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家族、村落、市場:三重“原生”社會網絡的式微與重塑

2023-12-29 00:00:00朱國義戴婧
廣西民族研究 2023年6期

【摘 要】現代化進程中民族地區傳統社會網絡的演變是透視社會關系變遷的重要窗口。基于對桂西北仫佬族地區家族、村落、市場三重圈層關系的考察,發現社會流動、現代文明以及媒介技術加劇了“原生”社會網絡的式微與重塑,由親緣、地緣構成的關系網絡和互助體系日趨松弛,呈現出時空延續、非地域化、市場化等特征。在民族地區邁向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進程中,需要重塑仫佬族新社會網絡的“根”與“魂”,將“原生”社會網絡的重塑與新社會網絡的構建并行并重對民族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仫佬族;三重圈層;原生網絡;式微;重塑

【作 者】朱國義,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博士生。北京,100081。戴婧,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博士生。上海,200433。

【中圖分類號】C9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3)06-0131-0010

仫佬族是廣西、貴州兩區(省)的世居民族,其來源可上溯到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柳江人”,秦漢時期是百越人的一支,明代稱為“伶人”,清代稱為“姆姥”,直至1956年經民族識別正式確認為“仫佬族”。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簡稱“羅城縣”)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簡稱“桂西北”),河池市東部[1]1~3,根據2020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少數民族常住人口206808人,其中仫佬族人口為95852人,占全國仫佬族總人口277233人的34.57%,人口分布呈現出“大部聚居,小部分散”的特征。因地理阻隔與文化特性,聚居于此的仫佬族群體一直被現代化變革進程邊緣化,客觀上也為其傳統社會網絡的長期保留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環境空間。

傳統關系作為人類社會原初和根本的構成關系,是人們延續數千年農業社會勞作所形成的的基本結構。然而,隨著現代文明的不斷演進,個體之間互動形成的傳統關系體系正面臨難以避免的式微之勢,尤其是偏遠地區小族群的傳統社會網絡越來越難以延續。本文以桂西北地區仫佬族為例,研究在不同關系網絡變遷和交織的當代社會中,“原生”社會網絡是如何式微與重塑的。文章田野材料主要來自2019年8月至2023年2月,筆者對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族村落(田野點見圖1)進行歷時性的田野調查,通過非結構性訪談的方法詳細記錄了當地村寨的家庭模式、關系網絡、勞動生產等情況,充分收集當地有關仫佬族的族譜、村規民約、習慣法等文本資料,撰寫即立足于此。

一、問題的提出

所謂“原生”,主要指最初的、原先的,早期出現且未經任何外力、內力做出改變的狀態。愛德華·希爾斯在分析社會連接紐帶關系時提出“原生依附”(primordial attachment)”“原生情感/親和力(primordial affinities)”2,其強調,親屬關系和家庭關系中成員的依附不僅來自互動,而且源于一種不言而喻的血緣紐帶。3故而,為便于理解和對比研究,本文所描述的仫佬族“原生”社會網絡關系,是將1956年“仫佬族”被正式識別之前,那些基于血緣、地緣、親屬等傳統關系組建而成的圈層網絡稱之為“原生”社會網絡,其內部不僅具有緊密的關系結構和穩定的生產供給,也是聯結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社會資本[4。仫佬族傳統村落基于血緣與地緣關系構成穩定的“原生”社會網絡,是鄉村社會中塑造的具有情感、關系和利益的圈子,是地方性知識傳承的基石,也是最持久、最穩定的關系網絡。然而,現如今這種熟人社會網絡正悄然發生著轉變,民族地區面臨著多重因素沖擊,原有的“原生”關系共同體逐漸走向衰弱,而基于趣緣、業緣、志緣等的弱關系不斷加強,外來者和組織也日益重塑著村落原初的社會網絡,這為民族地區的熟人關系網絡的沿襲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此同時,民族村落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日漸形成“半熟人化”[5的行政村,集體對于個人的影響持續減弱,村民的社會關系愈發家庭化、私人化,“原生”社會網絡結構日趨式微并被重塑。探析仫佬族村寨“原生”社會網絡的變遷,能夠進一步挖掘、嵌入新的社會網絡資源,為鄉村振興戰略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穩步推進提供助力。

二、“原生”社會網絡的圈層理論及圈層關系

(一)圈層理論

“圈層理論”最初是由地理學衍生出來的概念,施堅雅首次將該理論引入至農村領域的研究,他用市場圈、婚姻圈、交往圈來考察社會關系與鄉村結構,并通過社會流通網絡將村民行為劃分為四級市場,認為村民的社會交往、商品買賣、婚姻選擇大多集中于基層市場。[6]4杜贊奇駁斥了施堅雅的基層市場觀點,認為婚姻圈、社交圈并不一定會與基層市場相吻合,農民的諸種行為是嵌入在文化網絡共同體中進行的。7]13~16費孝通則在分析中國農村關系和社會交往中用“差序格局”來替代圈層理論,認為“鄉村人際關系是由每個人推出去的波紋,‘推己及人’,愈推愈遠、愈推愈薄”8]30,關系也由強至弱。然而,弗里德曼在對中國東南地區(特別是福建和廣東)的“氏族”研究中對費孝通的觀點提出質疑9]2,他也反對林耀華將宗族視為家庭組織的膨脹與擴大化的產物,建議以“宗族圈”為基本要素去考察漢人社會與鄉村之間的關系。隨后,鄧大才在研究社會化小農時嘗試以時間維度納入圈層中進行考量,并第一次將圈層研究的內容和范圍歸納為三類。10但陳明認為鄧大才的圈層理論僅僅是從經濟層面分析了小農社會化的具體過程,而忽略了小農社會化方式與過程的整體性,繼而其在對北老壕村村民自治和民主選舉的研究中提出了“圈層社會”的分析方法。[11

