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在線健康社區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其作為新媒體時代個體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療的重要咨詢和健康互動平臺,對個體的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文章旨在檢驗在線健康社區使用與青年線下就醫意向的影響關系。文章采用問卷調研,以方便抽樣和滾雪球抽樣方法,一共獲得重慶青年在線健康社區1035個用戶的樣本數據。文章對數據執行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線健康社區的使用頻率、健康信息獲取、病患間互動以及在線問診質量、在線健康社區信任度都可能給重慶青年的線下就醫意向帶來積極的影響?;诮Y論,文章提出強化可靠醫療信息的力度,建立互助支持系統以及利用大數據和精準推送等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建議,這有助于在線健康社區的良性運行和健康發展,能為個體的健康管理認知和行為提供指導。此外,在線健康社區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用戶的健康需求和健康行為,幫助用戶更好地判斷和選擇合適的健康管理方式。
關鍵詞:在線健康社區;健康信息;就醫意向;青年;信任度
中圖分類號:R-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6-0054-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重慶居民在線健康社區使用與就醫決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QNCB53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在線健康社區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在線健康社區是指將用戶與醫療專家、其他患者以及相關資源聯系起來的互聯網社區。這些社區提供了一個在線平臺,用戶可以在此分享健康信息、討論健康問題,并獲得其他用戶和專業人士的支持和建議[1],諸如春雨醫生、好大夫在線等。隨著健康社區和互聯網醫院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公眾開始通過網絡平臺問診,這種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平臺的就醫行為成了新媒體時代的一種就醫方式,并且影響著公眾的就醫態度和行為。在線健康社區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用戶在健康領域的需求和行為,幫助評估和篩選信息,了解社區中信息來源、內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從而幫助用戶更好地判斷和選擇合適的醫療建議。因此,探討在線健康社區使用與就醫意向之間的關聯性是一項重要的議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文獻回顧
在線健康社區的出現使得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取醫療知識和支持,從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學者們的研究發現,在線健康社區可以對用戶的健康行為和健康結果產生積極影響[2]。通過在線社區,用戶可以獲得更多的健康知識和信息,改變不健康的行為習慣,增強自我管理能力。此外,社區的支持[3]和互動[4]也可以提高用戶的滿意度和參與度。然而,研究也發現在線健康社區存在一些挑戰和問題,如信息質量不一致[5]、用戶隱私和安全面臨威脅[6]等。
就醫意向是指人們面臨健康問題時的醫療選擇和行為意向。已有研究旨在了解人們尋求醫療服務的動機[7]、選擇醫療機構和醫生的決策過程[8],以及他們與醫生和醫療系統的互動[9]等。總體而言,目前的就醫意向研究主要關注就醫行為的決策過程、社會因素、醫患關系和醫療體驗,以及醫療系統和政策的影響。這些研究為我們了解人們面臨健康問題時的醫療選擇和行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有助于改善醫療服務的質量。
(二)研究問題
