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教材是語言知識和文化內容的載體。本研究對標新課標對文化知識內容的要求,采用文化呈現分析框架,以外研版初中英語教材為研究對象,對全套教材中的文化呈現形式、文化地域及呈現方式進行統計與分析。結果表明,該套教材中的文化內容基本符合新課標要求,文化呈現形式以文化產品、文化實踐和文化人物為主,文化觀念和文化社群呈現極少;文化地域以英美為首的目標語國家文化占比最大,其次分別是國際文化、中華文化和其他國家文化,文化地域總體覆蓋全球,中外文化呈現比例合理;文化呈現方式按強度比遞減排名分別為文化語篇、活動/練習、文化知識板塊、圖片和背景文化知識,總體以顯性呈現為主,隱性呈現較少。基于此,對教師和教材編寫提出建議。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深挖教材文化內容并創新教學方法,改進跨文化教學效果;教材編寫需充分考慮初中生學習心理特點,適當增加文化觀念和文化社群的呈現,同時要注意科學安排各冊教材文化呈現的強度,以滿足各年級學生的文化學習需求。旨在真正發揮教材在培養學生文化意識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體現教材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外研版;初中英語教材;文化呈現;地域分布;跨文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6-0231-0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專項課題“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英語學科的跨文化意識培養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ZJY1441
教材是課程的核心文本,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載體,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1]。2021年,教育部印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和《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統籌規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培根鑄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英語課程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3]1,并明確規定教材在內容選取、教學活動設計等方面應體現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3]69。目前,英語課堂教學整體因缺少對文化意涵的理解和對深層意義的探究而弱化了其學科育人功能[4],深入研究英語教材的文化呈現,可幫助英語教師充分挖掘利用教材的文化內容進行文化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可為教材編寫和修訂提供參考,充分體現教材的育人價值。
本研究結合《新課標》對初中階段文化知識內容的要求,試圖對外研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七年級上冊至九年級下冊)6本教材[5]中的文化呈現形式、地域特征、呈現方式等方面進行定量分析,并通過對比師生有關該教材使用的問卷調查結果,提出初中英語文化教學和教材編寫相關建議。
(一)文化呈現分析框架
本研究以張虹團隊研制的英語教材文化呈現分析框架為依托。該框架對文化內容從多角度進行分類,按地域分為學習者母語文化、目標語國家文化、其他國家文化、國際文化[6];按類型分為文化產品、文化實踐、文化觀念、文化社群和文化人物。此外,該框架把文化呈現方式總體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分別通過輸入材料和練習呈現)[7]。筆者詳細對照《新課標》對教材文化內容的指標[3]24后發現,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新課標》所要求的各類文化主題內容都可以歸納到該分析框架中(見表1)。框架的文化呈現形式中,唯有文化社群在《新課標》文化知識內容要求中沒被直接提出,但可以滲透到其他指標中。
(二)文化呈現分析方法


在分析方法上,嚴格按照張虹團隊的教材文化呈現分析法,逐頁研讀教材,把教材中各文化要素逐一在Excel表格中分類編碼,按照標準為各文化要素賦值(權重),利用權重和頻次的乘積表示各自的強度,其中,“頻次”表示某文化內容以不同呈現方式出現的次數或以同種方式呈現在不同板塊中的次數,表2為部分示例。
(一)文化呈現形式
經統計發現,這套教材中的文化內容出現總頻次為665次,總強度值為2323分。其中,文化產品出現的頻次和強度最高,分別為369次和1155分,占總強度的49.72%,包括不同國家地理特征、物質產品、建筑形態、文學藝術作品等,如Washington DC(華盛頓特區)、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愛麗絲夢游仙境》)、Beijing Opera(京劇)等。其次是文化實踐(162次,743分)和文化人物(120次,356分),分別占總強度的31.98%和15.33%,如以The Spring Festival(春節)和American social etiquette(美國社交禮儀)為代表的節日習俗和社會禮儀等,是文化實踐類的典型;Shakespeare(莎士比亞)、Confucius(孔子)等不同群體的知名人士介紹,屬于文化人物的典型案例。文化觀念(6次,38分)和文化社群(8次,31分)分別占1.64%和1.33%,如Confucius’ ideas(儒家思想)、The Aborigines(土著人)等。
