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紙媒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媒體融合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可通過發展視頻業務來豐富傳播形式和拓展產業鏈,從而有效提升紙媒在融合轉型發展中的立體傳播作用。基于此,文章以紙媒融合轉型為背景,重點對報紙融合轉型中的視頻業務拓展進行研究。在具體研究過程中,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對紙媒融合轉型過程中視頻業務發展的情況和問題進行分析,得知傳統紙媒為應對新媒體帶來的沖擊,不斷推進與新媒體理念和技術的融合,轉變以往單一的固態圖文形式,依托網站、移動客戶端、新聞直播、短視頻平臺等進行創新開展視頻業務,內容形式和傳播方式得以進一步豐富。但這其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內容細分不足同質化嚴重、仍受傳統觀念和體制影響、視頻新聞分發制作模式有待建立及新聞倫理失范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文章提出堅持“內容為王”打造高質量的視頻新聞產品、突出自身優勢打造特色的視頻欄目、借力視頻直播等新形式提升傳播影響力、優化視頻新聞編輯流程及始終堅守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等發展建議,旨在通過視頻業務拓展進一步推進紙媒融合創新發展。結果表明,在融媒體時代,傳統紙媒與新媒體融合是實現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在融合發展過程中,視頻業務的拓展創新是重中之重,也是紙媒轉型過程中不斷探索的方向。
關鍵詞:融媒體;紙媒;融合轉型;視頻業務;新聞直播;短視頻平臺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6-0088-03
在互聯網技術、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各種新媒體終端平臺相繼出現,傳統媒體的發展受到巨大的沖擊。對傳統媒體而言,要想實現更好的發展,需要主動擁抱新技術,借助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嘗試在運營機制、傳播渠道、信息內容等方面進行變革,打造融媒體,以主動求變應對科技帶來的行業新變化[1]。
(一)發展情況
事實上,在紙媒轉型過程中,針對視頻業務的拓展創新已有較長的歷史,可以說紙媒是三大傳統媒體中做出嘗試和變革最多的一個。為更好地應對傳播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紙媒從未停止探索、創新,積極推進視頻業務,轉變了以往單一的固態圖文傳播的方式,且在傳播內容上也更為豐富。
1.借助網站實現新聞視覺化
網站的出現,給紙媒視頻報道創設了有利的條件。在進入新世紀后,就有許多報紙在視覺化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如2005年,南方日報、浙江嘉興日報等均成立了視覺新聞中心,并通過旗下網站積極開展視頻業務。與此同時,為更好地推進視頻業務的發展,紙媒不斷加強視頻記者隊伍的建設和培養,積極推進視頻記者崗位專業化進程,鼓勵記者采訪音視頻新聞[2]。
2.視頻報道推動轉型常態化
隨著移動電子技術及手機端的快速發展,紙媒行業轉型發展的主平臺,也開始從網站向手機客戶端轉移,以手機客戶端作為主戰場紛紛推出自己的視頻新聞產品。如2016年新京報上線了“我們視頻”這一視頻新聞項目;2016年深圳報業集團堅持以科技、財經為主要特色推出了“獨創”這一視頻項目,且支持VR技術;2017年楚天都市報推出“楚天視頻”品牌;濟南時報推出了自己的短視頻產品“時視頻”,在內容上專注于制作本土化、原創性的新聞資訊類短視頻等等。可見,紙媒基于移動終端進行視頻報道推動融合轉型成為一種常態[3]。
3.多元化視頻新聞豐富報道形式
在當前復雜的新聞輿論場中,借力直播報道新聞,成為紙媒融合轉型過程中的新嘗試。同時,H5、VR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給紙媒拓展視頻業務提供了有利條件。比如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新京報通過與騰訊新聞合作,對全國兩會進行了現場實時直播報道;中國青年報聯合“北京時間”推出的《北京時間·中青報》新聞產品,主打新聞類視頻直播等。視頻直播開始成為紙媒在報道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動中常用的一種形式[4]。
4.與短視頻平臺開始緊密合作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背景下,新舊媒體融合趨勢愈發明顯,加上智能手機、智能電視廣泛普及,傳統紙媒相繼在短視頻APP應用方面下足功夫,基于短視頻APP進行新聞傳播,使得新聞傳播的及時性、快速性有效提升,同時也能實時獲得用戶反饋的信息,進而優化調整新聞媒體形式[5]。
