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南地域廣闊,環境復雜,氣候溫暖濕潤,“土產”類型豐富多樣,如優質木材、茶葉、生漆,以及大型家畜等。生息在當地的民族通過“土產”的交往,加強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做到了區域民族間的整合。這些內容在清代民族圖志《皇清職貢圖》《黔南苗蠻圖說》《夷人圖說》“百苗圖”中均有一定記載。結合方志、實錄諸類資料,深化其研究,對于探討西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重要價值。
【關鍵詞】民族圖志;西南;交往交流交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 者】馬國君,貴州大學西南民族文化走廊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紅香,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貴州貴陽,550025。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3)06-0113-0008
李曦輝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是經濟交往,沒有經濟的交流,就不會產生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進而認為,“不同族體之間先有經濟往來,逐漸形成文化認同,最后才是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1]歷史時期作為經濟交往的重要載體“土產”,在此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土產”是指某地自然生成,或由當地人加工而成具有地域特色產品的統稱。西南地處長江、珠江、瀾滄江、怒江等河流的上游,地連海上絲綢之路、西北絲綢之路,素有“南方絲綢之路”的美稱。這一地區氣候溫暖濕潤,自然資源豐富,“土產”類型多樣。歷史時期,西南諸民族間通過以這些“土產”為載體的經濟往來,不僅加強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也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些內容在清代民族圖志《皇清職貢圖》《黔南苗蠻圖說》《夷人圖說》“百苗圖”中均有記載,如清江仲家等培育生產的優質木材,谷藺苗紡織的精美谷藺布,白龍家采割的生漆,白倮羅、川西諸民族采摘加工的茶葉等等?!巴廉a”的交往,不僅深化了西南地區的物資交換,也促進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和跨區域民族間的整合。搜集整理這一類資料,對于探討歷史時期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積極意義。
一、清代民族圖志所載西南“土產”例舉
西南地區包括今天的四川、重慶、云南、貴州、廣西等地,該區地貌環境復雜多樣,氣候溫暖濕潤,“土產”類型豐富。西漢時代,司馬遷著《史記》就提及了西南“土產”邛竹杖和蜀布諸類產品,通過蜀身毒道賣到了中亞地區,蒟醬在廣東番禺已為時人關注。唐宋時期西南的大理馬、烏蒙馬、茶葉為當地重要貨屬。隨著中央王朝對西南經營的深入,該區“土產”更為內地知曉,這樣的產品交往加強了跨區域民族間的整合聯系。下面主要以清代《皇清職貢圖》《黔南苗蠻圖說》《夷人圖說》“百苗圖”等民族圖志所載林產品、畜產品、衣料產品、藥材等“土產”為例,結合方志、實錄諸類資料梳理分析之。
(一)土產中之優質林產品
西南位處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歷史時期森林茂密,林產品種類繁多,主要有天然的優質木材,人類加工的茶葉、生漆等等。就木材而言,歷史時期西南廣大地區都生長有優質楠杉,如鄰近今重慶的龍山縣里耶秦簡古井,考古人員發現該井的井壁就是用楠木做成的,僅憑這一發現可知這一地區當年為茂密成片的楠木林區。[2]唐宋元時期文獻記載黔東地區為“虎豹居為巢,日月穿不透”的原始叢林,優質木材有“野雞斑”[3]121、楠,廣西靜江府瑤人生息區“土產杉板”[4]66。到了明清時期,這一地區成了“皇木”的重要產地,出現了專門的“皇木”培育基地。[5]4134隨著“皇木”采辦規模的加劇,西南地區的人工營林業也得以規模發展,成了當地各民族重要生計來源。如黔東南苗疆的人工營林,在清代“百苗圖”中之“清江苗”“黑仲家”“清江仲家”等項中,就記載了他們在清水江流域“廣種樹木”“以種樹為業,其寨多富”“每以漢人通商,稱曰同年”。(乾?。肚献R略》卷二十一《黎平府》載,府境“樹三五年即成林,二十年便供斧柯矣”“廣種樹木”“二十年便供斧柯”等反映了黔東南規模的林業生產?!