綜上所述,學者們主要從地理格局、基層市場、文化網絡、宗族組織以及小農社會化等方面對圈層理論進行了研究,為解釋民族地區的圈層關系提供了不少啟示。但諸多成果過于注重圈層社會的宏觀經濟研究而忽視了圈層內部的微觀主體性和特殊性。一方面,執拗于西方的理論體系解釋視角而忽視中國農村特殊的運行邏輯與潛在規則;另一方面,由漢族社會得出的圈層理論對民族地區的特殊圈層結構適應性不足。鑒于此,本文依據對桂西北仫佬族聚居地的整體觀察,將圈層理論置于一個動態的歷史維度中,并針對該群體內部錯綜復雜的關系網絡與利益結構展開分析,進而探討其在社會發展中長期形成的圈層關系以及社會變遷下如何演化,為充實圈層理論提供微觀的個案研究。

(二)仫佬族“原生”社會網絡的圈層關系

仫佬族村寨具有較為濃郁的民族特色與傳統慣習,村中仍然延續著先民傳承下來的生產生活方式,同村或共屯的村民彼此熟識且大多有著不同程度的親緣關系。他們以“主干家庭”為主,實行不分家且相互扶持的家族發展模式,在村落內部具有極強的集體意識與凝聚力。

綜合實地考察情況,文章依據社會關系、考量因素、行為邏輯將仫佬族人穩定的“原生”社群網絡空間結構分為家族圈、村落圈和市場圈等三維圈層關系,其影響范圍和行動邊界呈現出歷時性的從小到大、由里及外的拓展關系,關系維度也由血親聚居輻射到利益市場(見表1)。概括而言,“家族圈”是由宗親血緣關系組成的強關系聯合體,是個人生老病死的最親依靠,族內人以此為層級核心并向外不斷延伸;“村落圈”由同質個人,核心家庭以及一個家族或多個家族聯合構成,并以血緣、地緣和人情為紐帶連接起來的社會關系網。而“市場圈”是由諸多比鄰村落相互組成,其作為主導資源配置方式對傳統家族結構造成了沖擊性甚至解構性的改變,是村民之間擴大交往和現代性互動的具體表征。換言之,三重圈層關系相互依賴、耦合共生,其圈層結構之間并非靜止封閉的,而是隨具體時空而變遷的動態結構。“家族圈”是“原生”社會網絡中最為簡單且凝聚度和向心力最強的關系形式,其提供了最基礎的單元要素和關系結構,是后兩者行動背后的底層邏輯;“村落圈”依托于前者存在,又將原初的“差序格局”圈層關系進一步拓展和演化為更大場域;“市場圈”是集鄉村關系和社會活動于一體的復雜產物,在現代化進程中充滿著功利主義和理性價值,并通過不斷演變對前兩者產生解構與重塑,三者之間存在重疊交織的復雜關系。

三、仫佬族“原生”社會網絡的圈層類別

(一)家族圈:血緣、親緣抑或宗族關系

1.血親聚居的家族關系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桂西北地區血親關系是穩定的宗族力量,是各少數民族家族式組織中最基本的社會網絡因素。親緣關系作為一種強先賦性的血緣和人身依附關系,強調角色義務和責任分工,是以己為核心并依循血緣關系向外圈延展開來的,是信任網絡結構建立的基礎,是“家族圈”整合人際網絡的堅強紐帶。仫佬村落在家族層面經歷了從家(屋)—房族—“冬”組織—家族的裂變過程,每個裂變支之間以某種方式進行互動。而家庭大體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當兒子結婚生小孩后,就要與父母分炊分家了,分家后老人一般遵循“幼子繼承制”原則[12,即長輩將生產資料贈與年紀最小的兒子,由幼子來承擔贍養老人,形成情感、責任與經濟之間的交換互惠關系。此外,仫佬族的“家族圈”在關系程度上具有強弱親疏,通常將同祖父往下的三代稱作“內六房”,而五代之內的為“外六房”20,五代以上則稱“同族”,九代以上可認定為血緣關系疏遠,如若年齡相仿、性情相投,亦可通過“打老庚”和“認契爺”的方式結成“擬親緣”(下文詳述)。但不管相隔幾代,凡在清明節日時共同祭祀的,同族或同“冬”之間不可相互通婚。此外,“內六房”的族人凡遇兄弟分家,家庭離婚,轉賣田地、房屋等事宜都需請房族親友到場,俗稱“請六房”,[13]188否則這些事處理便會不妥當。