(二)面臨的問題
1.內容細分不足同質化嚴重
雖然現階段紙媒紛紛推出了自己的視頻新聞產品,但對比視頻領域的頭部平臺,如抖音、快手等平臺,在閱讀量、轉載量、點贊數方面均不如這些頭部平臺,且在內容方面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各大紙媒報道的視頻新聞內容大致相同[6]。并且,報道內容精細化不足,未深入涉及科技、美食、生活等領域,難以保證自身優勢得以有效發揮。
2.傳統觀念及體制影響頗深
由于長期受傳統新聞觀念及體制的影響,加上審核流程較長,因此紙媒視頻新聞的時效性較其他各大網絡平臺還較滯后。同時,用戶思維尚未建立,缺乏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觀念,因此所制作的視頻內容還不能滿足當前用戶的多樣化需求。
3.視頻新聞分發制作模式有待建立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去故事化、去播報化、記者弱化的特征尤為明顯。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多紙媒的互聯網生產系統還處于初步探索的階段,在傳播方面,缺少成熟的分發路徑,傳播形式主要為對電視節目進行分段式轉發,以至于與用戶之間存在溝通不暢的問題[7]。
4.新聞倫理失范問題
當前紙媒與短視頻平臺合作加深,通過短視頻報道新聞成為常態。但在這一過程中,可能帶來新聞倫理失范的問題。比如,在視頻拍攝過程中,可能無意進入他人私人領域,侵犯他人隱私,或者一味求快使拍攝內容考證不足而失之偏頗。另外,現階段短視頻也有明顯的娛樂化傾向,這很大程度上偏離了新聞的使命與責任。
(一)堅持“內容為王”,打造高質量的視頻新聞產品
傳統紙媒在以視頻業務推動融合轉型發展過程中,應堅持“內容為王”的發展理念,將優質內容作為視頻基石,不局限于單一的文字報道形式,積極通過視頻形式創新報道,以提高新聞報道的有效性。
首先,在主題策劃方面,為提升新聞傳播的影響力,優先選擇新穎別致、能吸引人的新聞選題,在遵循融合創新發展原則基礎上,借助大數據技術,在互聯網、移動多媒體終端、社交媒體等渠道選擇群眾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視頻產品的策劃編輯[8]。或者深入基層中進行實地走訪調查,以此獲取更能反映時代風貌且能引起受眾情感共鳴的選題和素材,通過精心策劃編輯后,提高視頻內容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其次,堅持用戶中心的原則進行視頻新聞產品的創作,視頻產品要突出受眾的主體地位,可借助各種新媒體終端調研分析受眾的信息需求,然后利用大數據技術繪制用戶“畫像”,了解受眾的信息需求和偏好,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推出視頻新聞產品,以此滿足受眾多元化的需求,獲得受眾的認可和選擇[9]。
最后,紙媒應重視發揮自身強大的內容生產的優勢,聚焦一些新聞熱點和重要時間節點推出視頻產品,并緊密配合新聞采編部門,通過視頻的方式發聲和記錄歷史。比如2017年九寨溝7級地震發生時,中青報現場記者借助移動設備采集視頻資料,在傳輸至總部后快速將這些素材制作成短視頻,并在各大網絡平臺傳播。
(二)突出自身優勢,打造特色的視頻欄目
如今,紙媒的視頻業務發展已經進入到“快車道”,但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尤其是內容方面優勢不突出,視頻內容大同小異,缺乏特色。因此傳統紙媒要想實現快速發展,在視頻業務開展過程中,應重視自身專業優勢的有效發揮,并堅持特色發展,積極打造具有特色的視頻欄目。從現有的視頻欄目來看,大致可分為專題類、人物類、周播類等[10]。
比如專題類視頻欄目,醫藥衛生報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堅持服務與用戶體驗為先,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突出行業內容的原創性和權威性,在自己的媒體渠道策劃推出了《健康訪談》《秒懂中藥》等視頻專題欄目,受眾反響熱烈,效果良好。其中,在《健康訪談》視頻欄目中,通過邀請省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中西醫專家就常見病、多發病進行視頻訪談,向大眾宣傳普及醫藥知識,同時還在報紙上同步開設了“掃碼看視頻”和“尋醫問藥”欄目,受邀專家與報紙版面編輯建立長期聯系,穩定輸出內容。《秒懂中藥》是一檔中醫視頻欄目,每期節目約在3~5分鐘時間,內容包括中藥典故、種植、加工、炮制、入藥等環節的介紹。在視頻中,中藥材種植專家、中醫專家、中藥材炮制專家進行講解和操作,非常直觀地向大眾宣傳和普及中醫藥知識,效果良好[11]。
(三)借力視頻直播新形式,提升傳播影響力
2016年被稱為中國視頻直播元年,紙媒積極推進融合創新發展,積極借助視頻直播這一新形式,打造新聞類視頻直播,以此提升新聞傳播的影響力。比如中青報在2017年端午節期間,聯合映客、花椒等10家大型直播平臺,舉辦了“端午·中國風”大型網絡直播活動,參與主播近2萬人,參與網民數達2.6億,點贊量有5054萬次,獲得了良好反響。
