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傳統育人理念和固有工作模式的遺留影響,高職思政工作的育人效能長期得不到顯著提升,制約著高職院校更好地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隨著新媒體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普及,高職思政工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在新媒體的支持下,高職思政工作有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多元化的施教手段和科學先進的實踐方式,助力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然而,在新媒體環境下,高職思政工作體系中依舊存在諸多問題,如監管制度不完善、發展規劃不健全、隊伍實力不達標、雙向互動不到位等。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高職思政工作的全面優化與創新發展。對此,高職院校與思政工作者需要強化協同配合,依托新媒體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實施有效的優化對策,通過踐行完善網絡治理制度體系、加強平臺體系運營管理、促進專業隊伍協同配合、鼓勵多元主體積極互動等路徑,解決高職思政工作體系中的相關問題,實現高職思政工作體系的整體優化和有效創新。文章以新媒體為切入點,以高職思政工作為研究對象,闡述新媒體應用于高職思政工作的現實意義,提出新媒體環境下高職思政工作體系的相關問題,進而指出高職思政工作體系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優化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高職思政工作體系;意義;問題;優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6-0222-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長春健康職業學院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結合‘講好中國故事’開展英語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CJSK2021014
高職思政工作是高職院校發揮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徑,關乎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隨著高等教育轉型的逐步深化,思政工作與新媒體的全面融合成為優化高職思政工作體系的有效突破口。這要求高職院校與思政工作者以創新發展的眼光看待新媒體的應用,在尊重高職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新媒體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全面提升高職思政工作體系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助力高職院校培育出更多、更優質的復合型人才。
新媒體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為高職思政工作的整體優化和全面創新提供了有利條件。首先,新媒體傳播場域包含著極為豐富的信息資源,可以為高職思政工作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育人內容,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和成長要求,進一步激發思政工作開展的活力,有助于高職思政工作質量的全面提升[1]。其次,新媒體以其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和功能推動了高職思政工作育人手段的革新,改變了傳統思政工作的育人模式和指導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有利于高職思政工作育人效能的充分強化[2]。最后,新媒體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功能,依托新媒體與高職思政工作的全面融合,可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合,使學生將所學理論有效地運用于實踐,完成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有益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方位提升。
(一)監管制度不完善
從頂層設計來看,國家相關部門針對新媒體與高等院校思政工作的融合出臺了相關政策與法律法規,并結合網絡安全與新媒體的使用規范制定了相關的制度規定,旨在為高等院校思政工作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創新發展提供基礎保障和外部動力[3]。然而,部分高職院校在新媒體應用、監督、管理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制度建設,各類規章辦法的內容較為滯后,對各方主體權、責、利的劃分不夠明確,對新媒體平臺上信息發布、內容審核、監督控制、責任追究等流程的機制構建與部署缺乏可行性與科學性,導致新媒體思政陣地難以依法合規地有序運作,阻礙了新媒體在高職院校思政工作中的有效應用,限制了高職思政工作的創新發展。
(二)發展規劃不健全
