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與相交多年的木村先生聚會,他特地帶來一枚獎章送給我,說:“這塊獎章是我一生得到的最高榮譽,現在送給你。”
木村先生從大學畢業后進入一家著名的跨國企業工作,從一名普通員工一直做到公司的常務董事,其間當過8年中國公司的董事長。正因這8年的業績,使得公司為他頒發了一枚員工最高榮譽章。
木村先生78歲,他說自己已經開始“終活”,想把人生之物提前清理,于是想到把這枚獎章送給我做紀念。他覺得給我最合適。
最近幾年,日本社會涌現了不少新名詞:找工作叫“就活”(就職活動),相親叫“婚活”,老年人整理人生叫“終活”(人生終點活動)。
“終活”這個詞于2012年入選日本年度流行語大獎。這幾年,有關“終活”的書籍和雜志出版了許多,電視連續劇《把家借給你》、電影《結尾筆記》把“終活”的理念推到了一個社會高度,讓許多日本老年人產生了“終活”意識。
木村先生很健康,但是,他說:“人生開始進入‘減法’,不能等到自己意識模糊或臥病在床時再考慮整理自己的人生。”
木村先生的太太在兩年前已經去世,他的“終活”從整理物品開始。
他把收藏的數千本書交給舊書收購商,把自己和太太穿過的衣服大多送進了垃圾箱,把多余的家具、家電叫垃圾處理公司拉走,只剩下一個冰箱、一套沙發、一個衣柜、一張床、一張辦公桌,跟酒店一樣。
他說:“干干凈凈,無牽無掛。”
木村先生的床頭放一張結婚照,墻上掛一張全家福。他與太太生了兩個孩子,一男一女。兒子一家在大阪生活,女兒在東京,偶爾過來看看。
“人老了,不能麻煩子女,他們也都有生活負擔,所以,我必須自己管好自己。”木村先生說。
跟木村先生聊天,我知道了“終活”的內容。
第一,生前整理。
除了物品整理之外,重要的還有這么幾件事:
1.準備一本專門的筆記本,把銀行卡賬號、密碼,信用卡賬號、密碼記錄在案。
2.把電腦管理密碼、社交軟件賬號與密碼記錄在案。
3.把重要的親朋好友的家庭地址、電話等聯系方式記錄在案。
4.整理社會關系:擔任的社會團體的職務、后繼者的推薦,去世后需要特別告知的友人名單與聯系方式,或者最后的遺言。
第二,后事準備。
1.寫下遺書,明確遺產等的處理方案。
2.寫下生命垂危時是否需要采取“延命治療”的意見。
3.寫下有關自己葬禮的方式、墓地的選擇、骨灰的處理意見。
4.交代過世后數碼遺產的處理方式。
木村先生說,他除了準備以上的內容之外,還在做兩件事:
第一,寫人生回憶錄,陸續發表在網站上,即使離世,還能在網絡社會里留下“活著”的痕跡。
第二,給最親的人寫告別信,其中包括大學時代的初戀女友,希望到時他們都能看到自己的一份感激之情。
木村先生最后說,如果不是突然離世,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一定會舉行一個生前葬,在自己還能動、還有意識時,與大家一一告別。
“你一定要來!”木村先生囑咐我。
我說:“我一定來,戴著您的獎章。”
(摘自華文出版社《日本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