2.“冬”組織的凝結關系

仫佬族“原生”社會網絡組織主要包括地域關系組織和血緣關系組織。前者有里、團、村、甲等血緣關系網,后者涵蓋村、房族或“冬”組織。在原有土著文化和外來漢文化的交融交往互嵌中,仫佬族人形成了漢文化遺痕明顯又頗具地域特質的傳統社會組織,亦稱“冬”[14]168~170組織。然而,由于缺少翔實佐證“冬”組織歷史淵源的文獻資料,學界對此仍存在較大分歧。李甫春等認為“冬”“宗”是該族先輩進行集體狩獵與合伙農耕的形式組織,其來源可歸結于原始社會的家庭公社15][16]113~116,但“冬”并非仫佬族特有的社會組織[17。也有學者認為“冬”本為舊時交糧納稅而設立的區域單位,故將其來源解釋為舊政府的行政區劃。然而,“冬”自元代出現后,跨越了明、清、民國等歷史時期以及眾多政權的更迭至今依然存在,完成了傳統功能的再創造與重構,若將其單純解釋為舊政府的行政區劃實在難以令人信服。[18

筆者認為,“冬”是以血緣、地緣親疏遠近關系組合而成的宗族共同體,即同姓并同居于一個村屯,有著共同的語言、風俗、慣習和價值觀等極強的文化同質性,可區分己/異、內/外、生人/熟人等社會關系網,逢年過節或與生命過程相關的儀式都會同“冬”舉行。由于本族各戶人丁興旺不同,造成“冬”的規模存在差異,如小“冬”十數戶,而大“冬”幾十戶甚至整村同“冬”。“冬”是仫佬族風險分散和責任共擔的互助型保障機制,其下設有宗祠,是宗法權力存在的物化象征。各“冬”設有“冬頭”或“首事”,其占據“原生”關系的結構洞位置,不由政府任命,而是經族眾推選出年長且有資歷和才干的人來擔任,沒有報酬也不限任期,執行效率高,運行成本低。族長是宗法制中族權存在的象征和內生權威的關鍵,既不脫離勞動生產,又擁有過人的才能和強大的號召力,可以制定族譜族規,有著聚宗合族的支配性號召力量,還能規范“冬頭”以下的各房(六房)行為,負責處理村屯民事糾紛、協調鄰里關系,維護傳統風俗、山水及田地的安全。“冬頭”可以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擁有更大、更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和稀缺資源。

(二)村落圈:情感維系的互惠性

桂西北仫佬族地域的“村落圈”遵循地緣法則的同鄉關系,是三重圈層的次級社會網絡,亦是“家族圈”的拓展和外延。以羅城縣Z村(仫佬族人口占比約91%)為例,該村生活空間以中央水井、耕地、曬谷坪等地理位置為中心,逐漸向外呈圈層型擴展,演化形成與人際關系密切相關的完整規則型的村落居住空間。

1.“互助式”的換工關系

傳統農村社會的交換行為建立在親屬或熟人雙方互信的基礎上,每個村民都以“己”為中心,以嫡系親屬關系為核心向外不斷擴大社交范圍,這是一種頑固的鄉村傳統定律[19,血緣的變種與差序標準是社會交換的行動邏輯。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與村民之間的互助往來都以相對平衡的資源交換為基礎,持續不斷的人情交替亦是一種互惠式的資源交換,繼而成為維持家庭正常運行和勞動力再生產的一種“集體生存策略”。在仫佬族聚居地,“換工互助”作為一種常見的民間合營依賴方式,其運行的邏輯和基礎在于低成本、人情虧欠與延時支付,從而在可持續的村落互助活動中實現長期均衡。每年農忙雙搶時各家各戶勞動量大,單靠一人難以完成,于是催生出鄰里之間協作相助,先集中完成一家,然后再通過輪流互助的換工模式,即A家先幫B家合力完成B家的農活,然后B家再幫助A家共同完成,通常情況下AB兩家各自花費的勞力與時間是對等的。換言之,換工根據性別與勞動嫻熟度不同,一般是男換男、女換女,主戶家女性通常負責做飯、料理家務;男的則擔任田間犁地、運肥等體力活,老人和小孩則在家干別的活路,直到換工結束,這類“互助式”關系也成為了一種由來已久的傳統慣習。

“以前,我們村無論哪家蓋新房,鄰里鄉里都會過來幫忙,男的負責倒梁畫圖,有出力抬柱子、抬梁的,女的一般負責燒飯、洗菜等。主人家也要殺豬、宰牛來招待客人,每家每戶都是這樣,如果去幫忙時偷懶會受人看不起的,越是受人看不起,以后越是‘無人可幫’。”【訪談對象:LSX,男,仫佬族;訪談地點:羅城縣Z村活動中心;訪談時間:2023年1月6日。】