大部分高職院校在新媒體與思政工作結合方面缺乏健全的發展規劃。一是沒有針對新媒體與思政工作的結合制訂中長期發展目標與實施方案,導致新媒體思政工作難以形成兼具系統性和過程性的育人長效機制,制約了高職思政工作育人合力的形成[4];二是針對新媒體與思政工作的融合缺乏系統性的研究,導致新媒體思政工作的教育內容、施教手段、育人方法等鋪墊缺乏創新性與先進性,限制了新媒體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在思政工作中的全面發揮[5];三是沒有全面梳理新媒體思政工作與教育管理、教學規劃、學生服務及校園文化之間的邏輯關系,削弱了依托新媒體強化思政工作質量的實際效果。
(三)隊伍實力不達標
目前,高職院校新媒體思政工作隊伍的專業化建設存在諸多困境。其一,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新媒體工作隊伍由校內的網絡管理人員與新聞工作人員組成,缺乏專業化的新媒體運營管理團隊,導致新媒體思政工作隊伍的專業水平不高[6];其二,高職院校新媒體思政工作隊伍的師資結構較為單一,主要以思政教師與輔導員為主,缺乏其他專業學科教師的協同參與,也不具備校外各領域專家學者、知名人物等兼職教師資源,難以滿足思政工作多元化創新發展的內在需求[7];其三,高職院校的新媒體思政工作與黨建、學生服務、校務管理、日常教學等工作缺乏有效的合作育人機制,同時不具備各學院、各部門及各學科之間的協同育人模式,導致以新媒體為依托的思政工作缺乏充分的內在動能與外在保障。
(四)雙向互動不到位
高職院校已經將新媒體平臺作為開展思政工作的有效載體和渠道,然而在信息傳播模式上依舊難以擺脫單向度宣傳和推廣的窠臼[8]。一方面,思政工作者沒有緊密圍繞大學生普遍關注的國際時事、社會焦點、熱點輿論等內容開展師生線上討論,缺乏以思想引導、心理疏導、情感互動等為主題的線上實踐活動,導致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動,使得高職思政工作缺乏應有的人文關懷[9]。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新媒體思政工作未能完全擺脫固有育人理念和陳舊工作模式的遺留影響,大面積灌輸、理論式說教等方式依舊存在,使得新媒體僅僅作為傳統工作模式線上呈現的載體,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使其缺乏與教師對等交流的話語權,導致高職思政工作難以落實“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
(一)完善網絡治理制度體系,凈化新媒體傳播場域
高職院校要想推動新媒體與思政工作的融合,實現思政工作體系的全面優化,首要任務是完善網絡治理制度體系,將制度先行作為核心導向,針對新媒體監督與管理制定并落實明確的規范要求[10]。首先,要全面重視制度體系建設,以“信息安全”“融合育人”“協同創新”為理念先導,針對新媒體與高職思政工作體系的融合,組織院校領導、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優秀師生等開展研究探討,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與辦學特色建立健全新媒體思政工作制度。其次,強化對相關法律法規及制度辦法的學習及落實,深入研究國家針對互聯網、新媒體以及思政工作出臺的相關政策文件,確保新媒體與思政工作融合的規范性與科學性,使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政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為高職院校新媒體思政工作的順利開展夯實基礎[11]。最后,加強對新媒體的使用監督和運營管理,明確各方主體在權力、責任、利益等方面的規定細則,針對新媒體傳播場域中的不良言行制訂處罰措施,為高職思政工作在新媒體空間的開展掃清障礙,為確保新媒體思政工作有序開展營造清朗的網絡生態環境。
(二)加強平臺體系運營管理,夯實新媒體教育陣地
當前,新媒體已經成為高職院校開展思政工作的主要陣地,強化新媒體平臺體系的運營管理是提升思政工作育人效果的必要手段和有效舉措。其一,針對新媒體思政工作構建專管部門和專屬機構,從學校和學院兩個維度創設新媒體管理組織體系,強化新媒體思政工作平臺的頂層設計和統一部署,全力解決新媒體環境下高職思政工作體系中的離散化、固有性及本位主義等問題[12]。其二,以系統性思維和協同育人理念為指導,以發揮育人功能為核心,打造高職院校新媒體思政工作平臺生態體系,以高職院校的教育資源、人才資源及技術資源為依托,構建以新媒體為支撐的“微思政”“云思政”等新型網絡平臺,以智慧教學和智慧校園為基準,協同創設集信息資源、教育教學、互動實踐、綜合評價等于一體的新媒體思政工作平臺[13]。其三,依托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強化對大數據分析、云空間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促使高職思政工作實現信息反饋的即時性與動態性、信息資源的豐富性與共享性、信息傳輸的立體性與多維性,以此滿足高職思政工作的多元化發展需求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
(三)促進專業隊伍協同配合,發揮新媒體育人合力
高職院校需要以創設“大思政”格局為目的,強化新媒體思政工作專業隊伍的協同配合,使新媒體成為構建育人合力的有效載體。第一,聘請專業的新媒體運營管理團隊,強化其與思政教師團隊之間的互動,使兩者通過相互學習提升自身的專業性與育人性。一方面,提升新媒體運營管理人員的思政理論專業素養和指導能力;另一方面,強化思政工作者的新媒體技術操作能力,兩者合二為一,構建起專業的新媒體思政工作隊伍[14]。第二,高職院校需要優化新媒體思政工作隊伍中的師資結構,發揮思政教師作為思政課堂教育主力軍的作用、發揮輔導員作為學生生活和學習全過程中思政教育排頭兵的作用、發揮各專業學科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先鋒隊的作用、發揮學生黨員干部及學生“意見領袖”作為育人主體自我教育領頭羊的作用,全面提升思政工作隊伍的新媒體素養及整體實力。第三,以跨學院、跨部門、跨學科的方式,使各利益相關者依托新媒體,充分發揮一線工作者的創造能力,全面尊重廣大師生的創新精神和主體地位,以“集思廣益”“因地制宜”的方式促進高職思政工作的不斷創新,使之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
