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庫伯學習圈理論認為,學習是由四個適應性學習階段構成的環形結構,包括具體體驗、反思性觀察、抽象概念化和主動實踐。該理論對傳統課堂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具有彌補作用,為地理教學提供了理論指導。文章基于庫伯學習圈理論,以高中地理課程的喀斯特地貌這一知識點的教學過程為例,設計了應用案例,以強化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關鍵詞】 庫伯學習圈理論;喀斯特地貌;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地理學習中的四大核心素養之一,在學生能力素養的形成以及學習品格提升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通過庫伯學習圈理論,教師獲得了清晰、準確的引導,能夠讓學生在具體經驗和抽象的概念中進行溝通、在實踐中獲得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具有實踐和實施地理學習活動的能力,這一學習理論在引導學生構建地理學習思維模式的同時,強化了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在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體驗學習符合“實踐學習”的特點。許多學者認為,具體體驗和主動檢驗環節,能夠提升、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反思性觀察和抽象概念化環節,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區域性認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有部分教師將學習圈理論應用在教學安排上,而將學習圈理論用于地理實踐力培養教學方面的研究很少,目前亟待補充。
本文將以庫伯學習圈理論作為主要的理論方向,意在加強學生地理實踐力方面的養成,并且提供了具體的教學方案,旨在為中學生如何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地理實踐力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庫伯學習圈理論及其與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適切性分析
(一)庫伯學習圈理論
庫伯學習圈理論認為,學習是由四個適應性學習階段構成的環形結構,包括具體體驗、反思性觀察、抽象概念化和主動實踐。學習是由四個遞進的階段組成的,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具體體驗是讓學習者投入到一種嶄新的體會中,是學習的開端,在地理學習中是將自己置身于復雜、多變的地理環境中來獲取知識。但是這些感知與收獲是凌亂、碎片化的;反思性觀察是將在具體體驗中獲得的碎片化知識進行收集和管理,確定自己獲得了什么、學習到了什么,構建起初步的知識框架,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抽象化概念是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總結出結論,并解釋在自己研究的地理環境對象中,地理特征之間存在什么樣的因果關系;主動實踐是在相似情況下的真實環境中,應用自己獲得的經驗,通過實際操作確定學習的知識是否真實、有效,這一環節能夠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鞏固,還能在實踐中自檢,及時地解決了問題。學生可以通過積累各種不同情況下的操作經驗,更深層次地理解獲得的知識和體會。
(二)庫伯學習圈理論與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適切性分析
在我國新時代的背景下,國家提出了加強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核心素養。學生可以在復雜、多樣的環境下以及在實踐和切身體驗中加強該能力,以達到學習圈理論的目標基礎。體驗是學習圈理論的基礎,它與地理學習的相似度很高,在地理學習中,學生投入到實際復雜的地理環境中,才可以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學習圈理論與這一理念可以相互影響,并交相呼應。在庫伯學習圈理論的思想指導下,學生可以自主地模擬出不同的環境,并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多樣化的理論,使學生在獲取了知識的同時,還能考慮到這一環境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學生經過體驗和總結,積累經驗,使自己脫離了淺層次的體驗,進入了深層次的體驗中,實現了地理實踐力和體驗學習的結合。
