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更迭,華章日新。70多年前,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金秀瑤族自治區于1952年5月28日正式成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個瑤族自治的地方,以瑤族為主體的大瑤山各族人民,真正得到了當家作主和自己管理的權利,大瑤山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沿著1952年到2022年的“時光之軸”,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
一
1949年以前,大瑤山分屬周邊蒙山、平南、桂平、武宣、象州、荔浦、修仁7個縣管轄,由于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統治者鞭長莫及,這里便自然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以石牌制維系的瑤族群體社會。1940年,國民黨反動派的勢力進入大瑤山,在金秀成立警備區署,將大瑤山劃分為永寧、崇義、東北、東南、羅香、嶺祖等13個鄉,受金秀警備區署及周邊各縣雙重管轄,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國民黨治下的金秀大瑤山十分落后,人民群眾生活無著落,社會事業幾近為零。山內沒有一寸公路,沒有電力、沒有醫院、沒有中學……大瑤山瑤族自治區(縣級)成立后,大瑤山人民當家作主,發展生產和各項社會事業,金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51年8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派出以金曉邨為分團長、陳岸為副分團長的中央民族訪問團來到大瑤山。廣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央民族訪問團在金秀召開了大瑤山各族代表會議,總結了象縣東北鄉(長垌鄉)及瑤區各鄉訂立團結公約和協議、促進民族團結和發展生產的經驗,在民主協商的基礎上,制定出荒山可以自由開墾、老山森林可以自由開發種植土特產品、保護森林等為主要內容的《大瑤山團結公約》。
《大瑤山團結公約》的制定和實施,為在大瑤山地區建立縣一級民族區域自治政權準備了條件。1952年5月28日,大瑤山瑤族自治區(縣級)宣告成立,實現了瑤族人民當家作主的心愿。
由于歷史的原因,大瑤山內民族干部和知識分子稀缺。為了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各級黨委、人民政府從大瑤山地區抽調一批瑤族青年到廣州南方大學、廣西省行政干部訓練班等學校學習;分批組織瑤族青年中的先進分子到南寧、桂林、平樂乃至北京等地參觀學習,有計劃地把民族干部送到各級黨校、民族院校、大中專院校、電大、函大學習深造。據統計,1952年,金秀全縣僅有干部67人,其中瑤族干部34人,占50.7%;1983年底,全縣干部總數2119人,其中少數民族干部1317人,占62.15%;1991年,全縣干部總數3689人,其中瑤族1366人,占37%,大學文化532人、中專1528人、高中766人、初中以下858人。至2022年初,全縣在職干部(含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人員)3877人,其中瑤族1660人,占42.8%;其中有研究生57人、大學生2446人、大專生1415人、中專以下190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金秀民族關系得到根本改善。自治區(縣級)成立時就明確宣布,縣內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都是瑤山的主人。金秀干部不足,黨和政府就調一批漢族、壯族干部到自治縣工作。外來干部和瑤族干部群眾親密團結,被親切地稱為“進山瑤”;1954年土地改革時,茶山瑤、坳瑤、花藍瑤主動讓出一部分水田,敲鑼打鼓將田契送給附近的盤瑤和山子瑤;互助合作時期,各民族和瑤族各支系之間主動聯合組織互助組、生產合作社及人民公社,在生產上互相協作,在生活上互相照顧,親如一家;瑤族中貧困鄉村較多,經過多年來黨和政府扶貧政策照顧和各族人民從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支援,全縣農村已基本上解決溫飽問題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問題,為各族人民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基礎;各族群眾都有權按照憲法和選舉法的規定,選舉自己的代表參政、議政,共同商討國家大事和振興金秀的大事。各族干部群眾平等團結,共建美好瑤山,各民族之間從思想上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牢固關系。
二
落后的交通和水電制約著金秀的發展。 1956年10月,大瑤山連接山外的第一條公路正式通車,拖拉機的轟鳴聲和汽車的喇叭聲打破了大瑤山千百年來的寂靜,金秀沿河群眾肩挑背扛趕桐木圩,外地干部跋山涉水、用籮筐挑著子女進山的歷史宣告結束。歷經70年的奮發圖強,金秀從照明靠煤油燈到戶戶通電、村村通動力電,城鄉面貌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