(四)鼓勵多元主體積極互動,借助新媒體融合發展
要推動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創新發展,就需要深化各方主體的參與互動,依托新媒體落實多元融合和協同發展的育人理念。一是樹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理念,依托新媒體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構建思政工作多元互動的育人模式,打破政府、社會、學校、師生之間的主體界限,突破傳統思政工作模式中“信息孤島”“數據煙囪”等障礙,實現高職思政工作的互通有無和共建共享[15]。二是落實“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充分發揮新媒體平等性與開放性的獨特優勢,強化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高度認可學生在思政工作中的主體地位,賦予學生與教師平等交流的權力,使新媒體成為師生開展互動交流的主要渠道,進而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使學生得到有效的思想引導和人格塑造。三是借助新媒體積極開展線上實踐活動,圍繞高職思政工作的育人目標,以虛擬體驗、沉浸式學習、自主性探究為主要模式,鼓勵學生利用新媒體技術參與“訪問紅色故居”“游覽革命圣地”“連線英雄前輩”等線上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理論結合實踐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信念和思想價值觀念,進而真正成為可以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重任的優秀人才。
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價值與作用,結合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和詳細規劃推進新媒體與思政工作的全面融合,通過落實凈化新媒體傳播場域、夯實新媒體教育陣地、發揮新媒體育人合力、借重新媒體融合發展等對策,實現高職思政工作體系的全面優化,進而全方位提升高職學生的思想水平與道德素養,使高職學生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優秀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劉甜田.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3,44(14):239.
[2] 段冰霜.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2):91.
[3] 馬松,孫秀玲.新媒體賦能高校思政教育的應用價值、現實瓶頸及實踐路徑[J].傳媒,2023(11):83-86.
[4] 蔡蓉.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育話語體系創新[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9):110.
[5] 王大鵬.新媒體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3,45(S1):103-105.
[6] 張鋒.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媒介素養縱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6):93-96.
[7] 王敏,李婷,張瑋.高校思政課線上教育成效提升路徑研究[J].傳媒,2023(7):84-86.
[8] 魏雪芹.新媒體時代高校女生安全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探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2):104-105.
[9] 王嬌,嚴實.新媒體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與策略[J].傳媒,2023(2):86-88.
[10] 商小詠.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4):111.
[11] 劉玥.新媒體時代高校“微思政”工作模式成效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6):88-91.
[12] 周哲,孫娟娟.基于新媒體技術的大學生思政教育策略[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44(S2):218-220.
[13] 劉小剛.新媒體技術在大學生思政教育與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科研管理,2022,43(9):210.
[14] 喬偉麗.新媒體助力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發展: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打開方式”》[J].新聞愛好者,2022(9):121.
[15] 張靜,武俠.“屏”以載道何以可能:思政課以新媒體講道理的實踐闡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7):59-62.
作者簡介?王娜,助教,研究方向:黨建及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