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基于“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遵循“提出問題—探索路徑—實踐研究”的邏輯關系,文章探索、研究了中職數媒專業推進設計課程思政的新路徑——“德融課堂”,繼而高效地提高中職數媒專業學生的能力與品質。通過“挖德育”“融思政”和“漫課堂”三個環節的步步推進,將德育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整個專業教學的過程中,探索了新的教學模式,解決了中職數媒專業課程思政內容局限、教學方法單一和教學資源匱乏等問題,提升了課堂思政教育的總體質量。
【關鍵詞】 德融課堂;課堂思政;中職數媒專業
一、中職數媒專業教學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思政的內容存在局限,難以發揮思政教育的作用
數媒專業課教師普遍偏向講授知識與技能,對于課程思政,僅僅是生硬地套用德育主題,未能有意識地從教學內容中挖掘合適的德育元素,并將其深度融入課堂,導致實際的專業課教學與思政課教學處于分離的狀態。
(二)課程思政的手段方法單一,難以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
講授法依然是專業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最青睞的思政教學方法,但該授課手段與方式非常單一,并沒有從價值觀方面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探究,學生更多的是被動地接受觀點,課堂氛圍較枯燥,并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關注。
(三)課程思政的教學資源匱乏,難以改善思政的教學效果
一方面,專業課教師對課堂的理解,局限于傳統的畫室或是實訓室,并未嘗試對課堂進行有效延伸,教學資源比較局限;另一方面,雖然課外資源豐富,但課外的教學渠道并未真正打開,教師無法將課內、課外的資源進行真正地聯結,課內、課外仍然處于完全獨立的狀態,無法達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數媒專業課程本身包含了較強的文化傳承、技能創新和藝術美育等隱性的思政教育內容,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融入適合的思政內容,豐富局限的教學資源,一定能取得較好的思政教學效果。
二、研究路徑
“德融課堂”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專業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將愛國主義、傳統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等為核心的德育和以專業課教學內容為核心的智育合理銜接、融為一體的創新性教學實踐活動。
“德融課堂”以專業課程教學為載體,其中“挖”“融”“漫”的三個環節,能夠使學生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得到德育的啟迪與升華,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目的。本文嘗試通過“德融課堂”的教學模式開展“校清廉卡通動漫人物形象設計教學”,探究如何通過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專業的課程教學中,以及最后怎樣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從而推進到專業教學的各個環節,繼而達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三、“德融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
在分析了數媒專業課程思政的現狀后,本課題在“三全育人”的改革背景下,遵循“提出問題—探索路徑—實踐研究”的邏輯關系,構建了“德融課堂”的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一)立足課程內容——挖德育
1. 專業理論挖掘文化自信
在專業理論的學習中,教師讓學生收集相關數字媒體的優秀作品,提升藝術素養;指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并反復查閱,進行討論和反思,在學習和摸索專業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深切感受到祖國豐富的歷史與燦爛文化,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并鼓勵學生從自身做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學生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
2. 專業實踐挖掘工匠精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對學生的技術水平進行測試、診斷和評估,反思測試結果是否達到設定目標,并及時地進行有效反饋。在不同的實訓實踐項目教學過程中,反復的思考與優化,能夠讓學生深刻體會工匠精神的實質與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培養了學生精工細作的動手操作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不僅要將工匠精神發揮在學習中,還要體現在日后的工作中,做嚴謹、負責的職場人。
3. 專業創作課挖掘創新能力
教師鼓勵學生在學習了基礎理論知識、相關的藝術理念和多樣的技能方法后,學生運用技能進行專業創作。數字媒體藝術作品的設計與創作,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正能量;學生將傳統文化以新的方式進行二次融合創作,創新形式與內容,可以使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與此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創作人。
(二)立足教學方法——融思政
1. 融創情境引共鳴
教師融入、創設學生熟悉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情境,將專業內容與思政場景聯系起來,能夠在滲透思政教育的同時,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更好、更快地掌握課堂的專業知識,提高了課堂效率。