通過梳理已有文獻,我們發現目前關于在線健康社區的研究主要為社區運行和傳播規律研究。作為集合了健康信息傳播、醫患溝通以及病患互動等的綜合在線健康社區,探索其對個體就醫意向的影響是十分重要且有現實意義的。所以本研究提出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在線健康社區使用對青年線下就醫意向具有何種影響?若影響存在,它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一)數據獲取與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的目標人群為重慶居民。調查的時間為2023年4月12日至2023年6月17日。為了獲得使用在線健康社區的重慶居民,調查采用方便抽樣和滾雪球抽樣方法,以定位合適的調研對象。經過調研對象的同意后,調研員將通過問卷星制作的調研問卷發放給其進行填寫,最終獲得1245份問卷,剔除填答規律性較強、回答時間低于1分鐘的問卷后,共獲得有效問卷1057份。
初步分析數據發現,調研對象的年齡主要在19~45歲,18歲及以下的有13人,46歲及以上的有9人,因這兩個年齡段的數據占比極小,所以研究只保留19~45歲的樣本數據,共有1035個數據用以分析。該年齡段符合中國共青團對青年群體的年齡界定,所以本研究最終關注的是重慶青年使用在線健康社區與就醫意向的關系。
其中,在性別上,男性青年占47.7%,女性青年占52.3%;在年齡分布上,19~25歲的占23.4%,26~34歲的占47.8%,35~45歲的占28.8%;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學及以下占8.6%,初中及中專占18.7%,高中占26.9%,大專及以上占45.8%;在婚姻狀況上,已婚占48.3%,未婚占51.7%;在居住地上,城市居住占58.5%,農村居住占41.5%。
(二)問卷設計
問卷共設置6個主變量,即線下就醫意向、在線健康社區使用頻率、健康信息獲取、病患間互動、線上問診質量、在線健康社區信任度。調查問卷由四個部分內容構成。第一部分為調研對象的人口學特征信息,涉及調研對象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和居住地。其余三個部分的變量測量題項都采用五級李克特量表進行數據收集(1=非常不同意/幾乎不,5代=非常同意/總是)。第二部分為在線健康社區使用頻率、健康信息獲取和病患間互動以及在線問診質量,通過設計4個問題分別測量。第三部分為在線健康社區信任度,參考宮賀[10]的研究,設計3個問題。第四部分為線下就醫意向量表,參考雷禹[11]的研究,設計3個題項測量。
本研究采用回歸分析法,探討使用頻率、健康信息獲取、病患間互動、在線問診質量、在線健康社區信任度因素以及人口統計學特征是否與重慶居民就醫意向相關聯。研究只考慮模型中任何一個變量都沒有缺失值的情況[12],使用的分析工具為SPSS24.0。
(三)變量測量
在線健康社區使用頻率通過五級李克特量表測量(1=幾乎不,5=總是);健康信息獲取、病患間互動和在線問診質量是在線健康社區使用行為的三個方面,通過五級李克特量表測量(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在線健康社區信任度采用五級李克特量表(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對三個題項進行測量。題項包括“我覺得在線健康社區是可靠的”“我認為在線健康社區中的內容是值得信任的”“我相信在線健康社區中醫生的水平”。研究對這3個題項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并采用具有Kaiser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進行旋轉,共析出1個因子。在線健康社區信任度的Cronbach’s α是0.72,因子分析的KMO值是0.75,檢驗的sig值為0.00,三個因子總共解釋了42.2%的方差。
線下就醫意向通過“我愿意和醫生保持積極溝通”“我會支持醫生給我開具的治療方案”“我會遵從醫生的治療建議”(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測量。研究對這3個題項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并采用具有Kaiser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進行旋轉,共析出1個因子。就醫意向的Cronbach’s α是0.76,因子分析的KMO值是0.72,檢驗的sig值為0.00,三個因子總共解釋了27.4%的方差。
(一)描述性統計
在線健康社區使用頻率的均值為3.14(SD=0.37),高于理論中位數3。另外,健康信息獲取的均值為3.47(SD=0.52),病患間溝通的均值為3.38(SD=0.21),在線問診質量的均值為3.09(SD=0.31),顯著高于理論中位數3,且在線健康社區信任度的均值為3.26(SD=0.19),線下就醫意向的均值為3.24(SD=0.33),也顯著高于理論中位數3。這表明重慶青年對在線健康社區使用頻率較高,且他們的主要使用行為是健康信息獲取和病患間溝通,有較好的在線問診質量感知,其對在線健康社區信任度較高,就醫意向較強。