捌湔喔弧斌w現了林木貿易規模大,促進了內地與清水江流域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同年”,又叫“同庚”,意為同年所生的同胞兄弟,此處是指與外族人結為兄弟。清水江流域侗族的傳統社會組織是一種地緣宗族結構,同一區域往往是同一血緣的村寨集合,在這一范圍內資源為宗族所有,不同宗族的人一般不允許常年定居。“認同年”可以視為對這一傳統社會結構的突破,目的是滿足林木產品市場的需求,與外族人結成的非血緣兄弟關系。此外,西南地區涉及木材交往的還有云南的“沙人”。《夷人圖說》載,沙人“伐老杉,量材成器”?!袄仙肌笔侵赋D杲涍^自然模塑的優質杉木,用這樣的木材打制的家俱耐腐、耐磨,為民眾喜歡,“器”是指通過對老杉加工而成的制品“土產”,沙人通過出賣他們自己加工的木質器具,與其他民族互通有無,取長補短,故而可見和諧的民族關系。
西南林產品還包括茶葉、生漆諸類。西南茶葉,陸羽的《茶經》及西南方志中對其均有記載。(嘉靖)《貴州通志》卷三《土貢》載:“九名九姓苗,治近都勻,其地產茶,多以茶為貨。”清代民族圖志明確提及販賣茶葉的族群有白倮羅、黑窩泥等。白倮羅生息在今貴州安順、畢節等地,以販茶為業?!痘是迓氊晥D》“白倮羅”項載,“大定、安順等處白倮羅,……居普定者為阿和,以販茶為業”?!鞍⒑汀?,彝語為山地民族,這是一支主要從事茶葉加工和販賣茶葉的群體?!耙载湶铻闃I”,說明了生息在普定、大定府(今大方縣)內的這部分彝族,充當連接茶葉采摘和商家購買過程中之加工和銷售環節的關鍵人群。從這一記載看,當時的貴州已經結成了茶葉種植管護者、采摘加工販賣者和收購茶葉者等牢固的茶業貿易群體,“阿和”為茶葉加工販賣者,如果缺了這一群體,一定程度上而言,可能就會影響茶葉貿易的正常進行。
云南川西等廣大地區都盛產茶葉,云南南部普洱一帶的黑窩泥也以“采茶為業”,川西諸多少數民族也“負茶出口易牛馬售于內地”[6],沈邊地區(今瀘定縣)的少數民族因地當西藏至打箭爐(今康定市)之沖要,“背負茶包獲傭直”等?!皞蛑薄?,受雇的工錢,說明了川西沈邊這一部分民族群體專門從事茶葉販運工作。從清代民族圖志所載茶葉內容可見,西南地區各少數民族生產的茶葉為西北、西藏人們重要的生活物質。查閱《明太祖洪武實錄》卷七十載:“西北之虜嗜茶有自來矣,蓋虜人所嗜乳酪滯膈,而茶性通利能滌蕩油膩故也,不得茶則困以病?!薄短煜驴肪砹濉秶啦枳h》載:“茶之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給之,以其腥內之物,非茶水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明史》卷八十《食貨志四》亦載:“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故唐宋以來,行以茶易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又言,“洪武帝綢繆邊防,用茶易馬,固番人心,且以強中國”,等等。資料中的“西北之虜”“西戎吐蕃”“番人”“羌戎”等,指的是當時生活在西藏、西北等廣大的地區的民族群體。亦可見,西北、西藏茶葉缺乏,茶葉又是他們生活重要物質,通過以茶易馬,實現了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強了西北民族與西南民族的關系。
西南地區生漆、漆器亦甚發達。“百苗圖”之“白龍家”項載,白龍家“多入山取漆汁,出入有漆,貿與市”?!肚厦缧U圖說》載,白龍家,“暇日入山采藥、割漆,以售于市”[7]186。白龍家生息在今天黔西北地區,該區盛產野生的漆樹,當地的彝族精于制作漆器。這樣的生產,就需要和諧的民族關系以達成兩者產品的產出,以擴大漆汁漆器的生產規模。故此,要提高漆汁生產量,必須要加大漆樹的種植。(乾?。肚献R略》卷二十四《大定府》載,府境“樹饒梓、漆、桐、橡、桃、李之屬”。卷十六載,安化縣“山頭地角遍栽桐、杉、漆、冬青等樹”,務川縣境“皆叢山密箐,鮮有平疇,多植青棡、桐、茶、漆樹。而漆之利更廣,四鄉所出,歲不下數萬金,農民全賴以資生”。“饒”意為多而豐富,意思是說因各族居民知道割漆獲利頗豐,已經規模種植漆樹了,展示了其后的經濟往來和友好的民族關系。
(二)土產之大型家畜
西南地區多高山疏林草坡和山間草場,這些地區是畜產品的重要養殖地?!妒酚洝肪硪灰涣段髂弦牧袀鳌肪兔枋隽嗽谫F州的西北部、云南的北部,以及岷江以西等廣大地區,草質優美,馴養大型家畜為該區民族重要生計方式。清代民族圖志《皇清職貢圖》載:“倮羅,在威寧州之水西……土產馬?!薄百懒_”,彝族的古稱,“土產馬”是說貴州彝族地區盛產良馬?!鞍倜鐖D”載,大定府的倮羅“畜良馬”,體現了彝族地區養有大規模的大型家畜。這些內容在實錄、私家著述亦多記載?!短婧槲鋵嶄洝肪硪话偎氖咻d,洪武十五年(1382),傅友德征烏撒,“獲馬、牛、羊以萬計”。洪武十七年(1384),“烏撒歲易馬六千五百匹;烏蒙、東川、茫布皆四千”“藹翠易馬一千三百匹”等。以上文獻記載的烏撒、東川、茫部等地,都位處今天的川滇黔彝族聚居區內。明政府與彝族人們通過馬匹貿易,深化了彝族與中央王朝的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馬也是彝族土司向朝廷進貢的重要貢品,稱為“貢馬”?!睹鲗嶄洝肪硪灰话溯d,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壬午,“貴州宣慰使安卜葩來朝貢馬”。永樂二十一年(1423)十二月甲戌,“貴州故宣慰使安卜葩之弟安中貢馬六十匹”,等等。這樣的貢馬行為,反映了彝族土司對王朝國家的認同,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認識和處理民族關系上就是“華夷一體”,“華夷一體”發展成各民族共為中華的思想。[8]