二、庫伯學習圈理論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案例設計
(一)案例分析
在業界,庫伯學習圈理論享譽盛名,但在國內的地理研究中,庫伯學習圈理論卻很少被應用,因此教師需要努力設計出將學習圈理論付諸實際教學的具體實例。本文設計的方案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的內容為基礎,章節位于教材第三章的第一節中。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實際操作、觀察等方法,加強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此教學方案也可以應用于其他科目,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教學方案過程
1. 學生的學習目標
(1)認識喀斯特地貌;(2)描述天河喀斯特的主要地理地貌以及它的具體特征、功能;(3)掌握等高線地圖的具體看法;(4)在實際試驗中,學會酒精燈、PH試紙及各種儀器的具體使用方法;(5)觀看、學習目標地區的相關紀錄片和影片,發掘地理實踐力,提高地理學習的核心素質。
2. 課前安排
首先,教師為學生解釋喀斯特地貌的概念,讓學生對喀斯特地貌產生初步的認識,在心中有基礎的想法;其次,教師劃分學習小組,6人為一組,以各小組為具體的學習單位,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教師給各小組下發圖片卡(鐘乳石、溶洞、石筍、石柱和落水洞等),圖片卡上會標明該圖的名稱以及特點。還會下發天河潭旅游度假區的鳥瞰圖及導覽圖,以及貴州地區近幾年的降雨量圖例、溫度變化圖例。
3. 具體實施過程
(1)課前安排
①教師引導:上文的“課前安排”已經闡述,此處不再贅述。
②學生活動: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具體概念,清楚喀斯特地貌這一名稱的具體由來,大致了解喀斯特地貌含有哪些地貌特征,熟知圖片卡內容;小組成員互相介紹,并且在組內選舉出一位小組長。
③設計目的:學生首先要對喀斯特地貌有具體的認識,才能在具體體驗中,更好地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將體驗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放大,提高此次學習的質量。
(2)地表喀斯特地貌
①教師指引
學生根據現有的知識基礎,在教師下發的圖片卡中,找到在天河潭中存在的地理地貌景觀,并具體記錄該景觀;然后各小組進行組內討論,并依次講述該地貌景觀具有什么樣的特征;接下來,學生查閱資料,分析鈣化灘形成的原因,并描述河谷地貌有什么樣的特征和特點。
②學生活動
教師將學生代表帶至觀景臺,讓學生先觀察整體景觀,然后近距離分析和觀察河流、湖泊等環境,這樣學生便能初步地感受到喀斯特地貌的特征。通過切身體驗,學生可以了解天河潭地區具有什么樣的地理地貌特征。此時,各小組進行討論,每組代表依次發言,概述此地地貌的特征、特點。每個小組根據等高線地圖,能發現天河潭地區地勢的變化,對此,組員要畫出該河谷地貌的示意圖,并加以描述。
③設計意圖
具體體驗:在學生心中搭建起對天河潭地貌景觀知識的具體框架,并產生認知。
反思性觀察:讓學生歸納、整理上一階段獲取的內容,反思在觀察天河潭時獲取的知識有無問題,并進行查漏補缺,概括學習的地理地貌知識。
抽象概念化: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地理地貌知識,并運用符號化描述及概括天河潭的主要地理地貌。
(3)地下喀斯特地貌
①教師指引
首先,學生觀看相關紀錄片,觀察崆靈洞的主要地理特征,同時思考銀河宮的形成原理。在這里,學生要著重觀察落水洞的形態特征,查閱現有的資料,并對其進行描述。學生在影片中,依次尋找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幔以及縫隙等,思考這些神奇、具有魅力的景觀是如何形成的,并思考這些景觀的形成是否具有關聯性。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將目光放到洞內的巖石上,觀察巖石的特點。觀察后,學生各自進行思考:崆靈洞里的地下河和其地表上的地上河,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這與喀斯特地貌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地上地下兩河,實際源出一河——蘆荻河,這是因為喀斯特地貌地區的巖石容易被侵蝕和溶解,導致水向下滲透)?
