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是長住德國,僅僅作為游客,即使來的次數再多,雪天駕車的經驗也不會太豐富。畢竟冬天是歐洲旅行淡季,一來雨雪天氣多,二來下午四五點天就變黑,游玩時間憑空比夏季少了一半,其實很不劃算。
我的雪天駕車經歷也不豐富,但總算有過,印象最深的是從奧格斯堡前往菲森的路上。那幾天,寒潮突然來襲,氣溫驟降20度,后來雖然氣溫大大回升,但也在零下幾度。道路兩旁積雪甚厚,嘗試走進去,直沒小腿肚。但當我行駛在兩車道的狹窄公路上,壓根看不到路面積雪。
稍后見到的除雪車給了我一部分答案。這里的除雪車外形很像卡車,但車頭有個除雪器,行進速度相當快,所到之處路面積雪瞬間消失。同時,除雪車還會將積雪噴到旁邊的卡車里。兩相配合,路面會以超快速度被清理干凈。
之所以說除雪車給了我一部分答案,是因為它僅僅是德國在冰雪天氣甚至雪災面前那一整套防范機制的其中一環而已。
資料顯示,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德國就已建立起完善的雪災預警和應對體系。聯邦和各州都組建了雪災防治中心,由氣象、電力、交通等部門共同組成,對雪災及其他緊急情況進行預測和監控。此外,德國民間也有提供各類氣象服務、應急服務及掃雪服務的商業公司,可以在冰雪天氣時為民眾提供服務。
在這個應對體系中,交通方面絕對是重中之重。像德國這樣的汽車大國,人口僅僅8200萬,私家車保有量竟然超過5000萬輛,一旦因暴雪出現交通擁堵,后果必然嚴重。因此,德國各州都有大雪過后的道路清理工作法規。如柏林州就在《道路清掃法》中將柏林市區及周邊鄉鎮上千條道路詳細編號,并按照重要程度和路面冰雪的危險程度分為3個等級。降雪后首先要清掃包括市區內的主干道、十字路口、道路轉彎以及公交線路等最高等級道路,而非主干道、公路輔路或連接鄉村的公路等可以延后清掃。
當然,除雪車不是萬能的,遇上暴雪天氣,德國也會出現大雪封路的情況,處理速度也會慢一些。
在菲森,有一次我在路邊找地方停車,卻見到道路兩旁原先的畫線車位上豎著牌子,貌似是不允許停,而且整條路上確實沒有車輛停放。因為看不懂德語,只好求助路人。經過解釋才明白,德國交通法有相關規定,如果在大雪天氣,車主將車輛停靠在主要街道兩旁,一旦導致交通擁堵,就會面臨數百歐元的高額罰款,連拖車費用也得承擔。我吐吐舌頭,趕緊另尋車位。
除了及時清理積雪外,安全駕駛也是重中之重。在德國拿駕照,冬季駕車是一個很重要的項目,訓練非常嚴格,包括實地冰上駕駛訓練、冰雪天剎車距離計算、識別道路冬天限速標志等內容。
作為自駕游客,我們當然無須考取德國駕照,但遇上冬季自駕,租車公司為我們提供車輛時,也會叮囑一番。先要跟我們明確已經換上了雪地輪胎。與普通輪胎相比,其紋路和厚度都有所不同,適合在雪地乃至冰凍路面上行駛。
我查了一下德國相關法例,2010年11月27日,德國聯邦參議院批準了一項新的交通條例:冬季路面冰凍時,汽車駕駛人有義務更換使用雪地輪胎。如果因為未裝雪地輪胎而導致無法行駛,并引發交通擁堵,將被處以80歐元(約630元人民幣)罰款。一般來說,雪地輪胎的更換周期遵循“OO”法則,即在10月(Oktober)和復活節(Ostern)之間的時間段使用。
未安裝雪地輪胎,除了會被處以交通罰款,保險理賠也會有困難。大多數德國車險都有一個條款,即汽車當前使用輪胎應符合天氣及道路狀況。不安裝雪地輪胎被視為投保人的嚴重過失。假如一個事故可以通過安裝雪地輪胎來避免的話,保險公司就有理由減少賠償;但假如裝了雪地輪胎還是不可避免,那保險公司就不能拒賠。
此外,車上還有急救包、手電筒等工具。如果我們事先提出申請,那么租車公司還會提供一些急救藥品。租車公司職員還提醒我們,必須準備好衣服、毛毯,還有一些食物與水。不過,職員最后也會開個玩笑,大概意思是:其實根本不需要跟你們游客說這些了,你們把行李箱放在車上,當然會有衣服和應急的小毛毯之類,至于吃喝,你們更不會停嘴啦!
(摘自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德國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