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情景喜劇是美國發展較早且較為成熟的一種電視題材類型,形成了其獨特的制作體系和敘事策略。大多數傳統的情景喜劇敘事都遵循“日常生活”的敘事題材,敘事主題和人物塑造相對簡單。而大熱美劇《生活大爆炸》則是一部以“科學天才”為背景的情景喜劇,劇中也折射出當下部分青年所認同的“宅文化”內涵,觀眾對電視文本和人物塑造的解讀存在較強的認同感,促使該劇實現了全球范圍內的口碑收視雙豐收。文章以美劇《生活大爆炸》作為個案進行分析,結合劇中的文本內容,從敘事學角度入手,分析該劇的敘事題材、人物設置和文化語境這三方面,旨在淺析該劇作為經典情景喜劇的成功經驗,并且對其敘事結構創新策略的一般規律進行總結。
關鍵詞:情景喜劇;《生活大爆炸》;敘事策略;文化語境;敘事創新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6-0235-03
美國情景喜劇《生活大爆炸》自2007年開播以來,平均每季直播收視人數達1000萬人以上。該劇作為經典情景家庭喜劇,多次獲得艾美獎、人民選擇獎等重要獎項,十二季均深受觀眾喜愛,每季豆瓣評分在9.3分以上,具有研究代表性。本文從敘事學的視角,對《生活大爆炸》的敘事策略進行分析,對該劇的敘事創新進行闡釋,并進一步探析話語背后的文化語境和文化內涵。
(一)題材專業化、寓教于樂的敘事方式
《生活大爆炸》不同于以往的家庭類情景喜劇定位,是一部以“科學天才”人物為背景的科普類情景喜劇,其主要采用“科學知識+日常生活”的敘事模式,并以劇中主人公日常生活和工作作為主要敘事題材[1],其創新之處在于敘事題材涉及大量的專業科學知識。《生活大爆炸》的科學顧問是真正的物理學家David Saltzberg教授,他為劇中扎實科學的專業知識保駕護航。例如,劇中穿插著不少科學知識,如“薛定諤的貓”“多普勒效應”等學術問題,劇中場景的布局也充滿了科學元素和符號:從萊納德公寓寫滿物理方程式的白板,到霍華德放置各種精密儀器的實驗室,以及劇中常出現的科學講座等。這些科學元素的加入讓《生活大爆炸》多了一個標簽——科普類情景喜劇。
劇中的專業知識存在一定知識壁壘和門檻,或許一開始觀眾并不明白謝爾頓他們在說什么,但當這樣的科學常識在劇中被反復提及時,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會驅使他們主動去了解這些知識,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能使人們更好地融入劇情[2]。該劇的兩位制作人獲得了加拿大皇家學院的“榮譽院士”稱號,頒獎詞提到,“《生活大爆炸》將科學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以有趣的方式展示科學驚人的一面。該劇在加拿大播出后,不僅讓普通人有機會更多地接觸科學,也給那些從事科學工作的人帶來歡樂”,充分表明了該劇在傳播科學知識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二)視角多元化、創新的敘事結構
劇中天才與普通人在行為模式、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帶來了不少沖突點和笑點。“沖突是戲劇的靈魂。沖突和矛盾的含義決定了作品的內容,沖突的質量對作品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3]《生活大爆炸》中的場景設置和人物性格相對固定,沖突的產生主要由角色關系的發展所驅動。以謝爾頓為代表的高智商人群和以佩妮為代表的普通人在相處過程中,必然存在摩擦和不理解,這是由他們之間存在的“知識溝”所決定的。科學四人組在劇中一本正經地討論各種科學知識,以及各種反常行為,也許會讓觀眾覺得過于“書呆子”的行為是荒謬可笑的。劇中不乏大量類似的故事情節,而這些敘事情節的設計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觀眾的思維模式,也為該劇帶來笑料和火花。
美劇屬于邊拍邊播的類型,編劇會根據觀眾對該劇的評價和期待及時調整和改動未拍的內容。這樣做的好處是保證了美劇的收視率,反映了美劇與觀眾的強互動性[4]。從另一個側面來看待這個問題,《生活大爆炸》能在眾多情景喜劇中脫穎而出,始終保持高收視率,與該劇高質量制作、多家電視臺重復播放、擁有大批忠實觀眾密不可分。一開始《生活大爆炸》的角色設置是帶有人物思想之間的摩擦和情感上的碰撞,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同主人公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讓人在搞笑之余感受到了溫暖和感動。劇中各個人物有“源自生活,回歸生活”之感,他們看起來不再是和普通人格格不入的“怪胎”,某種程度上也只是“普通人”。受眾在觀看該劇的過程中,從最開始的不理解、不認同到對人物的“身份認同”和對“宅文化”的認同,無疑是該劇敘事層面上的最大成功之處。
