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將“互聯網+”微課與高校的安全教育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提升高校安全教育的水平與質量。文章以A校為例,闡述了“互聯網+”微課在該校新生前置安全教育中的實際應用情況,分析了高校安全教育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 安全教育;“互聯網+”安全微課;數字化手段
近年來,“互聯網+”微課以形式多樣,在全員化、全覆蓋、全方位和全天候上具有的實踐可行性,使其在課堂教育中脫穎而出。將“互聯網+”微課與安全教育相結合,能夠有效地發揮微課的優勢,助力推進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發展,提升安全教育的效果。
安全微課是將“互聯網+”微課以及安全教育高質量結合,由教師自行開發,運用視頻、動畫和圖文等形式,結合游戲交互、案例講解等課程設計,包含人身財產安全、防詐騙、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國家安全、禁毒和自然災害預防等安全知識,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主題明確的系列課程。
新生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的第一站,上好安全的第一課,可以為學生的大學生活保駕護航。因此為了提高新生的安全意識,A校在新生入學報到前開設了前置“互聯網+”安全微課,確保新生修好大學安全的第一分,為高校的安全教育夯實基礎。
一、課程目標
為新生開展“互聯網+”安全微課,做到主題全面、內容凝練及重點突出,課程的通過率達到95%以上。
二、課程對象
本課程的參與對象為A校2022級的本科新生,分布在13個學院,共計4609人參與了課程學習及考試,其中男女比例約為1.28:1。
三、課程設計
(一)內容選擇
課程內容選取了當下與大學生關系密切、容易出現風險點的領域,根據實際工作經驗,學校最終設置了防疫健康、國家安全、禁毒、防詐騙、防盜、消防安全、網絡安全、交通安全、意外事故與自然災害、心理健康、食品安全、公共衛生與實驗室安全等13個安全專題。每個專題設置2—4個小節課程,課程形式包含文字、動畫和視頻,每節課程為1—3分鐘。
(二)考核設置
每節課程結束后,教師會設置一個課后小測驗;所有課程和小測試結束后,學生可以進入最后的考試,滿分為100分,80分及以上設定為考試通過。
(三)平臺設置
“互聯網+”安全微課由保衛處和第三方企業聯合推出,搭建在保衛處微信公眾號平臺上。學生可以使用學校提前為每個人設置的賬號、密碼,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登錄課程界面,開展學習。
(四)課程通知
學生的學習及考試時間設置為開學前后一個月,課程詳情以電子通知的形式提前發布在新生們開學前需要注冊登錄的網絡平臺上。同時將學習要求體現在隨錄取通知書寄給新生的紙質材料“新生須知”中,確保每一位新生知悉。
四、課程分析
(一)課程的學習情況
本次安全微課學習期間,學生首次登錄平臺注冊、學習的時間,較均勻地分布在錄取通知書發放后、新生報到前的半個月內。截止新生報到日,在13個學院中,9個學院的新生學習率超過了90%,總計約有93.4%的學生學習了安全微課,86.4%的學生參與了最終考試。各學院截止報到日新生課程的學習率如圖1所示。
剩余學生的學習時間則集中在新生報到后的一段時間內,且與保衛處教師、對接學院的輔導員針對性提醒的時間一致。數據表明,提前“線上+線下”的課程通知,對大部分學生起到了提醒作用,但仍有6.6%左右的新生沒有及時獲悉通知,因此在開學前置的“互聯網+”安全微課中,輔導員教師點對點的學習提醒非常必要。
(二)課程考試情況
在參與考試的4609名新生中,有4604人通過了最終考試,5人因考試分數低于80分而沒有通過,考試通過率為99.89%。從考試成績上看,考生的成績主要集中在86—90分,其次為91—95分,平均分為89分,其中86分以上的人數占比為79.0%,考試成績總體良好。
調查發現,在A校統計的2021年保衛處接觸的學生案件中,詐騙案的發案占比為65.8%;2022年1—6月,詐騙案的占比為60.27%,這說明詐騙案件是A校學生案件中的主要類型,因此學校針對學生開展有效的防詐騙宣傳教育至關重要,是降低高校案件發生率的重要抓手。從課程考試反饋的學生考試錯題率來看,“詐騙的識別與防范”這一專題的錯題率明顯高于其他專題,這與現實中詐騙案頻發的態勢一致,說明學生對詐騙案的識別和防范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增強,防詐騙宣傳教育任重道遠。這也說明,在“互聯網+”微課內容的設置上,教師適當增加防詐騙相關主題的占比,將新型詐騙手段、如何提升防騙意識講深講細非常重要。
(三)課程反饋情況
1. 安全意識調查
課程前后設置了相關問卷調研。統計發現,對于“自我安全意識高低情況”一項,在課程學習前,有38.33%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安全意識很強;有48.17%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安全意識比較強,這說明大部分新生認為自己不容易上當受騙。在課程學習后,80.21%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安全意識有了很大的提升,18.4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安全意識有些許提升,說明安全微課的開展對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有較明顯的促進作用。
2. 最喜歡的課程調查