(三)土產之精美布料
古代中國主要制衣原料纖維是麻棉。麻有苧麻和葛麻,棉有木棉和草棉?!痘是迓氊晥D》卷八“青苗,亦西南夷之一種,向無土司管轄。修文、鎮寧、黔西等縣皆有之,……衣麻衣,皆自織”。該書卷七又載,四川“會川營轄黎溪等處僰人,常攜麻線至內地貿易”,等等。說明了麻是重要的衣料作物,也是西南各民族的重要土產。
西南地區干熱河谷多,此類河谷是木棉的重要產地。秦漢以降,用木棉織成的蜀布就被賣到了中亞,成了西南重要的土產。在清代,此類布料還在延續發展?!痘是迓氊晥D》載,“永豐州等處儂苗,本廣西泗城土府所屬……勤于耕織,歲輸苗賦”。這條資料奇怪的是沒有介紹儂苗“織”的衣料是什么。檢閱(道光)《貴陽府志》卷八十八《苗蠻傳》載:“補儂苗,儂苗之別種也,《通志》以為仲種非也。惟羅斛有之,居貶零、凌蔣、綠降諸亭……。(境)地產木棉,女勤于紡織,男子善治?!薄澳久蕖睒溆址Q吉貝樹、攀枝花等,這是一種生長在亞熱帶的木本纖維植物,因其種子所附的絨毛柔軟纖細而中空,富有彈性和韌性,織成的布料輕薄柔軟,是一種珍貴的衣料。值得一提的是,木棉在西南分布廣闊,在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南盤江、元江等流域都有產出。筆者在元江調查時,還看到有三人合抱的古老木棉樹,據當地老人說,他們的父輩就是用木棉織布縫衣服的。對于滇西、滇南地區的木棉使用情況,云南的《夷人圖說》“卡瓦”條載,經過該區的商人到“木邦買木棉”。
草棉本外國產物,大致在明代傳入西南地區,在手工紡織時代為中國一種甚為重要的物產。[9]217雍正改土歸流后,草棉在西南得以規模種植?!鞍倜鐖D”之“侗家苗”記載,該苗“擇近水而居,善種棉花”。僮家“以種棉花為業”。生息在天柱、錦屏二縣的洞苗,“擇平坦近水處而居,以種棉花為業”。此外,西南地區野生葛生長區域廣闊,在當地少數民族的精心管護下,也出產了優質葛麻。正因為如此,西南各民族特紡織出了精美的布匹和峒錦?!痘是迓氊晥D》載:“谷藺苗在定番州,……婦以青布蒙髻,勤紡織,其布最為細密,有‘谷藺布’之名,人多爭購?!贬既恕澳芸椺煎\?!彼颐纭芭由萍徔棧兴也贾??!?sup>[10]343洪州苗婦女“善紡織,織葛布,頗精細,多售于市,故有洪州葛布之名”[7]168。
蠶絲為中國所發明的制衣原料,為中國重要物產。[9]216歷史時期西南地區的養蠶業甚為發達,產出了精美的蠶絲織錦。[11]338(康熙)《貴州通志》卷三十《蠻僚》載,“陽洞羅漢苗在黎平府。婦人養蠶織綿”?!痘是迓氊晥D》卷八“貴筑、龍里等處東苗”圖,繪的就是一東苗男子手捧簸箕,微笑觀看簸箕內桑蠶成長場景。通過此圖可以進一步坐實貴州蠶業的發達。(道光)《遵義府志》卷十六《農桑》載:“遵綢之名,竟與吳綾蜀錦爭價于中州。遠徼界絕不鄰之區?!薄扒貢x之商,閩粵之賈,又時以繭成來帶鬻,捆載而去,與桑絲相攙雜,為縐越紈縛之屬。使遵義視全黔為獨饒。”(道光)《大定府志》卷四十二《農桑》載,“今貴州行省為郡十又四,遵仁有樗繭之利,種橡飼蠶于山,繅之、織之、染之,北以賈蜀,東以市楚,遵綢之所衣被幾半天下”。可見當時貴州蠶業發達,遵綢貿易促進了西南與其他區域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結成了友好和諧的區域民族關系。
(四)土產之藥材
西南地區廣闊,藥材種類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藥材產地。此內容在清代民族圖志中也略有記載,如“紫草”,紫草是一種野生藥材,也是西南山區民族與其他民族進行貿易的重要土產。“百苗圖”之“短裙苗”條載,該民族群體“常采紫草為生”?!艾幦恕睏l載,貴定、清平(今凱里)、獨山一帶的瑤族,“耕作之暇,則入山采藥,沿寨行醫”。李宗昉《黔記》卷三載,“瑤人耕作之暇,入山采藥,沿寨行醫”。反映了西南地區苗族、瑤族對各種草藥藥性已經有了很深認識,形成了專門的采藥和苗醫、瑤醫群體,通過藥材交易與其他民族發生著經濟上的往來。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是長時段的歷史,后期的歷史記載能夠反映前期歷史的真實。歷史時期我國的藥材買賣因其來源地大致分為三大幫,產于兩廣的稱廣幫、產于西北的稱懷邦、產于四川的稱川幫。從“川幫”字樣可見四川的藥材種類之豐富。查閱《西康產業概要》記載發現,該區“鹿茸,年約產出1000余斤。鹿角,年約輸出10000余斤。麝香,年約產1000余斤,所銷往法國。蟲草,年約輸出20000余斤。貝母,年約輸出40000斤。大黃,產量最多,各地高山均出,年約輸出100000斤?!销X草,理化特產”[12]。《四川地理》載:“四川藥材依據其出產情形,可分為野生和家生。山地多野產,不用種植,只須依時挖掘”;“川省西北一帶,為全省藥材最重要產地”。[13]53藥材作為土產進行貿易,不僅反映該區的民族交往,還反映了跨區域民族的整合關系。四川藥材之富,源于它是西南藥材生產的名區和集散地,故青海、西藏、云南等地的藥材經陸路都來此集中,故才有了前文的“川幫”之名。四川成了溝通西北、西南諸省各民族聯系的關鍵區域,他們通過藥材的交易往來,結成了和諧的民族關系。
