(tǒng)“天道觀”的深刻影響,在“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表述中,常與“天、高、上”等方位詞相關(guān)聯(lián),對價值理念認知存在垂直空間隱喻表征。如:“仁”作為中華文化倫理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價值理念,西漢董仲舒在《王道通三》《俞序》中數(shù)言“仁之美者在于天”“仁,天心”,[34]79~151強調(diào)“仁”乃天之最高的道德意志和準則。老子在《道德經(jīng)》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35]65,用“上、下”形容道德品質(zhì)的高低。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篇》記載“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36]5,用“上、中、下”代表不同的智慧等級。同樣,《詩經(jīng)·小雅》中“高山仰止”[37]365比喻道德高尚,《道德經(jīng)》里“上善若水”“上德若谷”35]17~71形容非常高的至善、道德境界。由此可見,傳統(tǒng)文化中“崇德求善”“向上向善”等正向積極的價值理念與“上”方空間具有明顯的隱喻心理聯(lián)結(jié)。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精神命脈,“仁愛”“民本”等思想精華,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有研究者收集大學生關(guān)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積極聯(lián)想詞,其中有關(guān)“愛國”“敬業(yè)”“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nèi)容的聯(lián)想詞出現(xiàn)頻次最多,說明大學生對新時代積極培育和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有的一種包含積極認知、積極情感、積極態(tài)度的趨同心理傾向。尤其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下,中國人民真正邁向了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道路,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潛移默化中已內(nèi)化為一種信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實踐中、內(nèi)心潛意識中,只是習而未察、用而不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是當今社會的價值共識和文化信仰。信仰,是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其相信和尊敬。信,是相信;仰,是敬仰、景仰,說明在我們心中地位,是至高至上,高明莫及,需要仰望。國外研究證實:上帝和“惡魔”存在垂直隱喻聯(lián)結(jié)[38,相比非宗教徒,宗教徒對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間隱喻具有更強的隱喻聯(lián)結(jié)39。而信仰的對象,并不限于宗教,包含政治信仰、民族信仰、道德信仰。諸如“把中華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時刻把民族團結(jié)放在心上”“各民族和睦向上”等政治話語表述中,蘊含著深刻的垂直空間隱喻表征,傳達了民族團結(jié)是我國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最高信仰。

(三)知情合一:中華民族情感與顏色隱喻

顏色域跟空間域一樣,是最基本的認知域之一,也是抽象概念隱喻表征的重要維度。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身蘊含了對中華文化、中國精神、中華民族的情感認同,促使各族人民在心理上形成認知、認可、擁護的情感隱喻。[40紅色無疑是中華民族最獨特的情感印記,代表著樂觀、團結(jié)、勝利等積極情感的“紅色”,與“中華民族情感”存在隱喻聯(lián)結(jié)。毛澤東在《清平樂·六盤山》寫道“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41]65,朱德在《贈友人》寫道“自信揮戈能退日,河山依舊戰(zhàn)旗紅”42]241,這些充滿強大戰(zhàn)斗精神的火紅詩句,飽含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革命奮斗豪情。《戰(zhàn)狼》《萬里歸途》等影視作品中,最讓人熱血沸騰的時刻當屬演員高舉國旗那一幕。孟晚舟事件作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縮影,那句“如果信念有顏色,一定是中國紅”43,道出了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lǐng)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革命和建設(shè)實踐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態(tài)文化的總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nèi)容同宗同根。[44不論是革命戰(zhàn)爭時期,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還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戮力同心、守望相助,各族群眾在情感共情、內(nèi)容共情的基礎(chǔ)上逐漸內(nèi)化而成的潛意識情感,積淀為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習近平反復強調(diào)“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45,用紅色文化培根鑄魂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各族人民心靈深處。

除無形的精神象征外,生活中有形紅色文化符號也處處可見,五星閃耀的國旗是紅色,鑲嵌鐮刀斧頭的黨旗是紅色,寓意團結(jié)幸福的中國結(jié)是紅色,象征各民族一家的“石榴”是紅色,代表愛心奉獻的志愿者也是身穿“紅馬甲”。可以說,紅色,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變遷,記載著中華兒女的心路歷程,經(jīng)過世代傳承、沉淀和升華,隱喻表征熱忱、奮進、團結(jié)的民族品格。基于“知情合一”的認知結(jié)構(gòu),使得紅色能夠喚醒集體記憶的同時,激發(fā)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等愛國主義情感。