本文在安全微課問卷調查中,統計學生“最喜歡的課程”時發現,“詐騙的知識與防范”“國家安全”“公共衛生”“消防安全”“食物中毒、傳染疾病和猝死”5個專題是該校學生最感興趣的主題,也是高校安全教育中比較重要的幾個主題。對于學生比較關注的安全領域,建議學??梢栽谖磥淼恼n程設計中,有針對性地深挖主題,拓寬知識面,讓安全知識入腦入心。
五、“互聯網+”安全微課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
當前,大部分高校將安全教育牽頭開展的職責劃分到保衛處、學生處等部門,因為專業教師的缺失,安全教育隊伍多以保衛干部、公安民警、輔導員或是受邀來校講座的法律、銀行和電信等從業人員組成,大部分高校并未將安全教育設置為學分制課程。“互聯網+”安全微課不算學分,不列入培養計劃,學生的重視程度自然不高;課程推進采取線上平臺通知和線下紙質通知的形式,部分學生未能收到通知或忽略了課程要求,導致未能及時地完成學習和考試;部分學生對課程學習不認真,“走馬觀花”式地瀏覽課程內容,未能真正悟透安全教育,出現了考試不合格的情況。
(二)學院的推進程度不夠
本次課程的安排工作由保衛處主持,聯合學生處共同推進。在課程的初始階段,通過各學院分管的副書記開展課程督促工作。輔導員在暑假期間已經通過新生QQ群、微信群等線上社交平臺,發布了督促學習的通知,但由于新生報到前各類通知繁多,學院雖然了發布了通知,但沒有及時地跟進“回頭看”,導致推進效果不盡如人意,較多學生沒看到群內的通知,甚至忽略了通知。直至課程開展后期,保衛處從數據平臺調取了詳細的學習情況,并按照學院信息進行反饋,通過輔導員點對點地通知到未完成課程學習、考試的學生本人,才能確保新生安全課程的全覆蓋。
(三)課程內容的時效性不夠
在本次課程的設計中,在“詐騙的識別與防范”“盜搶案件的預防與應對”“實驗室安全”專題中加入了真實案例,作為課程素材,但是相關案例的時間為2017年至今,素材相對偏舊。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分子為了牟取利益,詐騙手段不斷“推陳出新”。例如“校園貸”問題是2020年前后教育系統高度關注的話題,經過公安、教育等部門聯合打擊處理后,現已基本消失。高校中頻發的詐騙案也逐漸由冒充QQ好友、公檢法等轉變為刷單陷阱、交易游戲賬號等詐騙手段,如今,網絡賭博和裸聊詐騙陷阱也偶有出現。因此課程內容,尤其是防詐騙專題中的素材亟待更新。
(四)課程考試的難度設置不夠
在該校的安全微課中,每一小節的課程都設置了章節測驗,一般為3道單項或多項選擇題,以測試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效果。章節測驗設置為可多次重復考試,且提供“錯題查看”選項,意在以考為代教,讓學生認真學習章節的內容。但在實際使用中發現,部分學生隨意瀏覽學習內容后,便開始答題,答題錯誤后通過“錯題查看”直接得到正確答案,再回過頭重新答題,沒有認真地學習和思考,只是為了考而考,考過便忘,導致課程學習的實際效果不佳。
(五)課程形式的豐富度不夠
目前,A校“互聯網+”安全微課以文字、翻頁動畫和視頻的形式開展,雖然形式較傳統課堂新穎、便利,但線上微課目前為單向教學,學生與課程設計者之間無法進行互動,課程調研反饋也存在滯后性,設計者不能在第一時間掌握課程的開展情況,學習的有效性可能會打折扣。此外,由于平臺、成本等原因,本課程作為專項安全教育,目前只在新生報到期間對大一新生開放,暫時沒有運用到日常的安全教育中,開展的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還可以進一步拓寬。
六、“互聯網+”安全微課的改進對策與建議
(一)健全安全教育保障與評價體系
推進安全教育課程的學分設置,統一培養標準,建立健全保障和評價體系,對提升安全教育的實效性至關重要。學校應當賦予安全微課學分,采取“必修+選修”的課程設置方式,組建一支穩定、具有較高專業性的安全教育教師隊伍,成立課程建設小組,負責微課內容的設置,這樣學生才會重視該項課程。安全微課的考核評價標準往往不統一,考試難度不高,科普性質較強,學生蒙混過關較容易,這勢必導致課程的教學效果不佳,而明確課程的評價標準,有利于推動高校安全教育的科學性和專業性,更有助于深入開展安全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二)打造安全教育多元協同的體系
安全微課的推進,并不僅僅是保衛處的工作,安全教育也不是偶爾喊的口號。當前,在學生的安全教育中,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元主體的整合力度較弱,沒有形成協同合作、資源最優化的良好體系。本文認為,學生處、二級學院、家庭和社區、公安和金融機構等,都應當被鼓勵加入安全宣傳中,共同重視安全微課。通過各方的多元協同推進,營造了時時推課程、處處講安全的安全微課學習氛圍,自發地督促了學生認真學習安全知識,這樣才能夠提升微課的有效性。
(三)拓寬安全微課的開展形式
在課程現有設置的基礎上,學校利用在線咨詢、實地溝通等師生互動功能,讓教師能夠及時地為學生授業解惑,保障問題、難題不過夜;還可以設置不定時提醒學生學習課程、參加考試等監督管理功能,以達到全方位管理線上課程學習的目的;可以充分運用數字化手段,例如VR體驗、云端模擬等形式,聯合打造安全微課體驗式教學,讓學生模擬身處不安全的環境和不穩定的場景,組織開展個人式滅火、逃生等應急演練,增強安全教學的體驗性、趣味性和真實性。
參考文獻:
[1] 鄭恒毅,王偉,劉瑜.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安全教育探索[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212-218.
[2] 李胤,韓軍. “思政教育-課程教育-實踐教育”三位一體的高校安全教育模式研究[J]. 《教育研究前沿:中英文版》,2022(03):109-115.
[3] 唐靖雯,張婷,謝旭晨,等. 上海市高校國家安全教育課程設置現狀調研——以A高校為例[J]. 高校后勤研究,2021(11):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