(五)土產之蠟染、竹器等產品
除了以上產品外,民族圖志中還記載少數民族的蠟染、竹器等土產制品。(康熙)《貴州通志》卷三十《蠻僚》載:“花苗在新貴縣、廣順州?!逊扔孟灷L花于布,而后染之。既染去蠟則花見。”《皇清職貢圖》載:“貴陽、大定等處花苗,……衣以蠟繪花于布而染之,既染去蠟,則花紋似錦?!薄兑娜藞D說》載,山蘇“能制竹器,入市易米”;黒濮“多做竹器,入市交易”;沙人做木器、“竹匙以易粟”等等。
從上可見,清代民族圖志、方志諸類資料所載西南土產類型多樣而豐富,在歷史時期產生了積極影響,一是這樣的土產為當地居民重要的生計產品,通過貿易往來促進了土產的規?;a,成了西南的名特優產品;二是西南土產與他區域的交易,加強了西南與周邊區域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三是土產交往促進了文化的交流,使得他處的產品也在西南流通,提升了彼此的聯系。如意大利藏“百苗圖”提及的“珠珠苗”。“珠珠”又稱“藥珠”,是印度重要的工藝品,隨著西南土產的流出,這樣的外國藥珠也傳入了西南地區,還成了西南地區婦女喜好的重要裝飾品。又如隨著清水江流域林木貿易的大發展,錦屏地區清水江沿岸建有了媽祖廟,目的是祈求木材排放的一路順風。再者遺存在清水江流域諸多宗祠建筑,就建筑風格上而言體現了諸多域外元素,如三門塘劉氏宗祠包含有西洋哥特式建筑風格,同時還出現諸多外文字符,這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這也說明了,清水江流域林木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
二、“土產”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貢獻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說:“在古代,每個民族都由于物質聯系和物質利益而團結在一起?!?sup>[14]92“土產”是一定區域民族在與其生息環境,長期互動歷史進程發展的產物,承載著該區的民族文化,維系著民族間的團結。然而民族文化是長時段的歷史,而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土產”,自然要把它放在長時段
的歷史中進行考量,以深化“土產”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一)促進了經濟的交往發展,健全了市場經濟體制
經過漫長歷史歲月的模塑,各民族間的聯系進一步加強,雙方所生產的名特優產品也為大家認知。如前文提及的從事布匹生產的洪州苗、洞苗等。清代圖志記載,洪州苗“女子善紡織棉、葛二布,其葛布頗精美,多售于市,故有洪州葛布之名”[15]183,洞苗女子“能織洞帕,頗精美”[15]161,水家苗“婦人善紡織,故有水家布之名”[15]204,谷藺苗“女工紡織,其布精細,入市,人爭購之”[15]12。從資料可見,侗族所織的葛布、水族所織的“水家布”、谷藺苗生產的“谷藺布”等,已有一定批量入市,此可以視為家庭副業向市場化發展的顯著傾向。為了棉花諸類布料的生產,在貴州很多地方出現了有涉足推棉業生產的田地、山地的記載。清水江文書將這樣的田地稱為“花地”“棉花地”“花坪地”“污榜綿花地”(污榜是苗語,意為溪邊的棉花地)等等。對于集中種植棉花的山區,還獲得了“花山”的美稱。集中種植苧麻的山區也獲得“麻山”的美稱。正因為以上諸民族群體能生產出如此精美的紡織品,到了民國時期,有的民族群體已經從事小作坊生產了。意大利藏“百苗圖”所繪“谷藺苗圖”就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幀附圖由兩個部分構成,圖的左側繪有農家住房的一角,室外一位婦女正在紡車,室內一位婦女正在紡線,整個紡織工藝在家庭或小群體內就已經有了明確的分工,紡紗的、織布的、繞線導緯的,各有所司,規模雖小,但已經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作坊了。繪圖的右側所繪人數雖然不多,其中的一男一女正在面對面談話,男子手中拿著布匹,和那女子在討價還價。婦女的左后側,有一位老婦人牽著小孩子,從其高興的神態看,顯然是布匹賣了好價錢。還有一位男子正在精心整理剛買到的布匹,打算轉賣后獲取更大的利益。從這幀圖的內容看,其規模、交易原料和產品涉及范圍很大,與清代“百苗圖”所繪內容進行相比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