2.“永不清賬”的人情流動

中華文化延續千年的安士重遷情懷和血緣關系特性,決定了中國農村人際交往的長期性和連續性,因此算賬或清賬都被視為不通人情的行為。[20鄉土村民之間的互助往來都以相對平衡的資源交換為基礎,但此類交換并非建立于嚴格意義的等價性或公平合理的往來關系之上,而是通過非對等的“欠”來確保彼此間人情關系的長久性延續。仫佬族鄰里關系作為傳統保障的初級群體和基本網絡,亦是熟人社會的“差序格局”和“倫理本位”觀念中最容易形成的地緣關系人際網,它有利于構建全面化和立體化的保障體系。[21村民長期比鄰而居、聲息互通,如遇紅白喜事,鄰里鄉親都會禮金互濟、疾病相扶,這符合了仫佬族鄉土實際中“永不清賬”和“人情儲存”的保障性選擇。近年來,仫佬族村落間紅白喜事操辦的規模越來越大,村民隨禮的金額也越來越多,擺宴席、送禮金成了彼此之間臉面和經濟攀比的“游戲”。在當地,老人大壽、娶媳嫁女、房屋喬遷、小孩滿月以及高齡老人的喪事,都要按當地習俗一一操辦,否則會遭到他人的議論,甚至會影響到本族親戚以后的日常社交活動。“人情流動”是村民社會關系網的重要形式,人們在“饋贈—接受—回饋”的禮物流動與人情往來中彼此交織、維系情感。送禮時,理應遵循血緣關聯、遠近親疏的先后關系來送,送多送少各村均有一套約定俗成的潛在規則,不遵守規則會引起非議甚至可能帶來嚴重后果。正是由于小農家庭之外的紅白事等公共性互助需求普遍存在,反過來倒逼其以人情往來這一制度化手段不斷建構、維系、強化或調節村內部的社會關系。[22

“鄰居關系是長時間形成的認可和依靠。在我們這,不管新時代的關系如何,年輕人怎么想,村屯里的婚喪嫁娶觀念還是比較受到重視的。就像隨禮簿上能反映我們每家每戶的面子和人情,一般可以根據禮金多少來推斷出兩家人的親密程度。我們送禮也是為了留條‘后路’,方便以后好辦事。”【訪談對象:LDF,男,仫佬族;訪談地點:羅城仫佬族自治縣Z村活動中心;訪談時間:2023年1月6日。】

如表2所示,雖然現在國家和各級村鎮都在弘揚勤儉節約、科學健康的生活作風,鼓勵村民移風易俗、紅白事簡辦,但受傳統的孝道文化和人情觀念的影響,仫佬族村民對風俗活動和關系親疏還是極為重視,乃至當地家庭每年在人情生活費的支出中占比頗高(注:2022年羅城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594元【數據來源: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網,網址:http://www.luocheng.gov.cn/sjfb/zyjjzb/t16131167.shtml。】)。

3.“擬親緣”的關系拓展

“擬親緣”關系實質是原有圈層關系擴大、演化的一種“情感+利益”的集合,其通常以認同宗、認干親、拜把子的形式將原初業緣關系(正式)轉換為一種類似血緣或親緣的關系(非正式)[23,從而納入差序格局的圈層范圍。桂西北仫佬族地域民間流行著一種義結金蘭——“打老庚”24]133的結拜方式,群眾亦可模仿傳統親緣的仁、義、禮、智、信等差序性倫理內涵和模式將外生關系演化為新的虛擬血緣關系,即兩個年紀相仿、性情投合的知性朋友均可打老庚、結同年,只要彼此接觸或了解之后感到志趣相投,由一方先提出來,另一方同意,即可互換紀念物結為老庚,按“擬親緣”關系規則承擔相應責任和義務,頻繁互動使雙方建立了穩定長久的人情互惠關系。此外,仫佬族人還盛行互認“契爺”“契娘”25的習俗,指孩子出世后,依據星象占卜的五行生克和天干地支,為兒女選拜契,直至兒女完婚、成家立業方止,某種程度上將這種社會關系“親緣化”。

(三)市場圈:資源導向的外延性

仫佬族“市場圈”是第三層級的社會關系網絡,也是當地原生網絡的外化表現和重要補充,其社交范圍可以是一個寨子或村莊,甚至是一個鄉或鎮,這顯然已經超出了血緣與親緣群體的范圍。此外,“市場圈”因共同的信仰或利益訴求形成聚落,活動重心在廟宇、圩場,通常位于幾個村寨的交通要塞,發揮著資源導向和日常交往的重要功能。

1.青年男女的走坡交往

仫佬族為青年男女開展自由社交的節日,稱為“走坡節”或“后生節”。[25仫佬族“走坡節”習俗約源于漢代,成形于隋唐時期,成熟于宋代,為古駱越文化的積淀。[262013年,該節被列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批代表性項目名錄。“走坡節”古有成例,春、秋二季農閑時期通常在山坡上開展,以歌會友,以歌傳情,以歌為媒,以歌擇配,無需發通知、出布告,群眾心中對坡會的日期、地點早已約定俗成。從前,當地以東門、橋頭、小長安三鄉交界的“花源洞”和四把鄉龍潭邊的新印坡為坡場,每逢節日開始,當地青年男女會盛服打扮,成群結隊,從十里八鄉云集到特定坡場來,翹盼著與意中人會歌相見。他們既唱“隨口答”“古條”,又唱“爛口風”,期間還有舞龍舞獅、搶花炮、斗雞等活動。【該資料為筆者2021年9月在三鄉交界“花源洞”觀看走坡節時所記錄,現如今非節日期間,已很少有青年后生走坡歌唱了,平時看到更多的是銀發社交的“老歌者”。】青年男女走坡交往使得非親緣關系維度能夠向外不斷拓展。

