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業負擔過重,會對中小學生產生負面影響。現階段,“雙減”政策是教改的核心政策之一,雖然教育工作者都認可了這一理念,但是在落地實施方面,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義務教育階段減負過程中存在的供需困境,并提出了有效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 義務教育;“雙減”政策;供需困境
如今,“雙減”政策深入人心,但是在實際落地、執行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減負”指的是科學、合理地減負,減輕學生不合理的課業負擔,要有目的地減負,而不是盲目減負。基于義務教育階段的“雙減”政策,背后隱藏著很多不同的供需主體,其中主要的主體是學校及政府,其供給方式包括間接供給與直接供給。直接供給是指針對減負本身的直接供給,間接供給指的是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雙減”政策的落地實現。而減負政策下的需求方主要指的是家長和學生,不同家長、不同學生的需求并不相同,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下文將對此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策略。
一、“雙減”政策背后的供需困境及成因
(一)“雙減”政策與實際教學之間的錯配現象
多年來,我國的中小學生都受到了課業負擔過重的困擾,繁重的課業占用了學生大量的時間、耗費了學生大量的精力,使學生無暇正常休息,對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利。對此,我國相關部門非常重視,并已著手解決此問題。經過數年的努力,我國大多數教育者都認可了“雙減”教學政策,但是在落地執行時,仍存在實際教學行為與“雙減”政策不符等問題。從供給方而言,我國相關部門早就頒發了明確、詳細的“雙減”政策和“雙減”制度,希望能夠切實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因此減負內容在廣度和深度方面都有所突破,不僅包括減少學生課堂的學習內容、課后的作業內容,還包括課外培訓及增添招生等減負內容,學校也積極地將此內容傳達給教育者和教師,可以說,供給方在供給方面比較到位。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還有部分家長并不希望學校實行減負教學,認為教學內容的減少,會影響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與學習能力的提高,在部分家長的干預下,部分教師受到了影響,在減負的過程中,教師會顧及家長的感受,不敢大刀闊斧地進行教學改革,不利于實現“提效減負”的教學目標。可見,政府與學校的供給,與學生家長的需求之間存在錯配現象。
從本質上講,家長并不希望孩子背負過大的身心壓力,部分家長之所以不支持減負,是因為他們沒有正確理解國家提出的減負政策。“雙減”政策提出的本意是,基于學生的特點,為學生量身制訂教學計劃,家長的本心也是希望學生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但是對家長而言,他們難以承受減負政策下的各種無形成本,因此對減負政策有所猶豫。不同家長對減負有不同的需求,例如,越是生活條件較差的家長,就越希望孩子能夠通過學習改變命運。在生活壓力、社會競爭和就業生存的壓力下,父母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又希望他們能多學多練、提升成績,并通過良好的教育途徑改變自己的境遇和命運。而政府、學校供給與學生家長需求錯配的情況,會對“雙減”政策的落地產生一定的阻力。
(二)“減負”背景下實際需求與供給結構之間存在脫節
教育為國家之本,因此我國相關部門一直十分關注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我國實施義務教育以來,較好地滿足了大眾的義務教育需求,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變化,大眾也對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在“雙減”背景下,家長及學生的心態、需求都發生了變化,從“有學上”逐漸過渡到“上好學”,這些現象的背后都指向一個信息,就是家長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成為更優秀的人才,擁有更美好的人生。在這一愿景下,很多家長不僅督促學生要好好地接受義務教育,還傾向購買各種校外教育培訓課程,希望孩子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擁有更好的教育機會和資源,成了家長的新教育需求。而在“雙減”政策下,相關部門要求教師需要科學、合理地精簡學生的課業內容,并關停了大量的課外培訓機構,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無法接觸到更多的教育資源,從而產生了焦慮心理,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見,家長的實際需求與政府、學校教學供給方面,出現了較大的不和諧局面。
義務教育本應均衡發展,實現群體、區域內部和區域間的平衡,但是根據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很難真正實現教育公平與教育平衡。從區域間供給結構的角度出發,不同地區之間存在明顯的差別;從同一地區來看,省域教育又與縣域教育有著明顯的差別,更不用提北上廣等發達城市與偏遠地區之間教育的巨大差別。