(四)優化視頻新聞編輯流程
在傳統紙媒融合發展過程中,應及時轉變思想,敢于打破傳統新聞觀念及機制,積極創新視頻傳播的模式[12]。比如,在視頻播報中,可通過虛擬主播替代傳統主持人進行滾動連續的報道。同時,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要不斷優化新聞編輯流程,在欄目類別分工基礎上,實現新聞素材共享,之后通過視頻的形式對新聞深加工后進行報道。在這一過程中,堅持用戶為中心,積極引入先進技術,充分發揮出視頻報道的優勢,滿足受眾的需求,實現品牌傳播。比如,在新聞視頻制作過程中,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提高制作的效率,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自動錄制和生成視頻,且后臺自動對視頻內容進行審核,之后快速發布,全程采用AI模式[13]。
(五)始終堅守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
紙媒作為三大傳統媒體之一,在推進視頻業務發展過程中,應始終堅持為大眾服務的理念,堅守媒體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正確引導輿論。在制作新聞視頻的過程,必須堅持真實性原則,特別是當前人人都能通過互聯網平臺發聲和制作視頻,這其中就包含許多虛假信息,比如一些自媒體為博眼球、吸引流量而通過標題黨制造假新聞等[14]。面對這樣的現狀,新聞編輯人員要不斷加強道德自律和約束,增強自身的道德責任意識,同時要通過有效的考核機制,對制造假新聞的行為進行追責。在融媒體背景下,受眾也成了新聞生產者,在這一過程中,紙媒應融合應用UGG模式,使受眾成為專業的新聞生產者。對于非專業的視頻產品,在不追求時效性的情況下,由專業編輯人員深加工,以保證內容的專業性。而對于有誤導傾向的視頻內容,在審核過程中可對視頻進行標注,防止謠言傳播,正確引導大眾輿論[15]。
目前視頻業務已經成為報紙融合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為進一步推動報紙融合發展,應重視視頻業務的發展。近幾年,融媒體趨勢愈發明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更趨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紙媒的融合轉型,要轉變固有的思維模式,搭乘新媒體發展的快車,并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積極創新視頻業務,著力打造高質量的視頻內容,綜合運用直播、H5、VR、AR等技術手段,強化視頻編排和優化呈現,進一步彰顯主流輿論的強大聲勢。
參考文獻:
[1] 陳暐.新聞短視頻:紙媒融合傳播的新路徑[J].中國地市報人,2022(S2):61-63.
[2] 李智群.法制類報紙的視頻傳播探索:以河南法制報“法直播”為例[J].采寫編,2022(5):94-95.
[3] 陳一雄.淺談紙媒短視頻新聞業務發展趨勢[J].新聞文化建設,2021(12):80-81.
[4] 李邦軍.融媒體時代報紙融合發展新路徑探索:以短視頻、直播、新聞產品矩陣為例[J].新聞世界,2021(10):23-25.
[5] 趙香.短視頻:黨報理念創新與路徑微探[J].城市黨報研究,2020(3):84-87.
[6] 劉玉寶.加快視頻業務發展 推動報紙融合轉型[J].傳播力研究,2020,4(7):60,62.
[7] 萬勇.論短視頻對傳統媒體轉型的促進作用[J].中國報業,2019(24):51-52.
[8] 郭榮村.傳統紙媒的視頻化轉型探索:以《每日經濟新聞》為例[J].記者搖籃,2019(10):133-134.
[9] 陳珊.全媒體時代報業跨媒體融合的實踐與探索[J].傳媒論壇,2019,2(23):90-91.
[10] 何旭.傳統紙媒介入新聞短視頻現狀分析[J].傳媒論壇,2018,1(23):69-70.
[11] 朱曉娟.以視頻業務為突破,讓傳統紙媒“活”起來[J].傳媒論壇,2018,1(23):50-51.
[12] 黃凱君.傳統媒體的短視頻業務發展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8,4(16):88-89.
[13] 趙久成.大膽創新,視頻直播拓寬地市級報紙媒體融合新渠道:以十堰晚報·秦楚網首次聯合各縣市區直播高考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3):215.
[14] 孫曄.加快視頻業務發展 推動報紙融合轉型[J].新聞戰線,2018(11):68-69.
[15] 俞新觀.紙媒轉型要保持戰略定力[J].傳媒評論,2018(3):91.
作者簡介?宋雪梅,記者,珠海傳媒集團記者,研究方向:電視新聞采編、新聞專題、紀錄片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