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推廣普通話是統戰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各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普及普通話教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文章從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普通話教育的現狀調查入手,通過對當地普通話教育的實地考察以及問卷調查,分析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普通教育存在的問題,探討新媒體背景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普通話教育的發展路徑。當前,新媒體蓬勃發展,具有強大的信息傳遞、溝通及整合能力,成了強有力的信息傳播手段。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普通話教育缺少教育資源的整合,缺乏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應借助新媒體構建起電腦、手機互通的民族地區普通話教育線上平臺,借助新媒體的傳播、整合能力,將現存的優質教育資源整合,形成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理論。建議合作院校錄制時長短、通俗易懂、針對性強的普通話教學視頻,開設推普趣味活動,提升民眾對普通話的認可程度,激發其學習普通話的興趣。這有助于合作院校所在的西南民族地區構建起更加完善的普通話教學體系,促進推廣普通話和統戰工作順利進行,增進各民族團結。
關鍵詞:普通話教育;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新媒體;推普
中圖分類號:H1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6-0173-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天津師范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甘孜藏族自治州普通話教育及民族文化宣傳平臺”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10065338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都明確提出,要“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文化傳承得到重視[1]。
在全面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大背景下,為打破信息壁壘,協同共建新媒體普通話教育矩陣系統,構建數字化教育模式新形態已經形成共識。新媒體教育內容形式豐富,如數字新媒體技術手段的運用、新媒體專業課程的開設、新媒體教育理念的融入、新媒體宣傳推廣運營等,核心思想就是在教育中融入互聯網思維,在教育中創新探索數字化教育。在新媒體的推動下,資源不再是封閉和固定的,教育資源庫得到共享。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為教育賦能,讓教育資源通過現代信息手段服務社會[2]。
(一)新媒體能整合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普通話教育的各種教學資源
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極大地豐富了普通話教育資源。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學習普通話不再只靠學校教師的教授,不再局限于傳統教學。普通話學習資源廣泛存在于電視、互聯網等媒介中,以視頻等形式呈現。可以通過搭建新媒體平臺有效整合這些松散的內容,讓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普通話學習者更便利地獲取學習資源。
(二)新媒體能改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普通話教與學的方式
可以采取由在校大學生錄制普通話教學視頻,由少數民族學生或專家翻譯少數民族語言字幕的內容制作方式,制作針對性強的內容,并借助新媒體將其傳播出去。這能改變傳統的線下教學方式,從而幫助某些地區突破專業素質高的教師、針對性強的教學資源缺失的困境。
中國的推普工作已經展開數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普通話在全國的普及率達到85%,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語言文字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明顯提升,中華優秀語言文化得到更好傳承弘揚,與人民群眾需求相適應的語言服務體系更加完善[3]。
在加強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方面,上述《意見》指出,在民族地區中小學推行三科統編教材并達到全覆蓋,確保少數民族初中畢業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少數民族高中畢業生熟練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嚴把教師準入關,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教師資格申請人普通話水平應至少達到三級甲等標準,并逐步達到二級乙等以上標準。加強學前兒童普通話教育,學前學會普通話[3]。
通過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普通話教育的考察與問卷調查,發現存在如下問題。
(一)普通話教育師資不足,需求供給矛盾
作為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最基礎的資源,教師的專業素養是保證融合教育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4]。當地的幼教大部分是本地人,普通話水平較低,無法做到系統化教學普通話[5]。
與項目組合作的兩所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學校中,有兩所幼兒園,輻射了附近若干鎮、村、鄉的學生,但是能開展專業普通話教育的教師屈指可數,且整體教學水平參差不齊。
(二)教學資源分散,難以使用
網絡平臺中存在著大量的普通話教學資源,部分是專門為少數民族學生服務的,由于需求量過低,因此沒有得到長期穩定的更新。部分優質的資源分散在各個平臺,沒有得到整合。
(三)普通話教育方式不夠靈活
現存的普通話教育大致分為線上教育及線下教育兩種。線下教育分校內及校外,校內的普通話教育局限于最基礎的拼音教學等,如語文課上的學習,校外則集中于專業培訓。線上的教學資源較為分散,很難直接幫助不同的受眾群體,現存的普通話教學視頻依舊著重于速成及考證這兩個目標。
例如,在網上搜索相關話題,教學目標為“普通話一乙證書”的占絕大多數。此類普通話教育并不能滿足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推普的需要,其教學方法、模式對這些地區的學習者也缺乏參考價值。
對語言環境較差、方言與少數民族語言混雜[6]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習者而言,學習普通話基本等同于學習一門新的語言,要充分利用“雙語”教育模式,創新教育方式[7]。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借鑒外語教學經驗,開設專門的課程,通過“雙語”教學課堂,促進初學者更好地轉化兩門語言,提高對普通話的認知度,形成語言習慣[8]。在普通話教學上,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還存在很大的空白,因此對其進行普通話教育,必須考慮多方因素。
(四)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家長及學生對普通話學習的重要性的認知較低