②學生活動
各小組的學生觀察落水洞具有的形態特點,討論這一現象的成因,并分析這些形態特點的具體作用是什么。學生根據之前教師下發的圖片卡,找到銀河宮的鐘乳石、石筍以及石柱這些景觀的典型案例,并畫出它們的示意圖。接下來,學生觀察洞內的巖石,并根據具體經驗,總結出它的形態特點是什么。
③設計意圖
具體體驗:學生用最直接的方式接觸觀察對象,獲得最直觀的體會、最佳的初步認知。
反思性觀察:學生把上一階段獲得的所有感知,以簡單、易懂的符號表現出來。
抽象概括:學生把獲得的直觀體驗提升至更深層次的階段,并用簡單的符號描述和概括這些感受。
行動應用:庫伯學習圈理論是一個呈現出螺旋狀的循環學習的過程,是逐步遞進的過程,每一步都是為了下一步的學習進行鋪墊和準備。在實地實驗中,學生合理地使用在落水洞中學習到的知識,就是接下來的兩個任務——學習認識鐘乳石和溶洞的內部結構。
(4)探索天河潭發育受到影響的因素
①教師指引
巖石因素:
a.化學實驗
第一步:分別在兩個燒杯中倒入碳酸以及純凈水,接下來使用PH試紙①教師指引:巖石因素測試蘆荻河的酸堿值以及試兩個燒杯中物質的酸堿值,然后根據酸堿值對照表判斷酸堿性(因為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以形成了碳酸,這里為了直觀獲得實驗效果,直接使用了碳酸進行實驗)。
第二步:取巖石樣本,并將其放入上一步中裝有碳酸以及純凈水的燒杯中,其中放置有碳酸的燒杯,發生反應的方程式為:CaCo3+H2O+CO2=Ca(HCO3)2。
第三步:取裝有碳酸的燒杯放置于桌面,接下來使用酒精燈加熱燒杯,這時學生觀察燒杯底部是否有白色沉淀產生(教師解釋:因為Ca(HCO3)2是不穩定的,一旦進行加溫或加壓,就會容易分解,同時這里也是為了實驗效果,而使用了酒精燈進行加熱)。
化學方程式如下:
Ca(HCO3)2=H2O+CO2↑+CaCo3↓
b.結合實驗結果,總結此類巖石對喀斯特地貌發育的影響
氣候影響:可以對比的數據來源非常簡單,學生在手機中搜索“貴州氣象局”,找到“具體氣候評價”一欄,可以看到貴州地區近幾個月的溫度和降雨量情況。
參照貴州較長時間內的氣溫以及降水量的圖例,總結貴州省的溫度、降雨量、降雨特點和氣候特點等,具體分析喀斯特地貌在貴州地區的環境下,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
②學生活動
學生遵循教師的具體安排,根據實驗步驟,按規則完成實驗內容,全面觀察實驗過程,并具體記錄實驗成果,以理解為什么會得到這樣的實驗結果。
學生根據得出的結果,查閱資料,解釋石灰巖的特質會對天河潭的喀斯特地貌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可以根據在氣候方面得到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的知識進行判斷:貴州省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③設計意圖
具體經驗:學科之間不是平行的,而是具有交叉性的。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看到實驗結果,這樣的方式更具有說服力,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抽象性概括:依據實驗結果,各小組討論可能存在哪些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解釋在喀斯特地貌的發育過程中,此類巖石可能帶來的影響。
具體體驗:讓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感受信息時代科技為學習研究帶來的便利,提高了學習效率,珍惜時代發展帶來的進步。
抽象性概括:讓學生將圖片形式的地理信息轉化為文字信息,總結并闡述影響喀斯特地貌的氣候類型。
三、結語
學習圈理論將學習者作為中心,注重在實地環境中的體驗學習,獲得不同于教室中的學習體驗和知識,這對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具有重大意義。在體驗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將在環境中獲得的成果,轉換為符號統一地表達出來,這不只是單純的內容轉換,更是學生在思維、情感和理解方面的融會貫通,使地理知識的學習富有情感,學生能夠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在這一實踐學習的過程中形成階梯狀上升的學習狀態。
參考文獻:
[1] 李靜. 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表現性評價設計研究[J]. 高考,2022(09):57-59.
[2] 高艷冰. 基于“體驗學習圈”理論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教學設計——以“地理信息技術及其應用”為例[J]. 地理教學,2020(05):26-28.
[3] 蔡藝鳴,張琦. 基于庫伯學習圈理論的地理綜合思維培養案例研究[J]. 地理教學,2021(04):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