從縣域教育的角度出發,城、鎮、村之間仍然存在明顯的教育差異,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之間存在明顯的教學差異,區域內名校與非名校之間更是差別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優質生源更傾向選擇名校或民辦學校,造成非名校、公辦學校和鄉鎮學校的優質生源流失,在生源流失的情況下,這些學校的教學水平難以提升,陷入了惡性循環。雖然學區劃分和搖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相關問題,但并非“根治之方”。
(三)供給方無法滿足所有需求方的需求
“雙減”政策下的教育需求方是一個巨大的群體,不同的需求方對教育、教改有著不同的需求,目前,雖然我國政府和學校的教育供給能力一直在發展和提升,但仍舊無法滿足多種多樣的需求。在“雙減”背景下,需求方主要是學生群體與家長群體,對學生與家長而言,能夠提升成績、考入理想的學校以及通過教育改變命運,是最迫切的需求。與此同時,家長群體也希望能夠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但是如果減負與提分相悖,那他們將(尤其是家長群體)更傾向不支持減負,除非“雙減”政策能夠在減負的同時,保證學生考入理想的學校。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一需求在短期內實現是不現實的:其一,目前我國無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接受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其二,我國暫時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差異化需求,“雙減”政策下的教學模式與“雙減”政策之前的教學模式一樣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不過“雙減”政策能夠滿足更多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雙減”政策背后供需困境的解決策略
(一)政府應在供需環境中做好兩邊治理工作
當教育環境實現了供需平衡時,就會成為一個相對理想的教育環境。在“雙減”背景下,政府要做好供需環境的兩邊治理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標本兼治。現階段,政府和學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關停了許多校外培訓機構,并要求教師合理地設計教學內容與作業內容,這為學生的身心減負帶來了良好的影響,也解決了部分家長非理性教育消費和非理性擇校的問題。政府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采取的是側治理的方法,這雖然在短期內能夠協助解決問題,但是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并非根治良方,因此政府與學校還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治理策略,以徹底解決相關的問題。如,學校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斷地進行改進和優化,以滿足周邊學生和家長的需求。為了進一步解決需求方對義務教育的需求,政府需要建立長期、有效的減負機制,在減負問題上做到分類解決、系統落實和整體規劃,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減負內容。例如,政府和學校可以根據學生、家長的義務教育需求,制訂出更加科學、合理的入學政策,進一步細分和規范學區的劃分和搖號選校政策,才能真正實現“雙減”政策的落地。
政府在執行“雙減”政策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要利益體,并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完善和改進“雙減”政策,優化相關的問責機制和監督機制,確保“雙減”教育的順利施行,避免學校給學生帶來各種形式的增負現象以及校外培訓機構給學生帶來新的負擔。
政府除了要做好直接教育的供給之外,還要做好間接的供給工作,例如通過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大力促進區域間教育、區域內教育的平衡,使所有學生都能夠享受到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減少學生、家長的顧慮。除此之外,政府和學校要向外部不斷地傳遞正確的教育價值觀,使學生和家長對教育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從而尋找到真正有效的受教育方式,形成平和的受教育心態,能夠根據的學生實際情況和國家相關政策選擇更合適的學校,而非一味地追求名校。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教育經費保障體制,增加資金統籌渠道,減輕教育支出的壓力。此外,應建立有效的教育約束和激勵機制,提升自身教育管理的治理能力,充分地激發各相關部門的主觀能動性,在各方的協同合作下,促進“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地。要進一步規范當地的民辦學校,并不斷督促公辦學校提升教學質量、優化教學口碑,力求為當地所有的適齡兒童提供公平、優質的義務教育,促使當地的所有學校落實“雙減”教學。