(四)立身行道:意志傾向與大小隱喻

大小隱喻就是用空間概念“大—小”來表達權(quán)力、社會地位、職業(yè)聲望等抽象非空間概念。社會權(quán)力和職業(yè)聲望高為 “大”,社會權(quán)力和職業(yè)聲望較低為 “下”。權(quán)力是國家意志的制度表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xiàn)的是無法撼動的國家意志,國家意志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聲望,是共同體成員認可接受的群體意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群體意志,存在“大”的隱喻表征。“大”來源于古人對于天地之大的無窮想象,在人文情懷和共同意志驅(qū)動下,基于“大”的空間思維建構(gòu)起了“大一統(tǒng)”等治國安邦理念,蘊含著群體成員對未來理想世界的美好憧憬。《莊子·知北游》記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13]256,“大美”指各民族和諧融合、文化多元之美。《禮記·禮運》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46]58“大道”代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指沒有矛盾和戰(zhàn)爭,是“和諧共生”的最終理想。《晉書·天文志上》記載“星明大潤澤,則天下大治”[11]298,“大治”形容國家政治形勢安定。《帝王世紀》記載“天下大和,百姓無事”47]32,“大和”代表安寧、祥和的太平景象。“大美”“大道”“大同”“大治”“大和”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gòu)的秩序理念。習近平多次提到“國之大者”。“國之大者”是指關(guān)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大使命、大方向、大格局、大利益、大戰(zhàn)略。“大”代表重要、意義重大、責任重大。《晉書》中有言:“農(nóng)殖者,為政之本,有國之大務(wù)也。”11]1003唐中宗曾下詔:“國之大綱,惟刑與政。”[48]4847《三朝北盟會編》寫道:“法令者,立國之大本。”49]168明太祖強調(diào):“賞罰者,國之大權(quán)。”50]1853宋人楊萬里說:“保國之大計,在結(jié)民心。”51]2945元人蘇天爵認為:“薄賦稅者,治國之大經(jīng)。”52]441《清經(jīng)世文編》記載:“財賦者,國之大政,天下之大命也。”53]397農(nóng)業(yè)、法治、財稅等“大務(wù)”“大綱”“大本”是事關(guān)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代表共同體成員共同的利益需求。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大我”利益的實現(xiàn)的過程中,不斷滿足各民族成員“小我”的多元需求。

相對“大”的群體意志,個體意志存在“小”的隱喻表征。中國人的成長與社會化是一個道德自己的發(fā)展過程——個體在“立身行道”中對“小我”進行超越轉(zhuǎn)化,直至與“大我”融為一體,[2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即是由“小我”到“大我”的建構(gòu)過程。三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路,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取得決定性勝利,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面對疫情防控工作的特殊性和風險性,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fā)生沖突時,無數(shù)醫(yī)護人員、民警、社區(qū)工作者、志愿者們能夠以大局為重,心懷“國之大者”,超越“小我”情感,置身“大我”情懷,“舍小家顧大家”,逆風而行,沖鋒一線,在危難面前“大愛無疆、大義凜然”,處理矛盾糾紛堅持“求大同,存小異”原則,牢牢把握大團結(jié)大聯(lián)合的主題,全力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wěn)定。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性認知和正向情感,升華到意志維度,形成推動社會健康發(fā)展的強大合力,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價值得以凸顯。“為公德乃大”,做“無我”的奉獻是一種“大德”,中國人很重視“德”,尤其是“大德”。前不久“顏寧歸國”消息引燃網(wǎng)絡(luò),振奮人心,錢學森、鄧稼先、施一公、顏寧等一代代知識分子,他們用自己的人生選擇作出了關(guān)于“大我—小我”的精彩詮釋——即“每個小我的奮斗中都應(yīng)該有個大我”,個人超越“小我”,才能融入“大我”,促進“大我”發(fā)展。不同于西方個人主義的價值文化傳統(tǒng),因為中國人民意識到,國是千萬個家的集合,也是無數(shù)個體的放大,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是一致的,國家利益有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也才有了支撐,通過維護民族大義來體現(xiàn)個人生命意義,是中華民族“集體觀”“大局觀”對人生價值的獨到闡釋,個體在“小我”和“大我”的有機融合中形成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五、結(jié)論與展望

深入探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話語體系中隱喻的表現(xiàn)形態(tài)與話語意涵,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從個體視角而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隱喻表征研究可以幫助個體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抽象概念,以便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產(chǎn)生、隱喻機制有更加清晰的認識,也有助于個體通過心理調(diào)節(jié)和驅(qū)動,積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而把意識轉(zhuǎn)化成行為的動力。從國家視角而言,建構(gòu)與民眾共同經(jīng)驗和認知圖式一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隱喻表征,將復雜抽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真實融入民眾的話語體系,能夠更加清晰地傳達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觀念和哲學理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的親和力、感染力、傳播力和實效性,以此構(gòu)建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lǐng)力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從教育干預的角度而言,探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后的隱喻架構(gòu),激活心理結(jié)構(gòu)的隱喻語言,可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宏大敘事提供微觀教育干預視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隱喻表征探究可以為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參考;根據(jù)青少年直觀性、形象性、互動性認知特點,發(fā)揮具身體驗的干預作用可以促進青少年更好理解抽象復雜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認同。未來可采用實驗方法進一步驗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多種維度隱喻表征的心理現(xiàn)實性。

參考文獻:

[1]陳立鵬,汪穎.習近平關(guān)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論述的理論要點[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0).

[2]管健,杭寧.知情意行:四維一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6).

[3][美]喬治·萊考夫,馬克·約翰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何文忠,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4]Landau M J,Meier B P,Keefer L A.A Metaphor-Enriched Social Cogni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0(6).