此外,研究還發現,重慶青年經常使用的在線健康社區包括知乎健康(58.9%)、丁香醫生(53.4%)、微醫(39.6%)、好大夫在線(36.3%)、春雨醫生(31.7%)、微脈-互聯網醫院(19.6%)、快速問醫生(10.8%)、百度健康(8.7%)等。數據顯示,65.2%的用戶有半年以上的在線健康社區使用經歷。
(二)回歸分析
在進行回歸分析前,研究對變量間的共性線進行檢驗,通過檢測方差膨脹因素VIF可知,所有潛變量間的VIF<3.7,遠低于臨界值5,表明不存在明顯的多元共線性問題[13]。

由表1回歸分析結果可知,在線健康社區使用頻率與線下就醫意向之間的關系表現為正相關,且較為顯著(β=0.39,p<0.001),表明對在線健康社區使用頻率越高的重慶青年,線下就醫意向越強。在線健康社區使用行為的三個方面對重慶青年線下就醫意向也具有積極影響。具體來看,健康信息獲?。é?0.21,p<0.001)、病患間互動(β=0.17,p<0.05)和在線問診質量(β=0.26,p<0.01)均與線下就醫意向顯著正相關,并且健康信息獲取對重慶青年線下就醫意向的影響最大。這表明,使用在線健康社區進行健康信息獲取、與病友互動溝通,具有積極在線問診感知的重慶青年居民,他們線下就醫的意向越強。最后,在線健康社區信任度與線下就醫意向之間的關系表現為正相關,且是較為顯著的正相關性(β=0.48,p<0.001),即使用在線健康社區感知到的信任度越高,重慶青年的線下就醫意向越強。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從使用在線健康社區的頻率、使用行為(健康信息獲取、病患間互動以及在線問診質量)和在線健康社區信任度探討重慶青年居民線下就醫意向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在控制了人口學因素的情況下,在線健康社區使用能夠增強重慶青年居民的線下就醫意向。
首先,在線健康社區作為一種醫療資源集合的網絡社區平臺,提供了專業的健康信息,同時還有醫學專家進行健康科普宣傳,有助于解決患者的疑問,也可以幫助患者提升健康素養,了解正確的健康生活方式和疾病防護措施等。公眾可以在搜集和掌握這些健康信息的基礎上,理解和配合線下醫生提供的治療方案,更好地理解治療建議和方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提升對醫生和治療建議的認可度,在身體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療方面打破信息壁壘。
其次,在線健康社區中的問診模式,方便公眾就醫,能快速且高效地問診醫生,線上問診模式也能避免現實中的醫患矛盾,有利于醫患溝通,促進了醫患關系的建立,這種線上問診的質量感知也會延續到現實就醫中。在線健康社區提供給用戶關于醫生和醫院的所有信息,方便公眾尋找合適的醫生就醫,避免了現實中掛號對醫生不了解的情況,能提升患者對醫生專業技能和服務的滿意度。
再次,在線健康社區平臺還建立了病患間的溝通論壇,方便患者尋找疾病治療經驗。病患間的互動能有效提高患者對治療方案的認可度,也能使患者在治療信息上互通有無,增強患者對醫生治療方案的認同。更為重要的是,病患間互動能給病患帶來社會支持和情感支持[14],使其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增強他們的治療信心,強化他們的就醫意向。
最后,在線健康社區信任度能增強重慶青年的線下就醫意向,即個體對在線健康社區的信任程度會直接影響他們對醫療建議和就醫行為的態度和決策。已有研究認為,網絡信任能對個體態度的行為產生積極影響[15],這很好地支撐了本研究的這一結論。如果個體對在線健康社區持高度信任,他們更容易接受社區中的醫療建議,并將其視為可靠和有效的。此外,個體在面臨健康問題時,往往會尋求醫療建議和支持。個體對在線健康社區的信任度越高,越可能在社區中尋求幫助和建議,并積極就醫。個體在就醫過程中,也需要與醫療機構和醫生進行互動和合作。個體對在線健康社區的信任度越高,越可能對醫療機構和醫生產生信任,并積極配合治療和就醫。
(二)管理啟示
首先,在線健康社區要保證醫療信息的可靠性。在線健康社區應確保提供準確、可靠的醫療信息,包括疾病診斷、治療方案、藥物信息等。這樣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增強就醫信心。
其次,要鼓勵專業醫生入駐在線健康社區,開辟網絡問診通道。在線健康社區應吸引和鼓勵專業醫生參與討論和提供指導。專業醫生的參與可以提高在線健康社區的權威性和可信度,患者更愿意接受醫生的建議和指導。
再次,在線健康社區應該建立互助支持系統。在線健康社區應該鼓勵患者之間互助,患者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心得,互相鼓勵和支持,減輕就醫的焦慮和壓力。但同時,在線健康社區應加強隱私保護,確保患者的個人信息和隱私安全。這樣可以提高患者對在線健康社區的信任度,使患者更愿意參與和分享自己的經驗。