2.神職祭祀的民間交往

宗教信仰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影響著民間百姓的日常行為和生活方式。仫佬族是一個多神崇拜的民族,其民間信仰以一種普泛化、多元化、群體性的方式滲透在人們日常的行為生活中,仫佬族人面對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渴望獲得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來輔助,他們相信法師、巫婆(野敬、婭敬)[27是人神之間的溝通者,是個人將神職內化為自我的合法化象征,相信他們天生攜帶一種強大的文化感召力與吸引力,不僅擁有代神傳言、庇佑祛魅的某種法力,還能解答陽間諸多疑難雜事,給予人們精神慰藉和抗衡自然的信心,這使偏遠閉塞的仫佬族地區獲得了傳統社交的自然傳承。神職祭祀的物化形象曾是“原生”關系網絡中單向聯系和交往頻繁的依托對象,社會賦予了其特定的職權與責任,為村民提供非正式的人際交往與社會支持網絡。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和歷次政治運動的滌蕩,以理性為工具對神圣主宰的力量發起祛魅運動,目前此類依靠師徒傳承或家族沿襲為載體,而無統一教階化的神職閑散組織或個人已大為減少了,逐漸演變為一種傳統文化的民間習俗。

3.趕圩市場的資源網絡

馬克思認為消費是社會關系的外化形式,在交換中人與物的社會關系相互轉化,人的能力也轉化為物的能力,即消費不僅是一個經濟范疇,同時也借由經濟活動折射著某種社會關系。仫佬族地域的趕圩市場是貿易往來的重要交往環節,村民圍繞著城鄉區域的某一集市進行交易,在約定俗成的時間、空間內形成一個買賣雙方都較為熟悉的信任關系。早在明清時期,羅城、天河兩縣已出現了初級圩場的雛形,各族群眾在此可交換農副產品和生活用品。清雍正《柳州府志》有記載,“伶俗隨簡,種山捕獸,時至圩市交易……”“伶人田磽確,時時苦饑,采薪易粟食,時至苦荬伶”。

九十年代傳統村落的買賣一般以米面或某種特定生活必備品為衡量單位,通過以物換物而不是直接支付貨幣,高效促進商品流通轉化。趕圩成了村民交往和了解外部信息的重要渠道,路上的閑聊不僅促進感情交流,有些社會關系網就是在趕圩過程中被建立和強化的,這也是基層市場經濟遺留至今的縮影。在此之前,圩市商販和消費者之間嚴格恪守“市場圈”的“君子契約”,在他們看來當地圩市是一個半熟人化的圈層網絡,彼此都能通過熟人聯系到對方,個人成員的失信違約成本是非常高的。然而,近年來隨著新圩場的激增和擴大,當地傳統農民、小族群的日常生計模式越來越依賴外部市場的社會關系,一些商販面對陌生人居多的新環境,在心理博弈和價值考量中選擇鋌而走險,成為了屢屢背信棄義的“騙子”,進而脫離了原生圈層的小群體內部。

四、仫佬族“原生”社會網絡的式微與重塑

(一)三重“原生”社會網絡的式微

1.推與拓:社會流動的張力

社會流動是造成仫佬族“原生”社會網絡式微與裂變的主要原因之一。桂西北民族村落是一個鄉土性的熟人社會,“原生”社會網絡具有內外有別、自我封閉和遠近親疏等特征。當地新型城鎮化的深入推進,造成年輕群體外流及其社會網絡不斷外拓,傳統村落日益加劇了空殼化、弱質化,“原生”社會網絡開始割裂,社會互助形式愈發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市場交換體系逐漸確立,并在此基礎上促進了人情分離與群體分化。與此同時,社會強流動性打破了傳統血緣、地緣、人情所組成的圈層社會,使得仫佬族人不必再長期依附于鄉土某地,與圈子外的陌生人打交道機會越來越多,建立長久聯系的機會卻越來越少。2017年9月,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在易地扶貧搬遷拆除舊房及土地增減掛鉤工作中,將一些貧窮偏遠的仫佬族人群安置在縣域的仫佬家園(與漢族、壯族、侗族同社區混居),脫離土地耕作后,這些仫佬族人喪失了日常生活中依賴地緣組織相互扶助的最后堡壘。這種由政府引導性的“推力”和本體產生的“拓力”所引發的社會流動一開始是劇烈性、規模性的,而如今變得緩慢、漸進了。概而言之,無論是外出打工、他鄉求學亦或是易地搬遷,都是因生計方式和生活模式的轉變而帶來的社會流動,這將會改變整個“原生”關系網絡的主體結構,伴隨在這個過程中關系網絡的式微也是社會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