隨著“土產”交易規模的擴大,在清代民族圖志中開始出現了“傭工”字樣。如“百苗圖”之“土仡佬”條載,“土仡佬專為倮羅傭工”。“洞苗”條載,他們“以種棉花為業,男子衣著與漢人同,故多與漢人傭工”,此處的“傭工”是健全市場經濟下的雇傭關系,是一種新興的社會現象。因此在諸多“百苗圖”本子中直接繪畫的是“彈花女上門應雇圖”[10]339。意大利藏“百苗圖”的大頭龍家所繪的是“雇工紡織圖”,圖中的男主人正在督促兩位女雇工梳取山羊絨就地紡織成毛線的情景,以上反映的是布料生產的貿易情形。
再如前文提及的黔東南仲家苗、清江苗等,他們積極推動林木貿易,導致該區林木種植規模擴大。(道光)《黔南職方紀略》卷六《黎平府》載,黎郡“杉木、茶林到處皆是”。(同治)《平黔紀略》卷八載,“黎平屬素產杉木,亦委官紳設局采辦,封山伐木運售,山主木主或酌給價值,或諭令捐輸”。(光緒)《黎平府志》卷二《山水》載,府境“遍山皆杉”,等等。據研究,黔東南苗疆“木材經營興盛時期,古州木行商號多達數十家,不少人因經營木材盈利銀兩數十萬至百萬不等。咸豐年間,福建賴學相懷資白銀數十萬兩進入縣境,于縣城下河街設立萬福隆莊號,主營木業,榕江木材市場為其壟斷一時,獲利甚巨。光緒初年,福建商人賴成泰與廣商劉成發在榕江經營木材,各人贏利十余萬”[16]513~514。光緒十年(1884),“粵商曾裕昌木號,收購榕江八匡和從江下江一帶木材,獲利甚巨。光緒十四年(1888),廣裕發、啟利祥木號,由長安合資來榕江專營木材,各獲紅銀三四十萬兩”[17]196,等等??梢姡瓥|南林木市場的發達,引起了政府、外地商人的高度關注,客觀上改變了該區苗侗傳統社會的民族結構、族際關系、經濟形態、人際交往模式、文化表現形式,形成了苗侗群體與漢族經濟上相互依存、族際上漸趨融合、文化上交融互滲的歷史圖景。
(二)深化了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
由于商品的交往,必然要深化民族之間文化交流,如習漢語、寫漢字、認同年等。在民族地區,產品的購買者,要獲得最大利益,就要扎根產品的生產區,作為外來人,就需要得到當地人的認可,于是就出現了“認同年”的現象。認同年又叫“打老庚”,指的是兩個非血親關系的人,通過與土著民族商定以打老庚的方式結成同宗同族人,這樣的關系,不僅能加強民族間的往來,還能以家族的形式參與物質交換,促進了物質貿易的頻繁。(乾隆)《黔南識略》卷二十一《黎平府》載,“茅坪、王寨、卦治三處,商旅幾數十萬”。(道光)《黔南職方紀略》卷六《黎平府》載,黎平府“客民之貿易者、手藝者,鄰省鄰府接踵而來,此客民所以多也”。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在局部區域還出現了漢多苗少現象,如清水江邊的苗光寨,在道光年間,此地“已漢多苗少”了。有的地方還出現了漢變苗的現象,《苗疆聞見錄》載,黔東南苗疆“有漢民變苗者,大約多江楚之人懋遷,熟習漸結親,日久相沿,浸成異俗,清水江南北岸皆有之,所稱“熟苗”,多半此類”[18]175~176。江楚,范圍包括今江西、湖南、湖北等地。這部分外來江楚人,因長期與苗民生活,成了一支認同苗族文化的群體,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分布新格局。
同時這些外來內地人,由于懂內地文化,加之以認同年的方式融入到當地的少數民族家族中,因為其地位和文化,成了林木貿易中人的“客長”“客家中人”。“中人”是物質交換中的擔保人?!翱图抑腥恕敝傅氖且粋€外地人在此擔任中人,足以可見這樣的外地人已經在當地扎根,為本地人認可?!肚厦缧U圖說》“黑仲家”條載:“漢人與往來,可請鄰近富戶作保,出樹木為本,合伙生理,借貸通商,無不應付。”[7]177因此透過清代民族圖志背后的內容,用今天已經發現的規模文書加以檢讀,可以高度反映民族圖志后的民族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土產外銷,其實也帶動內地產品在當地的銷售,如清江苗酷愛漢族的傳統服裝,從漢族地區購買大量的生活用品,表現出西南少數民族對紡織品和紡織技藝的喜愛和向往,[10]403因此在清代民族圖志中的諸多附圖中,描繪了他們都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還有隨著雍正朝改土歸流的推進和苗疆的開辟,許多生息在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開始經營果樹了?!堵毲迓氊晥D》“百苗圖”諸圖志記載“披袍仡佬”原先是以打鐵為職業的群體,但在其后的發展過程中,以栽種梨樹營生了。(清)李宗昉著《黔記》卷三載:“披袍仡佬在黃平州,……純謹,勤耕作,多傭鐵工者,又或以種梨為生?!辟Y料中的這一記載豐富了有關披袍仡佬的認識,“以種梨為生”顯然是社會變化導致該民族群體文化流變所使然。披袍仡佬主動調整自己的生產方式,積極融入到市場經濟的體制中,不僅加快自己產業轉型,也說明了在民族間經濟交往中,民族文化的交流,達成了民族的交融。