最后,在線健康社區需要利用大數據和精準推送等提供個性化服務。在線健康社區要考慮患者的個體差異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例如,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健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健康管理計劃和建議,幫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
(三)研究局限與未來展望
研究的局限性表現為沒有聚焦于某一具體在線健康社區進行案例分析,探討其存在的運行模式及其對個體健康意識和行為的影響,未來研究可聚焦于某一特定在線健康社區類型,探究其傳播機理及影響機制,也可以比較不同類型在線健康社區運行機制的差異。另外,研究的不足還體現在研究對線下就醫意向的測量設置上,未劃分更多詳細維度,如中西醫的選擇、醫院服務的選擇、醫生就醫抉擇等,后續研究可將變量設置得更豐富和多元。本研究僅研究了線下就醫意向,未關注在線健康社區中的就醫行為和就醫態度,后續研究可進行進一步拓展,關注在線健康社區平臺中的就醫現象問題。
在線健康社區是新媒體時代個體健康管理的新技術平臺,探討在線健康社區的發展有助于提升個體健康素養,促進個體健康意識和健康行為的形成,同時也服務于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的“健康中國”戰略,可在解決醫患沖突、緩解醫療資源緊張、提高居民健康素養、實現社會融合等方面,為各級政府、醫療機構、企業平臺、學術研究機構提供重要決策依據和行為參考。但本文沒有選擇某一典型在線健康社區進行案例分析,探究其傳播機理及影響機制,也未關注在線健康社區中的就醫現象,且對線下就醫意向的測量未能劃分具體維度操作,因此研究結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 周濤,魯耀斌,張金隆.基于感知價值與信任的移動商務用戶接受行為研究[J].管理學報,2009,6(10):1407-1412.
[2] 張薇薇,蔣雪.在線健康社區用戶參與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20,64(4):136-145.
[3] 王熙,佟星,鄭博雯,等.在線健康社區中用戶社會支持交換行為的跨文化比較研究[J].管理科學,2020,33(1):16-29.
[4] 李旭光,李珊珊,劉一凡,等.綜合型社交平臺上的在線醫療健康社區中知識互動和情感交互的關系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1,44(8):103-111.
[5] 蔣知義,李巧,邢思佳,等.在線健康社區信息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J].情報探索,2021(4):29-36.
[6] 邱均平,徐中陽,陳錫慧.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在線健康社區用戶隱私披露行為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3,46(1):24-36.
[7] 張瑤,劉靜,宋陽,等.基于主題詞聚類和社會網絡分析的患者就醫體驗主題挖掘[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9,28(10):25-33.
[8] 沓鈺淇,傅虹橋.網絡口碑對患者就醫選擇的影響:基于在線醫生評論的實證研究[J].管理評論,2021,33(11):185-198.
[9] 李慧然.互動視角的患者網絡就醫行為與使用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9.
[10] 宮賀.網絡信任對信息傳遞與意見尋求的影響:基于微信用戶與微信群的實證研究[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8,71(3):86-95.
[11] 雷禹.患者新媒介使用對其就醫行為的影響[J].中國公共衛生,2022,38(2):246-249.
[12] 何睿,劉佳瑩.從媒介接觸到行為選擇:影響中西醫就診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健康服務使用行為模型(BMHSU)的應用研究[J].新聞大學,2015(1):100-105.
[13] 金恒江,聶靜虹. 在線健康社區用戶滿意度研究:社會臨場感理論視角[J].國際新聞界,2021,43(10):120-138.
[14] 廖毅,姚曉劍,聶靜虹.從信息分享到在線共情:網絡健康社群的社會支持行為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4):35-37.
[15] 錢奕婷,金恒江.社會臨場感對青年互聯網就醫滿意度的影響研究[J].新媒體研究,2023,9(4):37-42.
作者簡介?楊鴻滟,研究方向:健康傳播。?金恒江,講師,研究方向:健康傳播、新媒體與社會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