2. 融設游戲提興趣
教師根據授課內容,巧妙地融設課堂游戲,以游戲的形式開展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使整體的課堂氛圍不再枯燥。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通過組內合作或是組間競爭,以強大的自驅力不斷學習和感悟新知識中蘊含的思政內容。這樣學生從以前單一、被動地接受課堂內容,轉變為多樣、主動地獲取知識,充分地發揮了學生有效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3. 融做項目促創新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小組、團隊的形式,開展以思政元素為核心的專業模塊實訓項目,達到“做中學、學中做”的目的。
(三)立足教學資源——漫課堂
1. 線上線下“漫游”課堂
教師充分地利用新媒體等互聯網創新方式,營造線上線下合力“漫游”的教育教學渠道,通過網絡同步課程、翻轉課堂和慕課等形式,實現了教育資源和教學成果的無障礙共享、課上和課下的有效銜接,從而達到協同進行思政教育的目的。
2. 虛擬現實“漫潤”課堂
集合了聲、文、圖、像、字等多種教學信息的虛擬現實教育技術,是將傳統的圖像或文本,轉化成三維空間中的立體形象,將原本靜態的文字描述轉變成動態的可視化成品或裝置。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的方式,全方位、多感官地感受德育元素的魅力,德育元素不再以單一的文字形象存在于學生的腦海里,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3. 校外資源“漫延”課堂
校外的教學資源豐富多彩且涉足的專業領域更深更廣,是校內課堂最好的“漫延”拍檔。數媒專業將城市中的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和文化宮引入課堂,共享資源;與社區街道或藝術家共建工作坊,共創思政服務項目,將傳統課堂“漫延”至課外,實現了“課內學知識、課外親體驗”的學習模式。校外資源也可以激發校內課堂的衍生創作,兩者相輔相成,豐富了原本單一的授課渠道,達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四、“德融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以校清廉卡通動漫人物形象設計教學為例
在中職數媒動漫造型設計的課程中,二維動畫造型設計是課程學習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掌握動漫造型設計藝術特征與風格類型的基礎。下面以“校清廉卡通動漫人物形象設計”教學為例,展示如何運用“德融課堂”的教學模式解決教學內容局限、教學手段單一和教學資源匱乏等問題。
(一)深度挖掘教學內容
基于中職數媒專業動漫造型設計的課程體系,教師將二維動畫造型設計創作的基礎知識與推進清廉學校建設相結合,堅持“以藝化人”和“立德樹人”的統一,引導學生深挖中華優秀的清廉文化,講好學校的清廉故事,收集并欣賞清廉藝術作品。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并展示收集到的清廉成果,學生通過查閱和討論,筑牢了“廉”思想,注入了“廉”因子,形成了“清廉”的思政主線。
(二)巧妙融入教學過程
在課程教學和實踐創作中,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參與學校清廉長廊的繪制活動,創設清廉文化的教學情境,同時結合清廉元素,將清廉表情包、清廉服飾設計和清廉小故事新編等游戲環節融入教學中。在思政環境下,讓專業課與清廉主題的內容同向同行,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有效發揮了專業核心課程德育元素的育人作用,由此,校清廉卡通動漫人物形象設計的教學項目得以展開。
(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以《孟子·離婁章句上》的“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為藍本,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園小網紅“規規矩矩”應運而生,如圖2所示。“規規矩矩”清廉卡通人物形象是本次教學項目的教學成果,更是學校清廉文化建設的一張嶄新名片。無論是學校數媒專業師生設計的廉政漫畫里,還是為重要會議創作的專題特刊中,都能找到“規規矩矩”的影子,如“兩會”特刊、“十九大”特刊等。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篩選清廉元素,最終選定了卡通形象胸前的“圓規”和“直尺”,來體現“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主題。
在整個設計的過程中,師生深刻理解了清廉精神的內涵,達到了廉政教育的目的。在后續的優化過程中,學生將通過替換元素、增加標志等方式,讓卡通形象與廉潔主題融合得更完整。從創作到優化,學生深刻地體會了工匠精神的實質。
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校內還是校外,在每一次的重要時刻,“規規矩矩”都準時地出現在學校的各種宣傳平臺,包括公眾號、海報和宣傳畫等。校內的“規規矩矩”表情包大賽,是對卡通形象表現形式的二次創作,使其整體形象更加豐富、飽滿。不同形式的宣傳方式都是對“規規矩矩”設計課堂的延伸,為校園清新學風的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五、“德融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效
(一)為思政教育融入中職數媒的專業課程提供教學經驗
本研究課題通過“德融課堂”的教學模式,在專業課程的真實教學中,探究了實踐思政教育的建議和對策,為思政教育、教學融入中職學校數媒的專業課程提供了有力參考。
(二)有利于中職數媒專業學生的品格及素質的培養
本課題通過“德融課堂”分析具有課程特點的思政元素,探索了中職數媒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新范式,拓寬了德育途徑,實現了學生“能”與“德”的合一培養。
參考文獻:
[1] 王英龍,曹茂擁.課程思政我們這樣設計(人文社科類)[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
[2] 王煥良,馬鳳崗. 專業思政——設計與實踐[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
[3] 張道森. 公共美術教育論綱[M].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