再如,隨著云貴蠶業的發展,蠶繭還成了一些少數民族的裝飾品,如仡佬族婦女“裝飾以蠶繭,累累如貫珠”。據研究,當時的仡佬族還不會養蠶抽繭,這樣的蠶繭可能是從周邊的其他民族購買到的。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這樣的關系,更進一步加強了民族間的往來,隨著物質的大交換,在西南很多地區都出現了新的地名、土產的老字號品牌,如前文提及的“遵綢”“遵絲”“苗疆木”,等等,這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反映。特別是山東人陳玉殿任職遵義府知府時,把山東的柞蠶引入貴州,黔北柞蠶絲成了貴州的土產,也成了當時西南在中國經濟史上一張名片。(民國)《桐梓縣志》載:“同光之際,新站以上育桑蠶,松坎以下育山蠶,開市場于綦桐交界之扶歡。分繭幫、綢幫,設公稱,雙方派人經理之。年有山西商在河南繭來易絲,市場甚旺?!保駠蹲窳x新志》載:“遵義山間尤多一種青樹。乾隆三年(1739),自山東輸入蠶種,野蠶已成為一種遵義特產?!?sup>[19]106
(三)加強了民族交融,促進了他們對國家的認同
西南土產甚多,由土產看民族對國家認同,主要體現有三:一是看少數民族對國家稅賦的交納;二是看土產作為貢賦的交納;三是通過土產交往過程中,對內地文化的認同。就第一方面言,主要是西南各民族主動承擔國家稅收?!痘是迓氊晥D》載,谷藺苗因生產的谷藺布精美,“人多爭購。每歲認納苗賦三十余兩”,儂苗“勤于耕織,歲輸苗賦,頗遵禮法”。以上表明,以上諸民族都善于紡織,因其獲利,都主動承擔國家賦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提及生息在麻山、花山地區的少數民族,雍正王朝對其開辟后,由于政府的重視,這一地區的棉麻得以快速發展,成了當地重要的名優土產,獲利頗豐。據文獻記載,當地少數民族于雍正七年就完納七年的錢糧。[20]313
清水江流域苗侗民族的生產的優質林木、安順地區白羅羅生產的優質的茶葉、彝族馴養的名馬等等,均由當地少數民族進貢給土司。明代的方志記載,貴州少數民族貢茶葉方面,宣慰使司宋夔員下每年向朝廷“歲解本色茶芽一十一斤二兩四錢二分五厘”,“金筑司十三斤六兩一錢二分五厘,方番司一十五斤一兩七錢三分,臥龍司十五斤三兩七錢五分”。[21]其中宣慰司宋夔指的的水東宋氏土司,其下統領的少數民族就有彝族、宋家、蔡家、花苗等,這些茶葉都是由其統領下的少數民族提供,從此見,少數民族貢茶給土司,再由土司提供給官府。這足以說明了少數民族對國家的認同。就貢馬言,《宣宗宣德實錄》卷十四、卷六四載,宣德元年(1426)二月甲戌,“四川烏撒軍民府土官知府穆卜妻圖和遣
通事陸佐等來朝,貢馬”。宣德五年(1430)三月丙寅,“貴州宣慰使安中遣舍人安比、四川播州宣慰使楊欽遣長官李欽、廣西鎮安府土官知府岑永壽遣頭目岑昔等來朝,貢馬及金銀器皿、方物”,等等。以
上烏撒軍民府、貴州宣慰使等地,都是彝族的生息區。清代民族圖志中雖然只是對該民族生活方式的進行描述,但透過這些圖志背后隱藏的信息,表現出的是少數民族對國家的認同。
土產的交往過程,主要體現在土產交往過程中各少數民族對中原文化上的認同。隨著西南少數民族與國家交往的深入,出現了遵守國家禮法、積極參加科舉考試等現象。《皇清職貢圖》載,宋家苗“頗通漢語,勤耕織,知禮法,有讀書入泮者”。(乾隆)《黔南識略》卷一《貴陽府》載,仲家“勤耕織,間有富者。……男子俱漢裝,近更有讀書應試者?!嘀佟诮窬帽宦暯?,漸習華風”。資料中的“知禮法”,講的是宋家苗尊重王朝國家法令制度?!坝凶x書入泮者”是說他們對國家文化的認同,反映了他們與漢族深度交融、共享文教的結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黔東南苗疆原為“生苗”地,因服飾尚黑,統稱為黑苗。但他們以種植林木為富,留下了諸多白契(沒有官府鈐印的民間契約)、紅契(蓋有官府鈐印的契約),白契中多“稟官究擬”“執字鳴官”“鳴官”字樣,“官”即官府,代表了他們對國家的認同。紅契在張應強等主編的《清水江文書》(第一輯、第二輯)中就有數百件之多,這也反映了國家在經營該地過程中,因為人工營林的發展,政府在維持地方社會穩定的作用。進而說明了當地各族居民在林業交易過程中通過經濟文化的互動,接受彼此的文化傳統,同時加強了對國家的認同?!睹缃勔婁洝份d,黔東南的苗族有的“家不祀神,只取所宰牛角懸諸廳壁,其有天、地、君、親、師神位者,則皆漢民變苗之屬”[18]289?!凹也混肷?,只取所宰牛角懸諸廳壁”,反映的是苗族宰牛祭祖的文化傳統。而供“天、地、君、親、師神位”是漢族敬祭天地、國家、祖先、教師的文化傳統。文獻揭示了苗族的文化傳統與漢族的文化傳統交融互滲,漢族的傳統滲透到苗族地區,苗族的傳統又為漢族接納,彰顯了生息在該區的苗族與內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對國家認同的生動圖景。