2.消與解:現代文明的更迭

近年來,桂西北仫佬族地區呈現出“原生”社會網絡與現代文明的撞擊與更迭,尤其是經歷了農業合作化與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洗禮后,在一定時期內地域宗族活動的發展被抑制了,較大規模的宗族式組織和“家族圈”日漸式微。探究其因,傳統大宗族在多重因素作用下不斷裂變為以同姓村小組為單位的小親族組織,加劇了地緣關系和群體血緣的弱化,致使源自外部的趣緣關系、業緣關系等將愈發凸顯。仫佬山鄉社會中維持“原生”網絡的傳統法則逐漸失去了土壤和根基,個人的獨立性與自主性不斷彰顯。傳統村落中“冬”扮演的角色作用減少,村民委員、村民小組等新型組織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冬”的部分職能,消解了“冬”與宗祠在家族關系上的紐帶影響,在村規民約的束縛力中嵌入了現代法律制度并構建起一套正式規范的行為體系。然而,在羅、潘、銀、吳等傳統大姓村落中,從婚嫁習俗、居住建筑、村務管理、喪葬儀式中依然可以看到“冬”的文化縮影,只是其同質性特點已經簡約淡化罷了。此外,仫佬族依飯節在不斷嬗變與演進中,其“原生”的敬神娛神、宗教祭祀功能已然萎縮,形成了集教化與狂歡為一體的人神同歡、娛教合一的族內自娛性項目。依循、傳承某類慣習準則和原生規范并不能讓個人、集體獲得可觀利益或利益顯著低于成本投入時,受社會資本趨利避害特性的影響,仫佬族人會基于理性選擇的考量,為了降低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和減少社會交往成本,往往會選擇放棄傳承某些“原生”的社會關系示范準則。

3.更和變:媒介技術的交織

隨著現代技術蓬勃發展,大眾媒介的“嵌入”使仫佬族傳統交往方式可以通過“脫域”的形式進行,個體對地域公共空間的依賴越來越少,三重圈層關系的衰退趨勢愈發顯著,并在此基礎上催生出一種新的社會網絡關系。以“微信”“QQ”“抖音”為典型的社交工具在農村市場“大行其道”,“擠占”了傳統關系網絡的社交空間,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并對“原生”社會網絡進行更新和解構,改變了以往村民社會關系網絡編織的基本方式,從傳統的“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發生轉變,進一步補充或替代了舊社會網絡關系中的面對面交流。現如今的年輕人在鄰里街坊中不需要通過實地串門去維護情感,取而代之的是微信聊天或朋友圈點贊就可以維持熟人社交了。而老年人也能借助媒介平臺,向外界展示仫佬族竹編、刺繡、煤砂罐制作等傳統技藝,進一步擴大了原有社會網絡的年齡跨度和社交范圍。

(二)“原生”社會網絡的重塑

1.人際網絡的時空延續

桂西北仫佬族村落的空間邊界不斷外延,村民間的關系網絡也由空間距離拉長而發生改變。“原生”社會網絡依托于互助互濟的人際關系來抵御天災人禍和由生老病死帶來的各種困難,是一種生于斯長于斯的保障形式。然而,隨著二元社會結構的變遷,仫佬族地區傳統村落基于土地的內生脆弱性和不可持續性越發明顯,呈現出村莊繁榮與衰敗并存的兩極景象。人口外流分化導致“家族圈”的代際居住空間分離,年輕人外出務工形成“離土又離鄉”的“候鳥型”社會關系,老人成為社會保障的“真空”地帶,瓦解了以家庭“孝”文化理念為基礎的“原生”社會網絡。“村落圈”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鄰里換工方式也日益削弱,使安土重遷的傳統網絡在社會發展中面臨斷裂的窘境。換言之,在某種程度上仫佬族以“冬”組織和族長制為結構洞,同姓氏族內部緊密聯系的“原生”社會網絡已經開始解體,異質性逐漸增大而連接漸弱,關系網絡變得更為復雜。因此,在社會網絡的重塑中呼吁恢復與保護鄉村傳統價值和古典文化,不斷鞏固民族村落內部與外部的社會網絡,讓村民根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傳統觀念產生共鳴,有利于構建和拓展地理空間與代際時間的鄉村社會外部網絡,從而促進社會網絡在新舊碰撞的時空環境下賡續共存、協調發展。

2.交往方式“超”地域化

走坡歌場一直以來是仫佬山鄉生活空間結構中人際交往的重要場域和語境載體。然而,隨著社會變遷與科技發展,“市場圈”中村民的社交行為和交往對象日漸突破血緣、親緣、地緣關系的物理邊界,邁向了更廣闊的社會空間或虛擬空間。現代傳播技術作為一種對現實情境抽離的變革性力量,打破了傳統農村社會交往方式對人際行為的時空制約機制,強行打開了仫佬族自古以來基于自然地理而構建形成的走坡文化大門,進而由封閉性的草坡向開放性“云間”轉變,借助抖音等虛擬網絡平臺,衍生出“云”直播等走坡新形式,由媒介化的對歌形式創造出新的社交邏輯和山歌圈子,長安三鄉交界的“花源洞”等地域也逐漸被云端博物館、網絡社交、線上對歌等技術所取代。以往走坡活動以現場互動交流來增加村民的體驗和共情,從而構建民族共同記憶與社交網絡的雙軌并行。然而,當走坡文化的時空秩序遭到破壞時,會降低傳統節日在人們心中的儀式感和趣味性,進而重塑并改變其現實社交的方式。[28可見,網絡媒介已然成為該族社交行為賴以依存的“底層建筑”,其正以某種急劇裂變的態勢顛覆傳統并催生出一種全新、重疊的社交場景和社交業態。

