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階段,中國高等教育已經步入了普及化階段,發展規模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已經由外延式發展逐漸轉變為內涵式發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以提高質量為主要目的,兼顧結構、制度和公平等要素的一種發展模式。文章分析了十年來中國知網CSSCI及核心期刊,發現我國對內涵式發展比較重視,相關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相對完整的分析,主要包括對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概念研究、價值研究和路徑研究幾個方面。文章在總結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闡述了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未來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 高等教育;師資隊伍;內涵式發展方法
一、關于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相關研究
(一)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概念
要想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取得效果,首先需要明確幾個概念,即“內涵”“外延”“內涵式發展”。內涵一共有兩層含義,這里指的是第一層含義:一個概念反映的事物本質屬性的總和,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本質屬性,即區分與其他事物的特有屬性,其強調的是質的規定性,一個事物的要素、類別、結構和特征等,都屬于“內涵”的范疇。內涵式的發展,大體可以理解為謀求事物在質量上的發展,例如改變內部結構、優化現有配置等。那么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又是什么呢?可以理解為,高校利用其原有的條件,例如專業設置、教學設備和師資等,在提高質量上入手,而不是一味地通過增加數量,將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推向更高的水平。
相關學者雖然站在不同角度研究了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概念,但大多將其與外延式進行了比較,將提升質量、追求本質作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核心問題。游旭群認為,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需要宏觀層面、中觀層面以及微觀層面的合力支撐,他說:“對于高等教育而言,提高質量是內涵式發展的根本,優化結構是內涵式發展的基礎,規模的合理發展是內涵式發展的前提,提升效益是內涵式發展的關鍵。”眭依凡認為,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是一種發展模式,應遵循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符合其本質屬性,將提升高等教育的發展質量和效率作為發展目標,力求具有有效的數量、規模、結構和質量。張曉黎認為,所謂的內涵式,就是更加重視事物發展的內在屬性,也就是通過學校內部某些內容的創新和結構上的優化,在沒有新投入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學校現有的資源,提高教育水平和質量。
(二)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價值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經超過了50%,根據馬丁特羅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高等教育階段理論,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由大眾化階段邁向了普及化階段,達到了量的積累。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三大規律之一的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可以明確:事物之間是有規律的,當一個事物的量達到了一定的積累,必然會發生質的變化。我國的高等教育目前正處于一個這樣的狀態,即高校有了一定規模且教育事業有了一定的發展,達到了數量上的積累,接下來要進行的便是質的飛躍。在此基礎上,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應該是依靠內涵來發展教育事業。
關于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價值性研究,也受到了學界的關注,且學者們普遍認為,為了實現國之大計以及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的發展,采用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尤為重要。張曉黎認為,我國對高等教育進行內涵式發展,是由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轉型對人才需求提出的必然要求,是由我國高等教育歷史現狀和客觀規律決定的必由之路,是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決定的必須之選,是由追求規模數量向教育均衡發展過渡決定的必然選擇,是由高等院校追求硬指標向軟實力轉變決定的必經之途。
二、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研究存在的問題
(一)研究方法單一
其一,缺少對比研究方法的使用。本文通過分析大量的文獻發現,大多學者從國家頒布的相關政策這一背景出發,發表自己對此問題的看法,對其概念、必要性及路徑進行了具體分析,只把目光局限在研究我國高校內涵式發展的現狀上,難以精準發現在探索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降低了解決問題的效率;其二,已有研究缺少實證研究方法的使用。通過分析相關文獻發現,目前研究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大多為理論思考型文章,幾乎沒有呈現出研究者做調查,收集資料或數據,通過分析結果來挖掘在內涵式發展探索中存在的問題,而正確地使用此種研究方法,無疑會提升文章的科學性、合理性和規范性。
(二)路徑選擇不夠創新
創新性是評價一篇論文好壞的重要因素。對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路徑選擇中,學者大多從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等方面展開論述,在路徑選擇方面缺乏創新性。雖然也有少數學者在文化層面提出了高校應構建內生型文化、增強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和建設服務型政府等,但明顯加入了研究者本身創新點的文獻還是占少數。所謂路徑選擇,即對提出的理論或政策付諸實踐要采用的措施,這是高校能否成功改革的關鍵,需要研究者加入自己的創新點,為高校的內涵式發展提供與時俱進的方法,同時也為高校有效地提高質量增加更大的可能性。
三、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路徑
(一)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同樣,培養人才也是高等學校的職能之一,是最基本的職能。學者也普遍認為,高等教育應該重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與質量的提高。瞿振元認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工作的一貫要求,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帶動高校的其他工作。