[5]Pecher D,Boot I,Van Dantzig S.Abstract Concepts:Sensory-motor grounding,metaphors,and beyond[J].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2011,54.

[6]張積家.容器隱喻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中國民族教育,2018(11).

[7]孟樂,葉燦,王佳佳,等.內(nèi)藏班高中生對國內(nèi)外民族的容器隱喻、群際態(tài)度和助人傾向[J].心理學報,2022(11).

[8]朱海燕.中國人對時空隱喻認知的心理現(xiàn)實性研究:對傳統(tǒng)映射模式的優(yōu)化[J].外語教學,2016(1).

[9]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10]Gibbs J R W,Steen G J.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ferenc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11]〔唐〕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宋〕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3]曹礎(chǔ)基.莊子淺注:修訂重排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4]〔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5]楊伯峻.論語譯注:典藏版[M].北京:中華書局,2015.

[16]張積家,張航,馮曉慧.從“異己觀”到“天下觀”的民族心理變遷:基于族際通婚視角的元民族志分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

[17]景懷斌.中華文化的終極情感價值及其共同體意識傳播[J].民族學刊,2021(1).

[18]江灝,錢宗武.今古文尚書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19]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0]〔戰(zhàn)國〕屈原.楚辭[M].林家驪,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

[21]石永之.中西文化共鑄天下大同:對十九大報告關(guān)于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闡釋[J].周易研究,2018(5).

[22]溫超,耿國華.基于內(nèi)容圖像檢索中的“語義鴻溝”問題[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5).

[23]王軼楠,劉嘉.讓小我融入大我:適恰自尊的積極心理學意義[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21(4).

[24]楊中芳.從疫情控制看中庸行動我的應(yīng)急靈活性[J].心理學報,2023(3).

[2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6]顧頡剛.顧頡剛?cè)殬鋱@文存[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7]〔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8]清太宗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9]清圣祖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0]〔清〕愛新覺羅·胤禛.大義覺迷錄:上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

[31]賈寧,蔣高芳.道德概念垂直空間隱喻的心理現(xiàn)實性及雙向映射[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6(2).

[32]〔清〕章學誠.文史通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3]何寧.淮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

[34]〔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M].周桂鈿,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35]王孺童.道德經(jīng)講義[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6]〔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M].廣州:廣州出版社,2001.

[37]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38]Meier B P,Hauser D J,Robinson M D,et al.What’s up with god? vertical space as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divin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7(5).

[39]Li H,Cao Y.Who’s holding the moral higher ground:Religiosity and the vertical conception of morality[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7(1).

[40]盧艷芹,梁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個維度[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10-11(01).

[4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詩詞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42]肖菡,譚好哲,王蕙莉.偉人的詠唱[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

[43]張明芳.如果信念有顏色 那一定是中國紅[N].中國婦女報,2021-09-27(01).

[44]李維軍,楊麗.紅色文化增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維向度解析[J].廣西民族研究,2020(2).

[45]習近平.貫徹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扎實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N].人民日報,2014-12-16(01).

[46]朱正義,林開甲.禮記選譯[M].成都:巴蜀書社,1990.

[47]皇甫謐,徐宗元.帝王世紀輯存[M].北京:中華書局,1964.

[48]〔后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9]〔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M].臺北:大化書局,1979.

[50]明太祖實錄[M].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51]〔宋〕楊萬里.楊萬里集箋校[M].辛更儒,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

[52]〔元〕蘇天爵.滋溪文稿[M].陳高華,孟繁清,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

[53]〔清〕賀長齡,魏源,等.清經(jīng)世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2.

THE CONSTRUCTION OF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Wu Jiazhen,Ding Fengqin

Abstract: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an abstract psychological concept.In terms of cognition,affection and volition,it is manifested respectively as the positive cognition on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common values,the positive emotion of proximity to and pride in the community,and the volitional tendency of willingness to take action for the community.Metaphors in psychological roo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ll reflect the tendency towards common volition.For example,the perception of containers and space derives the community cognition of Home,Country and the World;vertical space thinking cultivates the value concept of uprightness and goodness;the red color carries the emotional consensus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the concept of size integrates the concept construction of self.The metaphor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can be started from such four dimensions as container metaphor,vertical space metaphor,red color metaphor and size metaphor,which can be presented in a concrete way in the thinking operation of Coexistence in a container,incorporation of laws and objects,integration of cognition and emotion,and future spread of fame by morality.

Keywords: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Construction

〔責任編輯:俸代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91九色国产porny|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色悠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黄色片|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日韩性网站|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91亚洲精选|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91美女在线| 67194亚洲无码| av在线人妻熟妇|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丝袜亚洲综合|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香港一级毛片免费看|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亚洲欧美成人网| 91丝袜乱伦|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 天堂成人在线|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欧美精品1区2区|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国产理论一区|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久久永久视频|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婷婷成人综合|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欧美成人日韩|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麻豆精选在线| 色综合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9cao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色成人亚洲|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毛片免费网址|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天天色|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国内精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