3.單一人情味向市場化轉變

Krackhart在“嵌入理論”中認為現實生活中的“人”不是社會學所描述的服從于社會價值的“社會人”,亦非經濟學所強調的追求利益最大化與社會割裂的“理性人”,而是“嵌入到社會關系中的理性人”。[29因此,人們不會為了眼前利益而放棄長遠的更大利益,而是遵守交往規則,維持良好人際關系。一直以來,在仫佬族生產實踐中,人情作為低成本、高效率的關系建構、關系確認或關系調整的制度化工具而長期延續著。村民與商家之間具有著某種人情味的雇傭關系,即雙方多是口頭契約或君子協議,缺乏規范手續和法律保障,信任關系也有遠近親疏之分,亦是“市場圈”的具體表現。而如今,帶有人情味的關系網絡在現代社會中被“缺人情味”“功利主義”的理性算計逐漸滲透消解,例如當地人情往來的“婚喪嫁娶”禮俗采取“一條龍”市場服務,喪失了鄉土人情的互助互惠性,導致了以人情虧欠為基礎的既定社會互助體系難以持續并逐漸瓦解。從“差序格局”到“混合理性”[30的功利性原則轉型中看村民背后的行動邏輯,其維系交往的情感性因素和倫理觀念式微,理性化因素上升,傳統“人情觀”與現代“利益觀”相互博弈,形成一種既帶有人情色彩又不失“理性算計”的混合型理性選擇的現代社交人際關系,該人際信任模式正從“親而信”向“利相關”發生轉化,是法理社會中網絡關系重塑和重構的重要過程。換言之,在既互相熟悉又彼此陌生的仫佬族群體中,人與人之間表現出微妙而復雜的社交關系,“原生”社會網絡中的血緣、親緣開始退居次位,村民愈發重視市場環境下的功利主義和理性選擇的資源配置方式。仫佬族“原生”社會的重構方式見圖2。

五、結論:重塑仫佬族新社會網絡的“根”與“魂”

傳統民族村落的關系變化是透視當前農村社會變遷的重要窗口。從禮俗社會進入到現代社會中,桂西北民族地區所依存的土壤雖未改變,但其三重“原生”社會網絡卻迎來了巨大變化,個體從固定的強關系桎梏中掙脫出來,形成了高度動態和不牢固性的弱關系網絡結構。從長遠歷史維度考察,這是仫佬族群體處于連續變化歷史中的一部分,是其適應當代社會過程所作出的選擇與改變,為仫佬族人社會網絡的嬗變賦予了新的可能,也為新社會關系的重塑帶來了契機。因此,仫佬族新社會網絡關系需要逐步擺脫“依附村落—資源匱乏—造血不足”的內循環路徑,破解當前面臨的新社會網絡構建難題。

第一,重塑新的社會網絡需要鑄牢傳統村落的“根”。所謂“根”就是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本,深度挖掘內生動力,重視鄉村傳統關系的權威力量,構建鄉土更為合理的新社會網絡。伴隨仫佬族傳統村落日趨空殼化、弱質化,“原生”社會網絡中的血緣親屬關系開始割裂,支系群體間的不和諧因素增加,社會資本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故而,為激發鄉村社會內生性自主力量參與鄉村治理,同時打破民族鄉宗族組織庇護網絡下的“話語霸權”和關系壟斷,促進民族鄉村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形成,需要加快推進鄉村社會組織的培育發展,持續恢復新型鄉村社會網絡的生機與活力。此外,加快推進民族地區鄉村全面振興,必須凝聚鄉村社會資本,整合家族、村落、市場等網絡資源,積極構建互惠、互助、互信的多元協同網絡。

第二,重塑新的社會網絡需要培育傳統村落的“魂”。培育“魂”是指提高民族地區共同事務治理能力,培養村民的責任意識、互助意識、契約意識,為鄉村治理構建科學合理的規則體系。伴隨當地社會互助形式愈發式微,三重網絡呈現“超”地域化、多元化、復雜化等特征,傳統鄉村血緣、親緣、地域的社會互助體系逐漸走向名實分離,呈現出淡而不斷、耦合互補的新關系形態。“冬”組織衰落最明顯的表征就是村規民約的束縛力不足,造成村民間關系渙散、責任推諉、人情冷漠。因此,應該從制度上立規優制,建立健全合乎法理的村規明約,強化鄉村社會組織的聯動機制,探索因族制宜新路徑。例如,可嘗試創新“家族圈”“村落圈”的內在運行機制,將其納入社會主義準則相適應的軌道中,協調現代化進程中的村民關系。與此同時,依托自治型、傳統型鄉村組織,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到鄉村善治中,重塑“外引內聯”、和諧共生的新型社會網絡關系。

第三,促進精英回流,拓展本地網絡。在民族鄉域發展中,生計方式轉變帶來了村內勞動力飽和,處于各網絡節點或“結構洞”位置上的精英群體持續流失。他們的生計模式不再長期束縛或局限于固定土地上,而是走出舊社會關系網絡和社會場域,走向更為開放、流動性更強的社會互動空間,在新的地方或領域締結了業緣關系和其他弱關系,對“原生”社會網絡的穩固和凝聚力造成一定的沖擊。因此,破解仫佬族民族地區人才流失與短缺的瓶頸,關鍵在于硬條件的托底與軟文化的感召雙向發力,既要對“原生”社會網絡采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辯證態度,又要重塑新社會網絡的“根”與“魂”,培育“場內”鄉賢的歸屬感和依戀感,引導“場外”精英自主回流、助力發展。此外,可以組建扶持以新鄉賢為核心的社會組織,如包括致富能手、村社干部等具備一定的專業才能和道德素質的人,其作為村民與村民、村落與村落、村落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梁,既能借助學識和人脈優勢助推鄉村發展,又利于增加群眾平等表達和維護合法訴求,通過自發帶動和自建組織形成新的青年社會網絡。