從文化呈現形式可以看出,教材文化內容基本符合《新課標》對文化知識內容的要求,文化呈現形式以文化產品、文化實踐和文化人物為主,文化觀念和文化社群呈現的強度偏低。
(二)文化呈現的地域特征
從地域分布來看(見表3),全套教材中占比最大的是目標語國家文化,強度占比為35.04%,其中以英、美兩國文化為主,其次是澳大利亞、愛爾蘭、加拿大、新西蘭等內圈國家文化。國際文化,即沒有鮮明國別界限和地域差異的文化,其整體強度排名第二,強度占比為29.02%。對中國學生而言,學習者母語文化即中華文化,其強度占比僅次于國際文化,占25.61%。其他國家文化涉及范圍較廣,但總比值不高,其中出現頻率較大的為法國、奧地利、希臘、意大利、日本、俄羅斯,教材中提到但強度較小的文化內容還涉及埃及、丹麥、波蘭、印度、尼泊爾、墨西哥等各大洲外圈國家文化。
《新課標》關于文化知識內容的指標反復提到“世界”“中外”“不同文化背景”等詞,說明英語教材應全面包含國內外文化內容,充分發揮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的作用。從上述全套教材中文化內容的地域分布特點來看,該教材完全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中外文化比例合理,避免了“中華文化失語”[8]現象。

(三)文化呈現方式
框架把文化的具體呈現方式分為5種:文化語篇、活動/練習、文化知識板塊、圖片或引言、背景文化知識。語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語法約束的在一定語境下表示完整語義的自然語言[9]。《新課標》規定,三級(7~9年級)語篇類型包括日常對話或獨白、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新聞報道、工具書、新媒體語篇(如電子郵件等)和其他語篇(如歌曲、詩歌、劇本、廣告等),以文字、音頻、視頻、數碼等模態呈現[3]17。依此定義,統計得出,全套教材中文化內容以語篇呈現151次,強度1037分,強度占比為44.64%。以活動或練習呈現212次,強度540分,占23.25%。這類活動或練習包括聽、說、讀、寫、譯相關的各種輸出任務。文化知識板塊占14.89%,該套教材中每個模塊都包含文化知識板塊,提供某一特定文化主題相關信息。圖片和背景文化知識呈現強度占比分別為10.50%和6.72%,教材配圖豐富,并融入了相關背景文化知識,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文化主題。從文化呈現方式的隱性或顯性角度來看,顯性呈現的頻次為407次,強度為1685分,強度占比為72.54%。可見,教材文化呈現主要體現為顯性的輸入材料,以活動或練習為特點的隱性呈現為輔。
(一)對文化教學的啟示
1.深挖教材文化內容,優化文化育人資源
從以上分析可見,《英語》全套教材基本覆蓋了《新課標》所要求的文化內容。本研究曾對使用該教材的40名教師進行調查,僅35%的教師認為目前使用的英語教材所包含的文化素材不足夠用來進行系統的跨文化教學。這值得引起教師深刻反思:是否已深入研讀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容?是否已深度理解教材,把握其中不同文化要素、主題以及各教學活動的設計意圖和實際操作要領?此外,還需注意各冊、各模塊、各單元內容之間的聯系,循序漸進地將系統的文化知識融入語言教學中。
充分利用教材不等于死扣教材,而是要根據學情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重組或取舍,確保學生學習機會的最大化和學習效果的最優化[10]。恰當拓展教學資源,補充教材中文化呈現的不足[11]。
2.創新文化教學方式,豐富文化育人路徑
學習外國文化知識、培養跨文化意識的最佳途徑是在跨文化語境中體驗和感知文化[12]141。教師應秉承英語學習活動觀,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以產出為導向,以輸出驅動輸入,以輸入促進輸出,拓展語篇教學深度以促文化輸入,重視單元輸出任務達成度以促文化輸出。基于教材、走出教材,讓學生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做中學”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促進學生主動探索文化知識,理解不同文化,主動建構跨文化意識體系。
3.提高教師文化素養,改進文化育人效果
首先,教師要認識到利用文化知識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性。英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英語教學的內容不應局限于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還應包括廣義的知識、經驗、智慧、文化情感、態度、價值觀等[12]8,而“文化知識為學生奠定文化底蘊、培養科學精神、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價值觀提供內容資源”[3]12。其次,教師要努力提高教學技能,熟悉跨文化教學的相關理論,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策略,將文化教學有機融入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增強自身的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敏感度,只有熟悉我國和其他國家的文化,才能有效辨別教材中的文化內容,充分利用教材進行跨文化教學。
