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參芪降糖顆粒聯合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對初診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清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肥胖指標及胰島素敏感性的影響。方法 選取鐘山縣中醫醫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2例初診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參照組(給予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口服治療,治療4周)和聯合組(參芪降糖顆粒和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聯合治療,治療4周),各31例。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血糖指標、血脂指標、肥胖指標及胰島素敏感指數。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清TG、TC、LDL-C、BMI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聯合組顯著低于參照組;兩組患者血清HDL-C水平、胰島素敏感指數均顯著升高,且聯合組顯著高于參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腹圍均顯著縮小,且聯合組顯著低于參照組(均Plt;0.05)。結論 參芪降糖顆粒聯和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聯合治療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可以顯著降低血糖、調節血脂,治療肥胖,降低BMI,療效顯著。
【關鍵詞】初診糖尿病 ; 肥胖 ; 參芪降糖顆粒 ; 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 ; 胰島素敏感性 ; 血糖 ; 血脂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07.0101.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07.033
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而導致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肥胖可導致糖尿病發生,糖尿病合并肥胖可增加機體其他慢性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是二甲雙胍和吡格列酮的復合制劑,前者能減少肝糖原異生,使外周組織利用葡萄糖的效率增加,抑制膽固醇的合成與貯存,降低患者血脂水平;而后者可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可以較好地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但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血糖、血脂代謝紊亂情況較單純糖尿病或單純肥胖患者更為嚴重,因此常規治療效果欠佳[1]。中醫中并無糖尿病合并肥胖之名,將其歸為“消渴癥”范疇,將肥胖歸于“痰濕”“肥滿”等范疇,其發生與飲食不當、脾虛痰濕內生有關,治療應以益氣養陰、滋脾補腎為主[2]。參芪降糖顆粒是中藥制劑,主要包含人參、五味子、黃芪等成分,有益氣養陰,滋脾補腎之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糖脂代謝與血液流變學指標,以達到控制血糖、調節血脂的目的[3]。故本研究旨在探討參芪降糖顆粒聯合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對初診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胰島素敏感性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隨機數字表法將鐘山縣中醫醫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2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分為兩組,各31例。參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病程2~10年,平均(4.48±1.19)年;年齡51~70歲,平均(62.84±5.34)歲。聯合組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病程3~9年,平均(4.25±1.20)年;年齡50~68歲,平均(62.48±5.38)歲。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綜合管理專家共識》 [4]中糖尿病合并肥胖的診斷標準與《中西醫結合糖尿病學》 [5]中“消渴癥”“肥滿”的診斷標準者;BMI ≥ 28.0 kg/m2者;初診糖尿病者等。排除標準:患者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對治療藥物有過敏反應者;近3個月內使用過減肥藥物者等。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患者均進行飲食干預(注意合理飲食,可多食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等)、運動指導(引導患者通過鍛煉燃燒脂肪,減輕體質量)等常規治療。參照組患者同時口服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180,規格:每片含鹽酸吡格列酮15 mg(以吡格列酮計)和鹽酸二甲雙胍500 mg]治療,1片/次,2次/d。聯合組患者則同時服用參芪降糖顆粒,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治療方式同參照組,每日溫水沖服參芪降糖顆粒(魯南厚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0950075,規格:1 g/袋),1 g/次,3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均控制到目標值以下(糖化血紅蛋白 lt; 7.0%,空腹血糖 lt; 7.0 mmol/L,餐后2 h血糖 lt; 10.0 mmol/L),體質量下降3 kg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的上述3個血糖指標中僅有部分指標控制到目標值以下或者3個血糖指標均出現改善,體質量下降 lt; 3 kg為有效;治療后患者的3種指標未出現改善甚至出現加重,體質量未減輕為無效[5]。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血糖指標。采集患者空腹和餐后2 h時靜脈血各3 mL,采用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檢測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③血脂指標。空腹靜脈血采集方法同②,離心(3 000 r/min,10 min)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脂指標,包括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④肥胖指標及胰島素敏感指數。肥胖指標包括腹圍、BMI,測量腹圍:患者選站立位,肩自然放松,雙手臂下垂,使用皮尺繞臍1周,皮尺圍度與地面平行。采用身高體質量測量儀測量患者身高和體質量,BMI=體質量(kg) / 身高2(m2)。