翻開金秀交通建設示意圖:一條條規劃紅線以縣城為中心,穿山越嶺,向內串聯起三鎮七鄉,向外連接起桂林、柳州、貴港、梧州。從1956年金秀結束縣城不通公路的歷史到1992年縣城至忠良公路的建成,標志著瑤山實現了鄉鄉通公路的目標;1994年,金秀頭排二級過境公路的建成使用,結束了金秀無高等級公路的歷史;1995年,金桐公路瀝青路面的鋪筑,使通往縣城的公路實現了全線“黑色化”;2000年建成的北通道金秀至荔浦修仁公路,使縣城的出口公路由建縣時的1條增至4條,徹底改變了交通死角狀況;2002年,金秀至頭排二級公路的擴建通車,金秀主干線公路全部實現二級化。

交通興,百業旺。為打破瓶頸,金秀大力實施“交通活縣”戰略,開始向窮山惡水宣戰。從“十三五”至“十四五”中期,一批“四建一通”和“三項工程”等項目的完成,改善了金秀公路網絡的“末梢神經”,全縣10個鄉(鎮)、77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通硬化路。高速公路從無到有,梧柳、賀巴2條高速公路(金秀段)、桐木經導江至武宣二級公路和G355蒙山至金秀二級公路相繼通車,極大改善了瑤山的交通條件,為當地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至2022年底,金秀公路總里程1142.99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1.892公里、國道103.378公里、省道128.903公里、縣道65.767公里、鄉道179.925公里、村道613.126公里。曾經“出行靠腳掌,運輸靠肩膀”的日子已成為歷史,群眾“出門硬化路,抬腳上客車”的夢想成為現實。
1949年以前,金秀電力和工業一片空白,照明用的是松明和火把。1957年冬,縣內第一座水力發電站在縣城建成,不僅使縣城及附近幾個村莊用上了照明電,同時為1958年建立的縣農械廠、印刷廠、紡織器材廠等工業企業提供了能源保障。此后,各鄉鎮及各地農村陸續建立起本地的水電站,至1980年底,全縣建有小水電站122座,裝機124臺,容量合計4268千瓦,全縣所有的8個公社(鎮)及34個大隊、337個生產隊都用上了電。
最值得金秀人民驕傲的是修建和平水電站,這是當年廣西落差最高的水電站。1969年9月,全縣成百上千的公社社員,一批又一批從各區各生產隊來到林香界參加電站建設。在大會戰期間,全縣中小學教師和初中、高中學生響應號召參加勞動。和平水電站建設歷時8年,1977年7月至1981年11月,1、2、3號機組先后安裝發電,并于1980年8月與西津水電站并網,成為縣內水力發電事業中的骨干企業。1987年9月,金秀在上級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資950多萬元,在和平水電站上游建設田村調節水庫,使和平水電站年增發電量每小時1200千瓦以上,增長35%。
和平水電站的建成,不僅解決了縣城機關和中小學校的用電問題,還為20世紀50年代后建立起來的農械廠、印刷廠、紡織器材廠等企業提供了電力保障,也確保了20世紀80年代后相繼建成的香料廠、重晶石礦粉廠、紙漿廠、紙廠、化工廠、保健食品廠以及50多個鄉鎮企業的用電,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工業體系。可以說,沒有電力就沒有金秀的工業。
1980年后,全縣農村掀起大辦小水電的熱潮,家庭自辦和聯戶辦的小水電站星羅棋布,全縣絕大部分農戶都用上了電。1989年底,金秀水力發電裝機達91116千瓦,用電戶數占全縣總戶數的91%以上,當年人均用電量每小時151.08千瓦。當年12月,金秀成為全國第一批實現農村初級電氣化縣之一。
三
金秀教育事業得到了各級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1949年以前,金秀僅有19所國民基礎小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從外地抽調教師進山工作,金秀先后辦起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師范、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2005年,金秀成為第十二批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縣之一;2006年以來,金秀又實行高中教育免收學費。通過創辦寄宿制民族班,發放助學金、獎學金、助學貸款等措施,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2019年,金秀有各級各類學校155所,在校生23079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6.05%,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2.43%。2022年2月26日,金秀民族高中搬遷至桐木教育園區,4月19日,金秀民族中學搬入原金秀民族高中,實現縣城初中、高中大搬遷,兩校的校舍面積和建筑面積都翻了幾番,為全縣教育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大瑤山內只有一兩個醫務所,疾病防疫為零,群眾生病幾乎是聽天由命。據史料記載,1939年,金秀長二村流行天花,全村70多人有63人患病,死亡35人;1943年,大樟那婆村霍亂流行,死亡21人。1952年,平樂專屬派來醫務人員,建起金秀第一所衛生院,1956年設立防疫股。至20世紀80年代末,金秀有醫療機構17個,瑤山人民防病治病逐步得到保障。2021年,全縣建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30個,衛生技術人員953人,執業醫生323人,注冊護士386人,床位數892張。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提高,造福了全縣人民。
