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8月29日,時序已入秋,但大瑤山里仍艷陽高照,金秀村四周彩旗飄揚,歡聲笑語,熱鬧非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金秀大瑤山各族代表高舉民族團結的旗幟,民主協商,為解決民族內生產資料分配不均等矛盾,共同訂立了《大瑤山團結公約》,并遵循瑤族傳統的石牌儀軌,殺雞飲血酒盟誓。《大瑤山團結公約》的訂立為促進大瑤山區(qū)各民族團結作出貢獻。70多年來,金秀各族人民遵循《大瑤山團結公約》,凝心聚力、踔厲篤行,在民族團結工作中不斷取得新的成績。近幾年來,金秀政協把建設《大瑤山團結公約》研究教育基地作為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向縱深延續(xù)的一個重要抓手,在建好、用活這個重要陣地上下功夫,出實招,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體驗活動,促進全縣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為金秀瑤族自治縣獲評“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貢獻了政協智慧和力量。
在“建好”上做文章,主動作為勇擔當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西期間,勉勵廣西繼續(xù)發(fā)揮好“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的示范帶動作用,為新時代廣西民族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金秀政協緊緊圍繞如何建好《大瑤山團結公約》研究教育基地的問題,發(fā)揮政協優(yōu)勢和政協委員作用,就如何建好這一重要基地上做文章,積極為金秀縣委、縣人民政府提出解決方案。
為把基地建好,金秀政協常委會議把建設研究教育基地工作擺上議事日程,多次組織相關部門、設計單位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設計方案和解決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兩次組織政協委員、相關部門到區(qū)內少數民族縣調研,借鑒外地的經驗做法;多次召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研討會,廣泛征集意見50多條,形成了《聚焦70年縣慶系列活動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報告和《關于加強〈大瑤山團結公約〉研究傳承擦亮廣西民族團結進步金字招牌的建議》提案,金秀縣委、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對金秀政協提出的“以提升瑤族博物館、民族團結公園、‘同心小劇場’為主線,集研學、現場教學、旅游文化演藝‘三位一體’的《大瑤山團結公約》研究教育基地”等建設思路予以采納,并明確由金秀政協具體負責組織實施。
由于金秀的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籌措建設資金是擺在面前的一道難題。明確研究教育基地建設任務后,金秀政協立即成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主動向上級有關部門匯報爭取支持,把創(chuàng)建研究教育基地工作與自治縣成立70周年縣慶項目結合起來,整合資源,統籌發(fā)力,解決了220多萬元建設資金。在推進項目建設中,金秀政協主要領導靠前指揮,多次召開相關部門現場辦公會議,及時研究解決建設中出現的問題。2022年10月,《大瑤山團結公約》研究教育基地成功創(chuàng)建,為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qū)提供了“金秀經驗”。
在“用活”上下功夫,創(chuàng)新思路激活力
金秀政協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關于“要搞好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指示要求,堅持把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人民政協作為最廣泛愛國統一戰(zhàn)線的獨特優(yōu)勢,以《大瑤山團結公約》研究教育基地為平臺,精心策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體驗活動。
組建了由36名理論政策水平較高、擅長少數民族語言的政協委員為骨干的宣講隊伍,安排機關干部、中小學生分批次到研究教育基地參加“講歷史、講文化、講典型、講黨史、講變化、講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巨大成就”的“六講”大宣講活動160多場次,用鮮活的歷史教育干部群眾,增強廣大干部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決心和信心,堅定干部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理論自覺和行動自覺,有效增進了各界團結,為全縣改革發(fā)展匯集更多同行者、更強正能量。

