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替羅非班對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后癥狀進展患者的生活質量、血液流變學指標、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并評估其治療有效性。方法 選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40例,兩組患者均接受靜脈溶栓,并于溶栓后24 h發生癥狀進展,參照組患者僅常規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治療,研究組患者同時使用鹽酸替羅非班注射用濃溶液持續治療24 h,兩組均于治療2周后評估治療效果。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臨床評分[腦卒中專用生活質量量表(SS-QOL)、Barthel指數(BI)、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分]、血液流變學指標(紅細胞最大聚集指數、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及炎癥因子[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8(IL-8)、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結果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SS-QOL、BI、MMSE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參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紅細胞最大聚集指數、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血清CRP、IL-8、sICAM-1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參照組(均Plt;0.05)。結論 替羅非班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靜脈溶栓后癥狀進展的治療效果顯著,能夠顯著抗血小板聚集,抑制患者炎癥反應,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 ; 替羅非班 ; 阿替普酶 ; 血液流變學 ; 炎癥因子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07.0001.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07.001
急性腦梗死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局部腦組織因顱內外血管堵塞或狹窄導致缺血、缺氧從而壞死,臨床癥狀多表現為失語、惡心嘔吐、肢體偏癱等。目前,阿替普酶是靜脈溶栓的一線藥物,能有效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但易出現顱內出血、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部分患者靜脈溶栓后癥狀仍持續進展,出現血管再閉塞現象。因此對于溶栓后發生癥狀進展的患者,除靜脈溶栓外,還需要結合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雙重抗血小板治療是臨床常用的方法,但其僅能起到抑制血小板部分相關酶及受體的作用[1]。替羅非班屬于非肽類選擇性血小板膜糖蛋白GP- Ⅱ b/Ⅲ α受體抑制劑,能對纖維蛋白原依賴性血小板聚集進行抑制,阻礙血栓的形成,從而改善患者預后[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替羅非班治療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后癥狀進展的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分為兩組,各40例。參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2、18例;年齡50~70歲,平均(63.29±2.31)歲;伴有冠心病14例,糖尿病16例,高血壓8例,其他疾病6例。研究組中男、女患者各20例;年齡52~71歲,平均(63.97±3.15)歲;伴有冠心病13例,高血壓10例,糖尿病11例,其他疾病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 [3]中相關診斷標準者;符合溶栓治療時間窗;靜脈溶栓后患者癥狀進展,既往未接受過靜脈溶栓者;既往無血管內治療史者等。排除標準:頭頸CT血管造影術(CTA)提示大動脈閉塞者;既往有顱內出血史者;伴有顱內腫瘤者;血小板偏低者等。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所有患者或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amp; Co. KG,注冊證號SJ20160054,規格:20 mg/支)靜脈溶栓治療,劑量為0.9 mg/kg體質量,最大劑量≤ 90 mg,首次劑量給予10%靜脈注射,剩余劑量在60 min內靜脈滴注完畢,同時常規予以營養神經、清除自由基、改善循環、調脂穩定斑塊等治療。參照組患者靜脈溶栓24 h后復查CT未見出血,加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河北瑞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209,規格:100 mg/片)口服治療,100 mg/次,1次/d;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269,規格:75 mg/片)口服治療,75 mg/次,1次/d,進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療。研究組患者靜脈溶栓后復查頭顱CT未見出血,立即給予50 mL鹽酸替羅非班注射用濃溶液(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328,規格:50 mL∶12.5 mg),以0.40 μg/(kg·min)的速度對患者持續靜脈泵入,泵注時間為30 min,之后速度維持在0.1 μg/(kg·min),持續使用24 h,然后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劑量及用法同參照組。兩組患者均治療2周后評價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其中顯效為治療2周后患者癥狀減輕明顯,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NDS) [4]減分率≥ 46%;有效為治療2周后患者癥狀有所好轉,18% ≤ NDS減分率 lt; 46%;無效為治療2周后患者癥狀未明顯減輕甚至加重,NDS減分率 lt; 18% [3]。NDS減分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生活質量、日常生活能力及認知功能評分。腦卒中專用生活質量量表(SS-QOL)評分[5]分值范圍49~245分,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Barthel指數(BI) [6]總分100分,得分越高則日常生活能力越好;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分[7]總分30分,得分越高則智力狀態和認知功能越好。③血液流變學指標。