“具有單一維度的復合角色作為基調,是指具有集中特征的復合角色,但同時具有一定的個性維度。”[5]《生活大爆炸》中的人物設置符合這一類,劇中注重主人公的個性化塑造,五個主角性格迥異,均帶有自己獨特的個人色彩,且同時又是多性格維度的人物,這些不同性格的人物之間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一)人物塑造鮮明獨特
《生活大爆炸》中的人物設置是四男一女,以智力超群的“科學家”們和普通人“佩妮”這兩類人群的日常相處展開。如男主人公謝爾頓是IQ187的天才物理學博士,擁有多個學位,有著過目不忘的記憶力以及廣泛的知識面,同時也具備強迫癥、自負以及嚴重的社交障礙等特征。萊納德同樣是一位高智商的物理學家,但他心思細膩、會為他人著想。女主人公佩妮作為科學四人組的鄰居,是一位普通學歷的金發美女,其熱情活潑、社交能力強。在劇中,普通觀眾是以普通人“佩妮”的視角去探索、接近科學家們的生活,不同職業、不同教育背景的觀眾均可以在劇中找到對人物的情感共鳴,像萊納德這樣典型的科技宅們就能夠映射到當今社會的“宅文化”群體中。
情景喜劇中角色之間的“沖突性”敘事來自不同人物身份和文化之間的碰撞。如劇中對于謝爾頓的人物塑造,有著標志性的雙層漫畫類T恤加工裝長褲的穿著,固定的一日三餐菜單,以及不允許別人坐他的專屬座位等細節,這些人物性格的設置既增加了劇情的戲劇性和喜劇效果,又豐富了故事情節。
(二)差異中尋求人物“身份認同”感?
劇中的人物設置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謝爾頓”為代表的科學宅男四人組,他們擁有高學歷、高智商,但在人際交往中卻顯得過于笨拙,情商很低;一類是以“佩妮”為代表的教育水平普通的人[6],生活和情商方面卻遠高于宅男們。兩種人物的設定略顯極端,他們都有自己最獨特的標簽,但又同時具備其他維度層面的性格,這在以往的情景喜劇中并不多見。當科學家宅男與普通人相遇相處時,行為習慣、思維方式的不同使矛盾被放大,使得劇中情節跌宕起伏[7]。
在群體中,個體以被群體認同的言行方式表達自我,從而構建起與其他群體成員的關系,并獲得他人的理解和評價[8]。在劇中,兩類主人公的人物屬性具有一些共通之處,他們共同擁有人類最真摯的情感。這樣的敘事視角,使觀眾從前期對人物差異化的沖突、不解逐漸向包容、身份認同方向轉化,如果說劇中前兩季里還以“謝爾頓”與“佩妮”之間的沖突和相互不理解為主線,那么從第三季開始,該劇逐漸充滿人文關懷、感情上的包容以及身份認同,比如劇中佩妮對謝爾頓的關心以及特殊照顧等。
文化語境是指與言語交際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它包括文化習俗和社會規范兩個方面。對電視劇敘事內容的分析,離不開特有的文化語境背景,而《生活大爆炸》中反復出現的“宅文化”和以往情景喜劇的文化訴求有較大不同,它所呈現的獨特核心文化值得探究。
(一)該劇特有的“宅”文化內核
起源于日本的“宅”字是“御宅族”的縮寫,最早出現時間可追溯至1983年[9],后來其逐漸演變成對沉迷于個人的興趣、愛好而待在家里,且與社會脫節的青年的稱呼。筆者對“宅文化”的定義是:其是指一種對于私人空間、專注精神的追求,其精神內核是趨于封閉的心理狀態和不拘泥于形式的文化,是一種在全球化發展形勢下出現的亞文化現象。該劇講述的是科學四人組的日常生活,他們代表的人物是喜歡看漫畫、熱衷二次元、超級英雄的典型宅男們。他們在劇中聊得最多的除了與科學知識相關外,便是這些宅文化術語,如經常被提到的“星際迷航”“游戲之夜”“cosplay漫畫展”等,這些符號是“宅文化”社群特有的,也是四人身上的特有標簽。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對《生活大爆炸》中“宅文化”的呈現有了新的認知和改觀,觀眾逐漸產生了對劇中人物的身份認同感[10]。究其原因,是在電子信息技術的加持下,“宅男宅女”群體的基數逐漸擴大。國內的美劇交流平臺伊甸園論壇的調查數據顯示,美劇受眾群體主要為18~45歲、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高知識人群,這與“宅文化”所對應的群體相貼合,存在一致性。他們所接受的文化語境——“宅文化”在社會中的影響力也隨之擴大。
(二)文化語境下的情感表達
隨著劇情的展開,科學四人組變得越來越有“人情味”,而佩妮也漸漸融入他們的“宅文化”中,如一起打電動游戲、一起聊星球大戰電影、一起去漫畫店cosplay等。劇中除了人物之間的沖突、好笑以外,打動人心的是主人公之間真摯的情感表達。泰勒認為,自我認同是通過與他者半是公開半是內心的對話協商而形成的[11],“我的認同本質地依賴于我和他者的對話關系”[12]。科學四人組在某些方面的特征并未改變,如他們仍然是高智商“技術宅”,他們的變化是在人際交往中更加懂得如何與人相處,謝爾頓也不再是第一季中那個蔑視別人、高高在上的家伙,學會開始照顧別人的情緒,而這些改變也是他們變得越來越“人性化”的體現。人們對這個群體的認知從最初的質疑、不接受到現在的理解,甚至贊許和融入了這樣的一種“宅文化”中。