(二)改進教育評價機制
教育評價是決定教育方向的先決條件,要想要想順利執行“雙減”政策,就要對教育評價機制進行改革和優化,如此才能促進教育的良性循環發展。對此,政府應協調好相關部門間的協同合作,從學校和社會等不同角度出發,結合不同級別的教育體系,建立起系統性、立體化和專業化的教育評價體系。義務教育階段主要的評價,包括社會用人機制、政府履責評價、考試招生制度、教師評價制度和學生評價制度等評價內容,政府需要做好各方的協調,改進和優化教育評價。
在改進、優化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學校仍舊需要以學生為主體,在考核體系中,將學生橫向發展、縱向學習的各種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在此基礎上,研制出科學、合理的評價內容。評價內容的改變,能夠直接改變教學內容,科學、合理的評價內容,有利于減負的實現。除此之外,學校還要改進評價機制,從單一的結果評價,向過程評價、增值評價和綜合評價轉換,評價機制的改進,能夠促進教學方式的改進,有利于教師突破無效的舊教育模式,開創新穎、高效的教學模式,最終有利于“雙減”政策的落地實行。
政府還要進一步規范社會單位、企業的用人需求,市場在選擇人才時,不能以文憑和學歷作為敲門條件,而是要結合崗位的實際需求與人才的綜合素養甄別人才。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政府需要及時整改各用人單位對用人學歷要求過高的問題,唯有社會人才選拔機制實現了優化與改革,社會對不同學歷的人才一視同仁,家長和學生的擔憂才能消散,需求方才會更加支持“雙減”政策,才能大力推進“雙減”政策的落地。
(三)幫助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價值觀
目前,家長對“雙減”政策的不認可是阻礙“雙減”落地的主要因素之一,供給方應意識到這一問題,并幫助家長解決教育的焦慮問題。教育價值觀念是決定家長教育行動的先決條件,因此政府及學校應當幫助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價值觀。雖然學校能夠根據國家政策確定未來教育發展的大方向,但是卻無法在現階段就預測出未來的變動因素,因此家長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時,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因為焦慮的心態會令人忽略有效的信息而做出錯誤的判斷。由于家長的心態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態,所以家長需要不斷進行自我探索,提升自信心與幸福感,將良好的心態和情緒傳遞給學生,這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作為供給方,應當呼吁家長科學地關注兒童成長,兒童在接受義務教育的過程中,應當遵循自身認知的發展規律,教育機構、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都不應出現“揠苗助長”的現象,而是要遵循學生本身的特點和天賦,引導其延續自身的愛好、發展自身天賦以及合理地學習義務教育階段的知識和內容。政府或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家長參與親子教育講座或培訓,使家長獲得更多的科學育兒知識,改變家長焦慮的心態,幫助其形成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念,加強對“雙減”政策的認識與了解。
(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觀念和能力對教學方式起到直接的決定作用。現階段,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亦存在焦慮心理,尚未徹底執行“雙減”政策,導致學生的課業負擔仍舊過重。教師的專業素養、教育經驗和教育情懷等因素,決定了教師對“雙減”政策的認可程度與執行程度,政府與學校要關注教師綜合能力的成長,盡可能多地為教師提供學習和培訓的機會,以優化教師的教學觀念,加強教師對教學政策的理解,提升教師執行教育政策的能力。教師需要認識到,減負不僅是教育問題,還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因此教師要提高對減負教育的重視,在教學中實現提效和減負的目標。
三、結語
總之,自“雙減”政策實行以來,相關單位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面臨著不少減負背后的供需不平衡問題,教育供給方(政府、學校等)提出的政策、提供的支持,未能獲得需求方(家長、學生)的充分認可,因此供給方可以從自我優化、用人環境優化和改變需求方的觀念等入手,解決供需困境。
參考文獻:
[1] 史孝英. 義務教育“減負增效”專項行動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20.
[2] 饒佩. 教育時間視角下減負的困境及破解之道[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7(06):116-126.
[3] 楊柳,羅生全. 依賴中的資源爭奪:中小學生減負的困境及出路[J]. 教師教育學報,2020,7(01):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