在治療前后抽取患者肘部靜脈血3 mL,肝素抗凝,經離心(3 500 r/min,15 min)取血漿,使用血小板分析儀(上海涵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PL-11)檢測紅細胞最大聚集指數、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④炎癥因子。分別在治療前后取兩組患者空腹狀態下靜脈血2 mL,離心(3 500 r/min,10 min)制備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8(IL-8)、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檢測所用的試劑盒來自艾康生物技術(杭州)有限公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使用S-W法檢驗證實本研究計量資料數據均服從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采用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較參照組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SS-QOL、BI、MMSE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紅細胞最大聚集指數、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CRP、IL-8、sICAM-1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3 討論
采用阿替普酶進行靜脈溶栓是臨床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常用方式,其能夠將血管疏通,但用藥后會誘導高凝與血小板活化,導致部分患者血管再閉塞,癥狀出現加重,因此溶栓后需要進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常規抗血小板治療方案,阿司匹林可以通過抑制花生四烯酸從而阻斷前列腺素和血栓素A2的分泌,抑制血小板聚集與釋放,氯吡格雷屬于二磷酸腺苷(ADP)受體拮抗劑,可抑制活化血小板釋放ADP所誘導的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栓形成概率,但靜脈溶栓24 h是血管再閉塞和疾病進展的高發階段,單純應用上述藥物無法迅速再通閉塞血管,增加患者不良預后的風險[8]。
替羅非班屬于新型抗栓藥的一種,是非多肽類中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 b/Ⅲ a受體拮抗劑,可直接對血小板聚集的終末環節進行抑制,起到快速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抑制血栓形成,減少對神經功能造成的損傷,對神經功能的恢復有促進作用,從而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質量[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
SS-QOL、BI、MMSE評分均高于參照組,紅細胞最大聚集指數、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參照組,表示替羅非班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能夠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顯著抗血小板聚集,臨床療效佳,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以提高。
CRP水平升高可增加細胞黏附分子表達,誘發血管壁和內皮細胞的炎癥反應,致使急性腦梗死患者缺血梗死病灶周圍血管痙攣,導致疾病進展 ;IL-8可通過促使中性粒細胞遷移至急性腦梗死患者腦缺血部位并黏附于血管內皮,釋放炎癥介質,加重腦損傷部位炎癥反應;sICAM-1由活化的內皮細胞合成分泌,能夠與配體結合,誘導白細胞聚集于腦損傷部位,與血管內皮黏附,加重炎癥反應和腦組織損傷,加重患者病情。替羅非班對聚集的血小板表面上GP Ⅱ b/Ⅲ a受體有高度、特異的親和力,從而阻滯血小板聚集通路,達到有效的溶栓效果,保障腦部供血,有利于缺血組織血管形成,從而減輕炎癥反應[10]。本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血清CRP、IL-8、sICAM-1水平均低于參照組,表示替羅非班能有效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促進病情好轉。
綜上,替羅非班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靜脈溶栓后癥狀進展的治療療效佳,能夠顯著抗血小板聚集,抑制患者炎癥反應,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以提高,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曾曉華, 黃雯. 聯合應用氯吡格雷和瑞舒伐他汀治療腦梗死的療效及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9, 16(21): 3209-3211.
許澤武,周溱,周江,等. 替羅非班對腦梗死靜脈溶栓后24 h內再加重患者治療的療效分析[J]. 微循環學雜志, 2021, 31(4): 48-52, 58.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8, 51(9): 666-682.
張元明, 鄒憶懷, 耿昌, 等. 化痰通腑法對急性腦梗死病人Hcy水平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的影響[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7, 15(6): 654-656.
周巒, 祝丹妮. 天智顆粒、針灸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FMA、MBI、SS-QOL評分的影響[J]. 陜西中醫, 2018, 39(7): 860-862.
焦俊杰, 郭洪亮, 何有娣, 等. 眼針對腦梗死半身不遂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和Barthel指數的影響[J]. 中國針灸, 2016, 36(6): 581-585.
周小炫, 謝敏, 陶靜, 等. 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的研究和應用[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6, 31(6): 694-696, 706.
駱志堅, 閔杰. 替羅非班橋接雙聯抗血小板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觀察[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9, 22(15): 1656-1661.
安小峰, 崔惠康. 阿替普酶聯合替羅非班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纖溶系統、神經功能及預后的影響[J]. 醫學綜述, 2021, 27(5): 1027-1031, 1036.
劉玲, 陶瑞明, 楊亞東, 等. 替羅非班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療效及對炎性因子的影響[J]. 心腦血管病防治, 2018, 18(1): 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