胰島素敏感指數計算方法:血樣采集方法同②,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空腹胰島素水平,計算胰島素敏感指數=ln(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采用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聯合組更高,但經統計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糖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糖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聯合組顯著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TG、TC、LDL-C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聯合組顯著低于參照組;兩組患者血清HDL-C水平均顯著升高,且聯合組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肥胖指標和胰島素敏感指數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腹圍均顯著減小,且聯合組顯著小于參照組;BMI均顯著降低,且聯合組顯著低于參照組;胰島素敏感指數均顯著升高,且聯合組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肥胖癥是指體內脂肪堆積過多和(或)分布異常,肥胖患者隨著體質量的增加,脂肪細胞肥大,胰島受體減少,由于胰島素親和力下降,會導致胰島素抵抗和血糖升高,導致糖尿病的發生并增加血糖控制難度。臨床上針對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一般采用藥物治療,如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吡格列酮可以改善糖代謝,控制血糖利用;二甲雙胍則可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強機體對于血液中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同時可間接減少糖分轉化為脂肪,達到降脂作用,但該藥物主要用于降低血糖,對肥胖的治療效果欠佳,且該藥物需要終身服藥,長期服用可出現腹瀉、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6]。
中醫學認為,患者因飽食無度、情志失調引起脾虛受損,傷陰耗氣,導致脾虛不化,運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四布,水液及精微物質在體內停滯,生清降濁失調,導致痰濕、水濕等代謝產物堆積,形成“肥滿”“消渴”等癥。參芪降糖顆粒是一種中藥制劑,其中黃芪益氣滋陰養血;山藥補脾養胃、補腎澀精;天花粉生津止渴;茯苓燥濕利水,健脾益氣;五味子、麥冬益氣生津、收斂固澀;覆盆子、枸杞子、地黃滋腎填精;澤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人參大補元氣、扶正祛邪,諸藥共奏益氣養陰、滋脾補腎的功效[7]。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較高,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聯合組患者治療后血糖指標、BMI水平均顯著低于參照組;腹圍顯著小于參照組,胰島素敏感指數顯著高于參照組,表明參芪降糖顆粒聯合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治療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可以顯著提升患者的血糖調節功能,治療肥胖,減少患者的體內脂肪,降低BMI,療效較好。
脂代謝和糖代謝相互影響,肥胖患者體內血脂濃度升高,可影響葡萄糖的氧化、攝取及胰島素分泌,導致機體出現胰島素抵抗,進而導致糖尿病發生 ;而糖尿病患者胰島功能低下,體內胰島素不足,導致脂肪組織攝取葡萄糖增加,將葡萄糖轉化為脂肪酸、α-磷酸甘油,進而生成TG儲存在脂肪細胞中,并可抑制脂蛋白脂肪酶活性,導致HDL-C生成減少,從而致使被分解的脂肪減少,TC、LDL-C水平升高,血脂異常[8]。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麥冬多糖能增強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血糖,同時能提高脂蛋白脂酶、卵磷脂酶 - 膽固醇酰基轉移酶的活性,提高機體的脂肪代謝能力,降低血脂水平[9];人參總皂苷可以抑制胰脂肪酶的活性,調節脂肪細胞增殖、分化和新陳代謝,有效抑制脂肪貯存,起到降脂作用,促使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病情好轉[10]。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患者治療后TG、TC、LDL-C均顯著低于參照組,HDL-C顯著高于參照組,表明參芪降糖顆粒聯合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可降低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血脂水平,促進疾病好轉。
綜上,參芪降糖顆粒聯合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治療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可以顯著提升患者的血糖和血脂代謝,治療肥胖,降低BMI,療效顯著,建議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徐玉鳳, 梁勇前, 李穎. 吡格列酮、西格列汀與二甲雙胍聯合治療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療效觀察[J]. 中國當代醫藥, 2016, 23(17): 38-40.
徐媛穎, 王琪, 陳琳, 等. 中醫藥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研究進展[J]. 世界中醫藥, 2022, 17(19): 2824-2828.
王樂琪, 肖雪, 關永霞, 等. 基于糖脂代謝病創新理論探討參芪降糖顆粒調節血脂異常分子機制[J]. 中草藥, 2020, 51(19): 4846-4860.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綜合管理專家共識[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6, 32(8): 623-627.
丁學屏. 中西醫結合糖尿病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93.
鄭欣, 戚艷艷, 畢麗娜, 等. 吡格列酮二甲雙胍聯合運動康復對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謝和胰島功能的影響[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21, 21(7): 1257-1260, 1238.
裘靜英, 董志春, 王璟. 參芪降糖顆粒聯合阿托伐他汀對2型糖尿病合并代謝綜合征胰島β細胞功能、胰島素抵抗和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影響[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9, 37(7): 1725-1728.
龔全友, 侯芳麗, 劉華,等. 2型糖尿病及前期患者血脂水平變化及其與胰島素抵抗的關系[J]. 中國合理用藥探索, 2019, 16(5): 37-40.
遲宇昊, 李暘, 申遠. 麥冬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新鄉醫學院學報, 2021, 38(2): 189-192.
林衛東, 陳超, 梁生旺, 等. 人參皂苷改善胰島素抵抗的網絡藥理學[J]. 中成藥, 2016, 38(7): 1455-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