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圍內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引發了一系列以“數字媒介技術與人類生存狀況的關系”為主題的探討和思考。毫無疑問,數字技術已經潛移默化地介入和重塑人類生存實踐,數字化轉型不僅帶動人們認識論的范式轉變,而且是世界范圍內教育轉型的重要載體和方向。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教育數字化發展,經過多年持續努力,中國教育信息化實現跨越式發展,校園網絡接入率達到100%,大規模應用取得了重大突破,為中國教育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數字技術讓教育面臨著重大的機遇和挑戰。教育數字化轉型引發教育變革的意義在于從根本上改變不同教育主體的實踐方式,教育數字化轉型成為教育轉型的引領力量。從不同地區教育數字化發展水平來看,首要的問題是彌合數字鴻溝,促進數字教育公平均衡發展,推動教育向公平包容、更有質量、適合人人、綠色發展及開放合作的方向發展。
推動信息化基礎設施設備均衡發展,彌合數字鴻溝。數字鴻溝是教育信息化2.0時代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面臨的困境,在數字教育時代,教育變革、教育公平又面臨著新的不確定性。當前,對數字鴻溝與教育變革的關注大多聚焦于城鄉基礎教育的設備供給差異、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差異和家庭教育引發的學生成長差異等基本問題。一些學者認為,教育數字化會加大數字鴻溝,不僅影響鄉村基礎教育數字化建設,同時會加大教育個體之間的差異。因此,需要完善教育優先發展的機制,促進地方政府優先出臺數字教育發展的政策、優先配置教育資源、優先保障教育經費、優先加強教師數字教育素養,加快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動數字教育在各學段均衡協調發展,建成公平共享、開放創新、特色鮮明的西部數字教育高地。
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化需求,彌合數字鴻溝。學生是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的主體,他們既受到數字媒介技術的影響,也反向推動當代教育場域中各種關系結構的重塑和更迭。傳統教育中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形象出現,但在數字時代面臨著多重挑戰,數字技術賦權賦能意味著知識資源的分解和重組。當代學生的身份不再局限于知識接受者,而是轉向知識創造者和傳播者的角色。同時,師生關系的靈活轉變,引發新的師生互動關系模式。無論處于哪個區域,師生均期待數字技術設備更加完備、數字技術更加完善,期待知識獲取和價值反饋更加多元,從而獲得豐富的生存體驗和個人成長成才的教育資源。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基本立場應從傳統數字語境中的“差距”轉變為“差異”,進而將“差異”轉變為“求同存異”,這要求公平地讓學生掌握數字技能、提升媒介素養,并將自己的數字實踐主動融入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洪流中,主動地擔當國家強盛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職責。
提升教師數字化素養,彌合數字鴻溝。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謀劃和一體部署,凸顯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局中的戰略定位。教師作為基本公共數字教育服務體系中的關鍵力量,需要進一步提升數字化素養,保障數字教育穩步發展。因此,要將全面提升教師數字化素養的目標與系統推進“十四五”各學段教育工程相結合,促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向兩頭延伸,以數字信息化為導向,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薄弱學校傾斜,著力消除城鄉、校際辦學差異,通過建立名優教師、校長培育體系,培養造就一批教育家型的教師和校長,一批專家型的首席信息化引領導師,使其成為引領教師全面提升媒介素養的重要力量,以保障數字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數字教育服務覆蓋全民。
(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