由于仫佬族文化土壤與現實條件的差異,村民之間的社交仍倚賴于傳統面對面的交流形式,禮俗社會中所形成的傳統關系網絡在當下并未完全消解,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于現代社會網絡的新事物中。傳統慣習與現代價值觀之間的博弈,導致了“熟人社會”或“半熟人社會”的三重圈層關系日趨松懈、淡化。綜合來看,雖然“原生”社會網絡式微和互助性關系萎縮的趨勢難以逆轉,但基于民族地區宗親血緣與人情信任的托底功能和堅韌性,將“原生”社會網絡的重塑與新社會網絡的構建并行并重,培“根”鑄“魂”,這或許不失為一種振興民族地區關系網絡的有效途徑。

(本文曾在2023年中國社會學年會“民族社會學論壇”上報告,非常感謝與會專家提出的寶貴建議)

參考文獻:

[1]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

[2]Shils,Edward.Primordial,Personal,Sacred and Civil Ties[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1957.

[3]張智林.祖先、認同與共同體:滇南彝族孔姓的姓氏選擇研究[J].民族論壇,2021(3).

[4]Coleman,J.“The 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Society:1992 Presidential Addres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3(1).

[5]賀雪峰.論半熟人社會:理解村委會選舉的一個視角[J].政治學研究,2000(3).

[6][美]施堅雅.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M].史建云,徐秀麗,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7][美]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M].王福明,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8]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9][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M],劉曉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鄧大才.“圈層理論”與社會化小農:小農社會化的路徑與動力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

[11]陳明.圈層社會:村民自治研究一項新的理論嘗試:基于“圈層”研究與農村社會研究單位的創新[J].理論與改革,2011(6).

[12]沈澈.從熟人社會到現代治理:民族地區互助共同體的表現形式及目標走向[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

[13]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羅城縣四把鄉么佬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N].1965.

[14]廣西壯族自治區編輯組.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編,廣西仫佬族毛南族社會歷史調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5]李甫春.“冬”與仫佬族源流追溯[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

[16]李甫春,趙明龍.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變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7]吳國富.仫佬族歷史研究述評[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

[18]黃興球.論仫佬族“冬”的宗法關系及其性質[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3).

[19]譚偉梅.傳統與嬗變:荊村社會關系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20]翟學偉.中國人際關系的特質: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J].社會學研究,1993(4).

[21]朱國義,戴婧.仫佬族傳統的社會保障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9).

[22]王向陽,呂德文.“人情式微”:近年來中國農村社會關系變遷研究:基于勞動力市場化視角的過程-機制分析[J].學習與實踐,2022(4).

[23]楊善華,侯紅蕊.血緣、姻緣、親情與利益:現階段中國農村社會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趨勢[J].寧夏社會科學,1999(6).

[24]章立明,俸代瑜.仫佬族:廣西羅城縣石門村調查[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

[25]李干芬,胡希瓊.仫佬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26]蘇沙寧.仫佬族“走坡”習俗及其歷史淵源[J].民族藝術,1997(4).

[27]路義旭,羅樹新.中國仫佬族[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28]吳海榮,銀舒豫.消解與重構:媒介技術對民族文化傳播的影響:以仫佬族走坡節為例[J].新聞論壇,2022(1).

[29]張秀娥,張皓宣.社會網絡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J].現代商業,2018(20).

[30]袁小平.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從差序格局到混合理性[D].濟南:山東大學,2006.

FAMILY,VILLAGE,AND MARKET:THE DECLINE AND REMODELING OF TRIPLE “NATIVE” SOCIAL NETWORK:Taking Mulao’s Habitation in Northwest Guangxi as an Example

Zhu Guoyi,Dai Jing

Abstract: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social network of ethnic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window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social relation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riple circles of family,village and market in the Mulao ethnic area in northwest Guangxi,it is found that social mobility,modern civilization and media technology have intensified the decline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primary” social network;and the relationship network and mutual support system composed of kinship and geography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relaxed,showing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time and space continuity,de-territorialization,and marketization.In the process of ethnic areas’ moving towa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it is necessary to reshape the “root” and “soul” of Mulao’ s new social network,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areas to parallel and pay equal attention to both the remodeling of “native” social network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 network.

Keywords:Mulao;triple circles;native network;decline;remolding

〔責任編輯:陸 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热热久久狠狠偷偷色男同|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日本精品视频|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人体视频| 欧美成人国产|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日韩无码精品人妻| 88av在线播放|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欧美日韩91|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成人免费一级片| 亚洲视频免|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日韩麻豆小视频| 毛片手机在线看| 日韩麻豆小视频|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色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欧美a在线看|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视频影| 欧洲亚洲一区|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综合欧美|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亚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96在线 |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在线中文字幕网| 97综合久久|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a视频| 日本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黄在线观看| 久久免费看片|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黄色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