對37名本地家長進行普通話學習重要性的認知調查后發現,認為學習普通話非常重要的家長僅占總數的13.5%,認為基本掌握普通話即可的家長占總數的29.7%,認為了解普通話即可的家長占總數的51.3%,5.5%的家長認為普通話教育不重要。由此可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家長沒有充分認識到普通話學習對學生成長及未來選擇的重要性,這導致普通話教育流于表面,無法深入人心。
(一)搭建新媒體平臺,整合下沉普通話教育資源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受高原氣候的影響,暑假短、寒假長,與內地學校相反,所以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難以與其他地區同步學習交流,因此新媒體賦能搭建網絡教學資源平臺進行教學資源共享十分重要。要將課程設計得更加靈活,將網絡教學平臺設計成一個移動資源庫,為推普開拓更豐富的學習渠道,充分調動當地老師和學生的學習興趣[9]。這些教學資源可包含普通話教學視頻、相關文獻、教學計劃等內容,當地教師可先通過這些資源提升自身的普通話水平[10],再利用教學資源進行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普通話,促進普通話在當地的發展。
(二)運用新媒體良好的交互性,豐富普通話教育手段及方法
如今新媒體高速發展,要充分利用其傳播優勢,更新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充分利用短視頻的優勢,設計針對性強的課程,提升實用性[11]。
例如,在幼兒課程的設置上,可通過拍攝趣味短視頻的方式從身邊出發,利用最簡單、最常用的詞匯與句式,有效提升對初學者的正反饋,提高學習效果。
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該因地制宜。以甘孜藏族自治州為例,得益于亞丁景區及皮洛遺址等的推動,當地迎來了旅游高峰。在教學中,可結合本地近幾年發展重點,讓學生用普通話介紹故鄉,在平臺更新發布相關短視頻,在提升能力的同時,使更多人了解本地文化。在學習普通話的同時,加強新媒體互動,理解到民族團結對經濟、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提升當地對普通話教育的接受程度,助力推普工作長期穩定開展[12]。
(三)增強新媒體平臺自主內容創作能力,建設普通話教育社區生態
新媒體平臺不能只作為網絡課程視頻的匯集地,更要借助新媒體豐富內容進行創新,兼具一定的社區屬性,讓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個人用戶及學校參與內容互動。
例如,引導當地的學校舉辦線上的普通話朗誦、故事講述等視頻征集活動,讓普通話教育的過程更具趣味性、交互性,顯著提升當地民眾對普通話學習的認可和接受程度。
在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過程中,項目組通過對當地語言環境、學習需求的了解,設計了對應的課程,并借助播音主持藝術的專業優勢及對少數民族語言的了解錄制課程,這樣的課程資源符合當地學生普通話學習的需求,尤其是加入了少數民族語言的字幕,學習難度明顯下降。
同時,在打造新媒體平臺社區生態的過程中,要加入宣傳普通話學習的積極意義的視頻。通過真實案例的分享、少數民族大學生對親身經歷的講述,宣傳學習普通話的價值、作用,讓普通話教育真正走入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民眾的心中,得到更多認可,使當地民眾主動參與普通話學習。
(四)堅持國家推普工作方針政策,倡導政府建立長效機制
推普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工程和基本保障[13]。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廣普通話,應該因地制宜[14],充分利用當下科技熱潮,建立互聯互通體系,上下結合相互監督,建立長遠的目標和計劃。要堅持“以黨政機關為龍頭、學校為基礎、新聞媒體為榜樣、公共服務行業為窗口”的方略[15],促進相關部門共同發力,利用宣傳平臺,加大推普宣傳力度。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普通話是民眾溝通、團結的重要橋梁。在未來要持續發揮新媒體對普通話教育的能動作用,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開展針對性強的普通話推廣工作,助力民族團結,強化各民族聯系交流,實現民族統戰目標。要幫助師生更好地掌握普通話,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外界社會,為故鄉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語委.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實施方案[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2(5):6-10.
[2] 陳可唯,陳淑意.高校新媒體教育賦能數字鄉村建設有效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3(6):38-41.
[3]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EB/ 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國務院文件,https://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1/30/content_5654985,2020-09-14.
[4] 王宇琦.四川藏區小學教師融合教育素養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1.
[5] 劉崢崢.四川省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普通話使用情況調查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7.
[6] 王冠玲.基于方言背景的幼兒園普通話教學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2(20):128-130.
[7] 龍思璇.鄉村振興背景下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雙語主持人推普路徑研究[D].貴陽:貴州民族大學,2022.
[8] 張婉.民族地區幼兒園普通話課程資源開發研究:以涼山州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23.
[9] 馮光霞.新媒體背景下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優化路徑[J].科教導刊,2022(36):50-52.
[10] 馮江英,張婕,黃熙雯,等.民族地區鄉村幼兒普通話能力發展困境與提升策略:基于新疆幼兒園的調查[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1):119-127.
[11] 孟竹.新媒體視角下自媒體教育探究:以短視頻為媒介的對外漢語教學為例[J].傳媒論壇,2020,3(8):159,161.
[12] 石琳.民族地區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協同共進路徑[J].民族學刊,2021,12(8):46-53,125.
[13] 熊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3(6):37-44,182.
[14] 張星,李涵偉.堅持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主導地位[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2(9):61-69,183-184.
[15] 教育部,國家語委.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國務院文件,https://www.gov.cn/xinwen/2017-04/01/content_5182853,2017-03-15.
作者簡介?四郎聯布,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史詩揚,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