三、結論與探討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22]40。歷史時期“我國不同經濟類型的民族之間所形成的有機聯系,是任何力量也無法使其長久分開的?!词褂袝r出現暫時中斷現象,最終也必然會得到恢復,且不斷發展,這是不可抗拒的歷史趨勢”[23]131。正確看待典籍資料記載的各區域民族“土產”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積極意義。然而要深化這一課題研究,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還要引起關注:其一是尊重區域差異性,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生境,是指各民族在與所生息的環境長期互動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改造形成的人為環境。這樣的環境由于區域因素,形成了差異性“土產”,這樣的差異性產品才能為其他民族需求。如我國北部、西部地區,由于當地特殊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生息在當地的民族一直以畜牧業為主,在馬匹的飼養和馴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他們在飲食上以肉乳為主,對具有消膩、助消化、生津止渴等功效的茶葉存在潛在需求。而西南地區溫暖濕潤,有利于各民族茶葉生產的規模發展。游牧民族對茶葉的潛在需求,為茶馬互市的興起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客觀條件。產品的差異性,區域間的相互需求,也就成了各區域民族進行文明對話的前提。其二是要因地制宜,形成區域特色產品。西南地理環境特殊,土產豐富,但鑒于山地環境,打破區域障礙,就得建構有機商業整體,如黔東南的林業生產,形成了地主、栽手、山客、水客、行戶等林業生產貿易群體,這樣的群體建構為和諧的民族團結進步提供了重要保證。同時通過這樣的交往,可以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地理優勢,促進具有地域特色名特優產品的發展。(光緒)《黎平府志》卷三《食貨志》載,“府所屬地方山多田少,地土瘠薄,民苗生計維艱。惟東北近河一帶,栽種杉木,轉售商販,放運出江,藉可獲利”,接著又言,黎平府境“尺土皆山,可耕之地少,其層巒疊嶂,雖產杉木、茶油,足以招致商賈”。從上可見,對于黔東南地區而言,并不適宜發展規模的內地傳統農業,但很適宜林業發展,也正因為該區人工林業發展,導致外來人口大規模深入這一地區,形成了今天民族互嵌的分布格局。其三發展名特優“土產”,積極推動族際交往交流。西南“土產”的外運,也導致了中原的金銀、中南半島的海巴、印度的琉璃珠等流入了西南地區,推動了民族間的交融?!痘是迓氊晥D》言,“羅漢苗在黎平府屬,……婦人……
以金銀作連環飾耳”。(光緒)《黔南職方紀略》卷九《苗蠻》載,“披袍仡佬鎮寧、平遠、水城有之。衣服樸陋。女人以青線扎發,披青布帶,綴海巴于上”。說明了跨區域的物質交流,增加了彼此了解,對于建構和諧的民族關系有著重要的意義。清代民族圖志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是研究區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重要的資料,如果我們再充分地運用方志、實錄等文獻相關記載,就能發現歷史時期西南“土產”這一經濟活動引致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生動圖景。
參考文獻:
[1]李曦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經濟視角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21(3).
[2]翟飛,翟星.湘西楠木[J].林業與生態,2016(10).
[3]付太浩.溪蠻叢笑研究[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3.
[4]〔宋〕周去非.嶺外代答[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5]〔清〕顧炎武.肇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清〕皇清職貢圖(白描本)·卷六:松潘鎮屬漳腦營轄寒盼祈命等處番[Z].文淵閣《四庫全書》寫本.
[7]李德龍.黔南苗蠻圖說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8]劉正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考察[J].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2022(1).
[9]孫中山.建國方略[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0]楊庭碩,等.百苗圖抄本匯編[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
