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壓實責任,集中全力,打好發展特色產業的“總體戰”
發展特色產業,指導服務在省市,主體責任在縣。應在全省建立健全發展特色產業的領導體系、工作機制,壓實省直、市直部門和縣黨政領導的責任,把省直、市直部門推向發展特色產業的主戰場,把縣級黨政領導推向發展特色產業的主陣地。一是落實省、市領導包聯特色產業機制,實現特色產業城包聯全覆蓋。二是實行省直、市直部門工作責任制,根據部門職能明確在發展特色產業中的工作職責,細化任務分工、建立責任清單,各負其責抓落實。三是建立縣領導特色產業發展工作專班,按照“一個產業、一名領導、一支隊伍”的原則,把縣級黨政領導力量、組織力量、工作力量集中到特色產業發展上來。
二、破解瓶頸制約,攻堅克難,打通特色產業發展的“斷頭路”
當前,發展特色產業剛性硬約束日趨加劇。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信心,以創新的思維、創新的方法,破解特色產業發展的瓶頸制約。一是多措并舉,盤活發展用地。堅持嚴守土地“紅線”、效益優先,實施“騰籠換鳥”、實行“飛地政策”、建設“立體廠房”以及集約共建倉儲、物流、會展等設施,向節約、集約和空中要土地;堅持“地等項目”,規劃先行,加快審批流程再造,提高供地用地審批效率。二是多管齊下,增加發展資金。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市、縣兩級建立產業發展基金;加大投融資力度,堅持金融賦能,加強金融產品創新服務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推動企業上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推廣產業鏈招商,提高招商引資的實效性。三是多策施治,優化發展環境。嚴格落實國務院頒布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努力為特色產業發展打造良好的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社會環境。要積極引導、努力幫助企業引資、引技、引智,促進企業強管理、提質量、創品牌、擴市場。
三、堅持政府主導,夯基壘臺,打造特色產業發展的“立交橋”
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社會參與,大力加強公共性服務基礎設施、公益性服務組織建設,為發展特色產業鋪路架橋,推動特色產業發展駛入“高速路”。一是堅持集約發展,建設產業園區平臺。根據特色產業集群特點,按照區域經濟協同、空間布局合理、經濟功能完整的原則與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物流鏈配套銜接的要求,加強產業園區建設,推動產業園區擴能提檔升級。堅持以產促城,產城融合發展,結合城鎮化、鄉村振興,加快產業新城建設,推動特色產業向鄉村輻射、產業園區拉動力向鄉村延伸。二是堅持數字賦能,建設信息服務平臺。全市要加快布局建設5G網絡、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推動企業上云用云;圍繞研發、設計、營銷、采購、物流、信息、金融等產業鏈關鍵環節,推動成立行業性研發中心、檢測中心、采購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大力推進網上市場建設,實現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相結合,并由單一貨物交易功能向信息發布、會議展覽、品牌培育、物流集散等多功能演化,匯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三是堅持創新驅動,建設科技創新平臺。依托特色產業建立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加強與省內外優勢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企業研發機構提檔升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支持各縣設立公共技術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研發、產品設計、新技術推廣和技術培訓等服務。四是堅持自主管理,建設商會組織平臺。積極引導建立產業商會、行業協會組織建設,發揮商會(協會)在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提升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通過“放管服”系列改革措施,選樹國家級和省級“四好”商會,向商協會有效賦能,鼓勵、支持商會(協會)在行業自律、內部協作、外出招商、組織會展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提案單位:省工商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