對于如何切實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一些學者從不同的維度體系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余瑤從兩方面探究了在高校內涵式發展下如何構建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高校要確定自身人才培養的定位、目標等,要清楚學校本身培養的是什么類型的人才,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內涵式發展的高效率、高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要進一步強化專業以及課程的設置。總結而言,無論是設置專業還是課程,其目標要指向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使學生在學習傳統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掌握相應的技能。郭健、馮琳認為,首先,學校要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根據自身的特色與優勢,以正確的思想為導向,有側重點地培養社會所需的綜合型人才;其次,學校要優化課程體系,課程設置要滿足學生本人以及社會的需求,將企業中比較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引用到課程中,這有利于未來學生更輕松地融入社會,實現高質量的就業;最后,學校要圍繞創新深化教學改革。高等教育要有創新的教學方法,打造多樣的教學模式。
(二)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無論哪種性質的高校,如果想要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為社會輸送一批又一批的優質人才,就必須組建一支高水平且組織完備的師資隊伍。近年來,國家高度肯定了教師在高校建設中的作用。要想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的發展,學校需要加強教師自身的專業水準,提高對教師的要求,優化內部結構。
對于師資隊伍建設,目前我國存在著諸多問題:學生逐年增多而教師卻供應不足、無法平衡好教學與科學研究的關系、部分教師沒有正確的思想引領、師風師德欠佳以及學生不能公平享有優秀的教師資源等。李楠、許門友分析了目前高校師資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兩人觀點的特色之處在于,總結了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對于偏冷門的學科,學校沒有及時地處理存在的問題,對于偏熱門的學科,師資配置出現了嚴重的緊缺。針對這些情況,學校要合理地將來自科研單位或企業的各類型人才與學校的優質教師結合起來,建設一支適應高校發展需要,能夠從事緊缺專業和新興學科教學的師資隊伍。
朱曉東提出利用多種方法建設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主要包括3種措施:首先,學校要引進高水平教師,不僅要關注國內人才的供需動態,還要關注國外的相關動態;其次,學校在強調引進人才的同時,不能放松對已有教師的培養,要做到鼓勵教師進修學習、外出學習和提升學歷;最后,學校要對教師實施激勵政策,注重完善人事分配制度,通過完整的考核評價制度激發教師的工作動力。
(三)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
教育體制是教育機構與教育規范的結合體、統一體,它由教育的機構體系與規范體系組成。深化高等教育的體制改革,是一項比較宏觀的措施,對高等教育的內涵式改革,既要做到微觀調整,又要做到宏觀把控,做到雙方協同并進,著力推進改革的進程。高等學校不同于普通的中小學,雖然兩者在教育目的上都是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但高等學校的教育對象、多種多樣的專業設置以及特殊的培養目標,決定了高等教育體制的復雜性和重要性。而業界也肯定了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對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性,并紛紛提出了具體的改革措施。
佟林杰、孟衛東認為,學校在制度上,要確保學術權與行政權的協調性,具體需要做到以下方面:第一,高校要優化高校內部的管理結構,應改變管理理念、優化頂層設計及深化高校人事體制的改革;第二,建議高校將管理形式轉變為現代型管理。張正國認為,要想推進學院的綜合改革,辦學自主權不能只集中在學校層面,也要賦予學院某些權力,例如改革教師、學生的考核評價制度及招聘人才的標準制訂等。如果每一個學院都能恰到好處地利用自身的權力,就可以將學校整體的教學質量提升到更高的水準。
四、對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展望
(一)研究的方法走向多樣化:采用比較研究與實證研究
其一,研究者可以采用國內外的比較研究法,研究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分析國外使用了內涵式發展的高校對該問題的理解以及在實踐中應用的措施,并將其與國內高校進行對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煉出中國高校可以借鑒的內容。這種方法有助于發現我國高校內涵式發展存在的問題與風險;其二,研究者可以采用實證研究法,研究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實證研究法區別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主要一點,在于研究者在論述一個問題時,要用“證據”說話,通過收集客觀、真實的材料,從而更有力地闡明一個問題。正確地使用此種研究方法,會增加文章的科學性、合理性和規范性。
(二)路徑的選擇走向創新性:關注高考改革與保留特色
研究者可以思考我國高校的生源“從何來,怎樣來”,很顯然,多數學生通過普通高考走入大學的校門。但今天的高考制度,雖然圓了無數學子上大學的夢想,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只憑一個考試分數標準決定是否錄取,存在區域間的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問題。這些弊端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學生由于分數低被調劑到不感興趣的專業;在成績的壓迫下,學生沒有得到全面的發展;學生的素質教育被忽視,以上這些都是影響一所高校教學質量的因素。而提升質量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核心問題,因此研究者可以從高考改革對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影響入手,深入研究其路徑的選擇。
此外,如今國內各高校有增設專業類別的趨勢,將學校自身原有的特色拋在腦后,紛紛走在了開辦綜合性大學的路上。例如為了緊跟時代趨勢,多所高校紛紛開設了計算機專業,而內涵式發展的概念,是追求質量上的優化,而非無意義的數量上的增加。高等學校要想保證學生能夠在進入社會之前學到一身本領,就需要把自身的特色專業打造成王牌專業,在人才培養上多下功夫,以進一步解決學生“畢業即失業”的難題。
參考文獻:
[1] 李楠,許門友. 內涵式發展趨勢下的高等教育發展[J]. 教育評論,2013(01):9-11.
[2] 游旭群. 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路徑探析[J]. 中國高等教育,2020(05):18-20.
[3] 張曉黎. 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模式與路徑分析[J]. 西北人文科學評論,2017,10(00):228-235.
[4] 朱曉東. 高校教師黨員積分管理的實踐探索[J]. 河南教育(高教),2020(12):15-18.
[5] 佟林杰,孟衛東. 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四維一體”模式構建[J]. 現代教育管理,2013(10):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