[11]宋蜀華.中國民族學理論探索與實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12]西康產業概要[J].康導月刊,1943(4).
[13]胡煥庸.四川地理[M].重慶:正中書局印行,1938.
[14][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5]李漢林.百苗圖校釋[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1.
[16]貴州省榕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榕江縣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17]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林業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
[18]〔清〕徐家干.苗疆聞見錄[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19]張其昀,等.遵義新志[M].遵義:民國三十七年浙江大學史地研究所鉛印本.
[20]馬國君.平苗紀略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
[21]〔明〕謝東山修,張道纂.貴州通志(卷三):土貢[M].嘉靖三十四年刻本.
[2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3]《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課題組.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EXAMINING ETHNIC CONTACT,COMMUNICATION,AND INTEGRATION FROM THE SOUTHWESTERN “LOCAL PRODUCTS” IN THE QING DYNASTY’S ETHNIC ILLUSTRATED RECORDS
Ma Guojun,Li Hongxiang
Abstract:The Southwest has a vast territory,complex environment,warm and humid climate,and a rich variety of “local products”,such as high-quality timber,tea,raw lacquer,and large livestock.The ethnic groups living in the region have strengthened the communication of ethnic cultures and ethnic contacts through the exchange of “local products”,achieving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ethnic groups.These contents have been recorded in the section of “Maps of Hundred Miao” of the Qing Dynasty’s ethnic illustrated records,such as Huangqing Zhigong Tu (The Maps of Official Rankings in the Qing Dynasty),Qiannan Miaoman Tushuo (The Map Illustration of Miao Aboriginals in Southern Guizhou),and Yiren Tushuo (The Map Illustration of Non-Han People).Combining with the local chronicles and factual records,deepening the research is of great value for exploring the history of ethnic contact,communication,and integration in the Southwest,and for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Ethnic illustrated records;the Southwest;contact,communication,and integration;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責任編輯:陳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