(二)對教材編寫的啟示
1.文化觀念和文化社群呈現強度過低
以信仰、價值觀、態度觀點為代表的深層文化是語言教學的核心,應該納入教學內容中[13]。在《新課標》文化知識內容要求的13個小指標中,對照分析框架,屬于文化觀念的指標出現了6次,多于文化產品等其他形式呈現頻次,可見,《新課標》對培養學生思想理念、價值觀等重視度高。但目前,《英語》全套教材中文化觀念和文化社群呈現強度非常低,分別占1.64%和1.33%。而初中生已進入認知發展的形式運算階段,具備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14],由經驗型逐步上升為理論型,能夠理解不同群體的文化思維和行為。英語教材是否需要增加直接呈現文化觀念和文化社群的語篇、練習或文化知識板塊,在哪一階段增加,增加后能否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中外不同群體的思想、價值觀及其異同,這是教材編寫者在未來應該慎重考慮并驗證的問題。
2.各冊教材文化呈現的強度不均
教材內容應科學地組織、分級和排列,呈螺旋式上升[15]。外研版初中《英語》6冊教材中文化呈現強度差異較大,其中七年級上冊和九年級下冊強度比例偏低。從七年級上冊至九年級下冊6冊教材中文化呈現強度占比分別為:7.96%、16.70%、20.97%、15.84%、25.70%、12.83%。調查顯示,初中生整體對文化學習意愿較強,尤其是高年級學生。在254名參與調查的初中生中(其中155名系九年級學生),66.93%的初中生認為學習英語文化知識很有必要,對英語學習幫助很大;56.69%的初中生表示對文化知識學習很感興趣。英語教材是文化學習的重要載體,應科學合理安排各冊教材文化呈現強度,避免強度差異過大,以適應各年級學生學習需求。
外研版初中《英語》全套教材整體上符合《新課標》對文化知識內容的要求,在內容選取、教學活動設計等方面充分體現了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但文化觀念和文化社群呈現偏少,各冊文化呈現強度分布不均等現象為教材編寫提供了新的思考。當代英語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跨文化教學技能,吃透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發揮教材的文化傳承功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培養新一代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郭寶仙.新時代英語教材的文化使命及其實現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9):102-107.
[2] 教育部關于印發《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 t20210203_512359.html,2021-01-0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69,24,17,12.
[4] 王薔,孫萬磊,李雪如.從外語教學走向外語教育:新時代中小學英語課程體系的建構:《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2,45(10):1-8.
[5] 陳琳,格里諾爾.英語(新標準)(七年級上冊—九年級下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1-109.
[6] 張虹,李曉楠.高中英語教材文化呈現研究[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2,5(4):42-52,92.
[7] 張虹.英語教材文化呈現分析框架研制[J].中國外語,2022,19(2):78-84.
[8] 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C1).
[9] 胡壯麟.新編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8.
[10] 王薔.全面和準確把握英語課程內容是落實課程目標的前提[J].英語學習,2022(4):18-33.
[11] 盛佩.高中英語教材的文化呈現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3(13):54-58.
[12] 程曉堂.改什么?如何改?怎樣考?: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2:141,8.
[13] 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設計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22:135.
[14] 張紅玲,吳詩沁.外語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教學參考框架研制[J].外語界,2022(5):2-11.
[15] 孫平華.論我國中小學英語教材的評價標準[J].課程.教材.教法,2006,26(4):49-55.
作者簡介?謝立芳,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