瑤族醫藥是大瑤山的一大特色。瑤醫門診部在1986年成立,2004年發展升格為縣瑤醫醫院。21世紀以來,金秀大力發展林下中草藥材種植,為瑤醫藥的發展提供保障,打造了一批瑤醫藥健康產業特色鄉鎮。2019年,中國民族衛生協會授予金秀“中國瑤醫藥之鄉”稱號。2020年11月19日,占地面積40多萬平方米、總投資15.57億元的廣西金秀國際瑤醫醫院開工建設。金秀國際瑤醫醫院的建成必將推進瑤醫藥事業的快速發展,為人類的健康提供更多的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金秀境內的商品經濟極不發達,除山外漢族、壯族居住的桐木、三江、頭排、七建等地有簡易的圩場外,廣大瑤族山區沒有一個圩場。1952年冬,金秀開設民族貿易公司,在城鄉經銷手工業品、食品、民族工藝品等,并收購各類土特產品。1954年冬,金秀糧店(后改設縣糧食局)設立,專門經營糧食,國家每年安排大量糧食,解決縣內缺糧困難。1979年,隨著商品流通體制的改革,個體商店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由國營、集體、個體辦的各種商店遍布金秀。1991年底,全縣共有民族貿易零售機構1709個,從業人員2781人。1984年,全縣共有12個圩場,基本滿足了各地群眾進行商品交換的需要。

在恢復和發展傳統出口商品生產的同時,縣外貿部門還開拓出口新品種,增加外匯收入。1991年,外貿出口商品收購總值達223萬元,比1962年的10.24萬元增長了37倍,出口創匯90萬美元。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脫貧攻堅工作的步步推進,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金秀的營商環境不斷改善,很多瑤胞大膽地走下山來,到縣城和各鄉鎮開商店、辦超市,到柳州、南寧和區外辦公司土特產街、中草藥街遍布各鄉鎮。如金秀鎮共和村,有30多戶人家在金秀縣城開土特產商店,銷售當地土特產品;僅有11戶的古坪屯,就有半數人家下山開店經商。
四
金秀是廣西海拔最高的縣城,這里年平均氣溫17℃,被譽為“嶺南避暑勝地”和“人世間之桃園仙國”。這里有潺潺流水、茵茵綠意與如夢如幻的云海晚霞,“城即是景,景筑成城”,是國家AAAA級的山水瑤城景區。近年來,金秀瑤族自治縣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立縣,旅游強縣”作為發展戰略,重點打造“生態、民族、長壽”三大品牌,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區、民俗旅游村(寨)、民宿旅游和特色農家樂,形成“百里瑤寨風情畫廊”的全域旅游區,全縣有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6個、AAA級旅游景區1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3個,星級鄉村旅游區5個,星級農家樂25家;率先在全區出臺民宿建設、管理辦法和獎勵辦法,鼓勵發展民宿旅游,目前,旅游民宿有67家,其中星級瑤家民宿17家;大力培育旅游富民產業鏈,增強旅游硬實力。杜鵑花旅游文化節、瑤族盤王節等特色節慶活動的舉辦,使金秀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2016年以來,全縣累計接待游客3135.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76.4億元。

金秀堅持“生態立縣”戰略,一方面嚴格審核林地使用面積、控制林木采伐量,全面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林長制試點,建立縣、鄉(鎮)、村、屯四級林長制,組建管護隊伍,生態創建工作成效顯著,成功創建自治區級生態縣,被譽為“中國天然氧吧”,獲評“國家級縣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021年,金秀瑤族自治縣的森林覆蓋率高達87.91%,穩居全區第一位。
金秀,一個從“分而治之”走向民族自治的山區縣,一個從瑤壯漢民族矛盾紛爭不斷走向民族大團結、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瑤族自治縣,一個從貧窮落后逐步走向文明富強、繁花碩果的生態縣,每一步,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引下走過來的。
奮進新征程,揚帆再啟航。金秀的各族兒女將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精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邁進,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加油、努力,再長征”的重要囑托,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奮力建設生活富裕、團結和諧、開放文明、康養宜居的幸福新金秀,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金秀力量。文
(羅偉才:來賓市黨史專家、金秀瑤族自治縣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