“《大瑤山團結公約》研究教育基地設計精巧,很有民族特色,是個讀書的好地方。”一位參加了政協讀書活動的界別群眾如是說。研究教育基地建成后,金秀政協以“綻放大瑤山民族團結之花”“學黨史感黨恩筑同心”等為主題,組織政協委員、各界別群眾到基地開展讀書分享交流活動28場次。特別是金秀政協與柳州市、來賓市、三江侗族自治縣政協聯合舉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讀書實踐交流活動,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廣西電視臺、來賓電視臺、《廣西政協報》和《來賓日報》等媒體給予宣傳報道,展現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實踐。
在金秀村,幾位瑤族老奶奶穿著瑤族盛裝,一會兒回憶當年《大瑤山團結公約》訂立時的盛況,一會兒唱起瑤族山歌,歌頌黨的好政策帶來的幸福生活,這是金秀政協開展“《大瑤山團結公約》——尋找照片里的人”采訪活動的一個小縮影。為獲得第一手資料,金秀政協還組織專訪組到周邊市縣檔案館查閱歷史資料,到區(qū)內外采訪《大瑤山團結公約》訂立前后的親歷者及其后人,特別是到廈門對當年參與《大瑤山團結公約》訂立的中央民族訪問團成員鄭小瑛教授進行了專訪,收獲了大量翔實的珍貴歷史資料,并匯編成冊,為講好《大瑤山團結公約》訂立的歷史故事,推動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qū),擦亮“民族團結進步”這塊金字招牌等工作展現了金秀政協的責任與擔當。
在“延伸”上出實招,多措并舉見成效
金秀政協充分發(fā)揮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厚植文化根脈,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注入更多“金秀元素”。
為配合金秀瑤族自治縣成立70周年紀念活動,加強金秀民族政策和文化宣傳,金秀政協發(fā)揮好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作用,深入挖掘和收集訂立《大瑤山團結公約》背后的歷史故事,以文史書籍形式展示了金秀民族團結的生動實踐。2022年,由金秀政協牽頭組織編寫的金秀瑤族自治縣成立70周年重點文化項目《金秀記憶》《金秀瑤族自治縣傳統節(jié)慶文化》等書籍公開出版。
政協是一個智力密集、人才匯聚的大平臺,金秀政協充分發(fā)揮文藝界委員優(yōu)勢,錄制《圣堂仙境生態(tài)瑤都》《瑤族大歌》等音樂電視專題片,創(chuàng)作《金色大瑤山》等歌曲,以“送文藝下鄉(xiāng)”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方針路線政策,講好民族團結進步的“金秀故事”。
金秀民族傳統文化特點突出,一直是民族理論研究的富礦,為利用好這一資源,金秀政協與區(qū)內外高校和相關機構合作,抓好民族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理論研究,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加理論成果;與廣西師范大學聯合舉辦3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素質能力提升培訓班;強化市、縣兩級政協委員的互動,邀請身為自治區(qū)、來賓市政協委員的專家、學者到金秀進行授課和調研;以“《大瑤山團結公約》傳承研究”為主線,與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專題科研團隊深入研究“多元一體”理念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邏輯關系。

金秀政協還注重把《大瑤山團結公約》研究教育基地的觸角向鄉(xiāng)鎮(zhèn)委員聯絡站、委員工作室延伸,努力做好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的工作。例如,桐木鎮(zhèn)委員聯絡站建設在桐木鎮(zhèn)城中社區(qū)辦公樓內,與城中社區(qū)人民調解室、婦女之家、“桂姐姐工作室”等功能室相鄰,在整體上形成一個綜合性議事、調解基層矛盾的履職平臺;長垌鄉(xiāng)委員聯絡站以“全區(qū)楓橋式派出所”為平臺,充分發(fā)揮“瑤老同調解亭”作用,深入開展微協商及專題議事協商活動,面對面與群眾交流互動,使矛盾和問題妥善解決在基層,實現協商于民、協商為民;六巷鄉(xiāng)委員聯絡站把工作職能進一步延伸,將法律法規(guī)和石牌律有機結合,多元協商化解矛盾糾紛,運用瑤族石牌律、石牌頭人(寨老、族老)參與調解,通過“瑤言瑤語”協商化解基層矛盾糾紛。近幾年來,金秀政協委員通過各種平臺和方式為群眾成功化解矛盾糾紛300多起。也有鄉(xiāng)鎮(zhèn)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將委員聯絡站和委員工作室建在商會或委員企業(yè)里,組織委員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捐助活動,以實際行動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工作。例如,駐桐木鎮(zhèn)的委員企業(yè)在桐木鎮(zhèn)初級中學成立了大北農農牧食品有限公司教育基金,安排30萬元資助貧困生,為學子們“圓夢”提供幫助;17家委員企業(yè)主動與脫貧村結對子,捐款、捐物共計90多萬元支持村屯建設,幫助280名脫貧群眾實現就業(yè)。
歷經70多年風雨洗禮,《大瑤山團結公約》石牌依然保存著,它已深深鐫刻在金秀大瑤山各族人民的心中,它是一塊民族團結的豐碑,更是一塊民族團結進步的金字招牌。作為大瑤山的一分子,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這塊金字招牌擦得更光亮,使它的光芒永遠照亮大瑤山各族人民團結進步的道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