該劇沒有采用敘事旁白的方式,而是選取一種第三人稱視角來記錄幾人的生活,換言之,觀眾是以觀察者的視角來觀看劇情的,而劇中兩種人物類型的設置能滿足觀眾對角色的自我映射,也就是戈夫曼說的“前臺與后臺”表演,人們或多或少能從劇中主人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產生共情[13]。“宅文化”背后所蘊含的精神內核并不等同于自我封閉、孤獨,相反,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當代人主動選擇自我接納與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14]。隨著對劇中人物認識的深入,觀眾開始試著去理解、接受他們的思想、文化和圈子。每個自我都深深地根植于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與文化傳統之中,自我的實現有賴于特定的社會條件[15]。“宅文化”逐漸被人們所認同,“技術宅”逐漸影響、改變著人們對這個群體的認識,這不僅得益于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也與觀眾對該電視文本的深入解讀有關。
美國情景喜劇《生活大爆炸》能夠在全球獲得收視口碑雙豐收的成就,關鍵在于其敘事結構的創新以及對文化內涵的把握。從敘事題材上來看,《生活大爆炸》創新性地填補了以往科普類情景喜劇的空白,采用“科學知識+日常生活”的敘事模式,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從人物設置上來看,性格鮮明的科學四人組不僅起到推動劇情發展、制造沖突與笑點的作用,同時又在不同群體交往中感受到對人格發展的理性思考。從文化語境上來看,觀眾與劇中科學四人組呈現的“宅文化”內涵有所共鳴,其蘊含的精神內核代表著當代人選擇自我接納的生活方式,和今日的文化語境有不謀而合之勢。基于上述敘事策略的創新分析,國產情景喜劇可以從其成功經驗中去粗取精,并結合我國文化語境推陳出新,以期制作出更多新題材、文化內涵豐富的情景喜劇。
參考文獻:
[1] 彭喜貴.美國情景喜劇探源[J].中國電視,2006(5):76-80.
[2] 龍念.美劇《生活大爆炸》的敘事特征及其文化內涵[J].當代電視,2013(6):22-23.
[3] 采家玲,袁興旺.電視劇編劇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53.
[4] 史歷峰.美國電視劇網途搶灘中國[J].新聞愛好者(理論版),2007(8):16-17.
[5] 張育華.電視劇敘事話語[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160.
[6] 卿婉瑩.科學情景喜劇人物設置特性分析:以《生活大爆炸》為例[J].科普研究,2013,8(5):30-35.
[7] 謝思思.淺析《生活大爆炸》中的人物形象塑造[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7):97-98.
[8] 畢維娜.淺析韓劇《愛的迫降》中的身份認同[J].視聽,2020(5):87-88.
[9] 王甍.“御宅”詞源釋義及宅文化之演進[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3):401-404.
[10] 王雅楠.從《生活大爆炸》看美劇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J].東南傳播,2012(1):117-118.
[11] 查爾斯·泰勒.現代社會想象[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259-262.
[12] 查爾斯·泰勒.承認的政治[M]//汪暉,陳燕谷.文化與公共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343-347.
[13] 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馮鋼,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44.
[14] 趙娟,王麗文.對“宅文化”的認識和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7(16):288-289.
[15] 孟芳,樊瑞科.論查爾斯·泰勒的“共享式自我”觀[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7(3):40-46.
作者簡介?岳尹妮,助教,研究方向:新媒體文化、跨文化傳播、廣播電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